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志清(1921年2月18日-2013年12月29日),江蘇吳縣人,生於上海浦東,中國文學評論家,教授。
夏之父為銀行職員,夏於1942年自滬江大學英文系畢業時,已大量閱讀了中國文學名著。1946年9月隨長兄夏濟安至北京大學擔任助教,醉心於西歐古典文學,因研究威廉·布萊克檔案(William Blake Archive)論文脫穎而出,取得留美獎學金至耶魯大學攻讀英文碩士、博士。
在紐約州立學院任教時,獲得洛克菲勒基金會(Rockefeller Foundation,又稱洛氏基金會)贊助,完成《中國現代小說史》一書,也奠定他學者評論家的地位。1961年任紐約哥倫比亞大學教席。2006年7月,當選中華民國中央研究院院士,是該院成立以來當選時最高齡的院士,夏志清表示「好像在作新娘子」。
夏濟安是其親兄。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胡適回北大任校長。
夏濟安,夏志清兄弟都在北大英文系任教。
夏濟安先生後來在台灣創辦現代文學時,還會向胡適之先生邀稿。胡先生以舊譯投稿。
判定一種思想運動的成敗,不看信徒人數的多寡;主要的是看這種思想能影響當時的智識份子和藝術創作者到什麼程度。胡適之先生曾提倡過「易卜生主義」,這可以說是成功的;因為我們不但看見過很多人按照易卜生主義做人,而且也有不少文藝作品,很明顯受到易卜生「社會抗議」(Social protest)的影響。新儒家思想的影響,迄今還只及於少數研究文史哲的學人。它同大眾沒有發生什麼關係…….夏濟安「舊文化與新小說」,載《文學雜誌》三卷一期 1957.9,收入《夏濟安選集》台北:新潮叢書,志文,1971,頁1-12
比較H. L Mencken (1921)的純學術/品味 (非關Social Protest) 說法:
H.L. Mencken's Smart Set Criticism - Page 95 - Google Books Resulthttps://books.google.com.tw/books?isbn=0895262312
H. L. Mencken, William H. Nolte - 2000 - Literary Criticism
In a letter to Fanny Butcher, dated February 20, 1921, Mencken stated his ... "I'd rather have written any symphony of Brahms' than any play of Ibsen's. I'd rather have written the first movement ofBeethoven's Eroica than the Song of Solomon;...
胡適的樂觀和周作人的悲觀在魯迅的作品可以找到呼應。
-----夏濟安「魯迅作品的黑暗面」,載《夏濟安選集》台北:新潮叢書,志文,1971,頁30
----
當時北大有李(國欽)氏留美獎學金,供教師到美國大學學習。北大校方決定通過公開競爭來決定派遣人員。
結果,助教夏志清拔得頭籌 (引發不少更資深的人的抗議) 。
夏志清因為這,才有機會三次見校長胡適之先生。夏志清珍惜胡校長的手蹟,所以連給李氏基金會的推介函都看完之後退還而珍藏之。
夏志清後來四年在耶魯大學取得博士學位,而耶魯大學是胡適認為難讀所以不推薦的---
四十年後,夏志清回憶請胡適寫推薦信時的情景:胡適“聽說我是滬江大學畢業生,他臉就一沉,透露很大的失望……好像全國最優秀的學生,都該進北大、清華、南開才是正路。”
(夏志清:《我保存的兩件胡適手跡》,《傳記文學》1987年8月號,頁30-3)。
更多更詳細的介紹胡適 在文學革命的角色請參考:
夏志清《文學的前途‧回顧與前瞻‧文學革命》台北:純文學,1974,頁1-30
夏志清《文學的前途‧《老殘遊記》新論》台北:純文學,1974,頁69
評 胡適《老殘遊記》序 (1925) 開此類批評方法之先河
徵引數節原書,把其中要義和辭采,孤立起來,略評一下,便心滿意足了。
****
由於此書可連結和全文索引. 以Hu Shih 搜索 可得17處: 第一處說魯迅的發覺是
胡適和陳源等. 中共在30年代之後再利用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