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20日 星期三

大學之道 iv 胡適之做禮拜等等、努力與改革、胡適墓誌、胡適的學習型文明、胡適、戴明對話經營管理





大福爾摩斯兼法官──《水經注案》鑽研(1999/11)
要了解胡適人格何思想,必須談胡適花了後半輩子功夫來鑽研世界各地版本的《水經注》,著述/手稿達六十餘萬言。像我們這種外行人,對於這,即使只能看熱鬧,都該也些同情的了解。
許多「胡適之的朋友」也沒辦法諒解或了解胡適在方面的努力。像唐德剛在《胡適口述自傳》的註中,多處詳說:
……可是正當杜威之學走向一個新階段之時,他底東方第一大弟子卻大開其倒車──到處宣傳其早已與時代脫了節的,停滯在『訓詁』、『校勘』階段的『治學方法』;他雖然自己滿口『自由、民主』,而每日埋頭鑽研的卻是一部支離破碎的『水經注』!天下事之『不調和』者有若斯者乎?……
──《胡適口述自傳》唐德剛譯注,台北: 傳記文學出版社,頁1391981
其實,我們大部分的人都以為,搞學問有所謂的「大題目」,要在那些方面有些類似石破天驚的立論,才算有成就。這是 弄不清楚科學的本質為何,胡適心路及思想發展的邏輯,因為他認為只要本著科學精神去「大膽假設」,尤其去「小心求證」,萬事萬物皆可稱得上是科學。
科學更要點點滴滴努力累積,不計 世俗功利及喜好,但求真理。

……胡 適晚年考證《水經注》,固然是為了平反他所崇敬的戴震的冤案,但也蘊含其他原因。他在一九四四的日記中說:我從研究《水經注》大疑案,領悟到中國向來的 法堂審案的心理成見是不利被告的。中國人的心 理是空穴來風,必有所自。他認為中國法庭的證據法問題與人權保障有關。雖然中國有疑罪維輕、從寬發落的名言,但仍使從寬發落的人終身不能洗刷冤枉。他主 張中國法理學應向證據法方面發展,曾多次與人討論這一問題。一九四四年九月曾與劉全昌談此意。十月又與武漢大學就受葛揚煥談此意。他問葛:今日中國訴訟 法的根據是什麼?葛答:是所謂自由心證。胡適這一研究是很有意義的。如果談到胡適晚年對《水經注》的研究興趣,而不注意這一點,那麼對他的理解就不 全面。……
──《晴園論學集》王元化,上海古籍出版社,頁 6246251994

胡適一向認為判案和考據是科學的,所以能把許多學術公案會診一下,就是科學的認識。讀者或許了解西方用統 計方法推論、判斷「作者為誰」,已成為「制式化的學問」(例如據云為新發現的莎士比亞之作品,如何用字彙頻率等方式去判斷)。胡適及考據先賢們很早就了解 這 了,只是他們沒有電腦協助分類(這點苦功夫可替代),沒有統計理論作方法論基礎,但他們具備更了不起的人腦專家系統。例如胡適很早就知道《紅樓夢》前八十 回和後四十回作者是不同的。他早期作《「易林斷歸崔篆」判決書》(1941),也是這方面的表現。
許多人都用湯用彤教授利用《高僧傳》等資料「小心求證」,終於打通中國思想史中佛教部分的任督二脈而有成。而胡適在思想史部分的貢獻也大多被輕估了,尤其是胡適在《水經注》上下工夫的心意,其實就是他的學術遺產、遺言。

費海璣先生在《漢學反哺集》(台北: 商務 )中對《胡適手稿》第一集下過功夫,為我們整理出胡適在戴東原辯誣時所採用的「羅素方法」,以及他們如何在「程朱戴胡(適)」中找出「中心價值系統」: 胡適在這些方面的功夫,是重視人格、尊嚴和社會正義的,也是「中國文化史」智慧累積必要的功夫(這是胡適自稱為酈學家──它攸關國民經濟生活變遷,作為史 的更大學問)。費南璣先生直把胡適在「戴震三案」中所作「代駁辯」比成柏拉圖不朽作品Apology。我是這方面的門外漢,只能拾費先生的牙慧。



***
努力與改革(1999/10)
  「努力」是胡適之先生的關鍵字眼。胡適以為:其實努力就是好好的作工作,在192186日的日記中記載著(他與南開大學校長張伯苓的對話):
   「......『我不相信有白丟了的工作。如果一種工作──努力──是思想考慮的結果,他總不會不發生效果的;不過有遲早罷了:遲的也許在十年二十年之後,也許在百年之後;但早的往往超過我們的意料之外。我平生的經驗使我深信,我們努力的結果往往比我們預料的多的多。』伯苓說:『這是你的宗教!你竟比我更宗教的了!(伯苓是基督教徒。)信仰將來,信仰現在看不見或將來仍看不見的東西,是宗教的要素。』......
  192195日:「凡今日享有一點名譽的人,都是在大家不做事的時候作了一件事的。我們不可不努力。」
  他在《努力》周刊第一期(192157日)上發表一首《努力歌》(在1922528日又發表《後努力歌》):
《努力歌》
這種情形是不會長久的。
朋友,你錯了。
除非你和我不許他長久
他是會長久的。
這種事要有人做。
朋友,你又錯了。
你應該說,
我不做,誰去做?
天下無不可為的事。
直到你和我──自命為好人的──
也都說不可為
那才真是不可為了。
阻力嗎?
他是黑暗裡的一個鬼;
你大膽走上前去,
他就沒有了。
朋友們,
我們唱個努力歌
 不怕阻力!
  不怕武力!
  只怕不努力!
  努力! 努力!
 阻力少了!
  武力倒了!
  中國再造了!
  努力! 努力!
----
《後努力歌》
沒有好社會,那有好政府?
沒有好政府,那有好社會?
這一套連環,如何解得開呢?
教育不良,那有好政治?
政治不良,那有好教育?
這一套連環,如何解得開呢?
不先破壞,如何建設?
沒有建設,如何破壞?
這一套連環,又如何解得開呢?
當年齊國有個君王后,
她不肯解一套玉連環,
她提起金椎,一椎槌碎了。
我的朋友們,你也有一個金椎,
叫做努力,又叫做幹!
你沒有下手處嗎?
從下手處下手!
的一聲,連環解了!(*)
  
1921613,記焦循的「深造之力」。他勉其兒子胡祖望以勤。
  胡適的「努力」,除了個人的精進外,更可推到組織的改革,例如他寫信給好友毛子水,要他辭北大圖書館館長一職,以利蔣夢麟做美國式圖書館方式的改革(因為毛子水的行事、認知與此不協調,1935415日。)
  胡適的努力與改革的「故事」之重點,更是在指出中國該走的路:
  胡適在《我們走那條路》(1929)中說:
  「
    我們要打倒五個大仇敵(惡魔):
 第一大仇敵是貧窮
 第二大仇敵是疾病
 第三大仇敵是愚昧
 第四大仇敵是貪污
 第五大仇敵是擾亂
  ......
  我們要建立的是什麼呢?
  我們要建立一個治安的,普通繁榮的,文明的,現代化的統一國家。......
  ......真革命只有一條路,就是認清我們的敵人,認清了我們的問題,集合全國人民的人才智力,充分採用世界的科學知識與方法,一步一步作有自覺的改革,在自覺的指導下,一點一滴地收不斷改革之全功,不斷的改革收工之日,即是我們的目的地到達之時。......
  用自覺的努力來指導改革,來促進變化,也許是最快捷的路子。」
  • 胡適在給陳之藩的信(194833日)中說:「一切惡連環,要從你能做的做起。」
  • 「別說緩不濟事,緩不應急。這是任重而道遠的事,不可小看了自己。」
***
胡適墓誌(1999/08)
不知為何與胡適的墓園失之交臂,每次來去南港,總是匆匆忙忙。1999年會比較不一樣了,因為偶然寫點《胡適經營學》,想用我的看法,讓胡適之先生能發揮其十全的功夫。(大陸清算胡適思想時,分九類別(方向)向胡適射亂箭。唐德剛以為,胡適對禪/佛的偏見,算得上第十類。我想,這太小看胡適思想了。十全武功可能是正面的,那麼我在此網站討論的《經營學》比較有可能補全它。)
2008年中研院的朋友力邀我去南港,並說會簡介平實的胡適墓園之風格。最近我看了些照片與資料,可以先做點功課。在《羅家倫先生文存‧胡適墓誌》(台北:國民黨黨史館,第十二冊的第七十二頁)
 「這位為學術文化進步,為思想言論自由,為維護民族的尊榮,為增進人類的幸福而勞心焦思,不惜耗盡自己一切生命力量的人──胡適先生──安眠在此地。
該文有一按語,對我們更重要、有趣。當然,或許有人可以考據一下,真正的墓誌文字,究竟是由哪些人修改而成的:
「這是胡適先生(民前二十一民國五十一年)的墓。這個為學術和文化進步,為思想和言論的自由,為民族的尊榮,為人類的幸福而苦心焦慮,敝精勞神以致身死的人,現在在這裡安息了!我們相信,形骸終要化滅,陵谷也會變遷,但現在墓中這位哲人所給予世界的光明,將永遠存在!」
有意思的是,該文給胡適下的不朽處,竟不是胡先生的三不朽(楊聯陞先生在給《陳世驤選集》作序敬輓,就是用胡適的話來破題的,該文功力不凡),或是像我們在《華爾街長老》(The Dean of Wall Street)中了解的,傳主 Benjamin Graham的墓誌銘是刻了丁尼生詩歌Ulysses 的句子--他與胡適都極喜愛。(詳《努力、探尋、發現、永不退讓、不屈服》)

胡適的墓誌銘「這位哲人所給予世界的光明,將永遠 存在!」是西方式的表現法。我們可以分宗教和愛國兩方面來談「光(明)」。宗教上,基督教或耶和華最先給世界光的。世俗上講,因中國處於落後地位,許多留學生去西方,也是要求曙光的,這與自認為「中國文藝復興之父」的胡適,尤其適切。

墓誌銘其次說這兒安息的人,是「為學術和文化的進步,為思想和言論的自由,為民族的尊崇,為人類的幸福而苦心焦慮,敝精勞神而致身死的人
我們先談「敝精勞神」。胡適晚年每天白天的三分之二時間,都是用來辦公和送往迎來的,所以寫他心愛的文章要移到三更半夜(或盡責,他寫文章要考據是有使命感,示範作用和自勉的)。

近來大家談胡適,多偏向於他在自由主義思想和言論自由上的貢獻,尤其是《自由中國》雷震案與台灣的自由發展史的關係密切。其實,胡適引范仲淹「寧鳴而死,不默而生」乃是他一輩子的做人宗旨。他為雷震案固然「苦心焦慮」,其實他也常會出力救朋友,如陳獨秀入牢,周作人的審判等等

「民族的尊榮」可能是指胡適任駐美大使,以及辦《獨立評論》談國事(以抗戰,所以存民族之命脈

我想重點應是他為「學術、文化之進步」:在學術及文化上,胡適是有歷史的獨特地位及貢獻的。
***


胡適的學習型文明(1999/08)
  廿世紀九十年代興起的「學習型組織」或「智識管理」等已蔚為企業界的熱潮。
  其實胡適等人所領導的"中國文藝復興運動",其真義為採取尼采的以非傳統的標準和原則來重新估定一切既定的價值transvaluation of all values),是更廣義的社會、文明之改造。因此,胡適的模式是可以從「組織與學習」的角度來研究的。我們可以從《胡適口述自傳》的第八章"從文學革命到文藝復興" 來了解它。下述是他為中國文藝復興運動所下的定義(用企管的術語,叫做目的說明書(Purpose Statement)
 「通過嚴肅分析我們面臨的活生生的問題;通過由輸入的新學理、新觀念、新思想來幫助和解決這些問題;通過以相同的批判的態度對我國固有文明的了解和重建,我們這一運動的結果,就會產生一個新的文明來。」
  他在《胡適口述自傳》第十章又說:中國文藝復興運動有四重目的:
  1. 研究問題,特殊的問題和今日迫切的問題;
  2. 輸入學理,從海外輸入那些適合我們做參考和比較研究用的學理;
  3. 整理國故;〔把三千年來支離破碎的古學,用科學方法做一番有系統的整理〕
  4. 再造文明,這是以上三項綜合起來的最後目的。
  有意思的是,人們大約每隔十年,在海內、外的官學兩界,都會將五四運動的訴求改頭換面再提出來(例如蔣介石的「倫理、民主、科學」)和學術性評估研討。而關於中國的轉型的論述,究竟是要考慮「生產方式」或只就文化而言,仍然是見仁見智的。
  我們如果從「學習的共同體」(learning community)的觀點來談胡適的「師長、朋友、文章」,它們在中外學術、文化、教育界、政界、產業界等的影響,它本身就是「學習型文明」的史詩。我們可以談談這個共同體的價值觀的建立,做人處事(立德、立言、立功)風格的建立以及其績效(成績單)和反省。
  我們也可以就其所提出的問題,追蹤並了解其進程。當然,這牽涉到海峽兩岸廿世紀的文明總評估,工程浩大,但卻是應該做的,而且可行的事。
  不過,我們別忘了上文的議題的基本假設或許可能有根本的瑕疵,因為要將「學習」要從個人推廣到組織、社會,很可能因為太複雜而流於空泛,正如許多人不信「總體經濟學」或「組織學習」般(它們都很難印證)。
我的意見是,這一假設或可以給我們思考一些根本而重要的問題。從學術上看,這是一個大膽的假設。
***


胡適、戴明對話經營管理(1999/07)
緣起:
我極欣賞胡適先生。我以為,如果依古代傳統,稱孔子、孟子、朱子……,我們得尊稱他為「胡子」。
他精采的一生及作品,對整體中華文化會有深遠的影響,我們這講座很特別,是從胡適的一生的作品,來談他對文化、學問、做人、對政府、學校等方面"經營管理"思想,以及這些如何與戴明思想作一對話的。 
戴 明(W. Edwards Deming 1900-1993)或許聽說過胡適(1891-1962)的大名(待考),然而胡適大概從未聽過戴明。不過,我以為胡適是少數有淵博知識系統的人,他又是極有影響力、前瞻的人、在文化上、政治、教育上,都極有成就,也留下 大量的作品和紀錄,成就很了不起。我們可以從多重角度來看胡適的遺產,例如從文學、哲學、史學、文化批評、教育家或行政家(外交官等),來考察胡適的種種 貢獻。我們今天的觀點比較特殊,是從行政學及管理學來談"胡說"
首先,胡適遠比戴明博學的多,雖然胡適也勸人為學要如「金字塔」般求博求精,但基本上胡適是學者,他在論事、問世(做校長、大使、院長……) 都有貢獻,而戴明是管理顧問、「統計研究顧問」及兼任商學院教授。不過,他倆都是「美國製」的,都是受實用主義影響的,都相信「產官學」新經濟的重要。對 胡而言,他的產業是文化業及農業,而戴明的產業基本上是各行各業,尤其是工業。不過這樣比較,是得不出洞識力的。 我想,我們要看這兩位「愛國志士」終生要做的大事業之「一以貫之」之道才好。胡適的人格發展及歷練,都比戴明要平衡的多。胡適是紳士;戴明對有些大公司的 負責人等,則有「見大人則藐之」的「自卑感」這些只是小缺點,我以為他倆的人格,基本上都達到「情感-理智-意志」上平衡的發展。
對很多人而言,胡適的志向是自由,無為,容忍。戴明在這方面上多少能與胡適會通。我們姑且來看胡適一以貫之的精神:考據學(判案),與此對照,戴明也研究過統計學在法官決策系統的考量。
1)胡大顧問
胡適極了不起,他19217月-8月到商務編譯所當顧問一個半月,作出極有內容的企業診斷,包括工作附加價值分析,最了不起的是推薦道德、學問、能力皆強的王雲五任副所長自代、組織、薪資分析、委員會設立、休假、圖書室/實驗室……等,指出商務員工皆無系統觀,無人知道全局、他們對待來賓、對待員工之道,也只是口惠不至……
我覺得胡的日記中,留下他作為"顧問"的極佳個案與風範,包括只收五百元(一半,約當時商務員工的最高新,偏低)當"短工"……。自己有自己的方向(年30歲就了解「今之學者為己」),勸雲五老師做學問要有問題,焦點……
真是了不起!顧問報告分(一)設備,(二)待遇,(三)政策,(四)組織,萬餘字,其先後次序安排與今日看法不同,甚有意思。
又請注意,商務老板夢旦先生素來對胡適的做人、學問極為欣賞,並了解商務的出版業務,必為中國之主流,掌握甚大的教育資源潛力,因而更需要有高手下海來經營才能達成此目的。
***


胡適之做禮拜(1999/09)
  要真正了解胡適的言行,必須懂得七分洋學、三分國故。這不只是因為胡適主張「全力西化」,而是他的成長期中的七年在美國生活,而且他一直有機會以外國精英的身分打入美國社會。(有多少中國人能像胡適般,靠「公開向洋人演說」來糊口的呢?)
  因此,要了解胡適,也得了解美國廿世紀初的文化。我的意思不只是杜威的實用主義,或是在《胡適口述自傳》中提到的一些思想淵源,例如「青年期的政治訓練」一章中的講演訓練,以及「世界和平」的理念(胡適曾因聯合國安理會有否決權而拒簽其憲章)。
  我們舉些小事,讓大家了解胡適的洋派親民作風。台灣政黨或政客的「民眾服務處」等做法,大概落後胡適半世紀…...
  首先是胡適的白話文。白話文章是與演講有極密切關係的。胡適從不作高中程度無法看懂的文章,因為他極有演講的「溝通」經驗。另外,許多人忽略了胡適對重要的演講,可是要備稿及準備幽默笑話的,那些演講(或口述傳記)是要言簡意賅,而且必要時重述重點的。胡適的演講對中國聽眾而言,大部分人是聽了有內容的「說書」,感到很滿意,而像歷史學家周一良追憶的,對他印象最撞擊的,竟是胡適演說前把帽子(在那時代,全世界的紳士或民眾多戴帽子)「擲」到講桌前方觀眾前向他們致意(這在中國這是與眾不同的)!也就是說,胡適的一舉手、一投足,都是新青年的典範。
我們談過,胡適總結"中國文藝復興"的目的之說法,就是演講術的 purpose statement(目的聲明書)的發揮。
  吳相湘先生在《胡適實事求是的交友之道》中這麼說:
 「……一九三十年初,胡適之先生在北平米糧庫四號居住時,每逢星期日下午接見賓客,不論和尚、士兵、學生都可以不經預先約定前往拜訪請教。胡太太含笑說:『胡適之做禮拜』(見《胡適的日記》)。相湘當時在北大史學系肆業也曾往請教某一問題。
  後來,50年代胡適自美國返回台北南港定居,仍沿舊例,星期日下午接見自由來訪的客人,更有許多人寫信向他請教。………
  我們不妨參考一下美國科學管理之父泰勒氏的做法。他在十九、二十世紀之交,大力提倡科學管理,他當時也是採取門戶大開的政策,歡迎所有有興趣的同道,都去與他「共振與共鳴」。我們或可從此一做法,了解胡適之先生從美國文化得到多少民主真傳。,。。


後記
2011我知道 : 當時的北平著名教授中採用這種"做禮拜的會友"方式的,還有周作人等。我們根據胡適日記》可知,通常訪客多多, 還有某一孝子每周日去找胡適,為其父之書求序,讓胡適感動的。不過也有來客甚少的周日,如193417日。參考網路胡適日記全集: - Google 圖書結果

有空應該做日記的統計 ,有時沒人, 而1934.3.25: "今天最忙 ,上午見客十餘人。" 晚上八點一刻還到Lening Sneat (此人暫找不出資料) 家去討論中國道德教育。
胡適日記 1934/1/7 來客甚少
通常訪客多多 還有孝子每周日找胡適為其父之書求序而感動胡適的

2016.1.20

朱海濤《北大與北大人》,戴《東方雜誌》1943.8-1944.12,對"胡適之做禮拜"有這樣描述:禮拜日的上午是他公開接見客人的時候 (和天下英雄以談會友",會客室常坐滿一二十人,各種各色的人都有.....各種問題提出來討論,延長到三四個鐘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