2015年1月24日 星期六

Helmut E. Lück《心理學史》2009;心理學巨子之一 Titchener, Edward Bradford, 1867-1927;

胡適日記》 1912.10.1 記心理學教授Titchener 是"心理學巨子之一,所著書各國爭譯之。" 10.4記"讀心理學書,此書文筆暢而傑,佳作也。"


查Wikipedia


Edward B. Titchener
Edward B. Titchener.jpg
BornEdward Bradford Titchener
11 January 1867
Chichester, England
Died3 August 1927 (aged 60)
Ithaca, New York
CitizenshipEnglish
NationalityBritish
Fieldspsychology
InstitutionsCornell University
Doctoral advisorWilhelm Wundt
Doctoral studentsEdwin Garrigues Boring 著名心理學史家
Known forstructuralismempathy,introspection


Edward Bradford Titchener D.Sc., PhD, LL.D.Litt.D. (/ˈtənər/; 11 January 1867 – 3 August 1927) was a British psychologist who studied under Wilhelm Wundt for several years. Titchener is best known for creating his version of psychology that described the structure of the mind: structuralism. He created the largest doctoral program in the United States (at the time) after becoming a professor at Cornell University, and his first graduate student, Margaret Floy Washburn, became the first woman to be granted a PhD in psychology (1894).



http://en.wikipedia.org/wiki/Edward_B._Titchener

愛德華·布拉德福德·鐵欽納(Edward Bradford Titchener,1867年-1927年),英國美國心理學家,為二十世紀初期五大心理學派中的結構學派(structuralism)領導者,修正過威廉·馮特的感情三維論。採用心身平行論。其重要著作專書有An outline of psychology(1897);Primer of psychology(1898);A beginner's psychology(1915)等。


  1. A primer of psychology : Titchener, Edward Bradford, 1867 ...

    archive.org › eBooks and Texts › The Library of Congress

    eBooks and Texts > The Library of Congress > A primer of psychology ... fullscreen. Author: Titchener, Edward Bradford, 1867-1927. Subject: Psychology

  2. ****
  3. 呂克Helmut E. Lück《心理學史》有人名索引,所以可查 Titchener,Watson 反對他的意識心理學中採用內省法。

  4. 心理學史



  5. 內容簡介

    這本導論式的名作,介紹了心理學歷史發展過程中最重要的流派。這本著作的重點,是對19世紀以來的心理學流派進行直觀生動的描述,並將其與社會史相結合。讀者很快就能意識到這本心理學史的價值︰人物、專著及心理學原理都清晰明了。本書已第三次修訂,並多次再版,是當今西方關于心理學歷史的流傳最廣的一部導論,歐美許多著名大學都將其選為標準教科書。

    Geschichte der Psychologie: Strömungen, Schulen, Entwicklungen [NOOK Book]


    作者簡介︰
    赫爾穆特‧E,呂克(Helmut E. Luck)教授,是德國著名的心理學史研究者,目前在哈根綜合大學教授心理學。
     

    目錄

    第三版序
    第一章 心理學史研究的可行性與方法
    1.1 為何研究心理學史?
    1.2 三個廣為人知的判斷錯誤的案例
    1.2.1 例一︰納粹時期的心理學
    1.2.2 例二︰聯邦共和國時期的實驗心理學
    1.2.3 例三︰蘇聯的精神分析學
    1.3 史學角度
    1.4 心理學史描述模型
    1.4.1 心理學史︰偉人的歷史
    1.4.2 思想史
    1.4.3 問題史
    1.4.4 社會史
    1.5 心理學史研究方法
    1.5.1 起源研究
    1.5.2 檔案利用
    1.5.3 覓蹤與無干擾測量方法
    1.5.4 口述歷史——親歷現場
    1.5.5 數學統計方法在時間序列分析中的應用
    1.6 為心理學史服務的各種心理學理論
    1.6.1 為傳記研究服務的發展心理學與人格心理學
    1.6.2 為學派發展史與研究機構發展史服務的社會心理學
    1.6.3 精神分析學與心理歷史學
    1.6.4 馬克思主義社會理論與批判心理學
    第二章 19世紀的流派與發展
    2.1 實證主義與樸素經驗主義
    2.2 進化論
    2.3 民族學與民族心理學
    2.4 群體心理學
    2.5 介于哲學與生理學之間的心理學
    2.6 感官生理學研究與心理物理學
    2.7 學習過程中的實驗心理學
    第三章 19世紀和20世紀的心理學學派
    3.1 萊比錫學派
    3.1.1 威廉馮特生平
    3.1.2 馮特學說的原理
    3.1.3 馮特的學術政治
    3.1.4 萊比錫學派的影響
    3.2 符茲堡學派
    3.2.1 原理與研究方法
    3.2.2 比勒一馮特之爭
    3.3 格式塔(整體)心理學
    3.3.1 格拉茨學派的生產理論
    3.3.2 格式塔心理學中的法蘭克福/柏林學派
    3.3.3 整體心理學中的萊比錫學派
    3.4 動力場理論
    3.4.1 動力場理論的原理
    3.4.2 沖突
    3.4.3 生活空間與拓撲學
    3.4.4 動力場理論與其發展
    3.4.5 行動研究、少數民族問題與群體動力學
    3.5 精神分析
    3.5.1 弗洛伊德生平
    3.5.2 學說中存在的問題
    3.5.3 精神分析的認識論基礎
    3.5.4 本能機制的原理
    3.5.5 精神分析診斷的原理
    3.6 個體心理學
    3.6.1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生平
    3.6.2 學說原理
    3.7 分析心理學
    3.7.1 榮格生平
    3.7.2 學說原理
    3.8 行為主義
    3.8.1 實驗動物心理學與反射學
    3.8.2 理論規劃與行為主義的烏托邦幻想
    3.8.3 理論擴展與社會技術的應用
    3.8.4 社會習得理論
    3.9 文化歷史學派
    第四章 20世紀心理學的分類
    4.1 心理診斷和人格心理學
    4.2 發展心理學
    4.3 教育心理學
    4.4 社會心理學
    4.5 經濟心理學
    4.6 臨床心理學
    第五章 發展現狀︰學派的終結
    5.1 認知心理學與心理行為理論
    5.1.1 計算機-隱喻
    5.1.2 認知轉向
    5.1.3 心理行為理論
    5.2 批判心理學
    5.3 人本主義心理學與超個人心理學
    5.3.1 人本主義心理學
    5.3.2 超個人心理學
    第六章 評價與展望
    參考書目
    人名索引
    譯後記
     

    《心理學史》探討了心理學的流派、學派及其發展軌跡。從事心理學研究的人很快就能意識到這本書的價值。從這些人物和概念中我們不僅可以獲知心理學的意義與深度,還可獲知其間的相互關系。但心理學史扮演著更多的角色,它發揮了“簡單的良心”(schlecht Gewissen)的作用,並對發展過程中疏忽大意、不恰當的地方、被遺忘的不公平等提出勸告。因此心理學史使人有機會對現代心理學甚至對心理學專業實踐做出更為深刻的理解。例如︰心理學測驗源自何處?其發展導致了什麼結果?為何在心理學碩士的課程安排中,精神分析和以前一樣仍然只是一門邊緣學科?哪些因素導致了“心理學家”這樣的職業和“心理學碩士”這樣學位的產生?這些問題都是新心理學史所要回答的。

    在接下來的導論中介紹了一些最重要的心理學流派,通過這些流派可以將心理學史表現得更為淋灕盡致。精心編排的目錄一目了然地按時間順序表現了不同心理學學派和分支的思想歷程,其中著重呈現了從十九二十世紀到現今心理學的不同流派。筆者之所以這樣做,是為了增強本書的可讀性,並且在某些可能極有必要的地方加以擴展,對其與社會政治之悶的關系進行深人的思考。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人對心理學史感興趣,這一點在本書中也得以體現︰在許多大學,本書已成為標準讀物,同時,本書的第;版已提交印刷。意大利文版本的工作正在進展中。現行這 版本系晟新版,擴充了某些章節,並根據《新正字法》對本書的相關內容進行r改寫。

    我要感謝本書的編輯特爾‧烏利希(Dieter Ulich)和赫伯特‧澤爾格(Herbert Selg),是他們激勵我完成本書。還要感謝同事們的建議和改進意見,謹提到以下諸位權作代表︰克里斯蒂安‧阿勒施、霍斯特‧彼得‧布勞恩斯、沃爾夫岡‧布林格曼、卡特琳‧德爾默、格奧爾格‧埃卡特、赫爾曼‧福伊爾黑爾姆、赫伯特‧菲策克、西格弗里德‧耶格爾、于爾根‧揚克、盧恰諾‧梅亞奇、安內羅斯‧邁斯納‧梅特格、魯道夫‧米勒、加比‧澤韋茲、黑爾仕和洛塔爾‧施普龍以及彼得‧凡‧施特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