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26日 星期六

熊秉三: 兒輩須知群最樂/《熊希龄全集》/《湘報》

1947年12月28日 胡適撰 追念熊秉三先生 (1948/1/7 上海大公報) -- arms dealers 師生的故事
1922年中秋: ......兒輩須知群最樂 人間無此大家庭


書名熊秉三先生遺像遺墨事畧
作者熊秉三先生追悼會籌備處
出版日期1938



1921.5.5 胡適日記: 赴中美協進社的年宴,有熊秉三演說中國整理財政與新銀行團,頗有可可取之論;…..魏沖叔先生為之譯述。


1921年夏天,胡适到西山游玩,友人熊秉三送给他一盆兰花草。他欢欢喜喜地带回家,

1929/1/18 日紀 談靜坐


熊秉三、毛彦文婚礼贺联及其他


《熊希龄全集》八大冊 台灣大學圖書館等處收藏

熊希齡(1867年8月-1937年12月25日),字秉三中國湖南鳳凰縣鎮竿鎮(今沱江鎮)人;初的政治人物。

[編輯] 生平

熊希齡出身富家,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中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於維新事變前後,贊助西式教育之長沙明德中學,創辦時務學堂,參與創設南學會,創《湘報》。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變法失敗,遭革職並交地方官嚴加管束。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趙爾巽代理湖南巡撫,對熊備加提攜,趙升東三省總督,任熊為東三省屯墾局總辦。1905年清廷派五大臣出洋考察憲政,經趙爾巽推薦,熊出任參贊,隨團考察,並在楊度的幫助下,執筆寫贊同憲政的考察報告。返國後任東三省農工商局總辦、奉天鹽法道、東三省財政監理官等職。
宣統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起,12月熊由奉赴滬,擁護共和並加入章炳麟中華民國聯合會。民國元年(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後,成為統一黨(後與共和黨民主黨合併,成為進步黨)黨員,出任內閣財政總長。1913年7月28日,通電痛斥日本密謀利用「二次革命」分裂中國。
民國二年(1913年7月31日至民國三年(1914年2月12日期間擔任袁世凱政府轄下的中華民國總理兼財政總長。該屆內閣歷史上被稱為「人才內閣」。[1] 任期內副署了取締國民黨,解散國會等命令。
民國三年(1914年)初,新聞界重提熱河行宮盜寶案,2月7日熊希齡以涉嫌被迫提出辭職,12日正式卸任。後被任命為全國煤油督辦。民國九年(1920年)冬設香山慈幼院,自任院長,收養無家可歸的孤兒。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八·一三淞滬抗戰爆發,熊希齡在上海與紅十字會同仁設立傷兵醫院和難民收容所,收容傷兵,救濟難民。京滬淪陷後,熊赴香港為傷兵難民募捐。同年12月25日因腦溢血在香港逝世,享年67歲。

[編輯] 著作

遺著有《香山集》2卷,《熊希齡集》上冊(1985年湖南人民出版社有)。
----
熊希齡與《湘報》
新華網 ( 2003-01-20 13:23:49 ) 稿件來源: 出版科學

文/羅虹

熊希齡是湖南維新運動中的一位重要人物。他作為《湘報》的真正主持人和創辦者,雖然少有激烈的文字和言論,但是他以《湘報》為據點,與守舊勢力進行了針鋒相對的鬥爭。
  熊希齡是湖南維新運動中的一位重要人物。他作為《湘報》的真正主持人和創辦者,雖然少有激烈的文字和言論,但是他以《湘報》為據點,與守舊勢力進行了針鋒相對的鬥爭。
  《湘報》,以往的研究大多將目光放在譚嗣同、唐才常等人身上,對于另外一位與湘報休戚相關的重要人物——熊希齡卻少有提及,關于《湘報》創辦和發展過程中的一些細節也頗有爭論。本文試圖根據相關史料,說明熊希齡在《湘報》創辦及發展過程中的事跡和作用。
  齡于1870年出生于湖南鳳凰城,自幼聰明過人,14歲考中秀才,有湘西“神童“之稱。1889年,熊希齡入讀沅水校經堂。這是一所倣 效長沙湘水校經堂創辦的新型書院。在這裏他閱讀了大量新書籍,在思想上受到很大影響。1891年,熊希齡以優異成績畢業,同年秋考中舉人,次年中貢士。湖 南地處內陸,地理位置較為偏僻,鴉片戰爭後將近50年的時間裏,基本上處于一種相對封閉的狀態,所以這一時期的熊希齡仍是傳統的忠君愛國思想。1893年 他給湖南巡撫吳大徵上書提出的救國之道,還是“興教養”、“嚴吏治”、“立炮臺”、“修城池”等,無法從學習西方的角度尋求經國濟世的良方。1894年的 甲午戰爭驚醒了中國人,也將故步自封、保守排外的湖南人驚醒了。他們從對湘軍昔日戰績的迷戀中抬起頭來,深感時變事遷,湘軍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對此,譚嗣 同說,湖南人“經此創巨痛深,乃始屏棄一切,專精致思,不敢徇一孔之見而封于舊說,不敢不舍己從人取于人以為善” [1] 。甲午戰後,湖南社會風氣煥然一新,熊希齡也以此為契機,在環境變化中一步步完成了自身思想的轉變,從一個傳統的封建士子轉變為一個以維新變法為目標,以 經國濟世、禦侮求強為人生大義的維新志士。1896年,熊希齡毅然投筆從戎,進入兩湖營務處,潛心探索古今中外各種軍事制度。當湖南在地方上率先舉辦新 政,興起變法的時候,他又毅然辭去營務處總辦職務,全力投入湖南的維新運動。此時的他,已是翰林院庶吉士。
  創辦《湘報》,是熊希齡對湖南新政的一大貢獻。此前,湖南學政江標改革了湖南校經書院,創辦了《湘學報》,以講求時務、學習“西藝”為 宗旨,但是它是期刊,不是日報,所以嚴格地講,《湘報》才是湖南最早的報紙。湘報的主持與創辦者是誰?通常以為譚嗣同、唐才常是湘報創辦人而非熊希齡。為 什麼會有這種認識呢?筆者以為,其一,據《湖南近百年大事記述》記載:“湘報是由譚、唐集資籌辦的。”[2]中華書局影印的《湘報》說明和《中國近代期刊 編匯錄》也採此說。這是極大的誤導。其二,譚嗣同、唐才常被認為是湖南維新運動中的左派,他們發表過許多言辭激烈的文章,後來又殺身成仁。或許是因為死亡 無與倫比的震撼力和文字的感召力,熊希齡的聲望和名氣要稍為遜色,加之後來他任民國財政總長和國務總理時期的一些行為,人們往往忽視了本該屬于他的光榮。 然而,歷史不會因此而改變其真實面目。有皮錫瑞日記做證:“觀秉三(熊希齡字)所辦湘報館,活字機器皆備,請戴宣喬主政,二月初出報。”(皮氏1898年 2月14日日記)[3]《唐才常年譜》也有“熊希齡發起湘報,亦公任總撰述”之記載。《湘報》第一號發刊詞說:“熊君秉三,喜民智之乍開,欲慈航之普渡, 乃鳩同志、集巨資,設湘報館。”事實上,《湘報》籌辦時,譚嗣同在南京,他在《湘報》發刊前二十多天才回長沙,不久又回南京,他並沒有參與報紙的創辦,僅 僅在後來任董事和撰述。至于唐才常,他當時還是《湘學報》的主筆,根本未能分身,只是參與協助,真正起主導作用的是熊希齡。
  為了使《湘報》順利發刊,熊希齡不遺余力,主持了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購買機器。《湘報》定位為日報,要保證順利出刊,沒有先進的新式機器是不行的,為此,1897年4月,熊希齡通過汪康年在上海訂購印刷機器和活字,商定9月16日運貨至湖南,但遲遲未能運到。熊希齡多次寫信催促當時的經辦人吳雲記,11月下旬機器終于運回長沙。
  籌集資金。當時報館的經費來自三方面:一是私人集資,當時的董事會成員蔣德鈞、唐才常、梁啟超、譚嗣同、鄒代君、李維格、王銘忠及熊希齡本人均有捐助;二是靠董事會以外的人捐助;此外,每月從省署撥銀200兩,待報館開辦之後即行停發。
  創立完整的辦事機構。當時設立的機構主要有:編輯處,收支處,排字處,印刷處,管報處,校對處等。熊聘請梁啟超、譚嗣同、唐才常、何來保、戴德誠、樊錐六人為撰述,唐才常任主筆,另任李維格為西文翻譯。
  訂立辦刊宗旨和章程。1898年1月,熊希齡訂立了《湘報館章程》,規定宗旨為“專以開風氣、拓見聞為主”,並強調“首重知己”,“重在記實摘要”。此外,熊希齡還為報館制訂了嚴格具體的工作制度和管理方法,以提高辦事效率,保證報館各項工作的順利進行。
  《湘報》于1898年3月7日正式創刊,當時為《湘報》撰稿的除了梁啟超、譚嗣同、唐才常等人外,陳寶箴,皮錫瑞,黃遵憲等人及當時部 分時務學堂的學生,都曾在報紙上刊登講義、論說或其他文章。時務學堂、南學會等有關團體的章程、朝廷諭旨等在報上也有所反映。這一時期的報館工作運行有條 不紊,報紙辦很有聲有色。
  湖南維新運動一步一步高漲的時候,遭到一部分守舊勢力的極力反對和攻擊,維新派為捍衛新政,同守舊勢力進行了激烈復雜的鬥爭。這場鬥爭 也不可避免的牽連到《湘報》。過去,在湖南維新運動中,熊希齡一直被認為是一個畏縮不前的人物,這大概是因為熊希齡不像譚嗣同和唐才常那樣有慷慨激昂的陳 詞和舍身取義的壯舉。但不能以此就說熊希齡在與守舊勢力的鬥爭中畏縮躲避,實際上,熊為了捍衛新政,在自己的職權和能力范圍內,也進行了針鋒相對的鬥爭。
  《湘報》創刊後,先後發表了激進派樊錐的《發錮篇》、《開誠篇》和易鼐的《中國宜以弱為強說》等文章,這些文章言詞甚為激烈,提出“革從前,搜索無剩,唯泰西是效” [4],“改整朔,易服飾,一切制度悉從泰西” [5]等主張。這些無疑成為守舊勢力攻擊的把柄。1898年3月29日,陳寶箴讀了《湘報》刊登的易鼐的《中國宜以弱為強說》後,大驚失色,當即轉告熊希齡,說該文章“過于偏激,驚世駭俗,非處士所宜言” [6],要熊立即收回救正。然而熊希齡不僅沒有照辦,反于4月1日在《湘報》上刊文指出:“雖然易君偏激之言,誠不能為之曲護,而其哀哀長鳴,冀我朝毅然變更,以力持于存亡呼吸之間,實有忠君愛國之忱。”[7]熊的勇氣和決心,由此可窺一斑。
  《湘報》上的激進言論還引起了當時的湖廣總督張之洞的注意,對此他深為不滿。5月11日,張之洞致電陳寶箴:“近見刊有易鼐議論一篇, 真是十分悖謬,見者人人駭怒……此等文字,遠近煽播,必致匪人邪士,倡為亂階,且海內嘩然,有識之士,必將起而指謫彈擊,亟宜諭導阻止,設法更正。”陳收 到電文後,當即飭令熊希齡“刪去報首議論,但採古今世道名言,效陳詩諷諫之旨” [8],並于5月20日開始在《湘學報》上連載張之洞的《勸學篇》。面對張之洞的指責和陳寶箴的飭令,熊希齡很擔心報館會被查封,所以暫時停止發表以前那 樣激烈的文章,有的學者以此認為熊立場不夠堅定,缺乏激進精神,事實上,熊希齡這樣做恐怕還是為了保護《湘報》這一鬥爭陣地。他還曾經想把報館轉移到南學 會,改名為《湘會報》,因黃膺等擔心一旦報紙被封學會也受牽連,極力反對而未果。
  1898年6月底,湖南維新運動經歷了一次大的震動。首先是岳麓書院的幾個學生聯名上書王先謙,對熊希齡、梁啟超進行攻擊,說他們浸淫 邪說,迷惑視聽,“欲傾覆我邦家也”。王先謙接到上書後,于7月10日向陳寶箴呈遞《湘紳公呈》,詆毀梁啟超、譚嗣同、唐才常等人,要求嚴加整頓,摒棄主 張“異學”之人。陳寶箴一向奉行溫和的調和政策,為了自保,對維新派進行壓抑。而熊希齡則完全不同,7月13日,他在《湘報》上刊出《公懇撫院整頓通省書 院稟稿》一文,又于7月15日刊登《上陳中丞書》,對王先謙等人進行猛烈的揭露和抨擊,這兩篇文章猶如兩顆重磅炸彈,在反對派中引起極大震動和恐慌。王先 謙惱羞成怒,立即給陳上書,說《湘報》“去之無害,而頗有益”,陳亦深感《湘報》為自己招惹了太多麻煩,且對熊希齡已經無法控制,于是勒令熊希齡交出報 館,另委他人主持。因為熊堅決不肯交出,二人幾乎決裂。陳寶箴于是停發每月撥給《湘報》的200兩銀子,這一釜底抽薪之舉,使《湘報》很快資金不足,無法 支持,至7月19日發至115號時被迫停刊,後雖于8月2日復刊,但已成商辦性質,熊希齡萬般無奈,只好離開了《湘報》。
  從上可以看出,在《湘報》創辦的初期,熊希齡保持著沉穩、幹練的姿態。這是可以理解的。畢竟他是進士出身,在籍幫助陳寶箴辦理新政,當 時他負責的除了湘報館外 還有南學會、時務學堂等多個部門,特殊的身份、地位和處境,加之事務繁忙,使他不可能也沒有時間像梁啟超、譚嗣同那樣發表激烈的言論。但是當新舊勢力鬥爭 日趨激烈的時候,他卻始終站在鬥爭前沿,以《湘報》為陣地,同反對派針鋒相對,短兵相接,表現出無畏的獻身精神。根據譚嗣同記載,他與熊希齡、唐才常之 間,平常都以“殺身滅族”四字相勸勉。熊自己也說過:“齡本草人,生性最憨,不能口舌與爭,惟有以性命從事,殺身成仁,何不可為?”[9]可以說他所表現 出的無畏與獻身精神,較之譚、唐毫不遜色。1898年9月,熊希齡倘若不是因為重病耽誤了進京行程,恐怕“當與六君子同命成七賢矣。”
  綜上所述,在甲午戰後自覺接受了維新思想的熊希齡,作為《湘報》的真正創辦者和主持人,盡管少有激烈的言論和文字,但是在《湘報》的創 辦和管理過程中,他作出了其他人不可企及的貢獻,並在維新運動中以《湘報》為據點,同守舊勢力進行了針鋒相對的鬥爭,表現出無畏的獻身精神。他是《湘報》 當之無愧的靈魂人物。
注 釋:
[1]譚嗣同全集上冊.北京:中華書局,1981:168
[2]湖南近百年大事記述.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59
[3]師伏堂未刊日記.湖南歷史資料,1958(4)
[4].[5]湘報.北京:中華書局,1965
[6] [8]戊戌變法第2冊.北京:神州國光社,1953
[7]湘報.北京:中華書局,1965
[9]熊希齡全集上冊.長沙:湖南出版社
[10]熊秉三軼事.北平日報,1948-1-3
(作者單位:華中師范大學)
摘自《出版科學》2003年第一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