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4日 星期一

作為榜樣的胡適: 李永熾,莊永明、林素朱、向陽,桂文亞


自《胡適文選》中遇見影響一生的座右銘
在桂文亞的中學時期,父親好友送她的《胡適文選》裡摘錄匈牙利詩人的一段話:「我獨自奮鬥,勝敗由我獨自承當……,我用不著什麼耶穌基督,妄想祂能替我贖 罪替我死。」此話讓她非常震撼。她認為,人應為自己一生負責,而非仰望信仰的救贖。桂文亞並非反神論者,宗教普世哲學和精神對她也有相當正面的感召及影 響,但這句話卻成為她人生的座右銘之一。閱讀對兒童一生的影響,有時不是來自一本書,而是僅僅其中的一句話。




活的文學在民間:胡適給我的一些啟發
向陽看台 | xiangyang | NOWnews 部落格 http://blog.nownews.com/article.php?bid=2712&tid=247969#ixzz2G3HjZ6xZ
李永熾《福澤諭吉社會思想之研究》台灣大學文史叢刊 1968

這是李老師的碩士論文 現在他已退休多年

這本書 台北的稻香出版社有再版
李老師改些錯字再加新序
說明寫作當時 台灣的理論很弱 (真空)
而他從中學起書房內牆上就有三尊"偶相": 自由主義的胡適.......




***

莊永明書坊

===莊永明的文史小攤=== 有閒來坐,無閒免掛意
 http://jaungyoungming-club.blogspot.tw/

回憶成書 自述立言


回首往事、留存自述的回憶錄,若以人生的「十年」整數來看,有梁啟超的〈三十自述〉、胡適的《四十自述》、顏元叔的《五十回首》、韓石泉的《六十回憶》……。而今年屆七十,雖也可當時代見證人,但絕不敢以「立言」做前提,僅是認知能將所見、所聞、所感的過往,留下些文字,為人提供「談助」題目……
中國最著名的回憶錄(傳記),我想應數胡適《四十自述》,而且也可能是被大家讀得最多的一本。
我所讀的胡適《四十自述》,當然是當年開設在重慶南路的遠東圖書公司的所謂「自由中國版」,依胡適「自記」,這本書決定在台灣出版,他已64歲。是年他從美國返台,參加第一屆國民大會第二次會議,且以臨時主席身分,遞送蔣介石、陳誠當選總統、副總統證書。他此趟在台僅停留兩個月多而已;七月,蔣介石聘滯留美國的胡適為「光復大陸設計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光復大陸設計委員會」會址的前身是日據時代「台灣總督府更生院」,是戒除鴉片的研究機構,地址在今重慶北路和涼州街交界的地方,即座落在大稻埕。
胡適博士擔任這個一心想打回大陸美夢的「非體制機關」副座,對於後來他「默認」《自由中國》雜誌所宣示的「反攻無望」論,是極大諷刺。
梁啟超有14天的「台灣緣」,而胡適於1958年,68歲 那年,返抵台北,就任中央研究院院長,此後設籍台灣,定居台北南港,也算是有四年「台北人」身分;我不知道胡適在「光復大陸設計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任內, 有否進入此紅磚大樓上班或開會,如果他曾前往,表示到過大稻埕,對於我這個「大稻埕囝仔」來說,絕對有榮譽感;胡博士父親──胡傳,曾在台東當縣太爺,台灣人都認為無限光榮。胡適如果到過大稻埕,如同章太炎曾來台,短暫住過艋舺剝皮寮,近代中國文人的「台灣緣」,畢竟也是文學史上的軼事。
胡適鼓勵人家留下回憶錄(自傳),而自己卻在1933年付梓《四十自述》後,即在此他認為十分重要的議題,留下空白。《四十自述》只書寫到他19歲考取官費出洋留學,而後繼無述,如不是以「附錄:逼上梁山(文學革命的開始)」充實頁數,恐難成書,因此,我戲稱:《四十自述》說是「二十自述」都還不夠「分量」。
梁啟超的〈三十自述〉,僅是一篇文章,而胡適的《四十自述》,則只是一本小書,真是相互「輝映」!
胡博士提筆寫《四十自述》,計畫只是寫兒童年代,留學時代到壯年時代則留待50歲再寫;中年時代更擺到60歲才想動筆。最後計畫「破局」的原因,胡適以「國事如麻」為理由「牽拖」,說五十大壽那年,日本偷襲珍珠港,作為中華民國駐美大使,當然有得忙了;60歲那年,正當大陸淪陷、韓戰爆發初年,哪有情緒為「私人留記錄」,操心國事就夠煩了。
胡適的生命最後四年,以「中央研究院」院長、「國家長期發展科學委員會」主席的職銜,落腳台灣。如果他能再繼「前緣」,將自述延長至5060歲,甚而70歲,立言垂世,不知多好。.......


 ***

 林素朱 : 胡適及其白話文運動之研究__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摘要》 
  胡適的白話文運動歷經半個多世紀以來的推廣演進,已經證明白話文方便的實用性和活潑的發展性。而胡適的前瞻眼光與改革創新的膽識,則讓他在中國現代文 學史上佔有一席顯著的重要地位。此外,白話文運動對中國現代教育革新的卓著貢獻,也讓它成為眾多學者著作和論述的議題焦點。  
本研究採用歷史研究法和資料分析法,蒐集了海峽兩岸有關胡適和白話文運動的資料和文章,然後以胡適成長和求學的時代背景為開端,闡述白話文運動在國家面臨 存亡關頭的動盪情勢中,因為民間的需求而從醞釀到具體成型,乃至開花結果、普及全國的過程;佐以胡適的重要思想以及他對文學革命的各項主張,來分析白話文 能夠成功推行的各種因素,並且詮釋白話文對社會結構、學術文化和教育發展所產生的各種影響。希望藉由研究胡適在新舊時代交錯的時空背景當中,突破傳統守舊 勢力推行文學革命的成功經驗,獲得增進目前國民小學語文教育的些許創見,尤其是針對目前一般學生國語文程度低落,英語教學成效不彰的問題,提供一點個人意 見和另一種觀察角度與思考空間;並且期望透過探索胡適正確掌握時代潮流和改革方向的遠見和智慧,能夠針對目前遭遇重重阻力,正陷入嚴重瓶頸的教育改革工 程,在千頭萬緒與眾說紛紜的進展泥淖中,提供一些具有參考價值的研究結論和研究啟示。

參考書目
一、書籍
中文著作
王鑒平、楊國榮:《胡適與中西文化》。成都:四川人民出版,民78。
毛以亨:《梁啟超》。臺北市:華世,民64。
文訊雜誌社主編:《憂患中的心聲─吳稚暉、蔡元培、胡適》。臺北市:文訊雜誌社,民80。
朱文華編:《自由之師:名人筆下的胡適,胡適筆下的名人》。上海:東方出版中心,民87。
朱文華:《胡適評傳》。重慶:重慶出版社,民80。
牟宗三等:《文化傳統的重建:中國文化的危機與展望》。臺北市:時報文化,民77。
艾思奇:《胡適實用主義批判》。北京:人民出版,民44。
李敖:《胡適評傳》。臺北:遠景出版社,民68。
李敖:《胡適研究》。臺北:遠景出版社,民69。
李敖:《播種者胡適》。臺北市:遠流,民76。
李又寧主編:《胡適與他的朋友》第一集。臺北:紐約天外出版社,民79。
李又寧主編:《胡適與他的朋友》第二集。臺北:紐約天外出版社,民80。
李又寧主編:《胡適與民主人士》。臺北:紐約天外出版社,民80。
李園會:《杜威的教育思想研究》。臺北市:文史哲,民66。
李瑞騰:《晚清文學思想論》。臺北市:漢光文化,民81。
李澤厚:《中國現代思想史論》。臺北市:三民,民85。
宋文明:《梁啟超的思想》。臺北市:水牛,民62。
余英時:《中國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適》。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印行,民79。
余英時:《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臺北市:聯經出版,民76。
余英時:《中國歷史轉型時期的知識分子》。臺北市:聯經出版,民81。
余英時:《五四新論》。臺北市:聯經出版,民88。
余英時:《歷史與思想》。臺北市:聯經出版,民84。
沈衛威:《胡適傳》。臺北市:風雲時代出版,民79。
沈衛威:《文化、心態、人格:認識胡適》。開封市:河南大學,民80。
沈衛威:《傳統與現代之間:尋找胡適》。開封市:河南大學,民83。
沈衛威:《回眸學衡派: 文化保守主義的現代命運》。臺北縣:立緒文化,民89。
吳家瑩:《蔡元培與北大校務革新》。臺北市:國立花蓮師範學人文教育研究中心,民81。
周光慶、劉瑋 著:《漢語與中國新文化啟蒙》。臺北市:東大發行,民85。
周作人:《中國新文學的源流》。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民85。
周伯乃:《早期新詩的批評》。臺北市:成文,民69。
周質平:《胡適與韋蓮司:深情五十年》。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印行,民87。
周質平 編譯:《不思量自難忘--胡適給韋蓮司的信》。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印行,民88。
周質平:《胡適叢論》。臺北:三民書局,民81。
周質平 主編:《胡適早年文存》。臺北市:遠流出版,民84。
周策縱:《五四運動史》。臺北:桂冠圖書,民78。
周策縱、唐德剛等:《胡適與近代中國》。臺北市:時報文化,民80。
周策縱著,周子平等譯:《五四運動:現代中國的思想革命》。南京:江蘇人民,民85。
周錦:《中國新文學簡史》。臺北市:成文,民69。
周錦:《中國新文學大事記》。臺北市:成文,民69。
孟祥子:《梁啟超傳─救國篇》。臺北市:風雲時代,民79。
孟祥子:《梁啟超傳─學術篇》。臺北市:風雲時代,民79。
易竹賢:《胡適傳》。武漢市:湖北人民出版社,民87。
易竹賢:《胡適與現代中國文化》。武昌:武漢大學,民82。
林保淳:《嚴復:中國近代思想啟蒙者》。臺北市:幼獅,民77。
金耀基:《中國現代化與知識分子》。臺北市:時報文化,民80。
金耀基:《從傳統到現代》。臺北市:時報文化,民81。
胡適:《胡適文存》(1--4集)。臺北:遠東圖書公司,民72。
胡適:《四十自述》胡適作品集1。臺北:遠流出版事業,民76。
胡適:《胡適文選》胡適作品集2。臺北:遠流出版事業,民83。
胡適:《文學改良芻議》胡適作品集3。臺北:遠流出版事業,民75。
胡適:《問題與主義》胡適作品集4。臺北:遠流出版事業,民83。
胡適:《水滸傳與紅樓夢》胡適作品集5。臺北:遠流出版事業,民83。
胡適:《貞操問題》胡適作品集6。臺北:遠流出版事業,民75。
胡適:《最低限度的國學書目》胡適作品集7。臺北:遠流出版事業,民83。
胡適:《五十年來中國之文學》胡適作品集8。臺北:遠流出版事業,民75。
胡適:《我們的政治主張》胡適作品集9。臺北:遠流出版事業,民83。
胡適:《西遊記考證》胡適作品集10。臺北:遠流出版事業,民83。
胡適:《治學的方法與材料》胡適作品集11。臺北:遠流出版事業,民77。
胡適:《中國古典小說研究》胡適作品集13。臺北:遠流出版事業,民83。
胡適:《三百年中的女作家》胡適作品集14。臺北:遠流出版事業,民75。
胡適:《醒世姻緣傳考證》胡適作品集17。臺北:遠流出版事業,民83。
胡適:《我們走那條路》胡適作品集18。臺北:遠流出版事業,民75。
胡適:《白話文學史(唐以前)》胡適作品集19。臺北:遠流出版事業,民75。
胡適:《白話文學史(唐朝)》胡適作品集20。臺北:遠流出版事業,民75。
胡適:《中國中古思想史長編》(上)作品集21。臺北:遠流出版事業,民83。
胡適:《中國中古思想史長編》(下)作品集22。臺北:遠流出版事業,民83。
胡適:《胡適演講集》(一)胡適作品集24。臺北:遠流出版事業,民83。
胡適:《胡適演講集》(二)胡適作品集25。臺北:遠流出版事業,民83。
胡適:《胡適演講集》(三)胡適作品集26。臺北:遠流出版事業,民83。
胡適:《嘗試集》胡適作品集27。臺北:遠流出版事業,民75。
胡適:《嘗試後集》胡適作品集28。臺北:遠流出版事業,民75。
胡適:《胡適選註的詩選》胡適作品集29。臺北:遠流出版事業,民83。
胡適:《胡適選註的詞選》胡適作品集30。臺北:遠流出版事業,民83。
胡適:《中國古代哲學史》胡適作品集31。臺北:遠流出版事業,民83。
胡適:《胡適留學日記》(一)。臺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民69。
胡適:《胡適留學日記》(二)。臺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民69。
胡適:《胡適留學日記》(三)。臺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民69。
胡適:《胡適留學日記》(四)。臺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民69。
胡適 著 周質平 主編:《胡適早年文存》。臺北市:遠流出版,民84。
胡適:《五四新文學論戰集彙編》。臺北市:長歌,民64。
胡適:《胡適的日記:手稿本》(1-18冊)。臺北市:遠流,民79。
胡適:《胡適的日記》。中和市:谷風,民76。
胡適:《胡適之先生詩詞手跡》。臺北市:商務,民64。
胡適:《胡適語粹》。臺北市:名江書局,民71。
胡適等撰:《中國哲學思想論集》。臺北市:牧童,民65。
胡適.李濟.毛子水等撰:《胡適與中西文化》。臺北市:牧童,民66。
胡適 姜義華主編:《胡適學術文集:新文學運動》。北京市:中華書局,民82。
胡適著 丘桑主編:《大宇宙中談博愛》。北京:東方,民87。
胡適等著 馬森主編:《文學與革命》。板橋市:駱駝,民87。
胡頌平:《胡適之先生晚年談話錄》。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印行,民74。
胡頌平 編撰:《胡適之先生年譜長編初稿》(1─10冊)。臺北市:聯經出版,民73。
侯健:《從文學革命到革命文學》。臺北市:中外文學月刊社,民63。
姜義華主編:《胡適學術文集:語言文字研究》。北京市:中華書局出版社,民82。
姜義華主編:《胡適學術文集:中國文學史》(1-2冊)。北京市:中華書局,民87。
唐德剛:《胡適雜億》。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民69。
唐德剛:《胡適口述自傳》。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民72。
高大鵬:《傳遞白話的聖火─少年胡適與中國文藝復興運動》。臺北:駱駝出版社,民85。
高廣孚:《杜威教育思想》。臺北市:水牛,民56。
孫志文:《語文教育改革芻議》。臺北市:台灣學生,民68。
孫常煒:《蔡孑民先生元培年譜》。臺北市:遠流,民86。
徐高阮:《胡適和一個思想的趨向》。臺北:地平線出版社,民59。
馬建忠:《馬氏文通》。臺北市:商務印書館,民72。
馬寶珠:《中國新文化運動史》。臺北市:文津,民85。
耿雲志編:《胡適著作選》。臺北市:臺灣商務,民87。
章清:《胡適評傳》。南昌市:百花洲文藝出版社,民85。
戚宜君:《胡適傳》。台灣先賢先烈專輯。南投市:台灣省文獻委員會,民82。
梁錫華選註:《胡適秘藏書信選》(上)。臺北:風雲時代出版,民79。
梁錫華選註:《胡適秘藏書信選》(下)。臺北:風雲時代出版,民79。
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臺北市:華正,民63。
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臺北市:臺灣中華書局,民69。
梁啟超:《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臺北市:臺灣中華,民68。
陳德仁:《胡適思想與中國教育文化發展》。臺北市:文景出版社,民79。
陳德仁:《胡適思想與中國教育文化發展》。臺北市:文景,民79。
陳平原:《中國現代學術之建立:以章太炎、胡適之為中心》。臺北市:麥田出版,民89。
陳君聰:《現代化先鋒:中國近代啟蒙思想家》。臺北市:萬卷樓,民88。
陳春生:《新文化的旗手:羅家倫傳》。臺北市:近代中國,民74。
陳峰津:《杜威教育思想之研究》。臺北市:臺灣商務,民61。
陳敬之:《中國新文學的誕生》。臺北市:成文,民69。
陳敬之:《新文學運動的阻力》。臺北市:成文,民69。
陳敬之:《文學研究會與創造社》。臺北市:成文,民69。
陳敬之:《中國文學的由舊到新》。臺北市:成文,民69。
陳敬之:《中國新文學運動的前驅》。臺北市:成文,民69。
張玉法:《中國現代史略》。臺北:台灣東華,民90:
張忠棟:《胡適五論》。臺北市:允晨,民76。
張寶明, 王中江主編:《回眸<新青年>. 語言文學卷》。河南省:河南文藝,民87。
陶英惠:《蔡元培年譜》。臺北市:中研院近代史研所,民65。
郭正昭等著:《嚴復 康有為 譚嗣同 吳敬恆》。臺北市:臺灣商務,民88。
馮永敏:《劉師培及其文學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民81。
黃中:《語文為教育之本》。臺北市:正中書局,民71。
黃書光:《胡適教育思想研究》。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民83。
黃肇珩:《一代人師:蔡元培傳》。臺北市:近代中國,民71。
舒蘭:《五四時代的新詩作家和作品》。臺北市:成文,民69。
楊承彬:《胡適哲學思想》。臺北市:商務,民59。
楊承彬,鄭大華,戴景賢著:《胡適 梁漱溟 錢穆》。臺北市:臺灣商務,民88。
赫胥黎:《天演論》。臺北市:臺灣商務,民61。
趙仰雄:《杜威與孔孟教育思想的異同》。臺北市:幼獅文化,民75。
趙家璧主編:《中國新文學大系》(1-10冊)。臺北市:業強,民79。
鄭學稼:《陳獨秀傳》(上下冊)。臺北市:時報文化,民78。
蔡元培:《蔡元培自述》。臺北市:傳記文學,民56。
蔡元培:《蔡元培全集》。臺南市:王家,民64。
蔡尚思:《蔡元培學術思想傳記:蔡元培與中國學術思想界》。板橋市:蒲公英出版,民75。
歐陽哲生編:《胡适文集》(1-12冊)。北京市:北京大學,民87。
穆勒撰 嚴復譯:《群己權界論》。臺北市 :臺灣商務,民57。
薛化元:《中國現代史》。臺北:三民書局印行,民84:
譚宇權:《胡適思想評論》。臺北市:文津出版社,民85:
Lee Tjiek Oei 著 徐秋珍 譯:《杜威工具主義對胡適人類哲學的影嚮》。臺北市:成文,民66。
Joseph R. Levenson 劉偉 等譯:《梁啟超與中國近代思想》。臺北:谷風出版社,民76。
Joseph Ratner 選編:《杜威哲學》。臺北市:教育部,民68。
Vera Schwarcz 劉京建 譯:《中國啟蒙運動:知識份子與五四遺產》。臺北市:桂冠圖書,民89。
英文著作
Hu Shih. “Compiled by Chih-P’ing Chou. A Collection of Hu Shih’s English Writing”(Vols.1-3). 臺北市:遠流出版,1995。
Jerome B. Grieder. “Hu Shih and the Chinese Renaissance”. Cambridge. Massachusetts:Havard University Press,1970.
二、文集
汪榮祖 編:《五四研究論文集》。台北:聯經出版,民68。
周陽山 主編:《五四與中國》。台北:時報文化,民78。
湯一介 編:《論傳統與反傳統─五四70周年紀念文選》。台北:聯經出版,民78。
《五四運動八十週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文學院 編印,民88。
《論傳統與反傳統》台北:聯經出版,民78。
《中國現代史論集》台北:聯經出版,民78。
《中國現代史論集─第六輯 五四運動》台北:聯經出版,民70。
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主編:《中國近代現代史論集. 第二十二編. 新文化運動》。臺北市:臺灣商務,民75。
呂實強:〈胡適的教育思想〉。載於《中華民國史專題論文集》。新店市:國史館,民81。
呂實強:〈胡適的史學〉。載於《近代中國歷史人物論文集》。
三、學位論文
王正良:《新舊文學視野的重整-以《學衡》與《新青年》為焦點的探索與延伸》。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民91。
王飛仙:《期刊、出版與社會文化變遷:五四前後的商務印書館與《學生雜誌》》。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民91。
安大玉:《五四時期中國的科學主義》。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民88。
李仁淵:《晚清的新式傳播媒體與知識份子:以報刊出版為中心的討論》。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91。
李惠惠:《新潮雜誌與五四新文化運動》。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75。
呂立德:《林琴南古文理論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民90。
金惠經:《胡適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民80。
林儀莊:《晚清留學生小說之主題研究(1894-1911)》。逢甲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民91。
邱茂生:《中國新文學現代主義思潮研究(1917-1949)》。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民84。
梁台根:《胡適早期自由主義思想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民86。
張中雲:《整理國故運動之研究:以章太炎、胡適、顧頡剛為例》。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民86。
張勝勇:《胡適思想與中國新思潮》。私立中國文化學院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民59。
張錫輝:《文化危機與詮釋傳統─論梁啟超、胡適對清代學術思想的詮釋與意義》。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民90。
陳以愛:《學術與時代:整理國故運動的興起、發展與流衍》。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民91。
陳素雲:《胡適的詩論與詩》。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81。
陳璦婷:《民初白話文運動》。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78。
楊彬甫:《留美學生對中國文學與教育的影響(民國六年─三十八年)》。文化大學中美關係研究所碩士論文,民70。
鄧玉祥:《胡適思想研究》。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民80。
劉美華:《胡適教育思想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民83。
蕭雁芳:《人的文學--周作人「人生」文學與言志文學觀的探討》。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民88。
戴嘉辰:《魯迅、周作人民間文學理論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民間文學研究所碩士,民91。
蘇清良:《胡適與中美外交(一九三七至一九四二)》。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84。
四、雜誌期刊
千家駒:〈談胡適〉《傳記文學》,54卷3期,民78年3月。
王汎森:〈從傳統到反傳統〉《當代》,13期,民76年5月,頁44-57。
王汎森:〈傅斯年對胡適文史觀點的影響〉《漢學研究》,14卷1期,民85年6月,頁177-193。
王汎森:〈近代知識份子自我形象的轉變〉《臺大文史哲學報》,56期,民91年5月,頁1-27。
王聿均:〈民初文學的趨勢1912--1927〉《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73年4月。
王志健:〈胡適的新詩〉《中國現代文學理論》,4期,民85年12月,頁534-544。
王家倫:〈關於語文教學的思考〉《國文天地》,18卷2期,民91年7月,頁4-8。
王晴佳:〈白璧德與「學衡派」--一個學術文化史的比較研究〉《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37期,民91年6月,頁41-91。
王熙元:〈中西文化與社會變遷〉《中原文獻》,21卷3期,民78年7月,頁18-27。
王爾敏:〈清季知識分子的自覺〉《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期,民60年6月,頁1-46。
王遠義:〈看「五四」論胡適〉《中國論壇》,183期,民72年5月,頁26-31。
毛子水:〈胡適之先生傳〉《傳記文學》,34卷3期,民68年3 月。
毛子水:〈胡適之傳〉《國史館館刊》,24期,民87年6月,頁181-190。
方祖燊:〈中國新文學運動(前期)〉《中國現代文學理論》,5期,民86年3月,頁4-37。
甘麗珍:〈試述胡適之先生整理我國固有文化的方法論〉《史苑》,32期,民68年5月,頁8-16。
皮述民:〈五四運動與文學革命〉《中國現代文學理論》,6期,頁209-216,民86年6月。
朱歧祥:〈胡適與文字學〉《國文天地》,14卷12期,民88年5月,頁82-87。
朱棟霖:〈中國現代文學對傳統的認同〉《國文天地》,18卷2期,民91年7月,頁18-26。
朱鴻召:〈文化與政治的歧途--胡適與五四新文化運動〉《中國文化月刊》,203期,民86年2月,頁73-87。
江惜美:〈文字學在小學國語教學上的運用〉《國文天地》,18卷6期,民91年11月,頁22-25。
余英時:〈學術思想史的創建及流變--從胡適與傅斯年說起〉《古今論衡》,3期,民88年12月,頁66-75。
呂祝義:〈胡適科學教育思想之研究〉《澎技學報》,5期,民91年1月,頁163-192。
李占領:〈從「整理國故」談胡適對傳統文化的態度〉《國文天地》,6卷9期,民80年2月,頁62-67。
李威熊:〈胡適的經學觀〉《逢甲人文社會學報》,民91年5月,頁1-14。
李建會:〈“賽先生”的歷史命運─評《在科學與社會之間》〉《世界中國哲學學報》創刊號,頁241-251。
李達嘉:〈「胡適與近代中國」國際學術研討會〉《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11期,民80年3月,頁3-9。
吳奔星:〈胡適與中國新詩〉《國文天地》,6卷8期,民80年1月,頁84-88。
吳相湘:〈錢玄同與國語運動〉《傳記文學》,46卷5期,民74年5月。
吳展良:〈嚴復的「物競天擇」說析論〉《臺大文史哲學報》,56期,民91年5月,頁69-94。
吳展良:〈重省中國現代人文學術的建立--陳平原著《中國現代學術之建立》述評〉《臺大歷史學報》,27期,民90年6月,頁187-211。
杜維明:〈對「傳統」進行反思〉《當代》,13期,民76年5月,頁16-23。
沈松僑:〈敘事、論述與歷史:胡適與近代中國知識結構的轉型〉《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33期,民91年3月,頁119-125。
沈錡:〈胡適任駐美大使前後〉《傳記文學》,76卷2期,民89年2月。
宋裕:〈一代學人胡適〉《明道文藝》,249期,民85年12月,頁45-55。
何福田:〈重視語文教育,提升國民素質〉《研習資訊》,20卷1期,民92年2月,頁1-4。
周谷:〈胡適願為諍臣諍友〉《傳記文學》,46卷1期,民74年1月。
周昌龍:〈胡適對禮教的觀念與態度〉《二十一世紀》,53期,民88年6月,頁102-113。
周昌龍:〈戴東原哲學與胡適的智識主義〉《漢學研究》,12卷1期,民83年6月,頁27-59。
周策縱:〈胡適風格--特論態度與方法〉《傳記文學》,50卷3期,民76年3 月。
周策縱:〈論「胡適研究」與「研究胡適」--一點別識〉《傳記文學》,65卷1期,民83年7月,頁76-78。
周策縱:〈論胡適的詩〉《傳記文學》,31卷5期,民66年11 月。
周策縱:〈胡適對中國文化的批判和貢獻〉《傳記文學》,58卷1期,民80年元月。
周質平:〈評胡適的提倡科學與整理國故〉《九州學刊》,4卷2期,民80年7月,頁5-21。
周質平:〈胡適與梁漱溟〉《漢學研究》,12卷1期,民83年6月,頁61-73。
林正三:〈評胡適的《白話文學史》〉《東吳中文研究集刊》,1期,民83年5月,頁1-14。
林正三:〈胡適的信念〉《德明學報》,17期,民90年6月,頁127-140。
林正三:〈胡適留美時期的不朽觀〉《德明學報》,15期,民88年12月,頁101-114。
林正三:〈評胡適的<白話文學史>〉《東吳中文研究集刊》,1期,民83年5月,頁1-15。
林明德:〈憂患中的心聲--胡適之「白話新詩」的探索 (續)〉《明道文藝》,178期,民80年1月,頁161-170。
林修澈:〈原住民族的族語教育概況〉《研習資訊》20卷1期,民92年2月,1-4頁。
施議對:〈中國當代詞壇解放派首領胡適〉《國文天地》,11卷12期,民85年5月,頁100-107。
胡明:〈胡適批判的反思〉《二十一世紀》,8期,民80年12月,頁50-57。
姚榮松:〈談九年一貫課程本國語文閩南語第一階段的兩種教學策略─以康軒版與光復版國小第一冊(一上)為例〉《國文天地》,17卷7期,民90年12月,頁8-15。
洪惟仁:〈母語教學的意義與方法〉《國文天地》,18卷6期,民91年11月,頁4-15。
范曉雯:〈有關新型作文〉《國文天地》,18卷1期,民91年6月,頁11-16。
唐德剛:〈胡適時代˙捲土重來〉《傳記文學》,50卷3期,民76年3 月。
唐德剛:〈胡適的歷史地位與歷史作用〉《傳記文學》,58卷1期,民80年1月。
唐德剛:〈民主先生與自由男神--胡適在近代中國文化史上的位置 (下)〉《傳記文學》78卷1期,民90年1月,頁4-16。
夏志清作 張漢良譯:〈中國新小說的提倡者:嚴復與梁啟超〉《幼獅月刊》,42卷4期,民64年10月,頁28-40。
高力克:〈《新青年》與兩種自由主義傳統〉《二十一世紀》,42期,民86年8月,頁39-46。
高叔平:〈蔡元培與五四運動〉《傳記文學》,76卷5期,民89年5月。
張玉法:〈新文化運動時期的新聞與言論,1915-1923〉《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23期,民83年6月,頁285-329。
張忠棟:〈胡適使美的再評價〉《傳記文學》,45卷5期,民73年11月。
張朋園:〈時報-維新派宣傳機關之一〉《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4期,民62年5月,頁151-175。
張朋園:〈《知識分子與近代中國的現代化》自序〉《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34期,民91年9月,頁68-74。
張屏生:〈當前母語教育實施的困境〉《國文天地》,17卷7期,民90年12月,頁22-27。
張屏生:〈母語教學面面觀〉《研習資訊》,20卷1期,民92年2月,頁1-4。
張堂錡:〈論黃遵憲與胡適的詩歌改革態度〉《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5卷3期,民83年10月,頁99-117。
張修齡:〈古代文學教學縱橫談〉《國文天地》,18卷2期,民91年7月,頁9-17。
張曉唯:〈胡適與周作人〉《傳記文學》,69卷6號,民85年12月,頁80-84。
郭正昭:〈社會達爾文主義與晚清學會運動1895--1911〉《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3期,下冊,民61年12月,頁557-625。
郭成棠:〈陳獨秀與胡適〉《傳記文學》,80卷1期,民91年1月,頁21-41。
陳以愛:〈胡適的「整理國故」在20∼30年代學術界的反響〉《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33期,民91年3月,頁132-135。
陳平原:〈在專家與通人之間﹣﹣論胡適的學術取向〉《中國文化》,5期,民80年12月,頁57-67。
陳永禹:〈語言演化與語言學典範的更動〉《淡江人文社會學刊》,第六期,民89年11月,頁169-188。
陳漱渝:〈文學革命中的胡適與周作人─胡適與周作人(一)〉《歷史月刊》,35期,民79年12月,頁104-118。
陳漱渝:〈思想革命中的胡適與周作人─胡適與周作人(二)〉《歷史月刊》,36期,民80年1月,頁102-109。
陳漱渝:〈1930年代的胡適與周作人─胡適與周作人(三)〉《歷史月刊》,37期,民80年2月,頁67-75。
陳漱渝:〈魯迅 周作人 胡適〉《古今藝文》,21卷1期,民83年11月,頁4-18。
游維真:〈胡適對戰時中美外交的努力與貢獻(一九三七至一九四二)〉《近代中國》,113期,民85年6月,頁182-199。
湯晏:〈胡適與韋蓮司[Williams, Edith Clifford]〉《當代》,150期,民89年2月,頁120-125。
黃文樹 劉美華:〈胡適對中學國文教學的主張〉《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6卷3期,民84年10月,頁114-127。
黃克武:〈嚴復與梁啟超〉《臺大文史哲學報》,56期,民91年5月,頁29-68。
黃紹梅:〈由胡適的小說考證論其文學革命〉《中國文化月刊》,192期,民84年10月,頁116-128。
楊貞德:〈胡適愛國主義中「國界」與「是非」的抉擇〉《中國文哲研究集刊》,21期,民91年9月,頁407-426。
楊貞德:〈胡適科學方法觀論析〉《中國文哲研究集刊》,5期,民83年9月,頁129-154。
楊亮功:〈胡適之先生的治學與治事〉《傳記文學》,4卷2期,民53年2月。
楊振良:〈赤兔之死─由大陸高考國文榜首作文省思國文教育有關新型作文〉《國文天地》,18卷1期,民91年6月,頁8-10。
楊翠華:〈胡適對台灣科學發展的推動:「學術獨立」夢想的延續〉《漢學研究》,20卷2期,民91年12月,頁327-352。
楊鴻銘:〈胡適「社會的不朽論」推演論〉《孔孟月刊》,35卷10期,民86年6月,頁47。
趙稀方:〈胡適與實用主義〉《二十一世紀》,38期,頁88-93,民85.12。
歐陽哲生:〈胡適與北京大學─紀念「五四運動」七十八週年〉《傳記文學》,70卷5期,民86年5月,頁14-26。
歐陽哲生:〈胡適的文化世界─北大版「胡適文集」出版前言〉《傳記文學》,73卷6號,民87年12月。
歐陽哲生:〈胡適在不同時期對「五四」的評價〉《二十一世紀》,34期,民85年4月,頁37-46。
歐陽哲生:〈傅斯年與北京大學〉《傳記文學》,69卷2期,民85年8月。
歐陽哲生 整理:〈「胡適研究的回顧與展望」座談會紀要〉《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15期,民82年3月,頁13-18。
歐陽哲生:〈打不倒的胡適之--胡適研究正成為一門顯學〉《當代》,178期,民91年6月,頁10-31。
蔡孟堅:〈蔡元培一生風範〉《傳記文學》,68卷3期,民85年3月。
劉紀曜:〈中國公學時代的胡適思想〉《歷史學報》(師大),26期,民87年6月,頁183-198。。
劉勝驥:〈中共改革漢字漢語之運動〉《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18期,民90年5月,頁131-165。
鄭健立:〈讓我們來看胡適「四十自述」〉《明道文藝》,249期,民85年12月,頁41-44。
鄧廣銘 口述,蘇敏 整理:〈胡適與北京大學〉《傳記文學》,54卷2期,民78年2月。
鄧廣銘 遺作:〈胡適在北京大學〉《傳記文學》,76卷3期,民89年3月。
鄧廣銘:〈胡適在北京大學〉《大成》,207期,民80年2月,頁6-8。
黎漢基:〈中國大陸批判胡適運動脞說〉《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33期,民91年3月,頁126-131。
潘光哲:〈「重新估定一切價值」--「胡適研究」前景的一些反思〉《臺大文史哲學報》,56期,民91年5月,頁109-143。
蕭雁方:〈從胡適「文學改良芻議」論其文學改革盲點及優點〉《建國學報》,16期,民86年6月,頁1-27。
羅久芳:〈羅家倫與北大〉《傳記文學》,69卷6期,民85年12月。
羅光:〈胡適的哲學思想〉《哲學與文化》,12卷4期,民74年4月,頁2-14。
羅加倫 口述遺稿,馬星野 筆記:〈蔡元培時代的北京大學與五四運動〉《傳記文學》,54卷5期,民78年5月。
羅志田:〈中國文藝復興之夢─從清季的古學復興到民國的新潮〉《漢學研究》,20卷1期,民91年6月,頁277-307。
羅家倫:〈胡適〉《國史館館刊》,10期,民80年6月,頁396-398。
羅肇錦:〈客語教學的擋路石〉《國文天地》,17卷7期,民90年12月,頁16-21。
羅肇錦:〈客語教學的路〉《國文天地》,18卷6期,民91年11月,頁16-21,。
羅肇錦:〈客家語教學的理念與操盤重點〉《研習資訊》,20卷1期,民92年2月,頁1-4。
譚宇權:〈評論胡適著<中國古代哲學史> (上)〉《哲學與文化》,22卷7期,民84年7月,頁613-627。
譚宇權:〈評論胡適著<中國古代哲學史> (下)〉《哲學與文化》,22卷8期,民84年8月,頁701-713。
五、報紙
一六二位台語教師連署建議:〈抗議國語科越俎代庖修訂台語綱要〉《自由時報》,15版,民91年10月15日。
七十一位客語支援教師連署建議:〈拼音工具是國小客家教學的福氣〉《自由時報》,15版,民91年10月15日。
王書亮:〈「平等」的糖衣?〉《中時晚報》2版,92年3月9日。
台北市政府教育局:〈回應「母語團體反對英語排擠母語」〉《自由時報》,15版,
民91年10月15日。
申慧媛:〈一班高中生 國文成績平均30多分〉《自由時報》,第八版,民91年12月22日。
林志成:〈英語學齡提前 利弊互見〉《中國時報》,民91年10月12日。
邱恬琳、林志成:〈小一說英語:ABC狗咬豬?〉《中國時報》,民91年10月
12日。
張錦弘:〈建議「研究」何以變成建議「實施」?〉《聯合報》,2版,民91年10月10日。
陳榮裕:〈科教會議 學者提5大隱憂〉《中國時報》,6版,民91年12月21日。
楊欣怡:〈國家沒希望 青少年痛苦〉《中時晚報》,1版,民91年12月14日。
楊蕙菁:〈國語「不合時宜」教部悄悄廢止推行〉《聯合晚報》4版,92年3月7日。
楊蕙菁:〈沒有共通語,怎麼說得通?〉《聯合晚報》4版,92年3月7日。
楊蕙菁:〈學者罵:無恥、假平等〉《聯合晚報》4版,92年3月7日。痛批政治意識型態作怪,日後難道台語、客語爭老大?
樓蘭:〈九年一貫教改,把我們的孩子變笨了?〉《中時電子報》時報周刊精選,1296期,民91年12月27日。
羅肇錦:「四、母語必選的客語生存空間」〈客家語教學的理念與操盤重點〉《研習資訊》,頁33。
〈教改不是實驗室〉《中時晚報》,2版,民91年11月21日。
〈假平等 真政治〉《中時晚報》2版「社評」,92年2月19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