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22日 星期四

柳無忌(1907年-2002年10月3日)

"柳無忌念人憶事——胡適之先生" (尚未讀)
我所認識的胡適 柳無忌 傳記文學 34:6 民68.06 頁21-25


先知道柳無忌先生的作品 後知道他父親-- 前幾年過吳江 該地人以他是毛的朋友為榮(柳亞子為 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委員 毛泽东文集(第6卷) p.2)

胡適至少有二封"復柳無忌"信:1959/8/31和1959/9/13) ,討論柳無忌要為胡適討論薛瓚的長文的英文摘要的問題。
"臣瓚"的"臣" 為Your Majesty's humble servant .....
胡適提到趙元任注重譯文的"分兩"問題: 趙喜歡將 Dear Shih-Chih 翻譯成" 迪呀適之",  因為若直譯為"親愛的" ,分兩就太重了。


***

柳无忌简介

姓名: 柳无忌
(1907-2002)   笔名: 啸霞、萧亚、无忌   国籍: 美籍   民族: 汉   出生地: 江苏吴江   职业: 著名汉语诗人、近代著名诗人、旅美散文家   毕业院校: 北京清华学校,耶鲁大学   主要成就: 长期致力于文学研究和教学工作,著有《西洋文学研究》、《中国文学概论》、《当代中国文学作品选》、《葵晔集》、《抛砖集》、《古稀话旧集》、《休而未朽集》、《柳无忌散文选》、《少年歌德》、《曼殊评传》、《印度文学》、《苏曼殊年谱》、《苏曼殊全集》、《柳亚子年谱》、《柳亚子文集》等;   译著有《英国文学史》、《莎士比亚时代抒情诗》、《凯撒大将》;   1976年退休后筹建国际南社学会,被推为会长,主编《国际南社学会从刊》、《南社丛书》;   1989年出版《我们的父亲柳亚子》。

个人档案

柳无忌先生(1907-2002)为近代著名诗人柳亚子的 哲嗣,1927年于北京清华学校毕业后赴美留学,1931年以《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论文获耶鲁大学英国文学博士学位。1932年回国后,他先后在南开 大学、西南联合大学、中央大学任教,1946年再度赴美,前后执教于劳伦斯大学、耶鲁大学和印第安纳大学,任文学教授。上世纪60年代初,他在印第安纳大 学创办东亚语文系,任系主任。柳无忌对中国文学和西方文学均有深入研究,撰述译编中英文著作有三四十种。柳无忌在国内讲授西方文学,在美国则讲授中国文 学。他为中西文学交流起了桥梁作用。柳无忌青年时代即随其父柳亚子先生参加南社、新南社活动。他对苏曼殊、柳亚子等南社人物作过深入研究,晚年积极推进南 社研究事业,成立学会,创办刊物,资助南社资料和研究著作的出版,多所贡献。柳无忌以95岁高龄,于2002年10月在美国旧金山市病逝后,江苏南社研究 会、国际南社研究会与中国南社与柳亚子研究会合作,编辑柳无忌先生纪念集。

著作成就

柳无忌,旅美散文家。原名柳锡□,笔名啸霞、萧亚、无忌。1907年生,江苏吴江人。10岁时加入其父柳亚子组织的文学团体南社,17岁时开始对苏曼殊 的研究。1920-1925年在圣约翰中学及大学一年级读书。后入清华学校学习文学。1927年公费留美,后获劳伦斯大学学士学位和耶鲁大学英国文学博士 学位。1931年与罗皑岚、罗念生、陈麟瑞等人在纽约创办《文学杂志》,柳亚子任名誉主编,共出4期,柳无忌发表新诗和诗论多篇。1932年回国,相继在 南开大学、西南联合大学、中央大学任教。1935年与罗皑岚在南开大学发起人生与文学社,编辑期刊《人生与文学》、天津《益世报》"文艺"副刊。   

1945年赴美国讲学,从此定居美国。先后任劳伦斯大学、耶鲁大学和印第安那大学中文教授。柳 无忌深受英国浪漫派诗人(特别是雪莱)的影响,自称诗文均由灵感而生成,"情绪汹涌起来,文学如泉水般直泻而下"。他长期致力于文学研究和教学工作,著有 《西洋文学研究》、《中国文学概论》、《当代中国文学作品选》、《葵晔集》、《抛砖集》、《古稀话旧集》、《休而未朽集》、《柳无忌散文选》、《少年歌 德》、《曼殊评传》、《印度文学》、《苏曼殊年谱》、《苏曼殊全集》、《柳亚子年谱》、《柳亚子文集》等,译著有《英国文学史》、《莎士比亚时代抒情 诗》、《凯撒大将》。1976年退休后筹建国际南社学会,被推为会长,主编《国际南社学会从刊》、《南社丛书》。1989年出版《我们的父亲柳亚子》。现 寓居美国加州孟乐公寓。

个人履历

1927年于北京清华学校毕业后赴美留学   1931年以《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论文获耶鲁大学英国文学博士学位   1932年回国后,他先后在南开大学、西南联合大学、中央大学任教   1946年再度赴美,前后执教于劳伦斯大学、耶鲁大学和印第安纳大学,任文学教授   20世纪60年代初,在印第安纳大学创办东亚语文系,任系主任。   2002年10月在美国旧金山市病逝,时年95岁

生平经历

柳无忌先生(1907-2002)为近代著名诗人柳亚子的哲嗣,1927年于北京清华学校毕业后赴美留学,1931年以《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论文获 耶鲁大学英国文学博士学位。1932年回国后,他先后在南开大学、西南联合大学、中央大学任教,1946年再度赴美,前后执教于劳伦斯大学、耶鲁大学和印 第安纳大学,任文学教授。上世纪60年代初,他在印第安纳大学   

创办东亚语文系,任系主任。柳无忌对中国文学和西方文学均有深入研究,撰述译编中英文著作有三 四十种。柳无忌在国内讲授西方文学,在美国则讲授中国文学。他为中西文学交流起了桥梁作用。柳无忌青年时代即随其父柳亚子先生参加南社、新南社活动。他对 苏曼殊、柳亚子等南社人物作过深入研究,晚年积极推进南社研究事业,成立学会,创办刊物,资助南社资料和研究著作的出版,多所贡献。   

柳无忌以95岁高龄,于2002年10月在美国旧金山市病逝后,江苏南社研究会、国际南社研究 会与中国南社与柳亚子研究会合作,编辑柳无忌先生纪念集。该书题名《教授、学者、诗人柳无忌》,于今年9月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这本纪念集,分前后 两篇。前篇为“自述人生”,辑录了柳无忌先生的散文、诗歌作品和部分论文。后篇为中外学人对柳无忌先生评述、忆念的诗文。它集诗文选与纪念文于一体,用纸 墨为柳无忌先生树立了一座有价值的纪念碑。   

此书开篇即吸引读者的是,柳无忌先生自撰的九篇回忆性散文。这些写于不同年代、各自成篇的回忆 录,编到一起,实际上构成了柳无忌先生的一部自传。他这回忆录体的自传,不仅勾勒了他所处的时代和他的人生历程,而且生动、幽默地解析了他人生之旅中的内 在心理活动。而这后一层面的内容,揭秘了他一生中一些重要转折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读来深觉亲切有味。   

柳无忌回忆他在五卅运动中的表现和遭遇时写道:“上海发生五卅惨案,群情激昂,甚至洋学堂如圣 约翰(时柳无忌正在圣约翰学校读书)的学生也被卷入漩涡内。最初的罢课为抗议租界当局的横暴,后来更因为卜芳济校长把学生挂起的五色国旗取下,我们大家痛 哭流涕地离开梵王渡,暂不返校。这样,结束了我在洋学堂五年的生活。”柳无忌先生是温文尔雅的教授学者,总其一生,他并非那种积极投入政治活动的人物。但 读了这一段文字后,我们方知道,原来柳无忌青年时期在上海,也曾积极参加到五卅运动中,并因坚持爱国立场而中辍了他在教会学校的学业。   他接着说:“1925年夏天,悲惨地回到黎里(吴江县一小镇)家里,对于前途一点也没有把握的 我,已是十八岁了。幸而在清华学校教书的二舅父郑桐荪,为我设法从后门(不经过考试)送进清华园,在那里度过了两年最愉快的学生生活。”对柳无忌来说,这 真是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从圣约翰学校辍学,到进入清华学校,无疑是柳无忌人生道路的一块界碑。   

柳无忌叙述在清华园与梁启超接触的一个故事非常有趣。清华国学研究院有好几位著名教授,其中最 引人注目的是梁启超和王国维。年轻的柳无忌与梁启超还发生过一次交往。其缘由是,柳无忌从小随其父柳亚子对苏曼殊的作品进行过收集编辑工作。在收集苏曼殊作品的过程中,他得到一部《班定远(班超)平西域记》,作者署名为“曼殊室主人”。柳无忌得之大喜,他以为“曼殊室主人”就是苏曼殊,他得到的也就是苏曼 殊的新作。但其父柳亚子提醒他说,好像梁任公也曾用过“曼殊室主人”名号,因此叫他就近向梁启超询问清楚。他果然去见梁任公。结果呢,柳无忌写道:“我不 虚此行,但是失望了”。梁启超告诉他,他本人就是“平西域”剧本的作者。虽说他感到“失望”,其实,他弄清了“平西域记”一书的作者,何尝不是一个收获 呢。   

柳无忌一生研究中西文学,人们一般不会了解他曾选择过化学专业,后来才改学文学的。他在一篇回 忆录解说他为什么先选化学后改文学的背景,也不乏有趣。他回忆说:“在圣约翰中学及大学读书时与从前不同,许多老师都是外国人。教我们西文与西洋史的,是 两位年轻貌美的美国小姐,刚从大学毕业。那位化学老师更为了不起,是美国大学的博士。他们都喜欢我,尤其是那位化学博士,我受他(她)的影响最大,使我计 划在大学内专攻化学。”他在另文中又说到,他选修化学还有另外更有趣的动机:他想“研究及制造在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用过的毒瓦斯弹,那是当时认为 破坏力最强大的武器,可以置一切外来侵略者于死地”。他说这是当时他“可笑的动机”,实际上,这正是他青年时代的爱国思想。然而,后来情况发生了变化。他 写道:“说起来惭愧得很,在大学内读了两年化学,没有成绩,遂中途而废。在理论与算学方面,我有相当把握,困难却在有机化学的实验室内,手的动作欠灵活, 天平弄不准,玻璃管拿不稳。我的实验老是不得要领,没有获得预期的结果,我绝望了。于是,放弃化学而就文学。现在想来,也不无塞翁失马的感觉。”与有些只 讲过五关斩六将,而不言走麦城的回忆录不同,柳无忌揭示和解剖当年自己的思想和实际表现,非常真实,富有勇气。   

抗日战争胜利后,柳无忌应美国大学之邀赴美,原打算讲学一年,没想到其后国内局势变动,他“一 去不返”,终生留美。他叙述在美国由想教西方文学改为教中国文学的情况,也颇有曲折。他先在佛州罗林斯大学当过英文及中国文化客座教授。待至在美国留下 后,他起初想在大学内找一个教英文的机会。他说:“我的英文程度不坏,在清华又读着法、德文。外国语文既有基础,从事西洋文学,倒也轻而易举。”后来得到 研究中国文学的奖助金,重新过了三年学生生活,专门在耶鲁大学图书馆书库内读了几百本中文、英文的有关中国文学、哲学和历史的书籍。他在考虑谋职时产生了 新的念头:“如在美国长期住下(后来竟是如此),要在大学内教英国文学,作研究,谋事时容易受到歧视。但如果改行为中国文学那就有‘唯我独尊’之感了。” 然而,在上世纪四十、五十年代,美国有中文课程的大学,简直屈指可数,几乎找不到教中文的机会。可是后来到50年代末期,美国国会通过一项“国防教育法 案”,鼓励美国青年学习外国语言,大部分为美国的“敌国”语言,包括中、俄、东欧和远近东以及非洲的语言。美国政府在各大学广设奖学金,成立研究中心。柳 无忌设想的发挥其中国文学之长的愿望终于能实现了。于是他先后在耶鲁、匹兹堡、印第安纳各大学任教,做研究。我们从这里看到,中国的形势,美国的政策,是 怎样决定了柳无忌后半生的道路和命运。   

柳无忌的回忆录一直写到他结束大学教书生涯和退休以后的生活。柳无忌感到,退休是他“生命中的 一段里程碑”。印第安纳大学东方语文系的同事,为他设了retirement dinner(“荣休庆宴”),许多朋友、学生出席,或向他发送贺信、诗联, 活动显得颇为隆重。柳无忌还对退休后的生活作了一番描述,澄清了对美国老年退休生活的误解。有人称,“美国是青年的乐园,老人的地狱”。他说:“前者相当 确切,后者却似是而非。”现在在美国尊称老人为“高年公民”,逐步增加老年人的福利,政府发给抵消因物价上涨而增加生活费用的“社会保障金”,理发、乘车 等均能得到减价优待。   

柳无忌一生经历本来就比较丰富,而在他真切生动的笔触下加以叙述,就更增添了风趣。以上只是他 自我解读人生的几个点滴,像一个长片中的几个镜头而已,他的人生履痕无法一一叙述。至于这本纪念集中选编的柳无忌的论文和中英文诗作,以及评述、怀念诗 文,则更不容这篇短文加以介绍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