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13日 星期六

丁文江︰「丁文江學術成就獎」;科學與中國新文化 Ting Wen-chiang: Science and China's New Culture. By Charlotte Furth.




地質系江博明講座獲頒104年度「丁文江學術成就獎」



【地質系江博明講座獲頒中華民國地質學會104年度「丁文江學術成就獎」】

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104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於5月13及14日在陽明山上的文化大學舉行。本院地質系江博明講座(中央研究院院士)獲頒104年度「丁文江學術成就獎」。該獎為中華民國地質學會的最高榮譽獎。


丁文江是現代中國地質學的先驅。他和章鴻釗,翁文灝(前行政院長),李四光等四人是中國地質學的最重要的開拓者。丁文江生於1887年,江蘇泰興人,字「在君」。民國初年赴英留學。在蘇格蘭的Glasgow大學獲地質學及動物學雙學士。回國後致力於中國現代地質學的開展。曾任中國地質調查所所長、北票煤礦公司經理、上海督辦公署總辦、北京大學教授、及中央研究院總幹事等職。他於1935年12 月9日遭煤氣中毒,併發腦溢血,於1936 年1月5日過世。享年49歲。


丁文江為胡適的摯友。胡適為他寫了一本傳記,於1956年出版了《丁文江傳》。蔡元培(首任中研院院長)對丁文江的超凡才識和卓越成就給予過高度的評價。



「丁文江獎」首次於1940年設立,第二屆的得主即為李四光,後因中國內戰該獎中止。經阮維周教授的努力,「丁文江學術成就獎」於1987年在台北恢復。28年來共有九位得主,包括第一屆的阮維周教授(中研院院士)及第九屆的陳正宏教授。在大陸,「李四光地质科学奖」是地質行業最高榮譽獎。



Ċ

Taiwan2000.pdf

View Download

Letter from Taiwan 2000

2672k

v. 2

Nov 14, 2011, 2:27 PM

Charlotte Furth



https://sites.google.com/site/charlottedfurth/

Ting Wen-chiang: Science and China's New Culture. By Charlotte Furth.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0. vii + 307 pp. $10·00.]


丁文江︰科學與中國新文化

費俠莉(Charlotte Furth台灣譯作傅樂詩*) 美國南加州大學歷史系教授。從事中國婦女史、文化史及民國時期的中國知識分子研究,是《劍橋晚清史》的撰寫人之一。主要著作有《丁文江︰科學與中國新文化》、《濟陰︰中國醫療史中的性別(960一一1665)》。
*
傅樂詩 等著 《近代中國思想人物論-保守主義》時報1980, 1982三版;2000年從台灣寫的信Letter from Taiwan 2000,說明1968/1985/2000年來台灣的見聞錄和對台灣的感情。






本書對中國地質學的奠基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主將、《獨立評論》的主創人丁文江先生復雜而有代表性的經歷進行了生動的介紹,並將其置于近代科學起步階段和新文化運動的大背景下,充分表現了丁文江所產生的巨大影響。由于丁文江先生的人生經歷非常豐富,而且其經歷帶有典型的時代特色,因此,本書並不僅僅是一部人物傳記,也是一部時代的記錄。

在年輕一代的知識分子中知道丁文江這個名字的人恐怕是很少數。中年知識分子中知道他的人多一些,但一般都把他作為反面人物看待。這是因為他曾和胡適等人一道在1920年代提倡所謂好人政府,在1930年代國難最嚴重期間,丁文江作為“《獨立評論》派”的主將之一,傾向于支持國民黨在華北的綏靖政策,特別在1926年他接受孫傳芳的委派擔任淞滬商埠總辦一事,得不到人們的諒解。

令人驚奇的是,美國費俠莉(Charlotte Furth)寫成了《丁文江——科學與中國新文化》這本新書,厚達三百頁,由哈佛大學出版社出版(1970年),對丁文江進行了比較全面的評述;認為他是中國的赫胥黎,是二三十年代提倡科學、促進新文化發展的代表人物。她指出︰“作為一位杰出的科學家,他是第一位這樣的中國人,既從技術觀點又從哲學觀點研究西方的科學,感到根據科學的思想原則教育同胞是自己的責任……”又說︰“丁文江所渴望發揮的這種作用——科學家作為文化的和政治的領袖——在中國的歷史經驗中是前無古人的。”讀了費俠莉的書,我們感到丁文江作為一位愛國者、一位科學事業的開拓者和一位歐化很深的思想家的形象就躍然紙上。她對丁文江的評價和過去一般的看法是多麼懸殊!

本書著者參考了她所能搜集到的所有丁文江的著作、有關丁文江的傳記文件和評論他的各式各樣的文章,其中包括大陸上見不到的在台灣出版的材料在內,進行了認真的閱讀、分析、消化和選擇,寫成了這一有分量的著作。

本書不是一本傳記,而是針對丁文江的科學成就、社會實踐、學術和哲學思想以及政治見解等,采用夾敘夾議或是夾敘夾評的方式,對丁文江這個人進行比較深入的描述和刻畫,並獲得了相當的成功。這對一位和丁文江素不相識而又沒有到過中國的外國人來說尤其難得。

在“留學生”一章中,著者引用胡適的話說,丁文江是“一位歐化最深的中國人”;又引羅素的話說,丁文江是“我在中國遇見的最有才能的人”。著者本人說︰“他掌握多種語言,他那直率的講話方式,乃至他的小胡子和對雪茄的愛好,有時使一些老派中國人感到不快,他的朋友們十分有把握地說他是一個‘地道的中國人’,而那些不是他的朋友的人則痛惜他忘了本。實際上所有這些議論的真正根源在于,丁文江在英國就掌握了一個科學家的國際性專業和思維方式︰”這一段文章對丁文江的評論確實是深刻的。據我個人所知,丁文江的生活方式和當時的一般大學教授沒有兩樣。他穿長袍馬褂,吃中國飯,住北京式的小四合院,絕不是什麼洋氣十足的人。但是,他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確是“西方式的”。


余杰:......在以《獨立評論》為言論平台和聯繫紐帶的自由派知識分子精英群體當中,丁文江是一位最不像自由主義者的自由主義者。費俠莉在這本獨一無二的丁文江傳記中,除了介紹丁氏的家世、留學生涯、作為地質學家的“長期漂泊的史詩”以及參與創辦《努力》和《獨立評論》等經歷之​​外,還細緻地分析了其思想方式的來龍去脈及其自相矛盾處。丁文江服膺於社會達爾文主義,因為“社會達爾文主義特別適合於一個由孔儒思想撫育出來的知識分子作借鑒”。費俠莉的這一判斷相當準確,正是由於傳統文化潛在的、巨大的影響,使得丁文江在接受西方文化的時候,自覺不自覺地以之為標尺。丁文江長期留學英倫,但他觀察和體驗到的,卻是戴著儒家文化之“有色眼鏡”看到的英國社會,這乃是“丁文江的英國”,而離英國社會的本質甚遠: “丁文江看到的英國社會乃是一個層次分明的精英主導的社會,他很容易接受赫胥黎、高爾頓和皮爾遜等維多利亞女王時代科學家的論著中所提出的某些社會設想——不管民眾的參政程度如何,智力上的和實際上的領導權,總是掌握在社會進化過程中分化出來的上層階級手中。”丁文江在《少數人的責任》一文中說,中國政治的混亂,是因為“少數人”沒有責任心而且沒有負責任的能力,這“少數人”便是受過西化教育的精英分子,“只要有幾個人有百折不回的決心,拔山蹈海的勇氣,不但有知識而且有能力,不但有道德而且要做事業,風氣一開,精神就要一變。”這種“專家治國”式的理解,顯然符合孔孟“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的思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