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27日 星期一

李濟



#檔案館館藏

以安陽考古的成就著名的李濟為哈佛大學人類學博士,原以中國人的體質研究為專長,曾發下豪語,「想把中國人的腦袋量清楚,來與世界人類的腦袋比較一下,尋出他所屬人種在天演路上的階級來」。李濟主持臺大考古人類學系時,在校方的支持下,率領師生對民國四十年入學的886名新生進行體質測量,依照性別、年齡、省籍等資料統計其身高、頭形、牙齒、眼睛等數據,並將結果發表在民國四十一年的臺大校刊上,藉以理解東方的「我們的身體」。王道還先生認為,相關的測量工作仍是李濟實踐其博士論文第二章,「找出現代中國人體質成分」的研究延續。

本件檔案是芮逸夫先生「古人類」資料夾中的其一剪報收藏,校刊上還保留芮先生閱讀、圈注過的痕跡。

參考資料:王道還,〈史語所的體質人類學家〉,《新學術之路(上)》(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8),頁163-187。


Former Director Chi Li of the IHP is renowned for his academic efforts and achievements in archaeology for the excavation of the Yinxu site in Anyang. But in addition, Dr. Li had obtained his PhD in anthropology at Harvard University and specialized in physical anthropology. One of his great ambitions was to measure the brain of the Chinese people and then compare the resulting data with other races, thus ascertaining their position within the evolutionary hierarchy. When Li held the chair of the Department of Archaeology and Anthropology at NTU, with the support of the university, his team conducted physical measurements on the freshman class of NTU in 1951 to analyze “our oriental body,” namely to learn the biological elements of the Chinese people, and then published the data in the university journal in 1952. The Archives, IHP, owns a copy of said issue, which was preserved by Prof. Yih-fu Ruey and includes his sketches and highlights.


胡適的日常小故事數則

  我看李光謨的《鋤頭考古學家的足跡──李濟治學生涯瑣記》(1996,北經: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中的學人之間(三)pp.144-146),才曉得紐約有個「天外出版社」出了「胡適研究會叢書」;其中,《胡適與他的朋友》第二集有李光謨的《胡適與李濟》,可惜這些資料都在天外天。

  現在錄下李先生記的一些軼事,有助於我們從日常生活行為來了解胡適的紳士風度:

……

  19489月,胡、李二位應武漢大學校長周鯁生約請,從南京去武漢講學。二人來去同行,頗增進了互相間的了解。據李回憶說,在武大期間胡適和他比鄰而居,共用一個浴室。有一天李濟問胡,你這麼累,何不洗個熱水澡解一解乏?胡回說,太累了,自己洗完後沒有精力再去擦裕盆,又不想麻煩工友去擦,就免了這次吧。李濟回憶說,他自己似乎從來就沒有考慮的這麼周到。受到這個啟發,李濟以後也注意到自己動手擦浴盆的事。

  胡適在這次旅行中還建議李濟,作演講之前的一頓飯,只能吃半飽,否則會造成不適;另外,還可以喝少許的一點酒,或許有益。李濟後來覺得他這個建議果然有理。

  胡適還告訴李濟怎樣才是正確的刷牙方法,大概這也是李濟一向不曾注意到的事。

  從這些小事中體現了胡適對朋友、對別人的美心。

  再胡適晚年,他和李濟有四年多的共事:一位是中研院的院長,一位是史語所的所長。二人共事中有過一些爭執摩擦和不快的事,但大體來說還是保持著相互信任、支持的局面。……李和胡作為做學問的朋友,相互間的影響最重要的要算是在用科學的考據方法得出實証知識這方面的彼此促進。他們既是學術觀點上相近而且不算太”隔行”的朋友,又是政治觀點上大致相同但有色彩濃淡之分的朋友。說他們是老友則可,要論知交還稱不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