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超發貨幣 重蹈晚清滅亡覆轍?
中國狂印鈔,這種做法在晚清曾出現過,清廷一方面債務纏身,一方面又大灑金錢,秘訣就在於大印「新錢」圖利。不過,「假錢」催出來的泡沫雖然美麗,終有爆破的那一天。
節錄自9月號《信報財經月刊》
----
----
我們都知道中國30年間GDP增加了100倍,卻很少有人知道與此同時中國的貨幣供應量卻暴增接近900倍!自2007年1月以來,中國M2連續超越了日本、歐洲和美國幾大經濟體,目前相當於歐洲和美國的兩倍,日本的三倍,中國的M2已經相當於這三大經濟體的M2總量的70%左右。
貨幣超發與外滙管制
中國搞貨幣超發是在外滙管制的基礎上進行的,外滙管制要求出口企業必須將出口商品所得外幣賣給央行,央行購買這些外幣的錢並不是它自己擁有的財富,而是利用貨幣發行權發行新的貨幣。這並不是新鮮事,晚清就出現過。
清朝採用的是銀銅並用制度。收入類主要採取白銀計價,比如徵收的各種稅、費等;支出類則主要採取銅錢計價,比如對士兵發放的俸祿等。
1840年鴉片戰爭後,清朝對外大量賠款,白銀加速外流,進一步加劇銅錢貶值,至咸豐年間,銀錢比例已升至2200水平。但1901年慈禧頒布新政後,清朝卻步入「繁榮的十年」,從英國、德國、日本訂購了很多新式艦艇,又大肆編練陸軍新軍,民族資本主義也蓬勃發展。清廷一方面債務纏身,一方面又大灑金錢,秘訣就在於大印「新錢」圖利:9克重的銅元,實際價值為兩文多,面值標注為十文,清廷的利潤竟有七文之多。這樣做必須有個前提,即類似於如今的「外滙管制」:一方面,清政府所開具的各種票據,無論是以白銀還是以銅錢為單位都一樣,不能實際兌換白銀;另一方面,外滙進入大清的地盤必須按規定的牌價兌換成銀票銅錢。
僅有這一條還不夠。清廷不斷濫「印錢」,通脹不斷升溫,出口成本不斷上升,折合成白銀的成本就很高。可是,出口商品的價格是按真實的白銀標價的,產品出不去了,甚至企業倒閉了,最終清廷對外的償付能力就會枯竭。
上海股災 清廷財政雪上加霜
不過,「假錢」催出來的泡沫雖然美麗,終有爆破的那一天。1910年7月,上海股市因橡膠股票狂瀉而瀕臨毀滅,此次風潮迅速波及富庶的江浙地區以及長江流域、東南沿海的大城市,中國工商業遭受重創。粗略統計,華商在上海和倫敦兩地股市損失的資金在4000至4500萬兩白銀之間,而當時清政府的可支配財政收入不過1億兩左右。如此巨款的外流,讓清政府入不敷出的財政狀況雪上加霜。清政府於次年將商辦鐵路「收歸國有」,以路權為抵押向列強借款,導致了辛亥革命的爆發,敲響了清政府的喪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