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14日 星期六

王徵(文伯 1887年-?)







1920年8月1日,胡適、蔣夢麟、陶履恭(孟和)、王徵(文伯)、張祖訓(慰慈)、李大釗、高一涵聯名在北京《晨報》發表《爭自由的宣言》



1922年5月31日的日記甚至記載:
今天是舊端午節,放假一天。連日書店討債的人很多。學校四個半月不得錢了,節前本說有兩個月錢可發,昨日下午,蔡先生與周子廙都還說有一個月錢。今天竟分文無著。我近來買的書不少,竟欠書債至六百多元。昨天向文伯處借了三百元,今天早晨我還沒有起來,已有四五家書店夥計坐在門房裡等候了。三百元一早都發完了。




徐志摩致胡適 約1923年9月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跳至搜尋
王徵[1](1887年-?)[2]文伯吉林省寧安縣(今屬黑龍江省)人,中華民國經濟學家、政治人物。[3][4]

生平[編輯]

王徵10歲喪父,靠母親撫養成人[4]。1914年,王徵以公費赴美國留學[4]。入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學習經濟學,獲得碩士學位[5]。在美國期間,與胡適蔣夢麟均為哥倫比亞大學同學[4]
歸國後,王徵曾任北京大學教授,後來到東北大學任教[6]。王徵還曾任交通銀行經理[5],此外還先後在勸業銀行中央銀行中國銀行任職[4]
美國哲學家約翰·杜威於1919年(民國八年)5月1日到達中國訪問。其間,胡適是杜威在北京天津濟南太原等地講演的主任翻譯,但杜威在其他地方講演時,胡適因還需要在北京大學,不能隨往,所以胡適的老朋友(也是哥倫比亞大學時期的老同學)王徵擔任杜威奉天城(即今瀋陽)區訪問的翻譯,杜威訪問中國其他各地如南京上海等處則另由杜威的學生分擔。[7]
1920年,倡導新文化運動胡適蔣夢麟李大釗高一涵張慰慈陶孟和、王徵七人聯名在《晨報》發表《爭自由的宣言》。1921年5月,王徵和胡適、蔣夢麟、丁文江四人決定組織「努力社」,出版《努力周報》。[4]
1926年2月27日,徐志摩在致陸小曼的信中說:「今天與徐振飛談得極投機,他也懂得我,銀行界中就他與王文伯有趣,此外市儈居多。」王文伯即指王徵。兩年後,徐志摩曾與王徵結伴西行。[4]
1927年8月5日,王徵出任國民政府財政部錢幣司司長,任至同年10月20日被免職(同年10月,錢幣司被撤銷,改設金融監理局)。1928年10月31日,被任命為國民政府鐵道部常任次長,1929年9月10日被免職,由黎照寰接任。其間,1928年11月13日,被任命為國民政府鐵道部理財司司長,1929年5月18日被免職。他還曾任建設委員會委員[8]。1935年,出任立法院立法委員,任至1937年2月6日被免職。1936年12月18日,出任浙江省政府委員兼浙江省建設廳廳長,1937年11月9日被免職。[3]
1920年6月,郁達夫在日本時,便曾為王徵作《送文伯西歸》一詩。1934年10月,郁達夫曾赴天台,由王徵作陪。1938年,郁達夫、王映霞分手之後,胡健中曾在漢口王徵寓所內多次遇見王映霞,胡健中在為《王映霞自傳》所作的序中記錄了此事,此外序中還提到了王徵1951年在美國遭遇火災之事。[4]
抗日戰爭勝利後,王徵經中國銀行總經理張嘉璈推薦,一度出任中東鐵路董事長。在東北任職的三、四年間,王徵大力收藏中國古代書畫。當時,長春滿洲國皇宮所存的歷代文物散出,王徵因此收穫頗多。[4]
1948年6月15日,王徵被任命為行政院政務委員,同年10月5日免職。[3]
1949年前後,王徵經香港赴美國,定居美國紐約[4]。直到逝世一直在美國居住[6]。1951年,王徵在紐約的寓所遭遇火災,被火燒傷雙手,住院治療,雙手完全變色[4][9]。經胡適照顧,轉危為安[4]。此後,王徵遂靠出售古董作寓公[9]。王徵的卒年不明。一說1963年逝世[4]。但是1984年,據與王徵同為吉林人且先後為同學的田雨時吿稱,王徵尙健在,年已98歲,居住在紐約,拒絕見客,仍靠出售古董維持生活[9]

參考文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