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31日 星期二

鄭毅生(鄭天挺)





胡適之先生1948年1月1日日記," 鄭毅生"我第一次注意:鄭毅生(即鄭天挺,北大秘書長,時任聯大總務長)


這也就是說,他在 3月29日同時收到傅斯年勸誡的信與電報以後,就與「鄭毅生、湯錫予、陳雪屏商量,由他們去電給政府,說明我不應參加國民政府委員會之 ...


鄭天挺. * (f 序羨林北京大學出版社準備出版原北大歷史系教授鄭毅生芙理的(清史探微)。

鄭毅生函説明對清華大學校長去就立場──民國十九年十月二十二日毅生吾兄學長:許久不見,甚念甚念。近來公忙如何?弟遯跡武漢,上課已經半月,鐘點不多, 但班次最大,故聲音略有浪費,惟頗樂之也。淸華事,承蔣先生一再電留,介公處亦囑人 ...


憶念鄭毅生先生
作者:季羨林


一想到鄭毅生(天挺)先生,立即展現我眼前的是他那滿面春風的笑容。我確實不記得他曾有過疾言厲色的時候。

我同毅生先生不能算是很熟識,卻又不能算是很不熟識。我於1946年來北大任教,那時候的北大確實是精兵簡政。只有一個校長,是胡適之先生,並不懂什麼副校長。胡先生大概有一半時間不在北京,當時還叫北平。他下面有一個教務長,總管全校的科研和教學。還有一個秘書長,總管全校的行政後勤。再就是六個學院的院長。全校的領導僅有九人。絕不像現在的校長一走廊,處長一禮堂,科長一操場這樣偉大堂皇的場面。而學校的工作,至少從表面上看起來,依然如“源頭活水”,並沒有任何停滯的現象。

我進北大時的秘書長就是毅生先生。他是清史專家,蜚聲士林。以後有一段時間,北大歷史系的教授隊伍齊全,水平較高。從古至今,每一個時代都有一位專家擔任教授,按時代先後排列起來,有張政烺、翦伯讚、週一良、鄧廣銘、邵循正、鄭天挺等,其中有幾位是後來加入的。不管怎樣,這個陣容之整齊,在當時,甚至以後,都是難能可貴的。

當時北大校部就設在沙灘孑民堂前面的小院子裡。東屋不過十幾平米,是校長辦公室。同樣大小的西屋是秘書長辦公室,毅生先生就在這裡坐鎮。六大學院,上萬名學生,幾千個教員,吃、喝、拉、撒、睡,工作頭緒是異常複雜的。雖然六院的院長分擔了一部分工作,但剩下的工作也還是夠多的。作為這樣一個龐大機構的秘書長,其繁忙程度可以想見。我當時是東方語言文學系的系主任。雖然只有四個教員,十幾個學生,在八九平米的系主任辦公室裡就能召開全系大會,但是,正如俗話所說的:“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有時也免不了同秘書長打打交道,這就是我認識毅生先生的客觀條件。我每次去見他,他總是滿面春風,笑容可掬。能辦到的,立即辦理,從來不推託扯皮。到現在已經過了半個多世紀了,毅生先生也已離開了我們,但是,他留給我的印象,依然宛在目前。只要我還能存在一日,這印象就永遠不會泯滅。

按照學術界論資排輩的習慣,毅生先生長我一輩,是我的師輩。但是,對他專長的清史研究,我幾乎是完全陌生的。他的文章,我讀過幾篇,也不甚了了,除了高山仰止之外,實不敢贊一詞。院系調整後,留給了我兩個疑問:一是,為什麼讓一個學有專長的學者擔任繁忙的行政工作?二是,為什麼把陣容整齊的北大歷史係人為地搞得支離破碎?這些問題都不是我能回答的。我想,毅生先生也是回答不了的。他調往南開,又給我帶來了點欣慰。南開和北大是兄弟學校,友誼極深。他可能把北大的學風帶了一點過去,與南開的學風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種嶄新的學風。至於這種新學風是什麼樣子,愧我孤陋,實在說不明白了。

南開和北大的傳統友誼將會永遠存在下去,而且日益加深。毅生先生滿面春風的笑容也會永遠留在我的眼前,他會永遠活在我的心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