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8日 星期五

陳之邁《胡適之和諸橋轍次的筆談》『大漢和辞典』【祕戲圖考】諸橋轍次《孤操自將》等等 江勇振2025 陳之邁 學而優則仕的誘惑與代價


陳之邁 學而優則仕的誘惑與代價

  • 定價:550







許禮平:寫贈胡蘭成的字

7,399


小思介紹我去看《字裡人間》電影,果然好戲。編字典的電影還是第一次看到。內容講主角馬締如何由出版社營銷員轉為字典編輯主任,鍥而不捨的用十五年時間, 編出《大渡海》辭典,只可惜主編松本教授喉癌,來不及見《大渡海》面世而先行離世。電影反映出日本人的認真、執着、韌性戰鬥到底的堅毅,令人感佩。電影中 《大渡海》花十五年編成,令人不期然想起比這些辭典編得還要長的《大漢和辭典》和編者諸橋轍次。

諸橋轍次(1883-1982年),新潟縣南蒲原 郡人(現三條市)。十三歲習漢學,廿一歲入東京高師國語漢文科,卒業後嘗任教員,後再入同校深造,專攻漢學。1918年旅行中國,親炙王國維、陳寶琛。歸 國後決意要到中國留學,次年負笈北京。諸橋留學期間,深感每日花的時間有三分之一是在查閱各種工具書,如果能有一套查閱漢學書籍的辭典,就可以省卻許多煩 惱。而這種大型的工具書,在當時中國沒有,日本也沒有。諸橋腦海中萌生要編纂這種辭典的念頭。歸國不久,約1925年,大修館書店社長鈴木一平訪諸橋,諸 橋提出漢和辭典的構思,最初擬五、六卷,每卷一千頁的規模。往復討論到簽約動工,已是1928年6月了,定名為《大漢和辭典》。時諸橋45歲,鈴木41 歲,正藉盛年。編了五年,已經寫了六萬張原稿紙時,諸橋發覺五、六卷容不下這許多詞彙,與鈴木一平商討,說最起碼十二卷至十三卷,再加五年,才可竣工。結 果前後十三年半,到1941年10月,總算完成大辭典13,757版的活字版,校樣高達二公尺。兩個月之後,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用紙受到限制,只有勉強 先出版第一卷(1943年)。1945年2月25日,美軍空襲東京,大修館蒙難,一萬三千版的活字版和二十萬條活字母型,連同其他資料一併燒為灰燼。這對 諸橋不啻致命打擊。但這並沒有讓諸橋氣餒,韌性戰鬥的毅力,令諸橋重整旗鼓,繼續奮鬥。諸橋在雙目白內障,尤其右眼幾乎失明的情況下,終於克服所有困難, 在1960年5月13日完成《大漢和辭典》十三卷。前後歷三十二年,時諸橋已七十七歲,真是短命一點也難以成事。《大漢和辭典》收單字49,964個,詞 條50萬個,囊括中國古漢語、現代漢語、古籍中所見各種成語、熟語、格言、俚語、詩文典故、人名、地名、官職名、年號、動植物名、政治經濟等等學術用語。 是二十世紀研究古漢語的權威性工具書。過去有所謂一本書主義,諸橋編了這麼一部辭典,堪稱不朽。1965年獲授文化勳章,1976年得勳一等瑞寶章。諸橋 高壽,活到九十九歲,1982年12月8日卒。其故鄉三條市有諸橋轍次紀念館,去年春重修開館。
筆者喜集學人墨迹,一直留意諸橋轍次手澤,直到前 幾年,始在京都覓得一件諸橋書贈胡蘭成行書匾額——《孤操自將》。胡蘭成與諸橋相識。日本三菱公司每周一夕請漢學耆宿諸橋轍次講詩經,這個講座叫止軒會, 是三菱較重要的人物才能參加。胡蘭成偶然列席聽過兩次(六十一歲時),胡在《中國文學史話》第四章節〈文學與時代的氣運〉,提到「諸橋先生像舊時塾師的只 照字句素讀,釋義訓音,三菱的社長經理等十餘人也像舊時塾生的聽講。我很愛那種靜穆的空氣。我小時就是這種讀書法。」這個匾額署款「止軒」是諸橋的號。諸 橋轍次據《莊子》德充符篇「仲尼曰:人莫鑑於流水而鑑於止水」,采「止軒」為號。「孤操」謂高尚的特行,「自將」謂自我保持。「孤操自將」典出《新唐書》 對李渤的評價「孤操自將,不苟合於世」。諸橋寫的這詞,說他自己還是胡蘭成呢?抑或是共勉呢?那就由觀者各自理解了。
2013年10月2日

 ******


《獨立評論選集》鄧維禎選輯/ 陳之邁序

陳之邁蔣廷黻的志事與平生 台北:傳記文學1967
沈怡先生序1
作者自題哀江南賦序 13
求學與治事 15
論政25
對內政的抱負 34
對蘇聯的認識 40
善後救濟 44
聯合國 63
紐約生活118
華盛頓 128
未能完成的著述140
一個天真的性格. 148-153


胡頌平指出諸橋轍次『大漢和辞典』中的"胡適"辭條錯誤很多
胡適知道還為諸橋轍次打圓場 說一個人獨立主編此大著而又根據有問題的資料......胡適說『大漢和辞典』中的"五山十剎"資訊幫他很多......
----
1953/1/20日記 參觀靜嘉堂文庫 館長諸橋轍次已老 近失明 還殷勤招待
http://books.google.com/books?id=66L802V_U-0C&printsec=frontcover&hl=zh-TW&source=gbs_ge_summary_r&cad=0#v=onepage&q&f=false

陳之邁《胡適之和諸橋轍次的筆談》,台北:《傳記文學》19689月號 133期,收入《旅日見聞》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 1969 ,頁141-51 --陳之邁《旅日見聞》



並沒有抓到那次筆談的重點
胡適之先生筆談一絲不茍 連書籍的標點都不放過



更多的登門拜訪者則直接表達了對新文化運動主張的懷疑和擔憂。19201921年間留學中國的諸橋轍次訪問胡適,筆談中除稱贊胡適贈閱的《中國哲學史大綱》 及請教關於中國家族制度研究的參考書外,提出兩大問題,其一,宋代自由思想都興,學術發達的主因為何。其二,近年敝國人之研究經學者,多以歐米哲學研究 法為基,條分縷析,雖極巧致,遂莫補於穿鑿。弟私以為東洋經術、西洋哲學既不一,其起原體系研究之方法Method,亦宜有殊途。然而弟至今未得其方法, 又未聞有講其方法者。請問高見如何?
對於前者,胡適的回答是印度思想輸入融化。精於宋學的諸橋懷疑單純外因的力量,強調內部思想發展及相互影響作用。對於后者胡適則答非所問,他說:鄙意清代經學大師治經方法最精密。若能以清代漢學家之精密方法,加以近代哲學與科學的眼光與識力,定可有所成就。並舉所 著《中國哲學史大綱》導言和《清代漢學家之科學方法》以供參考。[《胡適和諸橋轍次的筆談》 (sic),《學術集林》第10卷,遠東出版社,上海,1997] “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轉到: 導覽, 搜尋
陳之邁1908年8月23日1978年11月8日),筆名微塵廣東番禺人,出生於天津,中華民國外交官。
陳之邁1928年從清華大學畢業後赴美國留學,獲俄亥俄大學文學士、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回國後曾任教於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南開大學中央政治學校西南聯合大學等校,並加入了胡適蔣廷黻創立的獨立評論社抗日戰爭期間,曾任教育部參事、行政院政務處參事等職。1944年出任中華民國駐美國大使館公使銜參事,後又歷任中國出席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副代表、聯合國糧農組織國際緊急糧食委員會中國代表、駐美國大使館公使等職。1955年,出任中華民國駐菲律賓大使。1959年任中華民國駐澳大利亞大使,後兼駐紐西蘭大使。1966年調任駐日本大使,1969年又任駐教廷大使,1971年兼任駐馬爾他大使。期間,教宗曾贈予其十字勳章。1978年回到台灣,任外交部顧問、國際關係研究所研究員,同年去世。

****

諸橋轍次

出典: フリー百科事典『ウィキペディア(Wikipedia)』
移動: 案内, 検索
諸橋 轍次(もろはし てつじ、1883年6月4日 - 1982年12月8日)は、漢字研究者で、大著『大漢和辞典』や『広漢和辞典』(ともに大修館書店刊)の編者。文学博士東京文理科大学名誉教授都留短期大学および都留文科大学の(四年制大学としての)初代学長。本人によると直江兼続子孫である。

目次

[非表示]

経歴 [編集]

静嘉堂文庫理事長の諸橋晋六は三男、三菱商事社長・会長を務めた。

伝記・回想 [編集]

  • 岡本文良、高田勲 『ことばの海へ雲にのって  大漢和辞典をつくった諸橋轍次と鈴木一平』(PHP研究所、1982年) ISBN 4-569-28178-8、児童向け著作
  • 「漢学の里・諸橋轍次記念館」編 『諸橋轍次博士の生涯』(新潟県南蒲原郡下田村役場、発売元・大修館書店、1992年) ISBN 4-469-23085-5
  • 原田種成 『漢文のすゝめ 諸橋「大漢和」編纂秘話』(新潮選書 1992年)
  • 鎌田正 『大漢和辞典と我が九十年』 (大修館書店 2001年)
  • 諸橋轍次 『誠は天の道 東洋道徳講話』 (麗澤大学出版会 2002年)、私の履歴書を収む

関連項目 [編集]

外部リンク [編集]

江勇振寫 《胡適:家事篇 》2024;《星星.月亮.太陽——胡適的情感世界》(聯經,2007;新星,2006;增訂版,新星,2012);《舍我其誰:胡適》:第一部:璞玉成璧,1891-1917(聯經,2011;新星:2011);第二部:日正當中,1917-1927(聯經,2013;浙江人民,2013);第三部:為學論政,1927-1932(聯經,2018);第四部:國師策士,1932-1962(聯經,2018);

 【新書上架】《胡適:家事篇》/江勇振 著


「一世夫妻三年」──徽州俗諺

胡適跟江冬秀長達四十四年的婚姻,有五分之二的時間沒有生活在一起。

 

胡適是近代中國對「國事、天下事,事事與聞」之第一人,

相對於此,他對自己的「家事」卻是漠不關心。

 

胡適一輩子喜歡講他們徽州人「一世夫妻三年」的俗諺,即傳統徽州夫妻一輩子在一起生活的時間,加起來就只有三年到三年半。他自己在晚年坦承:「說來是不人道的。」當然,這「不人道」的說法,指的不是他自己,因為他一生當中總是會有一些「暫時的安慰」,甚至是長期的安慰。他說的「不人道」,指的是從前徽州在外討生活的夥計。但有意味的是,他這「不人道」的說法,是否也包括了那些夥計的妻子,還有江冬秀?


胡適跟江冬秀長達四十四年的婚姻裡,有五分之二的時間沒有生活在一起。胡適是可以對江冬秀作得更「人道」一點的。胡適可能會說:「我不能」或「予不得已也。」實際上,他是不為也,非不能也。胡適不但對江冬秀「不人道」,且他不怎麼管家裡的事情,有時會弄得江冬秀拮据到不得不動用自己的私房錢,甚至是「連當帶欠」地過日子。他不關心孩子,用他自己的話來說:「我太不疼孩子了,太不留心他們的事。」三個孩子裡,素斐早夭;他最鍾愛的祖望跟他不親;他最不疼惜的思杜,則形同陌路。


胡適是近代中國對「國事、天下事,事事與聞」之第一人,相對於此,他對自己的「家事」卻是漠不關心。本書透過幾乎未曾使用過的胡適日記、電報和私人信件等珍貴的檔案史料,來看他與家人之間的關係和相處。


◎封面照片說明:


胡適與妻子江冬秀合影,1930年。


▎作者簡介


江勇振

 江勇振

 
2025  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系畢業,美國哈佛大學博士。美國印第安那州私立德堡(DePauw)大學歷史系退休。
 
  專書有:《張君勱傳》(台北商務,1979);Social Engineering and the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1919-1949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星星.月亮.太陽——胡適的情感世界》(聯經,2007;新星,2006;增訂版,新星,2012);《舍我其誰:胡適》:第一部:璞玉成璧,1891-1917(聯經,2011;新星:2011);第二部:日正當中,1917-1927(聯經,2013;浙江人民,2013);第三部:為學論政,1927-1932(聯經,2018);第四部:國師策士,1932-1962(聯經,2018);《蔣廷黻:從史學家到聯合國席次保衛戰的外交官》(聯經,2021);《楚材晉育:中國留美學生,1872-1931》(聯經,2022);《留美半生緣:余英時、錢新祖交鋒始末》(暖暖書屋,2022)、《胡適:家事篇》(暖暖書屋,2024)。

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系畢業,美國哈佛大學博士。美國印第安那州私立德堡(DePauw)大學歷史系退休。

 

專書有:《張君勱傳》(台北商務,1979);Social Engineering and the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1919-1949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星星·月亮·太陽——胡適的情感世界》(聯經,2007;新星,2006;增訂版,新星,2012);《舍我其誰:胡適》:第一部:璞玉成璧,1891-1917(聯經,2011;新星:2011);第二部:日正當中,1917-1927(聯經,2013;浙江人民,2013);第三部:為學論政,1927-1932(聯經,2018);第四部:國師策士,1932-1962(聯經,2018);《蔣廷黻:從史學家到聯合國席次保衛戰的外交官》(聯經,2021);《楚材晉育:中國留美學生,1872-1931》(聯經,2022);《留美半生緣:余英時、錢新祖交鋒始末》(暖暖書屋,2022)。


▎關於本書:

https://sunny-warm.wixsite.com/sawph-3/sh099

胡傳(鐵花)為稚齡的胡適識字開蒙。〈學為人詩〉:生平、時代;《鈍夫年譜》《臺灣日記與稟啟》《臺灣日記》(林明昌)

胡適的父親胡傳胡適的父親胡傳
先背記再說。我七十來歲,多處讀不懂。


【學為人詩】
  胡適祖籍安徽績溪,1891年12月17日出生於上海。出生時父親胡傳已經51歲,沒多久就奉調到臺灣擔任地方官,先後擔任全臺營務處總巡、臺南鹽務提調、臺東直隸州知州兼統領鎮海後軍各營等職務,因為這層關係,胡適在很小的時候就到臺灣來居住,先後住過台南與台東,這是他跟臺灣最早的接觸與緣分。1895年年初,因為中日甲午戰爭的緣故,胡適跟母親先離開臺灣回到安徽績溪;後來中國戰敗,要割讓臺灣給日本,胡傳抱病離開臺灣,到了廈門就過世了,享年55歲。他過世的時候,胡適實際上還不滿4歲。
  胡傳在臺灣公務繁忙之餘,也開始為稚齡的胡適識字開蒙。胡適在《四十自述》說:「我小時也很得我父親垂愛,不滿三歲時,他就把教我母親的紅紙方字教我認。父親作教師,母親便在旁作助教。我認的是生字,她便借此溫她的熟字。他太忙時,她就是代理教師。我們離開臺灣時,她認得了近千字,我也認了七百多字。」而胡適念的第一部書就是父親胡傳親自為他編的四言韻文〈學為人詩〉,內容說的是做人的道理:
   為人之道,在率其性。子臣弟友,循理之正。
   謹乎庸言,勉乎庸行,以學為人,以期作聖。
   凡為人子,以孝為職,善體親心,能竭其力。
   守身為大,辱親是戚,戰戰兢兢,淵冰日惕。
   凡為人臣,夙夜靖共,敬事後食,盡瘁鞠躬。
   罔怙寵利,而居成功。小心翼翼,純乎其忠。
   曰兄曰弟,如手如足,痛癢相關,親愛宜篤。
   有恩則和,有讓則睦,宜各勉之,毋乖骨肉。
   夫婦定位,室家之成,詩嘉靜好,易卜利貞。
   閨門有禮,寡妻以刑,是謂教化,自家而行。
   朋友之交,惟道有義,勸善規過,不相黨比。
   直諒多聞,藉資砥礪。以輔吾仁,以益吾智。
   凡此五者,人之倫常,君以教民,謂之憲章。
   父以教子,謂之義方。宜共率由,罔或愆忘。
   五常之中,不幸有變,名分攸關,不容稍紊。
   義之所在,身可以殉。求仁得仁,無所尤怨。
   古之學者,察於人倫,因親及親,九族克敦;
   因愛推愛,萬物同仁,能盡其性,斯為聖人。
   經籍所載,師儒所述,為人之道,非有他術;
   窮理致知,返躬踐實,黽勉於學,守道勿失。
開放博物館特展:胡傳與台灣
如果我是胡適:關於自由和民主的思考題活動主題網站


胡傳(1841年-1895年),原名守珊,字鐵花,號鈍夫安徽績溪縣人,為胡適之父。家中為茶商,1858年通過上海縣試,1859年松江府試中試,遭逢太平天國之變,元配馮氏罹難,後續娶曹氏。胡傳協助督辦團練。1868年入上海龍門學院,師從劉熙載。而後五次參加鄉試皆未中舉,遂放棄科舉之途,前往中國東北寧古塔,後受吳大澂推薦,走上仕途,擔任五常廳撫民同知,因丁憂守喪回鄉。後追隨吳大澂,先後前往海南、協助治理黃河,及辦理江蘇稅務。此一期間,續娶馮順弟,即胡適生母。




胡適日記全集, 第 6卷 1930-33
196  1930. 7.20   《鈍夫年譜》並介紹其特色

1960.4.18...... 今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員Beauclair夫人帶上先生書《臺灣日記與稟啟》..


胡傳在台東鎮海後軍中,預立遺囑

胡適 (穈)的爸爸胡傳,於 1895 年今日(清光緒 21 年 5 月 28 日)在台東鎮海後軍中,預立遺囑 (給嗣秬):


人物生平
1856年,16歲,隨父運茶至上海。
1858年,通過上海縣試;次年,通過松江府試。
 1860年, 20歲,返鄉與元配馮氏結婚。未及半月,太平天國軍隊攻陷績溪縣城,數度佔據其家園,一家人在刀兵、瘟疫、飢餓中度過五年。
 1863年,元配馮氏遇難殉節。胡傳除了帶領家眷逃難,還協助督辦團練、與太平軍打游擊。
 1868年, 28歲,通過上海龍門書院甄試,入院就讀。
1867年1879年 7月,五次參加鄉試,皆未中舉。 
1881年 10月,剛過完中秋節,即自京師出發,費時42天,抵達東北吉林的寧古塔(11月27日)。以其堅忍的毅力,豐富的地理學知識,得到吳大澄的賞識。
1882年 10月,吳大澄特別向朝廷保薦,獲候補知縣之任命。
1887年 11月,前往海南島調查黎族互鬥案。
1888年 9月,協助吳大澄治理黃河,績效卓著。 
1889年,獲得「直隸州知州分發省分補用」的資格。
 1890年,在江蘇辦理稅務。
 1891年,奉旨調往台灣,次年春(1892.3.22 ,光緒18年2月24日),抵達基隆時,胡傳已52歲 ​​。 
1895年 8月22日,死於廈門,年55歲。




著名現代學者胡適的父親,清末台灣清官-胡傳。
  • 中文名:胡傳
  • 英文名: Hu Chuan
  • 別名:胡鐵花
  • 籍貫:安徽省績溪縣

2011.2.22
臺灣日記與稟啟/ 特別新聞(Breaking News!):胡適的父親胡鐵花抵達台北

由蘇錦坤先生的特別新聞(Breaking News!):胡適的父親胡鐵花抵達台北
知道一電子檔:

臺灣日記與稟啟
(清)胡傳撰
 
書籍簡介
弁言
卷一
卷二
卷三
附錄一
附錄二
附方豪先生的後記



----


鍾耀寧 胡鐵花〈胡適老爸)任台東令,有記載言:於市見蕃肉蕃骨。可見當時生活之野蠻!亦與所謂蕃有何異哉?

林明昌

閒來讀1951年出版胡傳(鐵花)《臺灣日記》。
讀到來台前許多朋友送來筆墨,也有人送酒、火腿、皮蛋、鴨,肚子就餓了。
又讀到埔里人殺「番」,屠而賣肉,煎骨為膏,食慾頓消。


----

「胡傳之以殺止殺」

   胡傳來台考察六個月之後,提出對付「番」(原住民)的最佳方法就是「殺」。他批評以前採用的「剿、撫、墾、防」都無效:

 
「剿則無功;撫則罔效;墾則並無尺土寸地報請升科;防則徒為富紳土豪保護茶寮、田寮、腦寮,而不能禁凶番出草。每年虛糜防餉、撫墾費為數甚鉅。明明無絲毫之益,而覆轍相蹈,至再、至三、至四,不悟、不悔;豈非咄咄怪事哉!」
 
  因此提出「以殺止殺」的主張,要兵民人人皆欲殺番:
  
「且我兵民如果人人皆欲殺番,皆能殺番,番必畏殺而不敢輕出。從此民與番各分疆界,漸相安於無事,轉各得以遂其生。以殺止殺,不亦可乎?」(光緒十八年八月初五日)
 
又說要罷撫局,改絃更張:
 
「誠見今日防務,非先罷撫局無從著手;非先將歷年剿防撫墾所以無效之故徹底奏明,改絃更張,以殺止殺,無濟于事。」(光緒十八年八月〈稟臺灣臬道憲顧〉)
 
  後來他又發現官弁勇丁不能殺番,實因吸鴉片者十之八九。於是力圖振作,欲革除吸鴉片之惡習。後因清廷割台,劉永福苦留相助,胡傳時病以重,不得不離台赴廈,抵廈五日而卒。享年五十五歲。
 
  感想一,若非官弁勇丁好食鴉片,以致無能殺「番」,則台灣原住民將遭遇更恐怖的殺戮浩劫。於此似該感謝鴉片毒害而生之善也。
 
  感想二,若非滿清割台,中國官民不得續行胡知州以殺止殺政策,台灣原住民不知增添多少枉死冤魂。於此似該感謝滿清割台而得之幸也。
 
  感想三,胡傳飽讀經論,詳熟聖言,然其治「番」策略亦不過以殺止殺,可謂淺陋而殘酷,不亦怪哉!
 
  感想四,台灣族群多元,命運不同,應相互尊重,也要各自省愆。


*****
陳耀昌
2017.8.27
數次讀胡傳「台灣日記與稟啟」,愈來愈覺得最後結束得怪怪的,相當突兀。
胡傳是一位清廉盡責好官,做事一絲不苟,生活非常有規律。記帳要記到「二元二角二分二厘⋯⋯」,每月初一、十五去什麼廟上香拜拜,都記得一清二楚。可說鉅细靡遺。特別是光緒十九年六月到台東任官以後,幾乎每天都會記上幾筆。
我算了一下,自光緒十九年六月到光緒二十一年五月二十八日,他寫最後一遍「書遺囑授矩兒」,整整二年,缺日跳過的地方只有19次,各缺1至6日不等,其中有一次是生病。較例外的一次是光緒二十年八月二十九日至九月五日,只有在九月一日記下:「大雨,不能詣埤南行香」。但也顯示,沒有去廟中上香拜拜,就是他心中大事,要記下一筆了。
目前,世人對胡鐵花的了解是:他在1896年(sic 1895)光緒二十一年五月二十八日覺得局勢險峻,深感天道無常而寫了給二兒子的遺囑,然後日記就結束在這一天。我們後來由他好友張經甫與家人撰寫的「胡鐵花先生家傳」才知道他在寫完遺囑五天後的閏五月三日啟程,離開任官二年的台東,然後拖著病體到了台南。然後六月二十五日離開台南,二十八日抵廈門,七月三日病逝。
我的疑問是:
以胡傳做事之認真、負責、仔細,即令他五月二十八日因為因時局險惡而立了遺書,但既然閠五月初三他可以全身而退,攜眷啟程赴台南,而身體也不是糟到不能行,不能食,不能執筆,甚至到了台南,劉永福還要留他下來一起抗日,何以他五月二十八日之日記,完全一片空白??
連每月初一、十五的例行到廟裏拜拜都要記下的胡傳,離開二年為官的台東州,至少也應該有:
「閠五月初三日,離台東州,⋯⋯(做了什麼安排),⋯⋯(心中有何感觸,至少也賦詩一首,以抒心情),⋯⋯隨行有那些人⋯⋯,(此去瞻望如何)」吧?
這樣的日記結尾,實在完全不像胡傳的風格。

hc:"二十一年(1895年)四月——馬關條約簽定。"上文陳醫師寫成1896。

2015.12.20

有幾個有關胡傳及台東史的問題就教專家與高人。先此道謝。
光緒二十一年五月二十八日,胡傳寫了遺書,六月五日離開台東。
據陳英「台東誌」:後張振鐸接任台東州,劉德杓代統後軍。袁錫中來,德杓副之,袁錫中正統。
在下之問題如下:
1)此時台北的官員都回大陸去了。台灣最大的官應為台南劉永福。
請問這個人事安排是胡傳臨走前的任命嗎?似乎不像,否則以他的個性,應該會記下。那麼是劉永福任命的?但不是台灣己割讓日本,官員都奉令內渡?何以有新任命?
2)張振鐸其人,在之前擔任什麼職務?見何記載?
3)袁錫中之前擔任什麼職務,是由台南或浸水營或花蓮過去的嗎?何以能凌駕久在新開園的宿將,己官拜「副將」的劉德杓?
4)劉德杓是何時到台灣的?是湘軍系統嗎?
5)劉德杓1900年被與簡大獅換俘回大陸以後,下落如何?清廷把他當罪犯?當英雄?當平民?
以上請賢達指教,不勝感激。


Tan Jackson 《 臺東州采訪冊》附錄 臺東誌(頁85):於光緒十九年癸巳正月,張兆連交卸,後元福接統.六月,呂兆璜交卸,胡傳接任臺東州;是月,後元福病故,胡傳接統.臺東知州與後軍統領,胡傳一人兼之;治法頗平,軍令頗嚴.欲開新城金砂,業已稟明總督;在任一年餘,金砂未及開辦而歸.後張振鐸接任臺東州,劉德杓代統後軍.袁錫中來,德杓副之,袁錫中正統...《臺海思慟錄》附錄/東方兵事紀略/臺灣篇下:(光緒二十一年)以副將袁錫中統鎮海後軍防後山埤南諸路...,光緒21年副將袁錫中先統鎮海後軍防後山埤南諸路;後接任後軍統領。當然是由唐景崧在任時任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