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晚上去看他,長談中提及朋友見告,楊紹震夫人許亞芬*(清華第六級 1934 年畢業)在斯密絲女校( Smith Gollege )的碩士論文的題目是“ 1927 年以前胡適對中國文化界的影響” ..... 何炳棣《讀史閱世六十年》- 2004 Page 96 - Google Books
*翻譯過: 查理和玛丽·比尔得《美國文明的興起》
****梁鼎芬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梁鼎芬(1859年-1919年),字星海,號節庵,中國廣東番禺人。清末民初官員、學者。生平
光緒六年(1880年)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九年,散館授編修。光緒十年(1884年)在中法戰爭中,時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的李鴻章力主議和,梁鼎芬彈劾李鴻章六大可殺之罪,指責李鴻章與法國議約時在中越問題上處理失當。梁鼎芬卻因此疏開罪慈禧,以「妄劾」罪重治,後因大學士閻敬銘力阻而免,仍連降五級,到太常寺去做司樂小官,故憤而辭官,到鎮江焦山海西庵閉門讀書。還鄉後任惠州豐湖書院山長。時張之洞任兩廣總督,慕其才名,先後聘梁為肇慶端溪書院院長、廣雅書院首任院長。張之洞移任湖廣後,梁鼎芬追隨充當幕僚。張之洞在武漢辦《楚學報》,聘請王仁俊為坐辦,由章太炎主筆。梁鼎芬見章太炎寫《排滿論》六萬言,兩人發生衝突。王仁俊向張辯解,謂章本是個瘋子,「即日逐之出境可也」。梁鼎芬讓轎夫用抬轎子的木杠子痛打章的屁股。梁嗜食魚翅,張之洞舉辦宴會時,必準備魚翅一大盤給他大快朵頤。戊戌變法時,梁鼎芬支持張之洞查封上海強學會。稱康有為、梁啟超「提倡維新」是「邪教、邪說,心同叛逆」。張之洞死後,梁鼎芬親往送葬至南皮。一路上痛哭失聲,響徹雲霄。送殯完畢後,梁在張宅門前徘徊多時,不忍離去。
辛亥革命後,梁鼎芬在陳寶琛的引薦下,擔任溥儀師傅。梁在張勛復辟時,曾積極參予,代表清室前往總統府,逼黎元洪奉還大政。梁鼎芬於1919年11月14日在北京病逝,葬在崇陵右旁的小山上,廢帝溥儀賜諡文忠。
家庭
梁鼎芬娶湖南才女龔氏為妻,龔氏貌美能文,伉儷甚篤。後來,梁鼎芬辭官出京時,付託妻子與文廷式,後來文龔二人有染,梁鼎芬聽說後只是一笑,竟由他們而去。文廷式死後,前妻龔氏生活拮据,梁鼎芬送她三千兩銀票。[1]梁鼎芬的家宅在廣州大東門(現中山四路)內榨粉街93號太史第(現廣州市豪賢中學旁),並開設有私人圖書館。
1910年,梁鼎芬將祖輩相傳的「葵霜閣」藏書命名為「梁祠圖書館」,並且對外開放,這是廣東第一間私人圖書館。他親定《梁祠圖書館單程》,內有觀 書、抄書、借書、讀書、捐書五約,勸人多抄書,多藉書,又主張辦館為公和捐書公藏。梁鼎芬預料廣州不久將會成立「大書藏」(圖書館),其遺願是將自己的藏 書捐入圖書館,並吩咐兒子若能讀書,可到圖書館去閱覽,不必定在家中。1919年梁去世後,梁氏後人將600多櫃藏書,共二萬餘冊,全部捐給圖書館,這是 廣東省圖書館收到的第一批私人捐贈的圖書,其數量相當於當時省館藏書總量的兩倍。現在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藏書中,凡印有「番禺梁氏葵霜閣捐藏廣東圖書館」朱文長方印的古籍,便是80多年前梁氏後人捐贈之物。[2][3]
現在榨粉街93號的住戶已不姓梁,也不知道有梁祠圖書館。[4]
注釋
- ^ 蘇同炳:《近世學者與文人羣像》
- ^ 大清遺老梁鼎芬:為保辮子倒地號哭. 羊城晚報. 2011-10-31 [2012-09-28].
- ^ 廣州的故事 林子雄. 從藏書樓到圖書館. 廣州圖書館. [2012-09-28].
- ^ 辛亥革命前後的梁鼎芬. 羊城晚報. 2011-10-08 [2012-09-28].
參考書目
- 《梁鼎芬與黃晦聞史料》
外部連結
[名士篇·梁鼎芬]不留一字在世,尽得风流于诗 前半
|
时间: 2006-04-11
|
复活灵魂
粱鼎芬:吾道一以贯之
粱
鼎芬晚年对清王朝的愚忠,许多举止简直像滑稽剧:在光绪帝入葬时,竟疯疯癫癫地坐在地宫里想给光绪陪葬;在光绪陵墓守陵三年,每天扛着锄头给墓地种树;出
任废帝溥仪的老师,每日上“朝”一丝不苟;在张勋复辟的闹剧中,他抱着病重之身到总统府劝黎元洪退位归政清朝。细阅梁的一生,不难看出,这些类似表演的行
为,其实是“吾道一以贯之”。近代受旧学深沁骨髓的学人,与粱相仿、“顽固不化”的不乏其人,如投湖殉清的国学大师王国维,学贯中西却在清亡后坚持留辫的
辜鸿铭,维新变法的领袖康有为,翻译《天演论》而带来近代思想启蒙的严复等等,晚年也成了保皇党。
撇去价值判断的有色眼镜,把粱鼎芬放在中国近代史的坐标上,他仍是一个值得人们去记住的人物。
粱鼎芬自幼有“神童”之誉,是岭南大儒陈澧的得意门生,21岁便高中进士,当时他发誓要做一个“骨鲠之臣”。很快,梁鼎芬便因为参劾势焰熏天的李鸿章而贬滴回广东。祸兮福所倚。冥冥之中,命运已经给梁鼎芬选择了另一条道路:时任两广总督的张之洞慕其才名,聘他为惠州丰湖书院讲席,当时粱鼎芬年仅28岁。从此,粱追随张之洞长达15年之久,从广州到南京再到武汉,成为张之洞最得力的幕僚之一,更是张兴办学堂的主要执行者,“学堂林立,言学事惟鼎芬是任”(《清史镐》)。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穷其一生,梁鼎芬都在寻求这句话的真谛。时代感使得梁鼎芬的眼光不再留恋古人留下来的四书五经,而是放眼四海,吸纳吞吐,容天下之技而为己之用,大力引进、传播西方近代农业、工业、军事方面的先进知识,也为近代中国的工业化奠定了人才基础。
在
内忧外患夹击之下,张之洞矢志探索富国强兵之路。梁鼎芬协助张推行新政,创办近代军工、民用工业,时人称梁是张的“影子”。与其说梁鼎芬是一个好幕僚,不
如说他是认同了张之洞对时局的理解和救国理念。在近代思想史上,张之洞的核心理论是人所共知的“中体西用”论,主要表现在他的名作《劝学篇》中,而这部重
要文献是由梁鼎芬一手协助撰写而成,可以说,其中也包含着梁氏的思想。
晚年,梁鼎芬焚烧平生诗文,并立遗嘱要求“勿留一字在世上”,刻意以求世人的遗忘。其著作结集成遗书六卷及遗诗、遗稿等,皆系亲朋故旧四处收集而成,已非梁的本意。今天的世人,知道梁鼎芬的已经不多,甚至国内研究近代史的学者,也鲜有人对他进行专门研究。
岁月也许会在某段时期有着短暂的遗忘。
□文人梁鼎芬
“妩媚”的大胡子
写 诗
旧文人大都喜饮酒作诗,梁鼎芬是近代著名诗人。粱鼎芬25岁
便开始蓄须,满脸大胡子,办事干练果敢,给人以豪放的印象。但是他的诗歌却字字含情,句句蓄泪,笔端尽露婉约之风。研究清诗的著名学者汪辟疆给他一个评
语:“其髯戟张,其言妩媚。”学者李瑞清在《诗品》中评价他:“据其为人,窃以其诗必多雄伟慷慨之辞,然婉约幽秀,如怨如慕。”虽然在梁启超、黄遵宪等影
响下,晚清的广东地区成为“诗界革命”的大本营,粱鼎芬却与此无缘,仍沿唐宋之路。受南方阴柔之气潜移默化的影响,梁鼎芬的诗句清新婉约,超然尘世之外,
“清绝似不食人间烟火”。
荷花画娟
粱鼎芬
缥缈秋丘绝世姿,玲珑湘管断肠时。
红衡碧杠长相忆,玉露金风要自持。
梁鼎芬与曾习经、黄节、罗瘿公并称为“岭南近代四家”,著名诗人陈三立、沈曾植、康有为等都是他交往颇深的诗友。
办 学
1888年,受两广总督张之洞的委托,梁鼎芬出任广雅书院首任山长,汇集两广英才,在广东教育史上写下了浓浓的一笔。1892年,
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邀请粱鼎芬主讲两湖书院,并参与张的幕府,督办湖广学务,协助推行新政。在这期间及其后的一生中,粱鼎芬相继创设了江南储才学堂、陆
军学堂、铁路学堂、蚕桑学堂、武备学堂、农务学堂等,以及各类初等小学堂、师范学堂、预备中学堂,除了教授传统的儒家经典外,还设置西方近代先进科学知识
课程,在促进近代中国农业、工业、军事等各方面的发展上功不可没。1905年,梁鼎芬在日本设立路矿学堂,为留日学生提供就近学习的机会。其办学成绩,当时冠于全国,无人能比。
在创办学校的同时,粱鼎芬还选派优秀学生到欧洲、日本等国留学,其中一批人(黄兴、宋教仁、唐才常等)回国后成了革命志士——这完全出乎梁鼎芬的意料,原想为清王朝培养人才,却没想到这批人成为了清王朝的掘墓人。广州起义失败后,黄兴曾密会老师梁鼎芬,想说服梁参与革命,梁苦口婆心劝这位爱徒回头是岸,最终淮也说服不了谁。当时清廷通缉黄兴风声甚紧,梁出于师徒情深,筹措路费让黄兴出逃。几天后,估计黄兴已经远逃,粱鼎芬才贴出追捕布告。
藏 书
粱鼎芬一生四处为官,藏书一直是他的一大爱好。
梁鼎芬的藏书颇有个性,他不重视宋元古本,而是以收藏业书、方志以及清代文集为多。他在湖北长达20年之久,搜集到当地的不少地方文献。在清朝诸多文集中,粱鼎芬绝不收集袁枚和龚自珍两人的著述,认为前者是素行无耻,后者是心术至坏,都是他深恶痛绝的——他还告诫学生对这两个人的书都要摒弃。
梁
鼎芬除了藏书类别与众不同外,他的藏书嗜好与其他藏书家最大的不同在于,极力提倡书院藏书和公共图书馆,不但到处捐书,而且还成立私人图书馆“粱氏图书
馆”供入借阅。粱鼎芬谪归广东后,先后掌教丰湖、端溪、广雅三所书院,在任期间分别创建了丰湖书库、端溪书库,并扩建广雅书院藏书的地方“冠冕楼”,使这
三所书院成为广东书院中藏书最丰的前三名。
1910年,他参观北京的广东学堂后,为使旅京游子能有书可读,他除了向朋友劝捐近万卷外,自己又捐赠了一万多卷图书。1911年,梁鼎芬在广州的榨粉街成立“梁氏图书馆”,将自己的藏书开放给当地各学堂的学生利用,并亲自制定了23条章程和观书、抄书、借书、读书、捐书五约。在梁鼎芬去世后,他的儿子梁恩孝将600多箱藏书捐给了广东省立图书馆(现中山图书馆)。
梁鼎芬,字伯烈,一字星海,号节庵,番禺人,1859年(咸丰九年六月初六)出生,幼时居住在广州小北门内榨粉街,中国近代著名的诗人,教育家。曾任湖北按察使、湖北布政使。1918年,梁鼎芬因病入院,次年去世,享年61岁。清朝废帝溥仪迫赠太子少保,特谥文忠。......
*****
「丹心惟共一燈紅,四海無人識此翁。射虎斬蛇都不得,衰年始信百無功。」
李大哥剛才抄給我看梁鼎芬這首七絕,民國六年寫的,清朝倒塌,遺老落寞,字字懺悔,句句悲愴。我們都老暮了,李大哥轉眼像從前的黃老先生,一臉老人斑,人瘦了些,氣色大好,喜歡梁鼎芬的詩和字,信札詩箋藏了一盒子,還有一幅小中堂。那時候硯香樓裏
幾位前輩談天常常談起梁鼎芬,光緒六年進士,散館授編修,中法戰爭疏劾李鴻章六可殺,降為太常寺司樂。張之洞督粵他是廣雅書局首任院長,康有為在上海設強
學會他參議章程,變法時期又毀謗康梁,參與張勳復辟。梁鼎芬是廣東番禺人,字星海,號節庵,黃老先生珍藏一柄詩扇署星海二字,鈐節庵小印,很雅致,書法帶
瘦金風姿,老人們說他小字比大字挺秀。張紉詩先生宜樓書房裏我見過梁鼎芬兩頁詩稿,塗改甚亂,行草還是很可觀。張先生在意的是梁節庵的詞不是詩,《欵紅
詞》我在宜樓翻過,印紅字,小版心,大開本,漂亮極了,梁基永新文集《故紙寒香》壓卷一篇〈欵紅〉寫了這冊集子,我找了幾十年碰不到,印得不多,稀世了。
張先生說梁鼎芬信札也寫得好。從前希白先生在報上寫梁鼎芬的風趣,引錄節庵寫給端方弟弟端仲綱一封詩簡,說作詩甘苦,論清末詩家,有趣極了。梁鼎芬說寶熙
寶二爺「人好,事母孝,待朋友情長,讀書多,收藏亦富,皆其長處,惟於詩一無所解,京朝士夫多如此,不足怪,不止寶二爺一人也」。李孺旗名寶巽,梁鼎芬稱
他李大爺,說「此人最好,惟心氣粗浮,不求甚解。試示以詩,渠必曰這兩句好,試問好在何處,渠亦不解,因渠尚未過心也」。著名詩人易順鼎字實甫,號哭盦,
祖籍湖南,光緒舉人,官至廣東欽廉道,袁世凱稱帝他出任代理印鑄局長,諂事袁世凱公子袁克文,詩詞駢文都講究。梁鼎芬信上稱這位易老五叫「易小姐」,說
「晦若謂其人如蕩姬佚女,色藝冠時,可謂推許盡致矣。小姐好脂粉,故詩中有此氣,此語小姐聞之最樂也」。晦若是于式枚,跟梁鼎芬是同年,國史館副總裁,譯
學館監督,充任李鴻章隨員赴俄祝賀俄皇加冕,也出使過德國,清室覆亡,居青島,一九一五年患霍亂症死於昆山舟中。梁鼎芬信上提到伯嚴陳三立最是敬畏,說近
來病中「作詩甚多,昨夜始成一首,係簡伯嚴者。此公是大敵,眼睛又識貨,不可隨意也」。.....董橋
*****
微信之王梁鼎芬
文、圖:梁基永
廣東近代名人之中,寫信最勤快的,大約就是號稱“梁髯”的梁鼎芬了。
梁鼎芬(1859—1919) 的際遇不可謂不奇,少年科甲,二十多歲就入翰林,剛想在北京政壇施展拳腳,碰上中法戰爭,他大膽彈劾李鴻章(有傳說是他的座師李文田給他看相,慫恿他彈劾 李相,否則短命),連降六級,貶為外官。幸而遇上了第二個貴人張之洞,張賞識他的才華,還讓他當上廣東新創辦的廣雅書院首任山長。李鴻章失勢,他又做到武昌知府,湖北按察使,誰知又得罪了當國的慶親王,再次辭職。
如果民國不成立,梁鼎芬可能就淪為一個失意的官員和詩客而已,辛亥之後,梁鼎芬的命運忽然發生變化,遜帝和小朝廷任命他為進講師傅,給遜帝教書,梁從此進入他一生最輝煌的時代,留存下來的梁鼎芬書劄,絕大部分寫在這個階段。
梁鼎芬的寫信,確實別具特色,不光在同時,在整個清代恐怕也是少見的,我總結為,字數少、信劄多、內容少、信紙多。
字數少,是指梁鼎芬的信劄,大部分都只有幾行字。清人書劄,多數為八行箋紙,抬頭另起,各有規格,一般而言,寫小字楷書都要超過四行才算有禮數。梁鼎芬的信卻比微博還要短,我見過短小的如:
我有阮文達梅花,他日同賞。(致辛耀文,鹹韶齋舊藏,2011年廣州華藝國際冬拍)
此時尋晦若不到,薜庵明日餞。(致賴際熙,賴恬昌藏)
書稿奉贈,即以為別。(致憶園太守,北京保利2011年6月拍賣)
以上這些與其說是信劄,不如說是便條來得合適。梁鼎芬存世的信劄中,很大一部分都是這種寥 寥數字,只說一事的便條,不過這也顯示出他性格之中,不拘禮數的一面,清末官場規矩很多,其中同僚之間的來往函劄,很多都是虛詞諛頌之類,梁鼎芬的信單刀 直入,說完即止,在當時肯定算是一個異類。
不過寫信字數少,就離不開多寫,梁氏信劄的存世量,在廣東名士之中絕對是排第一。往往寫給 同一家或者裝成同一冊的,動輒數十通以上。多的時候還可以過百件,如去年廣州華藝國際冬拍出現的一冊信劄冊就有一百頁之多。有不少還寫在其他朋友的名片 上,只有簡單一兩句。附帶一說的是,清末人寫在別人名片上的短信是一種風氣,有時還不具自己的名款,有時會被錯認是名片的主人所寫,這是鑒別的時候要注意 的一點。另外清代人寫信,在同城之間多數是托跑差傳遞,所以信封上只寫簡單位址甚至不需位址,只寫某老爺大人收,即可送達,可以想像,梁鼎芬的朋友肯定經 常見到這位可憐信差的身影。
我見過的梁鼎芬信劄之中,其實也不乏字數頗多的,例如中國社科院近代史所藏的三大冊梁氏書劄之中,就有寄給學生江孔殷討論光緒崇陵的修建資金問題的,長達數百字。
崇陵是德宗光緒帝的陵寢,按照清室退位條例,德宗的陵墓由民國政府負擔費用,繼續施工。梁鼎芬為了表示對光緒的忠心,自願請纓去做崇陵的監督工作,此中的甘苦,非一般人能想像。北洋政府財政本來就很緊,崇陵的建設費用一拖再拖,梁鼎芬為此疲於奔命,在很多遺民的回憶中,都經常提到梁鼎芬用崇陵雪水相贈的事:他定做了一批陶瓷瓶子,將冬季崇陵寶頂(陵墓上方)上的積雪水裝進瓶中,分送給各地遺 民,目的是希望他們給崇陵捐款。除了雪水之外,梁鼎芬還經常將崇陵的祭品分送給遺民們,現在存世的大量書劄就是這期間的募捐信,其中分送祭品的數量最多, 如:
先後周年,崇陵大祭,餑餑二件奉上。(2011上海道明五周年秋拍)
西陵海棠木瓜,四顆奉上。(同上)
今為 孝定景皇后周年祭辰,餑餑二枚奉上。(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藏)
餑餑是滿洲祭祀常有的祭品,通常祭祀之後,這些冷饅頭不會有人問津,細心的梁鼎芬則將它們分寄到各地,其實用意也是募捐。除了饅頭木瓜,他還將自己的近照寄給朋友,如廣州嘉德2010年夏拍的信劄冊就附有梁鼎芬的近照,長鬚飄飄,氣場頗強。
1915年,崇陵終於竣工,據《晚清宮廷生活實錄》記載,在奉安光緒和隆裕太后時,工匠正要放下頂門的自來石,梁鼎芬忽然沖進地宮,說要殉葬,同僚幾個人才把他拉出來。這種舉動令當時遺民頗為側目。
除了勤寫信,梁鼎芬的信紙名號之多,恐怕也是清代第一的,目前所見的,有葵霜閣,恥堂,病 翁,藏山,竹根亭,鹿亭,一遽軒等等,不下五六十種,根據我所見的信紙格式,其實他是以相同的邊框,換上不同的書齋名號,這樣可以省下一些印刷信紙的費 用,至於書齋名號則全部出自梁氏自己的手筆。
從書房角度上來看,梁鼎芬的字頗有自我面貌,他早年書房比較罕見,我所見最早的有光緒初年他中進士之前的書劄,開始露出尖利的筆鋒,到了晚年,他更加參以瘦金體,形成了獨特的個人面貌,尤其以寫小字條幅和團扇為佳。除此之外,他還能作簡單的山水,疏林遠樹,有元人意態。
梁鼎芬在守陵的時候,看中了崇陵所在地金龍峪附近一處名為梁格莊的地方,並吩咐家人以後要將自己安葬於此,為德宗作陪侍。1919年,梁鼎芬病逝後,家人遵遺囑將其安葬梁格莊,眾多遺民趕來參加葬禮,他的外甥,著名畫家余紹宋曾繪有《梁格莊會葬圖》,有曾習經等眾多遺民題跋。從此,遺民們再也收不到梁髯的“短信”,只不知他們會不會惦念起逢年過節的那份餑餑來?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