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3日 星期三

沈怡(君怡1901-80 )及三個妹妹。 陶孟和(1887-1960)沈性仁 夫婦《林肯》……





1921.5.8 胡適校讀沈性仁翻譯 Drinkwater 之《林肯》第一幕/第六幕加一長注
此書台灣商務印書館有重印. 趙元任先生似也曾校讀. 找出此書再細看.
John Drinkwater (1 June 1882 – 25 March 1937) was an English poet and dramatist.


林崇墉著《林則徐傳》台灣商務普及版,1976。此書有「林文忠公大事索引」頁703-15人名索引」頁716-28。圖片有沈怡所繪坎井圖等等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陶孟和(1887年11月5日-1960年4月17日)[1][2],原名履恭,字以行,社會學家直隸天津縣人,祖籍浙江紹興。幼時就讀於近代教育家嚴修所創辦,採中西學並重的「嚴氏家塾」(1904年改稱為敬業中學堂,1906年遷址改稱南開學校) [3]
  • 1906年畢業於南開學校第一屆師範班,以官費生被派赴日本東京高等師範學校研習教育學,後因故回國[4]
  • 1910年改赴英國倫敦大學倫敦經濟政治學院研習社會學經濟學
  • 1913年獲得經濟學博士學位。同年歸國後擔任北京高等師範學校教授。
  • 1914年至1927年擔任北京大學教授、系主任、文學院院長、教務長等職。
  • 1926年至1934年擔任中華教育文化基金董事會(美國退還庚子賠款管理機構) 社會調查部 (1929年獨立為社會調查所) 負責人,致力於社會調查事業。
  • 國民參政會第一屆、第二屆、第三屆、第四屆參政員,立法院立法委員。中央研究院社會研究所所長。
  • 1934年社會調查所併入中央研究院社會科學研究所 (1945年改稱社會研究所),陶孟和擔任所長。
  • 日本抗戰期間,負責將研究所遷至四川南溪李莊,勝利後始遷回南京
  • 1949年中國政權更迭之際,在其主導下將社會研究所全部人員及圖書、研究資料留在南京。
  • 1949年10月起擔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負責社會、歷史、考古和語言4個研究所,並兼任社會研究所 (1953年改名經濟研究所) 所長。
  • 1952年將社會研究所遷往北京,隨後辭去所長職務。
  • 1960年4月,赴上海參加中國科學院第三次學部會議前,因病於17日去世,享年73歲[3]
他開創了中國早期最重要的社會學研究機構之一,並積極將所作為社會調查成果推介到國際上。負責社會調查所期間,主導創立《社會科學雜誌》、《中國近代經濟史研究集刊》等重要學術刊物[3],對中國社會學奠基與發展貢獻卓著。1948年獲選為第一屆中央研究院院士
陶孟和也是中國科學院圖書館的創始人與領導人,先後成立了「中國科學院圖書委員會」、「中國科學院圖書館選書委員會」、「中國科學院科學圖書分類委員會」[3],對科學院圖書館事業發展貢獻良多。
陶孟和早年專治社會學,但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由於社會學一度被當作偽科學而遭到否定,因此嚴重影響其學術地位的公正評價[3]

著作

  • 《中外地理大全》(與楊文洵合編)
  • 《中國鄉村與城鎮生活》(與梁宇皋合著,英文)
  • 《北京人力車夫之生活情形》
  • 《北平生活費之分析》
  • 《中國社會之研究》
  • 《歐洲和議後之經濟》
  • 《中國勞工生活程度》
  • 《社會與教育》
  • 《公民教育》
  • 《社會問題》
  • 《中國之縣地方財政》
  • 《孟和文存》

論文

  • 《中國之工業與勞工》(1931年荷蘭海牙世界社會經濟會議,與林頌河合著,英文)
  • 《中國勞工生活程度》(1931年上海太平洋國際學會第四次會議,英文)



****

1949.2.17 胡適日記 中惟一一行: 7:00 : 君怡 (中國版原文為"恬")
1949.8.16 胡適致趙元任夫婦的信中提到沈君怡從曼谷給他信說  (陶)孟和在北京和上海"很活躍" 可惜他是道地好人一個自己太無主意並且容易衝動........


沈怡 胡適之先生的幾封信  台北:傳記文學1976.5  :

1950/4/3致沈怡 (1901-80 )胡先生自稱是個有傲性的人 在美國發表白皮書之後 他就不去華盛頓 去辦事也不訪問政府官員等 當時美國如果承認中共 他就會離開
1954.12.7
1954.12.21
1955.1.3
胡適寄泰國的聯合國ECAFE
內容都是討論沈怡給胡適的關於中共利用清算俞平伯來鬥"胡適幽靈"
胡適建議沈怡設法紅樓夢新考證書
最特別的是胡適在除夕夜失眠讀新譯的Chaucer's Canterbury Tales



一代名媛沈性仁 
http://book.sina.com.cn 2007年08月22日 00:10作為民國時期一代名媛的沈性仁,早年留學歐美,在“五四”時期,就有翻譯戲劇作品《遺扇記》於《新青年》發表(第五卷第6期,第六卷第1、3期,1918年12月和1919年1、3月)。此劇後來被譯為《少奶奶的扇子》和《溫德梅爾夫人的扇子》,曾搬上舞台演出。這是外國話劇最早的白話語體翻譯劇本之一在中國發表,也是中國白話文運動的源頭。正是在這一探索性成果的基礎上,才產生了波瀾壯闊、影響深遠的白話文運動和新文學運動。此後,他與徐志摩共同翻譯了《瑪麗瑪麗》等文學作品,並引起文化界廣泛的注意,特別受到林徽因的讚賞。除文學戲劇外,沈性仁對社會經濟問題亦有較大的興趣,1920年,他與丈夫陶孟和合譯的《歐洲和議後的經濟》(凱恩斯著)被納入《新青年叢書》第六種出版荷裔美國科普作家房龍的成名作《人類的故事》於1921年出版後僅四年,就由沈性仁翻譯成中文由商務印書館出版(1925年),並在中國掀起了一股經久不衰的“房龍熱”。後來成為歷史學家、作家的曹聚仁曾回憶道:“20年代在候車時偶然買到《人類的故事》中譯本,於是那天下午,我發痴似的,把這部史話讀下去。車來了,我在車上讀。到了家中,把晚飯吞下去,就靠在床上讀,一直讀到天明,走馬觀花地總算看完了。這50年中,總是看了又看,除了《儒林外史》、《紅樓夢》,沒有其他的書這麼吸引我了。我還立志要寫一部《東方的人類故事》。歲月迫人,看來是寫不成了。但房龍對我的影響,真的比王船山、章實齋還深遠呢!”儘管曹氏沒有談及沈性仁的翻譯之功,但若沒有沈氏的努力就不會如此快捷地看到《人類的故事》並大受影響,這一事實想來曹氏是不會否認的。當年徐志摩自海外歸國,在北平發起了一個文學沙龍——新月社,常來石虎胡同七號參加聚餐會和新月俱樂部活動的人物有胡適、徐志摩、陳西瀅、凌叔華、沈性仁、蹇季常、林徽因、林語堂、張歆海、饒夢侃、餘上沅、丁西林等大學教授和作家文人,也有黃子美、徐申如等企業界、金融界人士。還有梁啟超、林長民、丁文江、張君勱等社會、政界名流,可謂一時俊彥,大有“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之聲勢。據當時參與者回憶,這些出身背景興趣和職業不盡相同的人物,所談話題從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到文學,駁雜多樣,所關心的問題也不盡一致,雖然來俱樂部“社交”的目的是一樣的。就在這一時期,沈性仁與梁思成、林徽因、徐志摩、金岳霖、胡適,甚至生性靦腆的朱自清等文人學者,相識相交並成為要好的朋友。後來,隨著梁思成、林徽因由東北返平,住進北總布胡同三號以及“太太客廳”的形成,陶孟和與沈性仁便成為“客廳”中的主要賓客。冰心的小說《我們太太的客廳》裡的“科學家陶先生”,指的就是陶孟和,假如一一對號入座的話。對於沈氏高雅的儀態與沈魚落雁的容貌,作為女性的林徽因既羨且佩,而金岳霖與沈初次相見即驚為天人,大為傾心動情。深深愛著林徽因但並不常作詩的老金,與沈性仁相識後,也一反常態地作起愛情詩來,他在題贈沈性仁的一首藏頭詩中寫道:“性如竹影疏中日,仁是蘭香靜處風”,以婆娑的竹影與蘭花之香來比喻“性仁”之風采麗姿,其傾慕艷羨之情溢於表裡。被譽為“民主先生和自由男神”(唐德剛語)的胡適,曾主張作為一個具有現代知識的人,就需要有幾個女友,因為男女之間在觀察處理事物、性情陶冶方面常有互相彌補的益處云云。他在1918年4月5日由北平寫給家鄉母親的信中,說到當日應邀在丁(文江)先生夫婦家吃飯,同席有陶孟和及其未婚妻沈性仁,還有另外一位沈女士,大家在一起聚談。然後說:“我在外國慣了,回國後沒有女朋友可談,覺得好像社會上缺了一種重要的分子。在北平幾個月,只認得章行嚴先生的夫人吳弱男女士。吳夫人是安徽大詩人吳君遂(北山樓主人)先生的女兒,曾在英國住了六年,很有學問。故我常去和她談談。近來才認得上面所說的幾個女朋友。”無論是此前還是之後,胡適都需要有女朋友助談,特別是受過良好教育的女性朋友,而沈性仁正是他心中所謀求渴望做異性朋友的絕佳人選。

或許生性過於靦腆,或許心中過於憂傷,在清華任教的文學家朱自清,每見到漂亮或心儀的女人,都有精細的觀察,且在日記中有簡約記載。如:
1924年9月5日,由溫州乘船赴寧波任教。 “船中見一婦人。臉甚美,著肉絲襪,肉色瑩然可見。腰肢亦細,有弱柳臨風之態。”

1932年8月16日,蜜月中游完普陀,“到上海,赴六妹處,遇鄧明芳女士,頗有標格。”

1933年1月22日,入城,在楊今甫處午飯,飯後論《啼笑姻緣》及《人海微瀾》。 “旋陶孟和夫婦來,陶夫人餘已不見數載,而少年似昔,境遇與人生關係真巨哉”。朱氏記載的陶夫人即沈性仁,“少年似昔”,當是指已近中年的沈氏美貌風采均不減當年,仍是妙齡春色,甜怡透人。而不是徐娘半老、風韻猶存的俗世比喻。從這句​​頗為含蓄的隱語中可窺知沈性仁當年奪人心魄的高雅氣質和朱自清內心艷羨動情的波光流影。

一切都如朱自清筆下的荷塘月色般悄然流逝。抗戰爆發後,沈性仁隨陶孟和開始了流亡生活。幾年的戰亂與生活困苦,使她的身體受到巨大耗損,生命在磨難中一點點走向消亡。自從社會科學研究所由昆明遷到李莊後,由於環境和氣候的變化,特別是如德國人王安娜博士曾說過的重慶一帶的環境一樣,由於川南一帶含硫量很高的煤塊燒出來的煤煙混在一起成了煙霧,而這些瀰漫著硫黃味的濃煙整日徘徊於李莊及周邊地區上空不散,與林徽因的遭遇幾乎相同,沈性仁也患了嚴重的肺結核,且日甚一日,幾度臥床不起。陶孟和想方設法為其醫治,但鑑於李莊缺醫少藥的現狀,陶孟和本人甚至同濟大學道業高深的醫學教授都深感無能為力,只有看著俏麗文靜的夫人一天天消瘦下去。到了1942年秋,國民政府資源委員會組織一個考察團去西北各地旅行,陶孟和聞訊,找到連襟錢昌照,讓沈性仁順便搭車去蘭州治病。在陶、沈夫婦看來,或許西北清爽的空氣和蘭州城的醫療條件能使肺病有所控制。意想不到的是,這一去竟成永訣,1943年1月21日,沈性仁在蘭州撒手歸天。沈性仁病逝的消息傳出後,除了她的家人悲痛欲絕,許多相識的朋友也為之灑下了悲傷的熱淚。費正清曾哀婉地慨嘆道:“她是我們朋友中最早去世的一個。”1月23日晚上,在昆明西南聯大的金岳霖接到沈性仁去世的電報後,“當時就像坐很快的電梯下很高的樓般一下子昏天黑地”。等穩下來時,“又看見性仁站在面前”。沈性仁在去世的八天前,還親筆給遠在昆明的老金寫過一封信,“那封條理分明,字句之間充滿著一種淡味,一種中國人和英國人所最欣賞的不過火的幽默”的信,讓老金無法相信“八天的工夫就人天闊別”的殘酷現實。於是,金岳霖懷著悲天憫人的情感,寫下了一篇含血沾淚的悼文,以紀念這位在中國白話文運動史上做出過傑出貢獻的光彩照人的女性。老金認為,沈性仁是“非常單純之人,不過她也許在人叢中住,卻不必在人叢中活而已”。 “佛家的居心遇儒家的生活……單就事說,性仁能做的事非常之多;就她的性格說,她能做的事體也許就不那麼多了。”她是一個入山惟恐不深、離市惟恐不遠的真正高雅、淡泊、風韻無邊的人間女神。文中又說:認識性仁的人免不了要感覺到她確雅,可是她絕對不求雅,不但不會求雅,而且還似乎反對雅。 ……我猜想她雖然站在人群的旁邊,然而對於人的苦痛她仍是非常之關心的。在大多數人十多年來生活那麼艱苦的情形之下,雅對於她也許充滿著一種與時代毫不相干的紳士味……性仁雖然站在人群的旁邊,然而對於朋友她又推赤心於人、肝膽相照、利害相關,以朋友的問題為自己的問題。她是想像力非常之大而思想又百分的用到的人,可是想像所及的困難有時比實際上的困難還要大。她在李莊聽見昆明的物價高漲的時候,她深為奚若太太發愁,恨不能幫點小忙。然而她無法可想,而在那束手無策的狀態之下,她只有自己想像而已。想得愈多,困難也就愈大。這不過是一例子而已,這一類的景況非常之多。朋友們的處境困難常常反比不上性仁為她們著想而發生的心緒上的憂愁。她的生活差不多以自己為中心,有的時候我簡直感覺到她的生活是為人的生活,不是為自己生活。也許她這樣的心靈是中國文化最優秀的作品。


金岳霖這篇《悼沈性仁》的敘事散文,堪稱民國史上所有散文作品中寫女人寫得最細膩、最優美的文字之一,文中蘊涵了英國紳士式的從容、清純、灑脫、飄逸,伴著中國古典的深厚綿長和淡淡的哀傷,讀之感人肺腑,韻味綿長不絕。金岳霖不僅有一顆哲學家的頭腦,還應當算是世上最為難得的一位好男兒、好情人。假如把老金與風流成性的情種徐志摩相比,金氏對女人的了解和洞見要比徐更透徹、更遼遠、更有深度,也更能切近女人的心扉。據沈性仁的小妹、錢昌照夫人沈性元說:“回憶到金老(岳霖)對我二姐性仁的尊重理解。金老認為,性仁二姐的性格是內向型的。她文靜、深思、內涵比較充實……金老稱之為'雅'。性仁二姐待人誠摯,處事有方,這些我們父母所留給她的品格,也許由於她愛好文藝所獲取的哲理而更深化了些。”又說:“二姐處在多難的舊中國,身居在知識分子經濟不寬裕的家庭,家務之外,有不少朋友的社交活動,還能抽出時間勤於譯著,她翻譯了房龍的名著《人類的故事》,此外也譯有英文中篇小說。這些也是金老所欽佩的一方面吧。”金岳霖對沈性仁傾心已久,沈對老金也極為敬佩。沈性元說:“我從二姐偶然的話語裡,得知金老搞邏輯學,寫作有個少有的特點:常常費了不少功夫寫成厚厚的一疊稿了,當發現其中有不滿意處,他會把全部稿子毀棄,決不'敝帚自珍',更不會以為'文章是自己的好'。他會重新開始,有疑義就再作廢而不惜,決不把自己所不滿意的東西問世饗人。金老,當年的'老金'就是這般著作治學的,他得到二姐的衷心欽佩。”(沈性元《不失其“赤子之心”的學者——對金岳霖先生的點滴回憶》載《金岳霖的回憶與回憶金岳霖》)作為與沈性仁相濡以沫,共同經歷了世間滄桑、生死離亂的陶孟和,沒有專門寫下懷念愛妻的文字,但其內心的苦楚與孤寂自是非文字所能表述於萬一。據當時在社會科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巫寶三回憶:“李莊雖是一個文化區,但與西南聯大所在地的昆明大有不同。同濟是一理工醫大學,無文法科,因此陶先生同輩友好在此不多,經常來晤談者,僅梁思成、思永兄弟,李濟、董作賓等數人而已。同時陶老的夫人當時健康欠佳,後去蘭州休養,在抗戰後期病故。陶先生大半時間住在李莊,生活孤寂可知。但處境雖然如此,他對扶植研究事業的熱忱,一仍往昔。在夏季,他頭戴大草帽,身著灰短褲,徒步往返於鎮上與門官田的情景,猶歷歷在目。”

/////

1926年(於德國明星) 的歌德之克拉維歌 Clavigo 序言末 湯元吉感謝沈怡幫他校過一遍



 
 




 沈氏三姐妹是沈性真、沈性仁、沈性元,浙江嘉興人,都受過新式教育,大姐以字“亦雲”為人所知,嫁給當年頗有爭議的風雲人物黃郛,留下一部很有史料價值的《亦雲回憶》,受到胡適等人的肯定;二姐性仁嫁給社會學家陶孟和;小妹性元嫁給長期主持國民政府資源委員會的錢昌照。   沈家並無顯赫的家世,父親沈秉鈞在上海商務印書館做過7年編輯,參與編輯過《辭源》等書。....她們唯一的兄弟沈怡在抗戰勝利後做過南京市長、聯合國遠東防洪局長,去台灣之後,曾出任“交通部長”、“駐巴西大使”等職。.....



1976年5月傳記文學 有沈怡(君怡)" 胡適之先生的幾封信" 散見"年譜長編初稿"
 北大的胡適書信集收6封信 可惜沒有沈怡給胡適的信  有的話應很精彩.
1949.4.3.下注"時受聘聯盟亞洲暨遠東經濟委員會防洪局局長"




 尹仲容先生1949.7.17致沈怡:" .......在檢討之中  知人私其所私之風氣瀰漫中國  蓋知對人無  Cooperation對事無 Coordination   非虛言也.......最近閱Vogt 的The Road to Survival 雖屬於悲觀 然係確有見地之書......" (《尹仲容先生年譜初稿》頁100 已更正作者及書名)



 尹仲容先生1949.7.17致沈怡:" .......在檢討之中  知人私其所私之風氣瀰漫中國  蓋知對人無  ooperation對事無 Coordination   非虛言也.......最近閱Vogt 的The Road to Survival 雖屬於悲觀 然係確有見地之書......" (《尹仲容先生年譜初稿》頁100 已更正作者及書名)

尹仲容先生1958.7.17致沈怡:詳告王崇植(受培)病試情形

1959.8.4 致書潭伯羽"  君怡又來台闔家大團聚夫婦而外五女一子一婿一外孫汽車須開雙程今晨往日月潭...."

沈怡是尹仲容的摯友沈雲龍編著《尹仲容先生年譜初稿》收他的"跋" 
文末引蕭伯納的:"
他忙碌得不想到死  他為生活的目的而欣賞
      生活不是殘燭 而是光亮的火炬
把握著這一煞那
       要使它盡量發光傳遞給後一代!"*



* 翻譯有點改動原文可能是
I want to be thoroughly used up when I die, for the harder I work, the more I live. I rejoice in life for its own sake.
Life is no ‘brief candle’ to me. It is sort of a splendid torch which I have a hold of for the moment, and I want to make it burn as brightly as possible before handing it over to future generations”.

Words of Knowledge: Life is no brief candle to me – G.B. Shaw ...

全文:

Life is no “brief candle” ...

www.thecoachingcenter.net/Newsletter/.../BriefCandle.... - 翻譯這個網頁
檔案類型: PDF/Adobe Acrobat - 快速檢視
George Bernard Shaw –. In an address at the Municipal Technical College and School of Art, at Brighton in 1907. Life is no “brief candle” ... (1) Macbeth (V, v, ...
www.thecoachingcenter.net/Newsletter/.../BriefCandle.... - 翻譯這個網頁
檔案類型: PDF/Adobe Acrobat - 快速檢視
George Bernard Shaw –. In an address at the Municipal Technical College and School of Art, at Brighton in 1907. Life is no “brief candle” ... (1) Macbeth (V, v, ...




--
2 月24 日,中央研究院在蔡元培館舉行第五次院士會議,由院長胡適先生主持; ..... 同意設立「胡適手稿印行小組」,並聘請李榦、沈怡、王志維等三人為該小組委員。 ...

---
沈怡(1901年10月3日-1980年9月1日),原名沈景清,字君怡浙江嘉興人。

[编辑] 生平

沈怡從同濟大學土木科畢業後留學德國,獲蘭斯頓大學工學博士。回國後,曾任上海市工務局局長,全國經濟委員會委員,黃河水利委員會委員,導淮委員會委員、秘書長,經濟部資源委員會委員、主任秘書、工業處處長、技術室主任,國防部設計委員等職。1941年出任甘肅省建設廳廳長,後又任全國水利委員會委員。1945年出任交通部政務次長、大連市市長(未到任)。翌年,又任南京市市長,期間還同時兼任最高國家經濟會議公務委員會主委、公共工程委員會主委。赴台後??,曾任聯合國亞游暨遠東經濟委員會防洪及水利資源開發局局長。1960年召回台,出任交通部部長。1967年任總統府國策顧問。[1]翌年,因受到少壯派排擠,被派遣出國,任中華民國駐巴西大使[2]回台後,任中國文化學院教授。後赴美居住,1980年在美病逝。[1]

[编辑] 家庭

沈怡有姐妹三人,大姐沈亦云 ?為國民黨元老黃郛夫人,二姐沈性仁為著名社會學家陶孟和夫人,妹沈性元民革中央副主席錢昌照夫人。[2]

[编辑] 參考資料

  1. ^ 1.0 1.1 《中國國民黨百年人物全書》. 團結出版社. 2005.
  2. ^ 2.0 2.1 一代名媛沈性仁. 《從蔡元培到胡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