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19日 星期一

胡適《四十自述》胡適紀念館本版。2015日韓 (首章選入Yale U)/ 川合康三的《中國的自傳文學》/ 梁啓超等《三十自述》



【胡適紀念館本版《四十自述》】
  《四十自述》為讀者打開的窗口,多彩繽紛,不僅是瞭解少年胡適生命史的重要憑藉,也對省思近代中國的變局,深具啟發意義。在安徽績溪那方群山環繞的小村莊裡,胡適身受寡母的恩慈嚴教,度過童年歲月。年僅十二歲就告別慈母故里,到了號稱五里洋場的上海,找尋生命的出路。胡適身處其中,奮力前行,或是稍有自得,或是嘗受挫折,乃至自我放縱,方始痛定思痛,從而身列留美學生隊伍之一員。
  當我們讀到胡適描述寡母主持大家庭的艱難苦楚,胡適追懷她如何以「慈母兼任嚴父」的角色教誨自己的點滴,箇中困頓辛酸的滋味,總能挑動我們的心弦。當我們讀到胡適自述參與《競業旬報》事業的段落,看他如何以筆為槍,以文字為彈藥,向大清帝國「宣戰開火」,也讓我們想像他儼然是位留著辮子的革命黨的煥發風采。開卷有益,《四十自述》的讀者,可以追索懷想的天地是無限寬廣的。
  本書170頁,為胡適紀念館2015年2月本版。不只附上了精美手稿照片與年譜,還有王汎森院士的大作〈從鈍夫年譜看胡適的父親〉。胡適紀念館本著出版史料的初衷,希望透過這些史料能讓大家更貼近胡適,是故並未隨著物價調漲售價,原價220元特價150元。
照片描述:胡適紀念館本版《四十自述》
可能是日記、書籍和文字的圖像
所有心情:
43






學問就是要深入去探討我們的直覺,譬如說,我們從日本京都大學教授川合康三的《中國的自傳文學》(蔡毅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9,頁209-10) ,了解該書是在1979年讀過中川久定著的《自傳文學》,以及同校前輩教授興膳宏的演講 (他指出,直至本世紀初,胡適首先搖旗吶喊為止,中國可以說沒有出現過現代意義上的自傳*。)
他在第一章的注解中指出,胡適《四十自述》中台灣版序言有些許刪減。
----

胡頌平 1163 頁日韓
底下的書其實是中文讀本指導:

My mother's betrothal, by Hu Shih. Edited by Mary Rouse.

作者:Shi HuMary Rouse
出版商:New Haven :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46.

----
*待查:
  • 康有為曾說閱讀了《瀛寰志略》後才「知萬國之故,地球之理」。(《康南海自編年譜》,《戊戌變法》(四),第112頁。)
  • 戊戌變法領袖梁啟超於1890年入京會試,在回粵路經上海,購得《瀛寰略》,始知世界有五大洲各國。(梁啓超《三十自述》,《飲冰室合集·文集之十一》。)

三十自述


(1902年12月)
“風雲入世多,日月擲人急。如何一少年,忽忽已三十。” 此余今年正月二十六日在日本東海道汽車中所作《三十初度·口占十首》之一也。 人海奔走,年光蹉跎,所志所事,百未一就,攬鏡据鞍,能無悲慚?擎一既結集其文, 复欲為作小傳。余謝之曰:“若某之行誼經歷,曾何足有記載之一值。 若必不獲已者,則人知我,何如我之自知?吾死友譚瀏陽曾作《三十自述》,吾毋 寧效顰焉。” 作《三十自述》。 余鄉人也,于赤縣神州,有當秦漢之交,屹然獨立群雄之表數十年,用其地,与其 人,稱蠻夷大長,留英雄之名譽于歷史上之一省。于其省也,有當宋元之交,我黃帝子 孫与北狄異種血戰不勝,君臣殉國,自沈崖山,留悲憤之記念于歷史上之一縣。是即余 之故鄉也。鄉名熊〔熊〕子,距崖山七里強,當西江入南海交匯之沖,其江口列島七, 而熊〔熊〕子宅其中央,余實中國極南之一島民也。先世自宋末由福州徙南雄,明末由 南雄徙新會,定居焉,數百年栖于山谷。 族之伯叔兄弟,且耕且讀,不問世事,如桃源中人,顧聞父老口碑所述,吾大王父 最富于陰德,力耕所獲,一粟一帛,輒以分惠諸族黨之無告者。王父諱維清,字鏡泉, 為郡生員,例選廣文,不就。王母氏黎。父名寶瑛,字蓮澗。夙教授于鄉里。母氏趙。 余生同治癸酉正月二十六日,實太平國亡于金陵后十年,清大學士曾國藩卒后一年, 普法戰爭后三年,而意大利建國羅馬之歲也。生一月而王母黎卒。逮事王父者十九年。 王父及見之孫八人,而愛余尤甚。三歲仲弟啟勳生,四五歲就王父及母膝下授四子書、 《詩經》,夜則就睡王父榻,日与言古豪杰哲人嘉言懿行,而尤喜舉亡宋、亡明國難之 事,津津道之。六歲后,就父讀,受中國略史,五經卒業。八歲學為文。 九歲能綴千言。十二歲應試學院,補博士弟子員,日治帖括,雖心不慊之,然不知 天地間于帖括外,更有所謂學也,輒埋頭鑽研,顧頗喜詞章。王父、父母時授以唐人詩, 嗜之過于八股。家貧無書可讀,惟有《史記》一,《綱鑒易知錄》一,王父、父日以課 之,故至今《史記》之文,能成誦八九。父執有愛其慧者,贈以《漢書》一,姚氏《古 文辭類纂》一,則大喜,讀之卒業焉。父慈而嚴,督課之外,使之勞作,言語舉動稍不 謹,輒呵斥不少假借,常訓之曰:“汝自視乃如常儿乎!”至今誦此語不敢忘。十三歲 始知有段、王訓祜之學,大好之,漸有棄帖括之志。十五歲,母趙恭人見背,以四弟之 產難也,余方游學省會,而時無輪舶,奔喪歸鄉,已不獲親含殮,終天之恨,莫此為甚。 時肄業于省會之學海堂,堂為嘉慶間前總督阮元所立,以訓詁詞章課粵人者也。至是乃 決舍帖括以從事于此,不知天地間于訓詁詞章之外,更有所謂學也。己丑年十七,舉于 鄉,主考為李尚書端棻,王鎮江仁堪。年十八計偕入京師,父以其稚也,摯与偕行,李 公以其妹許字焉。下第歸,道上海,從坊間購得《瀛寰志略》讀之,始知有五大洲各國, 且見上海制造局譯出西書若干種,心好之,以無力不能購也。 其年秋,始交陳通甫。通甫時亦肄業學海堂,以高才生聞。既而通甫相語曰:“吾 聞南海康先生上書請變法,不達,新從京師歸,吾往謁焉,其學乃為吾与子所未夢及, 吾与子今得師矣。”于是乃因通甫修弟子禮事南海先生。時余以少年科第,且于時流所 推重之訓詁詞章學,頗有所知,輒沾沾自喜。先生乃以大海潮音,作師子吼,取其所挾 持之數百年無用舊學更端駁詰,悉舉而摧陷廓清之。自辰入見,及戌始退,冷水澆背, 當頭一棒,一旦盡失其故壘,惘惘然不知所從事,且惊且喜,且怨且艾,且疑且懼,与 通甫聯床竟夕不能寐。明日再謁,請為學方針,先生乃教以陸王心學,而并及史學、西 學之梗概。自是決然舍去舊學,自退出學海堂,而間日請業南海之門。生平知有學自茲 始。 辛卯余年十九,南海先生始講學于廣東省城長興里之萬木草堂,徇通甫与余之請也。 先生為講中國數千年來學術源流,歷史政治,沿革得失,取萬國以比例推斷之。余与諸 同學日札記其講義,一生學問之得力,皆在此年。先生又常為語佛學之精粵博大,余夙 根淺薄,不能多所受。先生時方著《公理通》、《大同學》等書,每与通甫商榷,辨析 入微,余輒侍末席,有聽受,無問難,蓋知其美而不能通其故也。先生著《新學偽經 考》,從事校勘;著《孔子改制考》,從事分纂。 日課則《宋元明儒學案》、二十四史、《文獻通考》等,而草堂頗有藏書,得恣涉 獵,學稍進矣。其年始交康幼博。十月,入京師,結婚李氏。明年壬辰,年二十,王父 棄養。自是學于草堂者凡三年。 甲午年二十二,客京師,于京國所謂名士者多所往還。六月,日本戰事起,惋憤時 局,時有所吐露,人微言輕,莫之聞也。顧益讀譯書,治算學、地理、歷史等。明年乙 未,和議成,代表廣東公車百九十人,上書陳時局。既而南海先生聯公車三千人,上書 請變法,余亦從其后奔走焉。其年七月,京師強學會開,發起之者,為南海先生,贊之 者為郎中陳熾,郎中沈曾植,編修張孝謙,浙江溫處道袁世凱等。余被委為會中書記員。 不三月,為言官所劾,會封禁。而余居會所數月,會中于譯出西書購置頗備,得以余日 盡瀏覽之,而后益斐然有述作之志。其年始交譚复生、楊叔嶠、吳季清鐵樵,子發父子。 京師之開強學會也,上海亦踵起。京師會禁,上海會亦廢。而黃公度倡議續其余緒, 開一報館,以書見招。三月去京師,至上海,始交公度。七月《時務報》開,余專任撰 述之役,報館生涯自茲始,著《變法通議》、《西學書目表》等書。其冬,公度簡出使 德國大臣,奏請偕行,會公度使事輟,不果。出使美、日、秘大臣伍廷芳,复奏派為參 贊,力辭之。 伍固請,許以來年往,既而終辭,專任報事。丁酉四月,直隸總督王文韶,湖廣總 督張之洞,大理寺卿盛宣怀,連銜奏保,有旨交鐵路大臣差遣,余不之知也。既而以札 來,粘奏折上諭焉,以不愿被人差遣辭之。張之洞屢招邀,欲致之幕府,固辭。時譚复 生宦隱金陵,間月至上海,相過從,連輿接席。復生著《仁學》,每成一篇,輒相商榷, 相与治佛學,復生所以砥礪之者良厚。十月,湖南陳中丞寶箴,江督學標,聘主湖南時 務學堂講席,就之。時公度官湖南按察使,复生亦歸湘助鄉治,湘中同志稱极盛。未几, 德國割据膠州灣事起,瓜分之憂,震動全國,而湖南始創南學會,將以為地方自治之基 礎,余頗有所贊畫。而時務學堂于精神教育,亦三致意焉。其年始交劉裴村、林暾谷、 唐紱丞,及時務學堂諸生李虎村、林述唐、田均一、蔡樹珊等。 明年戊戌,年二十六。春,大病几死,出就醫上海,既痊,乃入京師。南海先生方 開保國會,余多所贊畫奔走。四月,以徐侍郎致靖之荐,總理衙門再荐,被召見,命辦 大學堂譯書局事務。時朝廷銳意變法,百度更新,南海先生深受主知,言聽諫行,復生、 暾谷、叔嶠、裴村,以京卿參預新政,余亦從諸君子之后,黽勉盡瘁。八月政變,六君 子為國流血,南海以英人仗義出險,余遂乘日本大島兵艦而東。去國以來,忽忽四年矣。 戊戌九月至日本,十月与橫濱商界諸同志謀設《清議報》。自此居日本東京者一年, 稍能讀東文,思想為之一變。 己亥七月,复与濱人共設高等大同學校于東京,以為內地留學生預備科之用,即今 之清華學校是也。其年美洲商界同志,始有中國維新會之設,由南海先生所鼓舞也。冬 間美洲人招往游,應之。以十一月首途,道出夏威夷島,其地華商二万余人,相縶留, 因暫住焉,創夏威夷維新會。适以治疫故,航路不通,遂居夏威夷半年。至庚子六月, 方欲入美,而義和國變已大起,內地消息,風聲鶴唳,一日百變。已而屢得內地函電, 促歸國,遂回馬首而西,比及日本,已聞北京失守之報。七月急歸滬,方思有所效,抵 滬之翌日,而漢口難作,唐、林、李、蔡、黎、傅諸烈,先后就義,公私皆不獲有所救。 留滬十日,遂去,适香港,既而渡南洋,謁南海,遂道印度,游澳洲,應彼中維新會之 招也。居澳半年,由西而東,環洲歷一周而還。辛丑四月,复至日本。 爾來蟄居東國,忽又歲余矣,所志所事,百不一就。惟日日為文字之奴隸,空言喋 喋,無補時艱。平旦自思,只有慚悚。顧自審我之才力,及我今日之地位,舍此更無術 可以盡國民責任于万一。茲事雖小,亦安得已。一年以來,頗竭棉薄,欲草一中國通史 以助愛國思想之發達,然荏苒日月,至今猶未能成十之二。惟于今春為《新民叢報》, 冬間复創刊《新小說》,述其所學所怀抱者,以質于當世達人志士,冀以為中國國民遒 鐸之一助。嗚呼!國家多難,歲月如流,眇眇之身,力小任重。吾友韓孔廣詩云:“舌 下無英雄,筆底無奇士。”嗚呼,筆舌生涯,已催我中年矣!此后所以報國民之恩者, 未知何如?每一念及,未嘗不惊心動魄,抑塞而誰語也。 孔子紀元二千四百五十三年壬寅十一月,任公自述。

2024年8月16日 星期五

 【胡適談迷信】紀念館


  1961年9月4日中午,先生留胡頌平父子吃飯。先生問胡宏造:「大少爺,你相信宗教嗎?」宏造說他沒有宗教的信仰。先生說:「全世界各民族中,只有我們的民族對於宗教的生活是最淡漠的。」胡頌平問:「佛教未到中國以前怎樣?」先生說:「迷信也是有的:秦始皇、漢武帝,不都是求神仙不死的藥嗎?我是一個無神論者。我的太太跟我結婚四十多年,我從沒有影響我的太太;但她不迷信,不看相,不算命,不祭祖先。她的不迷信在一般留學生之上。你看我們的外交官中有兩位,他們要做一件什麼事,先在房內卜一個金錢卦。有一位大使的太太,在未打牌前,要先卜金錢卦,如果今天的日神不好,她要打小牌,特別當心;如果今天的日神對她有利,她就要打大牌了。」

    「你看過我的《南遊雜憶》嗎?我在二十四年一月九日早晨,從香港坐船到了廣州。羅文榦那時在廣州,他也是迷信的,私下給我做了一個卦,不很好。他立刻托人帶一封信來,要我立時拆開看。我拆開看,裏面有『兄此次到粵,諸須謹慎。』原來是陳濟棠反對我到廣州來。我的《雜憶》只寫這幾句,沒有把羅文榦做卦的事情寫出來。」

    「你上週看的《風水傳奇》,那本書上不是說陳濟棠的上代墳地,怎麼好,什麼人怎樣發大財嗎?在外國也有星相的書籍雜誌,許多留學回來的人也有相信算命看相的,無怪國內更有許多人迷信了。他們以為陳辭修、俞鴻鈞是同年同月同日差一個時辰生的,他們都曾當過行政院院長,是命好的關係。其實這是巧合;全世界同一分鐘內出生的就有許多,決不止兩個人。全世界有二十多億的人口,而全部的八字只有五十萬種的不同。」


  


檔案名稱:Luo_Wengan3

檔案出處:維基百科


#胡適

#胡宏造

#胡頌平

#羅文幹

#胡適之先生晚年談話錄

#1961年9月4日


#胡適誕辰130週年特展隆重開展

#如果我是胡適 #關於自由和民主的思考題

#即將撤展


#開放時間為每週二至週六上午0930至1200下午1330至1630

#趕快揪團來預約導覽吧

2024年8月7日 星期三

胡適父子(黃學堂)

 【胡傳與胡適】


黃學堂


  胡傳逝世時,胡適還不滿四足歲。對胡適而言,除了在臺東時跟著父親認識的七百多字外,談不上受到父親什麼影響。但,在胡適的為人、思想方面,父親的影響卻是深遠的。其中的關鍵,便是透過馮順弟對胡適的教導。胡傳逝世前,在留給馮順弟的遺囑上說:嗣穈(即胡適)天資聰明,應該令他讀書。而在留給胡適的遺囑中,也鼓勵他努力讀書上進。對胡適而言,這張遺囑「寥寥的幾句話,在我的一生很有重大的影響」。念私塾時,胡適便以父親所編的四言韻文〈學為人詩〉及〈原學〉為啟蒙讀物,前者談為人之道,後者略述儒家哲理。

  馮順弟二十三歲守了寡,丈夫是她心目中「一個完全的人」。她總是含淚向兒子講說父親的種種好處,反覆轉述丈夫在遺囑中對兒子的期望,要胡適「踏上你老子的腳步」。胡適也未使母親失望,讀書上進,繼承並發揮了父親的理想,在學術和政治上,表現傑出,少年翰苑,中年大使,晚年院長,一生顯赫,無大波瀾。馮順弟臨終前,胡適已是學成歸國的北大名教授了。治學之餘,胡適亦留心經世之務,獲選為世界百位偉人之列。對他父親「以學為人,以期作聖」的期許,可以無愧。

  胡適同他的父親,有許多相似之處,例如,反對抽大煙、信仰無神論、愛好地理學等。在反對鴉片煙方面,胡適曾在給族叔胡近仁(祥木)的信中說:鴉片之害確可以破家滅族。胡適的大哥、二哥都有鴉片煙癮,胡適對他們雖無可如何。但由此可見,在觀念和言論上,他們父子兩人是一致的。

  胡適認為父親對他的影響,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遺傳,因為他是「我父親的兒子」,一方面是程朱的理學遺風。胡傳給胡適編的啟蒙讀物〈學為人詩〉中,就有「窮理致知,返躬實踐」之類的話,這個理學遺風,最先顯示在胡適身上的,就是無神論的觀點。胡適幼年在溫習朱熹《小學》時,讀到司馬光否定地獄之言論,後來又在《資治通鑑》中讀到范縝的〈神滅論〉,使他大為傾倒,這短短的幾個字,竟感悟了一個十一二歲的小孩子,影響了他一生的思想。才十幾歲的胡適,就已是個無神論者了。十七歲,胡適在《競業旬報》中寫〈無鬼叢話〉,亦首揭此則。二十八歲在家丁母憂期間,曾親筆書寫下這一段話:


   神之于形,猶利之于刀,未聞刀沒而利存,豈容形亡而神在哉?

   右范縝神滅論中論旨,先公晚年日記中最稱道之。


  後來,胡適發表〈不朽──我的宗教〉一文,也還引述范縝的例子。這些,說明了透過程朱理學的影響,使他們父子二人在思想上若合一契。

與此相應的,是胡傳反對迷信、尊重經驗法則的理性態度,也深深影響了胡適。在胡適的作品中,曾多次引用父親的詩,以說明此觀點。例如,他父親在鄭州辦河工時,曾作十首〈鄭工合龍紀事詩〉,下面這首是痛斥治河官吏向水蛇、蝦蟆磕頭乞憐的迷信:


   紛紛歌舞賽蟲蛇,酒醴牲牢告潔豐。

   果有神靈來庇佑,天寒何故不臨工?

   霜雪既降,凡俗所謂「大王」、「將軍」化身臨工者,皆絕跡不復見矣!


  胡適在他的《四十自述》中,便是以這詩說明他父親受了程朱理學的影響,表現出自然主義宇宙觀的思想傾向。胡適在介紹實驗主義中的杜威思想時,也曾引用他父親「水必出山無可疑」的詩句,做為介紹實驗主義的一個例子。

  在治學方法上,二人都有實事求是的懷疑精神。胡傳在龍門書院時,即深受宋儒張載「學則須疑」、「不疑處有疑,纔是進步」的影響。此一治學態度,胡適也終生奉為圭臬,他到上海讀書時,便是帶著這種懷疑精神的傾向。又如胡傳業師劉熙載「真博必約,真約必博」的話,也跟胡適「為學當如金字塔」之意相通。其他如胡傳治樸學、工吟詠、關心時政、愛好地理學等,與胡適之的歷史考據癖、有「少年詩人」之名、中年從政、研究《水經注》、在《競業旬報》發表其〈地理學〉等等具體表現,在思想上可謂一脈相傳。

總的說來,胡傳留給胡適的,除了一張要他好好讀書的遺囑外,還有一個完人的典型,富於開拓的熱情,吃苦耐勞的毅力,和實事求是的精神。還有一點,就是一股對臺灣的特殊感情──胡適自稱他是「半個臺灣人」。

  若說他們父子有何差異之處,則是胡傳個性急躁強悍,而胡適顯得溫柔敦厚。此外,胡傳對《石頭記》似無好感,雖然他也看過《儒林外史》、《石頭記》等書,但他在臺東任職時,友人謝鍾英同他談起《石頭記》,胡傳卻回函表示:「(某)素惡石頭記,未知其中奧妙。來教云云,亦不解所謂也。」不過,胡適卻以十二年的工夫為《紅樓夢》作考證,前後發表了五篇論文,成了紅學大師。


  


檔案名稱:學為人詩封面

館藏編號:HS-HC01-009-015


#胡適

#胡傳

#黃學堂

#父與子

#愛要即時

#2024父親節


#胡適誕辰130週年特展隆重開展

#如果我是胡適 #關於自由和民主的思考題

#即將撤展


#開放時間為每週二至週六上午0930至1200下午1330至1630

#趕快揪團來預約導覽吧

2024年8月6日 星期二

耿雲志 (~2024 )享年85歲;《耿雲志文集》,2005:胡適私人檔案介紹 1993

【敬悼「胡適研究」學者耿雲志先生辭世】
  本館摯友、也是史學圈「胡適研究」的專家耿雲志先生,於8月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5歲。
  自從1949年中共將胡適定調為「戰犯」後,胡在中國大陸便形同諱莫如深之名。即便胡適在近現代中國係屬總機型人物,不論政治、學術乃至外交等領域都有其積極參與的身影,甚至曾發揮關鍵性之決策,惟因其反共立場,中國大陸學界只能以「走狗」、「買辦」等套路式的名詞冠之,無法如實還原胡適在歷史上的「本來面目」。如此情況持續了近30年,直到1978年耿先生於《中華民國史資料叢稿》人物傳〈胡適〉部分重新評價,隔年又在《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發表〈胡適與五四文學革命運動〉一文,人們才再度檢視胡適一生的言論。
  耿先生算是中國學界首位持客觀角度進行胡適研究的學者。在當時政治氛圍下,要以公正且完整來進行學術研究根本不可能,但先生力挽狂瀾,獨排眾議而堅持開放的方向,遂使胡適在近代史上的關鍵與重要性得以漸漸平反,甚至造成九〇年代的「胡適熱」。更重要者,耿先生的研究也讓更多人理解到口號或樣版式宣傳,無疑與現實可能存在著天壤之別。
  先生在中國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內擔任研究員,後以副所長一職退休;一方面既是中國大陸胡適研究的先行者外,另一方面更屬該園地辛勤的園丁。他不僅進行研究,還參與主持、大量地編輯胡適相關檔案資料,諸如:《胡適年譜》、《胡適語萃》、《胡適遺稿及秘藏書信》、《胡適書信集》、《胡適全集》及《胡適論爭集》等,為後續研究胡適乃至中國近現代史學者鋪設一條平穩的康莊大道。除了胡適研究之外,有關清末立憲運動及中國近代文化轉型的趨向等課題,也都是耿先生極為關心的部分,且在這些領域上亦是成績斐然。
  1990年代兩岸交流之後,先生兩次來台;其為人治學樸實無華,而公正客觀和鞭辟入裡的論點,屢獲一致地好評與尊重。如今耿先生仙逝,他不僅留下了精彩的學術成果,其求實態度與耿介身影更令人難以忘懷。我們在此感念耿雲志先生對胡適與中國近現代史的辛勤耕耘!也願其在天之靈能夠安息。
胡適紀念館全體同仁敬輓
照片敘述:耿雲志先生參加本所「胡適與自由主義:紀念胡適先生一二〇歲誕辰國際學術研討會
拍攝時間:2011年12月16日





百度百科
耿雲志,1938年12月生,遼寧海城人。1964年於遼寧大學哲學系畢業後,即進入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中國社會科學院前身)近代史研究所工作。
中文名
耿雲志
出生地
遼寧海城
出生日期
1938年12月
畢業院校
遼寧大學
單 位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

論著要目

編輯
一、著作
1.《中華民國史》第一卷(上、下,合著),中華書局1981、82年版。
2.《胡適研究論稿》,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出版。
3.《胡適年譜》,香港中華書局,1987年。
4.《胡適年譜》(增訂本),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出版。
5.《中華文化辭典》(第一副主編),廣東人民出版社1989年出版。
6.《現代學術史上的胡適》(主編),三聯書店1993年版。
7.《胡適語萃》,華夏出版社1993年出版。
8.《胡適遺稿及秘藏書信》(主編),黃山書社1994年出版。
9.《梁啟超》(合著),廣東人民出版社1994年出版。
10.《胡適研究叢刊》第一輯(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出版。
11.《胡適研究叢刊》第二輯(主編),中國青年出版社1996年出版。
12.《胡適研究叢刊》第三輯(主編),中國青年出版社1998年出版。
13.《胡適書信集》(合編),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出版。
14.《胡適新論》,湖南出版社1996年出版。
15.《近代名家著作選萃·胡適卷》,香港商務印書館1997年10月。
16.《胡適論爭集》(上、中、下),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出版。
17.《胡適傳記作品集》,上海東方出版中心,1999年1月。
18.《胡適及其友人》,香港商務印書館1999年5月。
19.《胡適評傳》,(主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7月。
20.《五四風雲人物文萃·胡適卷》,人民日報出版社1999年5月。
21.《蓼草集》,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1月。
22.《西方民主在近代中國》(主編),中國青年出版社2003年。
23.《胡適全集》(第一副主編)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9月。
24.《耿雲志文集》,上海辭書出版社2005年5月。
胡適私人檔案介紹 1993,pp.466~485 很值得一讀



圖像裡可能有文字






本書主要描述人作者對中國近代史的個人角讀,包括一些特別的視角、特別的見解。研究歷史,不僅僅是把歷史故事陳述一番,尤其重要的是,要對史事、人物與思想作出分析,揭示其內在聯繫,以見前人的經驗和智慧。

作者簡介

耿雲志,1938年12月生,遼寧海城人。1964年畢業於遼寧大學哲學系,是年人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中國社會科學院前身)近代史研究所工作至今。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學術委員、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現代文化學會會長、胡適研究會會長。長期從事中國近代政治史、思想史和文化史的研究工作,尤以思想史研究為主。先後出版著作、學術資料及工具常22種。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和文章百餘篇。其中影響較大的主要有《胡適與五四時期的新文化運動》、《論清末立憲派的國會請願運動》(被譯成英文)、《論清末立憲派與諮議局》(被譯成英文)、《孫中山與梁啟超——中國現代化的選擇))、《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再認識》(被譯成英文)、《論清末的反滿革命思潮》、《中國新文化的源流及其趨向》、《傅斯年對五四運動的反思》等數十篇。作為學科帶頭人,親手創立了近代思想史研究室,該室被評為中國社會科學院第一批重點學科。相繼主持院重點課題“近代中國

目錄

自序………………………………………………………………1 
論清末立憲派的國會請願運動…………………………………1 
論諮議局的性質與作用…………………………………………35 
論清末的反滿革命思潮…………………………………………67 
辛亥革命前夕的各省諮議局聯合會……………………………105 
從革命黨與立憲派的論爭看他們的民主思想準備,…………122 
今日的中西文化問題……………… ……………………………140 
五四新文化運動再認識…………………………………………163 
中國新文化的源流及其趨向……………… ……………………191 
西方民主在近代中國的歷史命運………………………………200 
關於近代思想史的幾個問題……………………………… ……214 
孫中山早期思想和活動的幾個問題……………………………240 
孫中山的民權主義與辛亥 命的結局…………………………262 
孫中山憲法思想芻議……………………………………………285 
孫中山的民權主義與國民黨的政治實踐…………… …………300 
康有為的“聖人”情結及其以孔教為國教說…………………322 
略論梁啟超謀救光緒皇帝的活動
(1898年9月一1900年8月)……… ……………………………340 
五四以後梁啟超關於中國文化建設的思考
——以重新解讀《歐遊心影錄》為中心…………………356
傅斯年對五四運動的反思
——從傅斯年致袁同禮的信談起…………………………371 
蔡元培與胡適………………………………………………… …389 
胡適與梅光迪
——從他們的爭論看文學革命的時代意義………………414 
胡適與《新青年》……………………………………………… 444 
胡適私人檔案介紹………………………………………………466 
胡適與現代中國的思想學術論爭………………………………486 
論胡適……… ……………………………………………………494 
讀邵作舟與胡傳論台灣海防書…………………………………506 
也談王國維之死…………………………………………………515 
胡適的兩首情詩…………………………………………………521 
漫談歷史學的訓練………………………………………………526 
學貴沉潛,勤、謹、和、緩…………………………… ……533 
《聞一多年譜長編》序…………………………………………536 
《梁漱溟評傳》序………………………………………… ……541 
《胡適著譯系年目錄》序………………………………………546 
《張君勱傳》序…………………………………………… ……549 
《張東蓀評傳》序………………………………………………552 
《中國的文藝復興》中譯本序…………………………………557 
《湖南維新運動研究》序………………………………………562
《章士釗社會政治思想研究》序………………………………564 
《蔣夢麟學術文化隨筆》序……………………………………568 
《梁啟超啟蒙思想的東學背景》序……………………………574 
《王照研究》序…………………………………………………577 
《胡適紅學年譜》序……… ……………………………………580 
主要著作目錄……………………………………………………584

文摘

书摘
梁启超与革命党人恰相反,他认为在当下之中国,欲求民主共和是必不可得之事。他不但认为以革命求共和必不可得,即以和平改革求之,亦非近期所能得到的。在他看来,在中国建立民主共和制度是极难极难的事。
首先,他极力证明,以暴力革命推翻清政府,绝非能得民主共和,可能是更加倍的专制制度。他说:“历史上久困君主专制之国,一旦以武力颠覆中央政府,于彼时也,惟仍以专制行之,且视前此之专制更加倍蓰焉,则国本其庶可定。所谓刑乱国用重典是也。”⑩梁氏借用波仑哈克之说来分析革命后的形势,认为,革命一旦爆发,必倡义者纷起,即使革命领袖分子真诚信仰共和民主,且人格高尚,但不能必保佐命者皆如此。即使首义之军皆能如此,而不能必保其他地方的起义军皆能如此。革命队伍中人,既不能保证皆具革命前所理想的人格,则有一部分人或一部分起义军队不能严格律己,恪守民主共和所必要之种种条件,则纷争必不能免,棼乱必不能免。争乱久之,人民厌乱,只好将自由权力委诸一强有力者,如此则必定仍是专制,人民只有服从的份儿。且,革命后,无论谁,无论哪一党派,哪一部分起义者,哪一个军事集团,或哪一部分人,为巩固自己的权力地位,必拼力增殖自己的势力,而翦除异己的势力。这样就绝无民主共和可言。掌权者、篡权者无论以“民主”——大统领的名义,还是恢复君主的名义,其为专制则是一样的。
革命党人在同改革派辩论(此辩论可远溯至大辩论之前数年)中,亦察觉到,从暴力推翻君主专制政权到实行民主共和制度不可能一蹴而就,须有一过渡的阶段,所以孙中山曾设想出经军法、约法再到立宪的三步方案,汪精卫等人也曾多次宣传解释这一方案。但梁启超认为,这只是革命党人主观的一厢情愿。一旦暴力革命起来,世势绝非一二领袖分子所能控制自如。况,所谓军政府与地方人民相约各自的权力义务,则军政府维护自己的权力饶有余裕,而人民则究竟以什么来保障自己的权力必能实现呢?所以暴力革命,主动者靠的是武力,以武力得天下,必仍以武力维持之。几乎没有一个肯自动放弃武力,把权力交还给没有实力可与政府相抗衡的人民。法国革命造成革命恐怖的专制是历史上已有的成例。美国华盛顿之能于革命独立后,放弃武力,而接受民选为总统,是因为革命之始,他就是十三州所委托者,而十三州早已实行民主自治制度。这与君主专制下,民间起而革命迥乎不同。
梁启超的结论是:在中国这样的君主专制国里,“革命绝非能得共和,而反以得专制”。
其次,梁启超从实行民主共和制的条件上,论证中国不可能很快地实行民主共和制度。他提出,民主共和制度最关键的运作机枢在议院,所以必须人民具有实行议院政治之能力,方可具备共和国民资格,方可确立民主共和制度。而考察人民之有无实行议院政治之能力,按梁启超的意见,可从两方面去看:第一,由人民选出的议员大多数有无“批判政治得失之常识”,“此为第一要件”。若无此常识,则议院必难形成关乎国利民福的正确议案,亦必难有健全的对待政府的态度。或政府之正确行为不能得其支持,或政府之错误行为不能得其监督与纠正,实际不能发挥议院应有之作用。第二,有无发达完备之政党。近代民主国家皆以政党为政治生活的原动力,且必形成两大政党和平竞争的机制才会有比较稳健的政党政治。
梁启超认为依中国之现实条件,绝难有多数能批判政治得失之议员来运用议院政治。所能竞选者,“非顽固之老辈,则一知半解之新进也”。此辈充斥议院,若前者占多数,“则复八股之议案可以通过”;若后者占多数,“则尽坑满人之议案可以通过”。如此议院,指望国家政治安定,绝无可能。梁氏的议论,有些过趋极端。
至于谈到政党政治,梁氏认为中国更不具备条件。他说:“今日中国无三人以上之团体,无能支一年之党派”。以政党所选之人充议员,则中国若立议院,五百议员中可有上百个党派。其政治运作之杂乱可想而知。
依梁启超的看法,前述两条件:议员之大多数有批判政治得失之常识,有发达完备之政党,这只有在国民程度较高的国家,例如英美等国方可。以中国而论,则绝不可得。国民程度之高低,主要看其有无自治之能力与习惯,有无公益心。中国人,历经两千年专制统治,其政治主动性被汩没已久,向无自治之习惯,更无团体生活的训练。且人各自私,最多只知有家庭有朝廷,不知有社会,不知有国家,公益心无从培养。无自治能力,即不知尊重公共秩序;无公益心,就不能主动地担当公共之责任。而“重秩序尊公益之心理,非养之以岁月而万难成就”。革命党人宣传说,国民资格未备,即以革命养成之。梁氏争辩说:革命者必恃煽起感情,必恃动员众多下等社会之人群,故革命非但不利于培养自治能力与重秩序、尊公益之心理,甚且恰相反。所以他说:“今日中国国民未有可以行议院政治之能力者也。吾于是敢毅然下一断案日:故今日中国国民非有可以为共和国民之资格者也,今日中国政治非可以采用共和立宪制者也。”⑥
梁启超还试图从法理学上论证实行民主政治,实行议院政治之难。
他在《申论种族革命与政治革命之得失》一文中,分析种族革命(暴力革命)后建立共和立宪制之不可能。虽是针对暴力革命与共和立宪不可能直相衔接而言,但他是从法理上立论,所以较其《开明专制论》实又进一层,更充分显现出梁氏对中国实现民主立宪制之极度悲观。
梁氏分两方面论述。
首先,他提出,既然要实行民主立宪,即不能不遵循卢梭的“国民总意说”,即国家意志,不论表现于立法、行政、司法,或对外关系,均必须以国民总意为最后根据。但他争辩说,国民总意实在无法获得。(1)议院是代议制,议员之意志不等于其所代表的全体国民的意志。(2)欲求真正国民总意,须全民投票。然而中国如此广土众民,直接投票绝无可能。(3)即使能直接投票,其间有形无形的势力干预,造成一部分国民非能按自由意志投票,真的国民总意仍不可得。(4)即使能保证全体都能按自由意志投票,从理论或事实上仍不能得真正之“国民总意”。盖因数亿人民皆同一意见实是不可能的事。
既然绝对的国民总意不可得,乃退而求其次,求得国民大多数之共识,梁氏认为:一则大多数之意志未必即为国利民福所在;二则,真正的大多数实际亦属难得,有势力的一部分人往往通过种种手段、种种影响伪造出“大多数”。多数国民易受外界刺激,易受感情影响,其政治倾向往往不能真正凭个人理性做到真正自主判断。法国大革命时,东京留学生总会闹“取缔风潮”时,皆显示出这种情况。因此,梁氏断定说,在中国欲得国民大多数之意志以为国家决策之根据,以实现民主立宪之根本精神是不可能的。
其次,梁氏又说,民主立宪必实行三权分立制度。三权既分立,则皆不能代表国家最高主权,最高主权仍在全体国民,既在全体国民,则必恃国民总意或大多数国民之意志以体现国家最高主权所在。而前面已说过,国民总意或真正的国民大多数意志皆属难得,事实必流为一部分最有势力者所专擅。故民主共和云云并非事实上所能得到。
以上,是梁氏從革命後的形勢上,從民主共和製的必要條件上,以及從民主立憲的法理上力辯中國無法實行民主共和製度。
梁氏認為,當時之中國不但不能實行民主立憲制,而且也不具備實行君主立憲的條件。他指出,除前面已述國民資格不具備以外,還有許多國家施政機關必要的準備工作完全沒有著手。他舉出如國籍法未定,教育未普及,稅法未定,選區未曾劃定,戶口未普查,地方自治之製度未頒,警察制度亦遠未普及,訴訟法未定,交通不發達,民法刑法皆未定,行政法未頒,且行政司法仍混淆未釐清,如此等等,皆須從容準備。有一未備,倉卒立憲,皆難確立穩固之基礎。
梁氏所述種種理由,無非說明,中國不具備實行立憲政治(包括民主立憲與君主立憲,兩者皆近代民主制度的一種表現形式)的條件。他的論述同樣存在據理想以推斷的毛病,如關於國民總意的說法。而在推論中又有辯勝為快的感情作用,如關於未來議會之預斷,即頗非平情之論。但梁氏又是立憲政治的強烈追求者。他主張,為了在中國真能實行立憲的政治,中國人應當紮紮實實為立憲做準備,此準備時期最適當的形式是實行開明專制。P131-135




25.《蓼草續集》,台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出版,2008年3月。
26.《近代中國文化轉型研究導論》,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年5月。
27.《胡適與五四時期的新文化運動》,《歷史研究》1979年5期。
28.《胡適與五四文學革命運動》,《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劃》第1輯(1979年)。
29.《五四運動史研究的新進展》,《中國歷史學年鑑》(1979年)。
30.《蔡元培——新文化運動的讚助者和保護者》,《紀念五四運動六十週年學術討論會論文集》,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0年出版。
31.《論清末立憲派的國會請願運動》,《中國社會科學》1980年5期。
32.《論諮議局的性質與作用》,《近代史研究》1982年2期。
33.《〈揚子江〉並非立憲派刊物》,《南開大學學報》1982年6期。
34.《評胡適歷史學成就及其理論和方法》,《歷史研究》1983年4期。
35.《競業旬報》(評介),《辛亥革命時期期刊介紹》3輯,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36.《梁啟超——資產階級改良運動的宣傳鼓動家》《辛亥革命時期歷史人物》,中國青年出版社1983年。37.《論清末立憲派與諮議局》,《紀念辛亥革命七十週年學術討論會論文集》,中華書局1983年出版。38.《論梁啟超在清末的政治宣傳》,《近代中國人物》第一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重慶出版社1983年出版。
39.《1905年反美愛國運動中的資產階級》,《近代史研究》1985年1期。
40.《胡適與陳獨秀》,《安徽史學》1985年2 期。
41.《論〈新民叢報〉前期梁啟超對思想啟蒙運動的貢獻》,《戊戌變法與康有為梁啟超》,廣東人民出版社1985年出版。
42.《也談邵飄萍是否共產黨員的問題》,《近代史研究》1985年6期。
43.《孫中山的民權主義與辛亥革命的結局》,《歷史研究》1986年6期。
44.《胡適傳略》,《中國社會科學家傳略》第十輯
45.《關於史學理論與方法問題》,《福建論壇》1987年1期。
46.《今日的中西文化問題》,《中國傳統文化的再估價》,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出版,香港商務印書館轉印。
47.《胡適與抗戰》,《民國檔案與民國史研究論文集》,檔案出版社1987年出版,《安徽史學》1988年2期轉載。
48.《抗日戰爭時期的胡適》,《胡適研究叢錄》,三聯書店1988年出版。
49.《蔡元培與胡適》,《論蔡元培》,旅遊出版社1989年出版。
50.《胡適與中西文化》,《中國近代文化問題》,中華書局1989年出版。
51.《近代文化與儒學》,《人民日報》1988年3月21日。
52.《論胡適的文化觀及其現代意義》,《論傳統與反傳統》,山東人民出版社1989年出版,台北聯經出版公司轉印。
53.《教育是現代化的基礎工程》,《改革》1989年1期。
54.《孫中山早期思想和活動的幾個問題》,《歷史研究》1989年5期。
55.《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再認識》,《中國社會科學》1989年3期。
56.《孫中山與梁啟超——中國現代化的選擇》,《歷史研究》1990年5期。
57.《胡適與國語運動》,台北《國文天地》1990年12期。
58.《論清末的反滿革命思潮》,《辛亥風雲與近代中國》,貴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出版。
59.《胡適整理國故平議》,《歷史研究》1992年2期。
60.《收回利權運動、立憲運動與辛亥革命》,《近代史研究》1992年2期。
61.《胡適與梅光迪——從他們的爭論看文學革命的時代意義》,《中華文化的過去現在與未來》,中華書局1992年出版。
62.《梁啟超先生學術思想述評》,《北京圖書館館刊》1992年2期。
63.《七七事變後胡適對日態度的改變》,《抗日戰爭研究》1992年2期。
64.《孫中山憲法思想芻議》,《歷史研究》1993年4期。
65.《中國現代新文化的幾個問題》,《東西文化交融的道路與選擇》,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 年出版。66.《胡適文化心態形成的歷史背景及其特點》,《胡適與現代中國文化的轉型》,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3年出版。
67.《胡適私人檔案介紹》,《近代史研究》1993年6期。
68.《中國新文化的源流及其趨向》,《歷史研究》1994年2期。
69.《讀邵作舟與胡傳論台灣海防書》,《甲午戰爭與近代中國和世界》,人民出版社1995年出版。
70.《歷史能給我們什麼》,《史學理論研究》1996年2期。
71.《胡適與《新青年》》,《胡適研究叢刊》第2輯,中國青年出版社1996年。
72.《“天人合一”別識》,《傳統文化與現代化》1996年4期。
73.《孫中山的主要遺產與我們的未來》,《北京社會科學》1996年5期。
74.《辛亥革命時期孫中山的民生主義》,《廣東社會科學》1996年5期。
75.《〈中國哲學史大綱〉導讀》(合著),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12月出版的胡適著《中國哲學史大綱》。
76.《略論胡適的傳記理論與實踐》,《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學報》1998年期。
77.《胡適與近代中國的思想學術論爭》,《〈胡適論爭集〉序》,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出版。
78.《古代民本思想與近代民主制度》《炎黃春秋》1998年增刊,《炎黃文化研究》第5輯。
79.《胡適與五四後中國學術的幾個新趨向》,《浙江學刊》1999年第2期。
80.《略論梁啟超戊戌政變後謀救光緒皇帝的活動(1898.9—1900.8)》,《歷史研究》1999年4期。
81.《應當如何評估五四新文化運動》,《東岳論叢》1999年第2期。
82.《再論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歷史地位問題》,《中國文化研究》1999年4期。
83.《再論五四時期的反傳統問題——以家族制度為中心》,《中華文史論叢》(上海)第61輯2003年3月。84.《張謇與江蘇諮議局》,《近代史研究》2001年1期。
85.《中國古代政治文化中的民主性因素》,《論民主》之《附錄一》,人民出版社、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
86.《中國近代創建西方式民主制度的嘗試》,《論民主》之《附錄二》,人民出版社、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
87.《從革命黨與立憲派的論爭看他們的民主思想準備》,《近代史研究》2001年6期。
88.《戀情與理性——讀徐芳給胡適的信》《近代中國》(台北)2002年3月。
89.《辛亥革命前夕的各省諮議局聯合會》,《福建論壇》2002年2期。
90.《孫中山的民權主義與國民黨的政治實踐》,《辛亥革命研究叢刊》11期,2002年出版。
91.《胡適》,《中華文化網頁》,香港中國文化研究院2002年。
92.《黎昔非先生與〈獨立評論〉》,《安徽史學》2003年1期。
93.《近代思想史研究對象與方法的思考》,《廣東社會科學》2003年2期。
94.《西方民主在近代中國的命運》,《炎黃春秋》2003年7月。
95.《胡適全集序》,《胡適全集》卷首,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
96.《五四後梁啟超關於中國文化建設的思考》,《廣東社會科學》2004年第1期。
97.《梁啟超的世界主義與個性主義》,《文史哲》2004年3期。
98.《傅斯年對五四運動的反思》,《歷史研究》2004年5期。
99.《孫中山的思想遺產及其意義》,《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04年6期。
100.《中國近代思想史上的個性主義》,《社會觀察》(上海)2004年11期。
101.《論康有為的“聖人”情結及其以孔教為國教說》,《現代中國》(北京大學)第4輯,2004年12月。102.《社會轉型與現代化的內在機制與外在條件》,《史學月刊》2005年2期。
103.《世界化與個性主義—現代化的兩個重要趨勢》,《中國社會科學院學術委員會集刊》第1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3月。
104.《中國近代思想史集刊前言》,《中國近代思想史集刊》第1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5月。105.《關於近代思想史上的幾個問題》,《中國近代思想史集刊》第1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5月。
106.《抗戰後期國民黨政府的對韓工作》,《近代中國與世界》,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5月。
107.《吳佩孚與蘇俄及北京知識界》,《1920年代的中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5月。
108.《胡適思想的現代意義》,《中國社會科學院學術諮詢委員會集刊》第2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2月。又見《文津講演錄之七》,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8年1月。
109.《孫中山民族主義思想的歷史演變》,《廣東社會科學》2007年第1期;《新華文摘》2007年第7期全文轉載。
110.《清末思想文化變遷的幾個大趨勢》,《中國近代思想史研究集刊》第3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年6月。
111.《胡適關於中國近代文化轉型的幾個重要觀念》,《史學》2007年第5期。
112.《從民族文化復興的大視角看魯迅與胡適》,《魯迅研究月刊》2007年第10期。
113.《民國初年的政治失序與新文化運動的興起》,《中國社會科學院學術諮詢委員會集刊》第3輯,2007年10月。
114.〈中國近代文化轉型中政治與文化的互動〉,《四川大學學報》2008年第1期。
115.《新文化運動:建立中國與世界文化密接關係的努力》,《學術研究》2008年第2期。
116.《近代中國的文化轉型:問題與趨向》,《廣東社會科學》2008年第3期。
117.《蔡元培的領袖風範與君子人格》,《北京大學學報》2008年第4期。
二、文章
1.《以新聞報國的邵飄萍》,《百科知識》1980年12期。
2.《西安事變與第二次國共合作》,《人民日報》1983年4月20日。
3.《〈胡適研究論稿〉後記》,《胡適研究論稿》,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
4.《文化及文化史研究芻議》,《中國近代文化史研究專輯》,北京史學會1983年9月。
5.《胡適》,《中國史學家評傳》(下)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出版。
6.《確立健全的文化心態》《文匯報》1986年1月10日。
7.《現代化與文化更新》《北京日報》1986年4月4日。
8.《文化的衝突、融匯與拓新》,《瞭望》(國際版)1986年10月第40期。
9.《高夢旦和他所提倡的周歷》,《歷史人物》1、2期合刊,1986年12月。
10.《邵飄萍傳略》,《中國現代社會科學家傳略》第6輯,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
11.《五四後所謂北大南遷問題》,《團結報》,1988年1月5日。
12.《胡適與補選中央研究院院長引起的風波》,《團結報》1988年3月22日。
13.《民初社會變遷之一證》,《民俗研究》,1988年1期。
14.《學者大使胡適》,《民國春秋》,1988年2期。
15.《個人的發現與民主的建設》,《科技日報》,1989年4月27日。
16.《胡適年譜自序》,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
17.《胡適與現代中國知識分子的選擇》中譯本序,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
18.《社會的不朽論》台北《中央日報》1990年12月16日。
19.《大陸版〈胡適晚年談話錄〉序》,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1年。
20.《歷史的啟示》與胡繩武、彭明同〈光明日報〉記者談辛亥革命,《光明日報》1991年9月20日。
21.《胡適的兩首情詩》,《團結報》1992年7月31日。
22.《〈梁漱溟評傳〉序》,安徽人民出版社,1992年。
23.《〈歷代過瓊公傳〉序》,海南出版社1993年。
24.《〈胡適說禪〉序》,東方出版社,1993年。
25.《〈胡適語粹〉編序》,《胡適語粹》,華夏出版社,1993年。
26.《百年教訓,百年生聚——紀念甲午戰爭100週年》,《北京日報》1994年6月22日。
27.《〈聞一多年譜長編〉序》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
28.《〈胡適思想研究〉序》,安徽人民出版社,1994年。
29.《〈胡適著譯系年目錄〉序》,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
30.《重新發現胡適——〈胡適研究叢刊〉代發刊詞》,《胡適研究叢刊》第1輯,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
31.《〈胡適研究叢刊〉第1輯後記》,見同上。
32.《改革、革命與激進主義》,《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學報》,1995年5期。
33.《傳統與未來》,《炎黃文化》1995年增刊。
34.《走向現代的中國》,《魯迅研究月刊》1995年11期。
35.《對歷史人物研究的一點看法》,《北京日報》1996年1月15日。
36.《歷史研究的理論與方法》,《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學報》1996年1期。
37.《發揚五四傳統,弘揚五四精神》與王檜林、彭明同《光明日報》記者談話《光明日報》1996年4月30日。
38.《〈張君勱傳〉序》山東人民出版社1997年。
39.《〈客家與香港崇正總會〉序》1997年。
40.《〈胡適文化思想論析〉序》,東方出版社1997年。
41.《因反蔣而被殺的《申報》主人史量才》,《民國著名人物傳》第3卷,中國青年出版社1997年出版。42.《影響最大爭議最多的知識領袖——胡適》,《民國著名人物傳》第4卷,中國青年出版社1997年出版。43.《兩代間的政治活動家和文化巨人——梁啟超》,同上。
44.《有志干政的科學家丁文江》,同上。
45.《學術大師王國維》,同上。
46.《〈中國的文藝復興〉中譯本序》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
47.《論傳統》,《傳統文化與現代化》1998年5期。
48.《〈張東蓀傳〉序》中華書局1998年。
49.《胡適在香港演說引起的風波》,《百年潮》1998年期。
50.《胡適重勘〈水經註案〉》,原載天津《今晚報》,收入《博導晚談錄》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
51.《關於傳統與現代化的幾個問題》《華夏文化》(陝西)1999年1期。
52.《五四·青年·愛國主義》,《文匯報》1999年5月1日。
53.《差距不在技術,而在管理》,《世紀》1999年第6期。
54.《胡適論文學變遷》,《胡適說文學變遷》一書的《導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8月。
55.《大陸版〈西潮〉序》,收入《蓼草集》,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出版。
56.《紀念辛亥革命九十週年》,《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1年10月9日。
57.《革命的“老田鼠”精神》,《光明日報》2001年10曰日。
58,《紀念辛亥革命,繼承孫中山的思想遺產》,《民主》,2001年12期。
59.《寓居天津的飲冰室主人》,天津《今晚報》2001年8月31日。
60.《偉人與歷史》,《世紀》2001年10期。
61.《魯迅是個崇尚自由的人—關於周策縱先生的兩首小詩》,《文匯報》2001年12月1日。
62.《追念胡繩同志》,《百年潮》2001年第12期。
63.《二十多年來的胡適研究》,《紀念胡適誕辰110週年特刊》,2001年12月。
64.《〈湖南維新運動研究〉序》,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
65.《〈章士釗社會政治思想研究〉序》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
66.《〈蔣夢麟學術文化隨筆〉序》,中國青年出版社2001年。
67.《新世紀從頭說胡適》《社會科學報》(上海)2002年12月19日。
68.《〈梁啟超啟蒙思想的東學背景〉序》,上海書店2003年。
69.《胡適紅學年譜序》,《書品》2003年第5輯。
70.《略論康有為的國教說》,《韶關學院學報》2003年10月。
71.《梁啟超的科學觀》,《中華讀書報》2003年11月12日。
72.《王照研究》序,2003年。
73.《兩代間的文化巨人梁啟超》,《天津社會科學》,2004年第1期。
74.《梁啟超的世界主義與個性主義》,《文史哲》,2004年第3期。
75.《魚川耿氏宗譜續修序》,2004年8月
76.《中國近代思想史的研究對象及其發展條件》,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4年10月21日。
77.《朱執信社會政治思想研究序》,2004年12月。
78.《注重事實和邏輯》,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5年3月3日。
79.《一位猶太女子寫給胡適的情書》,《南方周末》2005年4月7日。
80.《學術史研究重在積累》,《光明日報》2005年4月12日。
81.《胡適書信究竟有多少》,《文匯讀書周報》2005年4月15日。
82.《文化轉型研究的意義與研究框架》,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5年4月21日。
83.《〈耿雲志文集〉前言》,《耿雲志文集》,上海辭書出版社,2005年。
84.《胡適紅學研究資料全編序》,《胡適紅學研究資料全編》,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5年10月出版。
85.《翁文灝文集序》,2005年12月。
86.《戊戌維新時期康有為政治改革思想研究序》,2006年4月。
87.《少年中國學會研究序》,2006年8月。
88.《胡適研究論稿重印後記》,2007年1月。
89.《中國近代思想史學科建設的回顧與展望》,《院報》2006年12月14日。
90.《晚清大變局中的楊度序》,《晚清大變局中的楊度》,經濟管理出版社2007年10月。
91.《在近代思想史上的自由主義研討會開幕式上的講話》,《中國文化》2007年第期。
92.《吳佩孚研究不斷取得進步》(在第三屆吳佩孚生平與思想研討會開幕式上的講話),《吳佩孚研究——第三屆吳佩孚生平與思想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7年12月。
93.《思想如何變成物質的力量》,《河南社會科學》2008年第1期
94.《胡適研究論叢》發刊前言,《胡適研究通訊》第1期,2008年2月。
95.《七十生日會上的講話》,見同上。
96.《胡適的戀人及友人》序,〈人民政協報〉〈學術家園〉,2008年5月5日。
97.《耿雲志談五四與青年》,《記者觀察》2008年5月(總第238期)。
98.《跋〈胡思杜給其父母親的信〉》,《胡適研究通訊》第2輯,2008年5月。
99.《胡適“戰犯”頭銜的由來》,《胡適研究通訊》第3輯,2008年8月。
100.《跋〈胡適寫給單不庵的一封佚信〉》,見同上。
附記:凡為《民國人物傳》所寫的短篇傳記,當年替黎澍先生所寫的文章,以及發表在報紙上而未曾留下剪報材料者,均未錄入。2008,10,14修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