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20日 星期五

李書華(潤章)


李書華"胡適之先生生平及其貢獻" 載大陸雜誌 24卷10期
提到1950年3月初胡適之參加華盛頓的"中基會" 從此被推定兼任的幹事長



 不知怎麼回事 胡適的日記缺1945年
1945年11月初 中國派到倫敦 去制定UNESCO 憲章的代表團的
首席代表是胡適 其他代表為 李書華(潤章) 程天放 羅家倫(志希)和趙元任
李書華先生有參加"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大會前後五次的回憶" (未讀)

清華學報  第1卷 第 1 期 民國四十五年六月 1956
篇名
作者
類別
所謂「全氏雙韭山房三世校本」水經注 胡適 論文
破斧 洪業 論文
指南車與指南針 李書華 論文

 我們可以從 李書華(潤章)晚年的文章猜他其實是有計畫的探討中國文明的科技史
包括1959年與胡適討論"算盤的起源"等議題 (胡適有二則筆記)
我不知道李書華是否受 李約瑟(Joseph Terence Montgomery Needham)  作品的影響
不過他們肯定是近代探討中國科技史的先驅
專業的科技史專家: 何丙郁《學思歷程的回憶:科學、人文、李約瑟》.《海納百川:科技發源與交流史》


 
李潤章先生也是當時臺灣的科學委員會的要角。胡適與他有不少的通信。
從胡頌平的《胡適之先生年譜長編初稿》 頁2872 (1959.4.21) 說,李書華的《近代名賢手跡》沒收進當天胡適給他的信( 附謝世暉得日本名古屋大學的原子物理博士之剪報,胡適希望他轉告此消息給楊振寧和李政道。)


1956年2月13日胡適日記全集 9 : 1953-1962
頁174
除日記外 晚餐在李書華家"賞飯" 回家給他信 指出"勒 刻也"的多例
中國版的日記全集 還另外有某人 (為寫出)談胡適譯都德的小說柏林之圍 全祖望引一"甚可比例"的中國明末清初的實際故事

印章與摹搨的起源及其對於雕板印刷發明的影響 李書華
1957年12月 史語所集刊第二十八/二十九本 (1957-58) 慶祝胡適先生六十五歲論文集




譬如說 胡適在1959.6.24 寫成"論初唐盛唐還沒有雕版書" (後刊自由中國同年7月1日21.1) 駁李書華的"再論印刷發明的時期問題" (大陸雜誌 18.10)
主要以劉知幾(660-721)《史通》多例和元白( 9世紀初)的文章其"勒" 類似"篹校" 還沒"刻"的意思 漢語大字典  因為沒有歷史前後的觀念 所以是缺陷


李書華(1890年2月10日-1979年7月5日),字潤章。直隸昌黎縣新房子村(今該地屬河北省盧龍縣)人,生物物理學家,留學法國得博士學位,曾任中華民國教育部部長。

[编辑] 簡述

幼讀書於昌黎縣立高小,年十六,考入保定直隸高等農業學堂農科第三班,民國元年卒業直隸農業專門學校;是年冬,赴法國留學,先後入蒙達邑男中學、莫蘭中學讀書,學習法文[1]都魯司大學巴黎大學,得農學技師,理學碩士,及理學博土等學位。民國十一年,回國,任北京大學物理系教授,十四年改任該系主任。十五年,代理中法大學校長。民國十七年冬,國府簡任為北平大學區副校長,旋兼女子師範學院及藝術學院院長。十八年秋,任國立北平研究院副協長。十九年冬,被任為教育部政務次長,旋兼任立法院立法委員,及中央政治會議特務秘書等職。二十二年春,兼代教育部部長。[2]1948年當選第1屆中央研究院院士1949年法國,後轉往德國美國1979年7月5日美國紐約辭世。

李書華之弟李書田為著名水利學家。


 這本《師門五年記》簽名本,就是胡適當年送給他的。 “潤章”即李書華,曾留學法國,是一位著名的物理學家和教育家。上世紀二十年代,他是眾多留法學生中第一個獲得法國理學博士學位的人,其博士論文得到過居里夫人的指導,後被選登在法國科學週報和法國物理學報上。 1922年6月,李書華接到北大校長蔡元培的聘書,從法國馬賽港乘郵輪經蘇伊士運河、新加坡、西貢、香港於8月底回國,先後在北大任物理學教授、系主任。他把當時世界前沿的科技理論潛心編寫成教材,還趕寫出《相對論淺學》、《普通物理實驗講義》等多本教材。 1925至1926年,李書華執教的北大預科的物理水平已與美國哈佛大學一年級水平相當,本科畢業生水平也處在美國學士與碩士之間。北大學者陳平原在《老北大的故事》中這樣寫道,“二十年代'北大本科物理系畢業水準,比美國大學本科畢業(得B.Sc.學位,以物理為主科)水準為高,比美國得碩士(M.Sc.)學位的水準為低'。這對於創辦不到三十年的北大來說,無疑是值得驕傲的。北大理科、法科的教授對中國現代化進程的貢獻,完全值得文化史家大筆書寫。”1932年,李書華出任過一年國民政府教育部部長;1943年至1945年,為中央研究院總幹事、中央研究院院士。 1949年6月,李書華赴歐洲在巴黎大學及法蘭西學院從事“大分子研究”,並將長女留在了大陸。胡適則是在這一年4月6日乘坐遠洋輪President Cleveland號前往美國的。 1953年,李書華從法國移居美國紐約。他與胡適、蔣廷黻等人同時被台灣中研院院長朱家驊聘為留美院士。胡適於1917年下半年開始在北大任教,比李書華早了五年。一個在文學院,一個在物理系。 1924年冬天,胡適與李書華等人之間卻有過一次涉及國事的激辯。這一年11月15日,清廢帝溥儀被馮玉祥部逼出紫禁城,遷居醇親王府時,掀起了一場軒然大波。當日胡適即致信北洋政府外交總長王正廷,旋於11月19日在《晨報》刊載。胡適說:“我是不贊成清室保存帝號的,但清室的優待乃是一種國際的信義,條約的關係。條約可以修正;可以廢止,但堂堂的民國,欺人之弱,乘人之喪,以強暴行之,這真是民國史上的一件最不名譽的事。”胡適的信發表後,除溥儀的英文老師莊士敦表示讚許外,多數人紛紛指責。周作人在致函胡適時就說:“這次的事從我們秀才似的迂闊頭腦去判斷,或者可以說是不甚合於'仁義',不是紳士的行為,但以經過二十年拖辮子的痛苦的生活,受過革命及復闢的恐怖的經驗的個人眼光來看,我覺得這乃是極自然極正當的事。”

與此同時,北大同事李書華、李宗侗對胡適的言論也深感
“非常駭異”。他們致函胡適,稱: “中華民國國土以內,絕對不應該有一個皇帝與中華民國同時存在。皇帝的名號不取消,就是中華民國沒有完全成立,所以我們對於清帝廢除帝號,遷出皇宮,是根本上絕對贊同的。這是辛亥革命應該做完的事,而現在才做完,已經遲了十三年了。”面對友人與同事的指責,胡適於11月28日作复李書華等人:“人各有所見,不能強同。你們兩位既屢以民國為前提,我要請你們認清一個民國的要素在於容忍對方的言論自由。你們只知道'皇帝的名號不取消,就是中華民國沒有完全成立',而不知道皇帝的名號取消了,中華民國也未必就可算完全成立。一個民國的條件多著呢!”胡適是受過英美憲政理念訓練的人,生平待人處事也時時本著“仁愛”與“同情”之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