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6日 星期日

董炳月 《魯迅形影》三聯書店 2015;尋訪日本老八路









看大圖
!上頁
下頁








試閱

魯迅形影


作者: 董炳月
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出版日期:2015/12/01
語言:簡體中文


內容簡介  · · · · · ·

作者簡介  · · · · · ·

董炳月,江蘇睢寧人,生於1960年,筆名彌生。北京大學中文系碩士研究生畢業。1994年留學日本,獲東京大學文學博士學位。曾任東京《留學生新聞》總編輯,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研究員。著作有《“國民立場”的作家》《茫然草》《東張西望》等;譯作有《魯迅<故鄉>閱讀史》《國家與祭祀》(三聯,2006)《蒙古新疆旅行日記》等
《「國民作家」的立場——中日現代文學關系研究》、《茫然草——日本人文風景》、《東張東望》、《「同文」的現代轉換——日語借詞中的思想與文學》、《魯迅形影》。譯著有《魯迅<故鄉>閱讀史》、《「建國大學」的幻影》、《國家與祭祀》、《蒙古新疆旅行日記》等。..

目錄  · · · · · ·

目錄
□題辭
正編
□ “仙台神話”的背面
一、“仙台神話”的誕生
二、記憶的誤差與選擇
三、周樹人何以去仙台?
四、施霖意味著什麼?
五、兩個“藤野先生”
六、“留日”之於魯迅
□ “仙台魯迅”與國民國家想像——以《仙台書簡》為中心
一、初期“仙台魯迅”的國民意識
二、在《仙台書簡》的延長線上
三、“仙台敘事”的意識形態性質
□魯迅留日時代的俄國投影——思想與文學觀念的形成軌跡
一、尚武與愛國:拒俄運動中的魯迅
二、仙台時期的“日俄戰爭記憶”
三、反戰文學與對“國民”的超越
結語:“俄國”之於魯迅的多重意義
□魯迅留日時期的文明觀
一、《文化偏至論》的個人主義文明觀
二、魯迅文明論的背景及其批判性
三、青年魯迅與夏目漱石的聯結點
結語:“不合時宜”的文明論
□ “文章為美術之一”——魯迅早年的美術觀與相關問題
一、青年魯迅“美術”的自覺與美術實踐
二、魯迅留日時期的美術環境
三、兩種形式,一個邏輯
餘論:魯迅與日本“美術關係”的多重性
□翻譯主體的身份與語言問題——以魯迅與梁實秋的翻譯論爭為中心
一、翻譯理論與政治性
二、“硬譯”•轉譯•留學背景
三、翻譯美學的重建
□論晚年魯迅的孔子觀——以《出關》及其關聯文本為中心
一、“孔勝老敗”解
二、《故事新編》中的“諸子學略說”
三、子見南子與子見老子
結語:“後五四時代”孔子歸來
□ “日本魯迅”的另一面相——霜川遠志的《戲劇•魯迅傳》及其周邊
引言:“學院魯迅”與“民間魯迅”
一、霜川遠志“民間魯迅”的成立
二、另類藤野先生與 多情魯迅
三、“民間魯迅”與太宰治、竹內好
結語:“魯迅”的空間與可能性
□日本的阿Q及其革命烏托邦——論新島淳良的魯迅闡釋與社會實踐
緒論:新島淳良及其與魯迅的鏡像關係
一、面對魯迅的姿態
二、“日本阿Q”的成立
三、魯迅的烏托邦,新島的烏托邦
四、新島淳良與《1Q84》
結語:魯迅研究史上的新島淳良
□井上廈的“反魯迅”——《上海月亮》的喜劇藝術與意義結構
一、“病”與“笑”:《上海月亮》的舞台空間
二、“反魯迅”的價值體系
三、“內山書店”——超國家的空間
四、太宰治《惜別》的投影
結語:魯迅的真實,井上廈的真實
副編
□魯迅:文化與非文化
□文本與文學史
□死去的“魯迅時代”
□畫家的魯迅,作家的張仃
□一對周氏兄弟,多重日本觀照
□原魯迅•毛邊本•牛骨裁紙刀
□形與影的辯證法(後記)



內容簡介
書中收錄文章16篇,具有「魯迅研究」的整體性:上編10篇為魯迅研究論文,探討了魯迅本人的文學作品和思想,同時着力探討了魯迅在俄國和日本的接受史。下編6篇為對魯迅研究的評論,行文生動流暢,具有較高的可讀性。作者董炳月為魯研院兼職研究員,從事相關研究二十余年,對於魯迅文明觀、孔子觀、美術觀、受俄國的影響等問題均有獨到見解。而對於霜川遠志、新島純良、井上廈等日本知名作家、學者接受塑造魯迅狀況的介紹與研究,填補了國內乃至日本學術界的空白。



董炳月,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研究生院文學系教授、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專業博士生導師。1960年生,江蘇睢寧人。北京大學文學碩士、東京大學文學博士,日本國際交流基金特邀研究員。著有《國民作家的立場》、《茫然草》等。


《魯迅形影》試讀

一對周氏兄弟,多重日本觀照

一對周氏兄弟,多重日本觀照—關於趙京華的《周氏兄弟與日本》選自《魯迅形影》副編趙京華的新著《周氏兄弟與日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1年7月出版)由上、下兩編構成,上編為“魯迅在日本”,下編為“周作人與日本”。書名和上、下兩編的題目均簡潔、平易,但是,我們面對“魯迅”、“周作人”和“日本”這些詞彙,卻不可作一般性的理解。“魯迅”不是“周作人”.. 更多 )

日本的阿Q 與其革命烏托邦

日本的阿Q 與其革命烏托邦新島淳良與《1Q84》 選自《魯迅形影》正編藤井省三對於村上春樹《1Q84》與魯迅《阿Q正傳》等作品、與新島淳良之關係的發現,為理解魯迅、新島、村上這個三角結構中的文學、歷史、國家等複雜問題提供了前提。可惜,在藤井論文中關聯文本沒有得到充分挖掘,藤井好像是走上了一條通往祕境之路卻中途止步。實際上,《1Q84》與新島以及魯迅的關..


***

尋訪日本老八路




內容簡介

「日籍八路軍」特指在1945年前后,因日本戰敗而留在中國的部分日本官兵與后勤工作人員,他們參加到共產黨領導的解放軍隊伍中,在解放戰爭、新中國建設初期貢獻了他們的青春歲月,之后大部分在1950年代回到日本。本書是著名學者董炳月對日籍八路軍官兵的訪談錄。作者在游學日本期間,偶然的機會接觸到了「日本老八路」群體,遂展開對這些老人的采訪。其中包括二森范子、中村義光、幅敬信、柳邦南、溝脅千年等日籍八路軍代表人物。

每一位主人公的經歷都堪稱傳奇,作者通過整理相關采訪錄音與資料,將這些人的故事真實的呈現出來,故事坎坷真實,感人肺腑,從每一個個體的偶然的歷史命運中,勾出戰爭年代跌宕起伏的變遷與革新。通過這些老人的艱苦經歷與革命生涯,更能使得后人以和平、人道的立場來總結歷史、展望未來。

董炳月,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研究生院文學系教授、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專業博士生導師。1960年生,江蘇睢寧人。北京大學文學碩士(1987),東京大學文學博士(1998),日本國際交流基金特邀研究員(2006年度)。2000年11月至2002年3月任東京《留學生新聞》主編。著有《「國民作家」的立場——中日現代文學關系研究》、《茫然草——日本人文風景》、《東張東望》、《「同文」的現代轉換——日語借詞中的思想與文學》、《魯迅形影》。譯著有《魯迅<故鄉>閱讀史》、《「建國大學」的幻影》、《國家與祭祀》、《蒙古新疆旅行日記》等。
 

目錄

題記
引子:東京秧歌
一 二森范子:與龍之子共生
二 「八路夫妻」:相原協與相原慶子
三 中村義光的三個名字
四 溫泉鄉不眠夜
五 幅敬信:孤獨的「日本兵」
六 「滿洲新娘」的崎嶇人生路
七 在天山庄看中國地圖
八 柳邦男:永遠的「中國情結」
九 溝脅千年的革命生死戀
十 成岡睦美:從大蒲柴河到敦化
尾聲:「國籍」暖昧的人們
后記:未講完的故事

 

引子:東京秧歌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看各種人。——我懷着這樣的目的在日本留學、旅行、結識不同類型的人物,終於在2002年春夏之交走進了「日本老八路」這個特殊群體。

本來,由於年齡、生活環境、專業等方面的原因,在我的意識中,日本人當了兵自然就成了「日本鬼子」。但是,1994年2月到東京留學之后不久,這種意識發生了改變。當年11月,東京女子大學在楓葉燦爛的初冬季節舉辦一年一度的校園節,學漢語的日本學生用漢語演出中國現代劇作家田漢的劇本《咸魚主義》。那個劇本創作於1936年年底,是宣傳抗日的。我應該校中文教師下出教授之邀前往觀看,在排練場見到了一位六十多歲的女老師,姓德永。這位老師雖為日本人,但漢語遠比一般中國人標准、流利,而且音色優美,足以做播音員。是她在具體指導學生們排練、演出。日本朋友告訴我,德永老師中國話說得好,是因為她年輕時曾在中國東北參加八路軍,在八路軍醫院當護士。從那以后,我明確意識到中國共產黨的軍隊中也有日本人,並開始關心類似的問題。1998年年初,留日歸國的方軍撰寫的《我認識的鬼子兵》一書在社會上引起反響,我便想到那些日籍解放軍官兵,不知道他們晚景如何。比起方軍筆下的日本老鬼子,他們更應當被中國人了解、記住。

2002年年初,在北京過完春節返回東京,我有了大概三個月的自由活動時間,於是便決定尋訪當年參加過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日本人,了卻數年來的一樁夙願。把旅游和歷史探訪結合起來,做一點書齋之外的工作,也不失為一種休息。恰巧,2月24日下午,一個民間組織在東京繁華區新宿舉辦「東方文化節」,我因此有了一個結識更多日籍解放軍官兵的機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