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歷山大·漢密爾頓上一次在百老彙的舞台上重磅登場,是西德尼·金斯利(Sidney Kingsley)的1943年劇作《愛國者》(The Patriots),當時美國正深陷於一場全球性的民主鬥爭。劇中的漢密爾頓非但不是平民主義英雄,簡直就是個法西斯分子,試圖在美國實現金錢貴族統治,擁有平民自治願景的杰斐遜則是民主的捍衛者。
****
1943年2月23日 胡適日記 :"這戲很好,使我掉淚"
劇作家Sidney Kingsley (1906~1995) 於1988年訪談,說他如何從華盛頓、傑佛遜、漢彌敦等大人物的私人通信中,理出這3位"建國元勳",在開國初年 1790~1801年,討論、力行民主、共和國等。
Sidney Kingsley: The Patriots: The Genesis
The Patriots is an award-winning play written in a prologue and three acts by Sidney Kingsley in 1943. It won the New York Drama Critics' Circle award for Best Play, and ran for 173 performances.
Synopsis[edit]
Thomas Jefferson has just returned from France, hoping to relax with his daughters at Monticello. George Washington however, has a favor to ask of him. Hit by tough political opposition, specifically afraid of rising monarch strength, he urges Jefferson to become his Secretary of State. Jefferson accepts, albeit grudgingly. Not long after, he is battling his archrival, Alexander Hamilton, a Federalist just before his election in 1800.
劇作家Sidney Kingsley (1906~1995) 於1988年訪談,說他如何從華盛頓、傑佛遜、漢彌敦等大人物的私人通信中,理出這3位"建國元勳",在開國初年 1790~1801年,討論、力行民主、共和國等。
Sidney Kingsley: The Patriots: The Genesis
Playwright Sidney Kingsley was born October 18, 1906 and died on March 20, 1995 in New York City. He attended Cornell University and joined the Group Theater, the company that produced his first major work, Men in White. His most notable plays include Dead End, Ten Million Ghosts, The World We Make, The Patriots, Detective Story, Darkness at Noon, Lunatics and Lovers, and Night Life. Sidney Kingsley was interviewed by Mike Wood in February of 1988 in his Oakland, NJ home. The interview segments are courtesy of the William Inge Center for the Arts in Independence, Kansas.
****
《漢密爾頓》裡的美國歷史課:你應該知道的五個問題
上週五,導演阿娃·杜威內(Ava DuVernay)在推特上對米蘭達的技藝表示讚賞,同時也抨擊了現實中的漢密爾頓——並非該劇觀眾以為的倡導多元民主的進步典範。
“他相信的是解放奴隸而不是廢除奴隸制,”她寫道。“用粗鄙的語言描繪原住民。相信只有精英才能擁有政治權力且無任期限制。而銀行改革在根上是有問題的。”
許多歷史學家以#HATM (Historians at the Movies,看電影的歷史學家)的標籤參加了Twitter實時觀影討論,儘管重申了先前的一些預警,但他們的態度總體上較為溫和。自從米蘭達飾演的“10美元開國元勳”席捲美國以來,以下是他們對《漢密爾頓》——以及漢密爾頓的評價。
漢密爾頓不是廢奴主義者嗎?我很困惑。
開場之初,漢密爾頓稱自己和他的朋友為“革命解放廢奴主義者”,這句台詞引起了學者的廣泛質疑。
漢密爾頓的確是反對蓄奴的,即使有些學者稱他反對的程度被誇大了。他是1785年成立的紐約解放奴隸協會 (New York Manumission Society)的創始成員,在其他諸多努力之外,他還推動紐約州頒布逐步解放法。(1799年通過了這樣一部法。)
奴隸解放包括奴隸主自願釋放奴隸。但廢除奴隸制是一項更加激進的主張,對此漢密爾頓並不提倡。雖然他公開批評托馬斯·杰斐遜(Thomas Jefferson)的黑人生理劣勢看法,但哈佛歷史學家安妮特·戈登-里德(Annette Gordon-Reed) 注意到,從1790年代直到1804年去世的記錄和著作中,幾乎沒有反對奴隸制的內容。
如該劇所示,漢密爾頓確實支持約翰·勞倫斯(John Laurens)1779年的計劃,允許黑人士兵參加獨立戰爭(許多人的確參加了)。但他最多就做到這了。
“好吧,漢密爾頓沒有和勞倫斯一起寫反奴隸制的小冊子,” 戈登-里德在#HATM實時觀影討論中發推說:“我真不想做說這句話的歷史學家。”
那麼劇中的哪些角色擁有奴隸呢?
實際上,他們大多數都有。在一場內閣說唱對戰中,杰斐遜讚美了南方的農業經濟,而漢密爾頓反唇相譏。“是的,你就亂吼吧。我們知道真正在種地的是誰,”他冷笑道,駁斥杰斐遜的論點是“由奴隸主來講公民課”。
但是奴隸制遠不僅限於南方。1790年,紐約市周邊地區約40%的家庭存在蓄奴的情況。在該劇開始部分,漢密爾頓的那些讚頌自由的同伴大多是奴隸主,包括亞倫·伯爾(Aaron Burr)和赫拉克勒斯·穆里根(Hercules Mulligan)(他的奴隸僕人卡托 [Cato]與他在一個反英間諜組織共事)。
安吉莉卡·斯凱勒(Angelica Schuyler)和丈夫也有奴隸,身為律師的漢密爾頓幫助他們進行了與奴隸有關的交易,包括以225美元購買了一位母親和她的孩子。
等等。漢密爾頓自己也有奴隸嗎?
可能有。1768年漢密爾頓的母親去世後給漢密爾頓和他的哥哥留下了一個奴隸男孩,但由於他們是私生子,所以沒有繼承權。
有一些文件表明,漢密爾頓可能在同伊麗莎白·斯凱勒(Elizabeth Schuyler)結婚後擁有了奴隸。歷史學家米歇爾·杜羅斯(Michelle DuRoss)在2010年的一篇論文中指出,漢密爾頓的孫子依據家族賬本的記載稱漢密爾頓擁有奴隸。
但是這個證據並不明確。安吉特·鮑爾(Ankeet Ball)在為哥倫比亞與奴隸制研究項目撰寫的一篇論文中提到安吉莉卡·斯凱勒寫於1804年的一封信,信中對伊麗莎白和亞歷山大沒有奴隸來幫他們開派對錶示遺憾。
鮑爾的觀點與其他許多學者一致,他指出,無論多麼憎恨奴隸制,漢密爾頓對此是默許的。“漢密爾頓最終同意在憲法中保護奴隸制,以鞏固南北聯邦,這對漢密爾頓的金融發展構想至關重要,”鮑爾寫道。
漢密爾頓支持移民嗎?
漢密爾頓(出生於尼維斯)和拉法葉侯爵(Marquis de Lafayette)在約克鎮戰役那場戲裡唱的“成事得靠我們移民”很快成為全劇贏得最熱烈掌聲的台詞之一。作為英國王室的臣民,漢密爾頓從一個英國殖民地搬到另一個殖民地,雖然不是當代意義上的移民,但他確實把自己看作一個外人(有時別人也這樣看他)。
但他對移民以及他們如何融入美國的看法並不簡單明了。正如歷史學家喬安妮·弗里曼(Joanne Freeman) 指出的,他希望移民工人推動他設想的製造業經濟,但他也擔心他們對美國的影響。
1798年,在與大革命中的法國展開海上沖突之時,漢密爾頓和其他聯邦黨人支持《外國人與煽動叛亂法》(Alien and Sedition Acts),該法案延長了移民申請入籍的等待時間,並允許總統驅逐被視為“敵人”的移民。
這些法律旨在削弱杰斐遜的民主共和黨,然而由此引發的反對促成了杰斐遜在1800年的勝利。大選後,杰斐遜提議放寬入籍要求,弗里曼寫道,“漢密爾頓對此表示抗議,擔心這會導致國格的墮落。”他甚至聲稱,如果只允許“本國出生的公民”投票,杰斐遜就不會成為總統
但是漢密爾頓的出身是個不名一文的孤兒,他是小人物的捍衛者,對吧?
甚至在這部劇(以及羅恩·切爾諾[Ron Chernow]那本啟發該劇的傳記)之前,漢密爾頓的人氣就已經開始復蘇,部分原因是保守派和中間派人士將他視為資本主義和強大國家政府的化身。
許多歷史學家指出,漢密爾頓並不是一個白手起家的平民主義者,而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精英主義者,他建議參議員終身任職,而總統應當是“選舉產生的君主”。他與代議制民主保持了一種時常讓人起疑的關係。
質疑漢密爾頓的人指出,1783年的紐堡叛亂就是一個例子。當時,大陸軍中的部隊因薪資不足等問題而存在不滿,主張軍隊應該挑戰國會的權威。在一封機密信件中,當時還是國會議員的漢密爾頓建議喬治·華盛頓暗地裡“引導”軍隊的情緒——一些學者認為這是在敦促發動軍事政變。
後來,漢密爾頓夢想入侵佛羅里達和路易斯安那(當時這兩個地方仍在西班牙的控制之下)。他甚至提出了部署軍隊到弗吉尼亞鎮壓政治反對派的想法。還有亨利·亞當斯(Henry Adams,他的死敵約翰·亞當斯[John Adams]的曾孫)曾經轉述過他的話(可能是杜撰的):“你的人民,先生——你的人民是一頭巨獸。 ”
天哪,過了啊。《漢密爾頓》是一部虛構作品,對吧?
對漢密爾頓這個歷史人物的新批評令很多人不以為然,包括一些歷史學家在內。“各位,我不認為約克鎮戰役是這樣進行的,”歷史學家凱文·甘農(Kevin Gannon)使用標籤#HATM 發推說。“我的意思是,我肯定另外至少還有一組舞者參與了。”
亞歷山大·漢密爾頓上一次在百老彙的舞台上重磅登場,是西德尼·金斯利(Sidney Kingsley)的1943年劇作《愛國者》(The Patriots),當時美國正深陷於一場全球性的民主鬥爭。劇中的漢密爾頓非但不是平民主義英雄,簡直就是個法西斯分子,試圖在美國實現金錢貴族統治,擁有平民自治願景的杰斐遜則是民主的捍衛者。
下一次又會變成什麼樣,誰知道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