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7日 星期日

胡適未刊稿:北京雜記一Henry Wadsworth Longfellow 等





胡適未刊稿:北京雜記一


2014-06-08 由 東方早報 發表于文化


圖一


圖二

第十六冊僅記三、四頁,來京時此冊在行篋中,為運送者所誤,久而不至。故別記第十七冊。適

與錢玄同先生談。先生專治聲音訓詁之學。其論章太炎先生之《國故論衡》甚當。其言音韻之學,多足補太炎先生所不及。其論入聲,以廣州音為據,謂凡陽聲之字,

以m收者入聲以p收。

以n收者入聲以t收。

以ng收者入聲以k收。

例如

覃韻之字入聲如「合」,粵音為Hap。

真韻之字入聲如「逸」,粵音為Yat。




陽韻之字入聲如「灼」,粵音為Sek。




此論為前人所未發,王、孔、章皆不明此義也。

民國六年九月十一日(北京)

再記鈢字。

吾前為劉田海先生作鈢字說。今在里中見吳大澂之《字說》,亦有《鈢字說》。其說鈢為古璽字。其言甚辯,遠甚吾所作。吾既錄其全文以寄劉先生矣,又自記於此以備遺忘。

十二日

白話詞

如夢令

他把門兒深掩,不肯出來相見。難道不關情,怕是因情生怨。休怨,休怨,他日憑君發遣。

幾次曾看小像,幾次傳書來往。見見又何妨。休做女孩兒相。凝想,凝想,想是這般模樣。
蕪湖路上作此,蓋頗受石鶴舫先生詞之影響也。

九月十二晨補記

讀沈恩孚所編《國文自修書輯要》。中有江易園先生(謙)之《說音》一篇。其書集合前人之說以為簡明之通則。甚便學者。吾喜其書,故節抄之於下。(見圖一)

說明(節抄)

(四)見溪群疑,今黃河流域揚子江流域人大抵讀柔聲。唯閩人概讀剛聲,尚存古音之舊。故增列四字,旁加符號,令讀者知聲母作用有一柔一剛之妙。一柔一剛即一陰一陽。

(五)知見見之一陰一陽而為一母,即知曉匣之一陰一陽而為一母,影喻之一陰一陽而為一母。所謂陰陽一太極。(適按此語不通。)

(六)曉必增匣,影必增喻。以此例之,則見必見增見,溪必增溪,疑必增疑,若見可該見……則曉可該匣,影可該喻。無庸增匣增喻。可知造聲母者,未能闡發一陰一陽之妙用,故義例不一。……

(七)以曉匣影喻一陰一陽之例推之,泥來也,精造也,清穿也,心審也,亦符一陰一陽之例。其他聲母,或偏於陰或偏於陽,不能一致。其實每一聲母皆有一陰一陽之用。本之天籟,無古今南北皆然。

(八)……略舉義例……

(見圖二)

(九)凡同一聲母之字,無論或為陰聲或為陽聲,皆謂之雙聲。亦謂之同紐。

如堅固 頃刻

若一為見母,一為溪母,則謂之旁紐雙聲。


如觀看、歸去、間歇

推之見溪群疑,影喻曉匣,深齶淺齶,皆有相互環通之妙,亦可謂之寬格的旁紐雙聲。

(十)遠稽訓詁,近察方言,近轉旁通,大抵不違軌則。見溪群疑曉匣影喻為齶音一類,見與溪為近轉而與曉匣影喻疑為旁通。

端透定泥來知澈澄娘日為舌音一類。端與透為近轉,而與其他諸紐為旁通。……齒音一類,精照與清從穿床為近轉,而與心邪審禪為旁通。

唇音一類,幫與滂,非與敷為近轉,而與明微為旁通。

至於群為見濁,定為端濁,澂為知濁,從為清濁,邪為心濁,床為穿濁,禪為審濁,並為幫濁,奉為非濁,

雖列兩母,實則一聲。清濁兩韻之事,非聲之事也。……

適按 江先生以陰陽為聲之事,而以清濁為韻之事。此適與事實相反。蓋音紐(consonnonts)之有清濁,乃其固然,與韻無涉。而聲之有剛柔(陽陰),則全是韻之關係。蓋紐本無剛柔,而韻(vonel)則有柔剛。韻中,如歌麻冬東皆剛韻也。其支微尤則柔韻也。以字母表之,則a o n 為剛,而e i ü y為柔。柔韻前之紐則作柔聲。剛韻前之紐則作剛聲。

如見紐合剛韻之o聲則為歌,合柔韻之e聲則為基。他如上例,














(十一)上列舉為通轉正則。此外,閩人讀非敷奉如曉匣,則輕唇縮入淺齶。然胡邱即為方邱,蝮即為虺,古訓可征。

吾績北鄉讀胡為敷(H→F)而讀方為荒(F→H)。

舌上舒為齒音,齒音縮入舌上,舌上混入深齶,亦為出軌。然古人互訓亦間有斯例。可知古訓已有方言之殊。……



(十二) (略)

(十三)古人聲音訓詁之例可舉者:

(一)同音

(二)一音之轉

(三)雙聲

(四)疊韻

(五)重言

(六)急讀緩讀。而雙聲之用最多。以字廣於同音,而義親於疊韻故也。我國學者慣習詩賦,故疊韻觀念,尚易明瞭。至於雙聲,往往忽略。段氏知轉注大抵同部。孔氏發明韻部對轉。章太炎氏益之以陰軸、陽軸、旁轉、對轉、次旁轉、次對轉。韻之說至矣。而雙聲之用闡發未宏。劉融齋謂韻有古今之分,雙聲無古今一也。今方言互異,亦皆韻變而聲不殊。故知聲可以知故訓方言之根,知韻可以究變化紛紜之跡。此表專為闡發聲母之用。至於韻,則章氏之成均圖未能有以易之也。

適按此表以泥來娘日同歸舌音,似太含混。「舌頭」不足以狀泥,「舌上」亦不足以狀娘也。來日二紐更不易歸納。


原書尚有《聲母柔剛表》、《切音法》兩種。今不鈔。

九月十六日

芋魁

蘇東坡詩,「芋魁飯豆吾豈無」。吾初不知芋魁是何物。今疑魁字古音從斗聲,讀如「頭」。芋魁今音「芋頭」也。後人附會奎宿為魁星,乃並讀魁為奎耳。此說不知然否。

飯豆即今之豌豆,非轉為奉耳。

後人讀古字,聲音之變,有不循常軌者。如「這」字今用作「者」字而讀如者去聲。

又如禪字,今以梵文考之,古音從單聲,在定紐。今成齒音矣。此乃由舌頭變為齒音,尚有線索可尋。不如上二例之特異也。

十六日

十八日 坐車過西華門南池子,見一店家,招牌大書「菜魁」兩字。顧視店中所有,皆蘿蔔、芋魁之類。吾忽念吾績人謂菜根為「菜斗」,竹根為「竹斗」,樹根為「樹斗」,斗字皆讀入聲。皆即魁字。

說文云「魁,羹斗也。從斗,鬼聲」。此在許君時,已讀鬼聲。而義猶不誤。今吾績人謂小孩所用木碗、竹碗為「魁」,讀如斗入聲。(此即說文之「枓」字。)許君誤收魁字入斗部、遂從鬼聲。此字宜在鬼部從斗聲。 十九日補記











己酉雜稿


在程意君處,見吾手鈔之「己酉雜稿」一冊,乃己酉春夏所作詩。計詩二十二首。今重讀之,頗可見八年前之思想意境。其詩多不足存者。因鈔其可存者三首於此。

酒醒

酒能銷萬慮,巳分醉如泥。燭淚流干後,更聲斷續時。醒來還苦憶,起坐一沉思。窗外東風峭,星光淡欲垂。

菊部四之一

陸菊芬「紡棉花」
永夜親機杼,悠悠念遠人。朱弦纖指弄,一曲翠眉顰。滿座天涯客,無端旅思新。未應兒女語,爭奈不勝春。

晨風篇(Day break)
郎菲羅(Longfellow)原著
晨風海上來,狂吹曉霧開。晨風吹行舟,解纜莫勾留。晨風吹村落,報導東方白。晨風吹平林,萬樹綠森森。晨風上林杪,驚起枝頭鳥。風吹郭外田,晨雞鳴樹巔。晨風入田陰,萬穗垂黃金。冉冉上鐘樓,鐘聲到客舟。黯黯過荒墳,風吹如不聞。
十七日






八年前(庚戌)吾在京師得詩十字云

垂楊新拂道,喬木自參天。

蓋當時新人物極少,各部大員如慶王、那桐,鄒嘉來,皆老朽之人物也。其時適京中諸大街新種楊柳,長一二尺而已。而道旁人家院子中之數百年大樹往往有之。故以為喻。

今舊地重來,則向之諸老朽皆已不見,而「新人物」乃遍地皆是。宜若可以有為矣。而卒成今日之現狀者何耶。

十七日

今日大雨竟日,氣象蕭瑟,令人不歡。上午吾在圖書館讀書。下午雨更大,乃不能出室門。飯後思睡,睡起雨猶未止。忽得紹之快信,始知明侄已於廿五夜(十一夜)病故。讀之繞屋而走,不知身在何所。

明侄為先大哥之長子,年十九。初在上海普益習藝所學圖畫。今夏本可卒業。忽得腳腫攻心之病。吾此次在蕪,本不思繞道上海。因聞知此信,故變計去上海一看。吾到時,明已入寶隆醫院。在院僅見一次,即匆匆北來。初聞其熱已盡退,方極喜歡。豈意其遽至於此。

大哥所遺二子,其幼者名思齊,六七歲時忽發狂疾。疾已而口耳皆失其作用,遂成聾啞。今長者又死去,大哥有子而如無子矣。傷哉傷哉。

十七日

前記魁字,謂應在鬼部從斗聲。後見錢玄同先生,因以此說質之。錢先生謂此說雖有理而此字何以從鬼。吾初無以對也。後思此鬼字蓋含奇異之義。如芋魁、竹魁、菜魁,皆與尋常須形之根不同。以其鬼頭鬼腦,故從鬼耳。

又疑從鬼之字多含「塊然」之義。故塊字從鬼,又「魁梧」之魁字,隗字,巋然之巋字(鬼,歸也),皆有此意。「羹斗」之制蓋如今人以一段竹或一塊木為之,故亦從鬼。芋魁、菜魁、竹魁皆成一塊,故亦從鬼也。

吾績人謂竹根之塊形者為「竹魁」,其竹魁外之鬚根則曰「竹根」。竹筍之下部亦曰「筍魁」。

廿日

讀大學教員歸安崔觶甫先生(適)之《史記探源》八卷,甚喜之。

此君因讀《新學偽經考》而有所觸,故著此書,以考證《史記》今本之非太史公原稿。謂其中通篇皆偽者凡二十有九。

一,文紀

二,武紀

三——八,年表五——十

九——十六,八書

十七,三王世家

十八,張蒼列傳

十九,南越列傳

廿,東越列傳

廿一,朝鮮列傳

廿二,西南夷列傳

廿三,循吏列傳

廿四,汲鄭列傳

廿五,酷吏列傳

廿六,大宛列傳

廿七,佞倖列傳

廿八,日者列傳

廿九,龜策列傳

其為後人(如劉韻等)所增竄者蓋幾於全書皆是。

此書與《新學偽經考》皆西人所謂「高等的校勘」(Higher Criticism)之書也。清代的考據家大概多偏於「書本的校勘」(Textual Criticism)。其能當「高等的校勘」之稱者,惟閻百詩、惠定宇之於梅氏古文尚書耳。(袁枚亦嘗議三禮。)書本的校勘到俞樾、孫詒讓可算到了極點。到了這時代自然會生出些「高等的校勘」來。有前者而後人可不讀誤書。有後者而後人可不讀偽書。偽書之害更勝於誤書。高等的校勘所以更不可少。

廿日

(梁勤峰 整理)■

錄入編輯:崔彩雲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culture/mge5x6z.htm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