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26日 星期六

胡傳(鐵花)生平、時代;《鈍夫年譜》《臺灣日記與稟啟》《臺灣日記》(林明昌)

胡適的父親胡傳胡適的父親胡傳
胡傳(1841年-1895年),原名守珊,字鐵花,號鈍夫安徽績溪縣人,為胡適之父。家中為茶商,1858年通過上海縣試,1859年松江府試中試,遭逢太平天國之變,元配馮氏罹難,後續娶曹氏。胡傳協助督辦團練。1868年入上海龍門學院,師從劉熙載。而後五次參加鄉試皆未中舉,遂放棄科舉之途,前往中國東北寧古塔,後受吳大澂推薦,走上仕途,擔任五常廳撫民同知,因丁憂守喪回鄉。後追隨吳大澂,先後前往海南、協助治理黃河,及辦理江蘇稅務。此一期間,續娶馮順弟,即胡適生母。




胡適日記全集, 第 6卷 1930-33
196  1930. 7.20   《鈍夫年譜》並介紹其特色

1960.4.18...... 今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員Beauclair夫人帶上先生書《臺灣日記與稟啟》..


胡傳在台東鎮海後軍中,預立遺囑

胡適 (穈)的爸爸胡傳,於 1895 年今日(清光緒 21 年 5 月 28 日)在台東鎮海後軍中,預立遺囑 (給嗣秬):


人物生平
1856年,16歲,隨父運茶至上海。
1858年,通過上海縣試;次年,通過松江府試。
 1860年, 20歲,返鄉與元配馮氏結婚。未及半月,太平天國軍隊攻陷績溪縣城,數度佔據其家園,一家人在刀兵、瘟疫、飢餓中度過五年。
 1863年,元配馮氏遇難殉節。胡傳除了帶領家眷逃難,還協助督辦團練、與太平軍打游擊。
 1868年, 28歲,通過上海龍門書院甄試,入院就讀。
1867年1879年 7月,五次參加鄉試,皆未中舉。 
1881年 10月,剛過完中秋節,即自京師出發,費時42天,抵達東北吉林的寧古塔(11月27日)。以其堅忍的毅力,豐富的地理學知識,得到吳大澄的賞識。
1882年 10月,吳大澄特別向朝廷保薦,獲候補知縣之任命。
1887年 11月,前往海南島調查黎族互鬥案。
1888年 9月,協助吳大澄治理黃河,績效卓著。 
1889年,獲得「直隸州知州分發省分補用」的資格。
 1890年,在江蘇辦理稅務。
 1891年,奉旨調往台灣,次年春(1892.3.22 ,光緒18年2月24日),抵達基隆時,胡傳已52歲 ​​。 
1895年 8月22日,死於廈門,年55歲。




著名現代學者胡適的父親,清末台灣清官-胡傳。
  • 中文名:胡傳
  • 英文名: Hu Chuan
  • 別名:胡鐵花
  • 籍貫:安徽省績溪縣

2011.2.22
臺灣日記與稟啟/ 特別新聞(Breaking News!):胡適的父親胡鐵花抵達台北

由蘇錦坤先生的特別新聞(Breaking News!):胡適的父親胡鐵花抵達台北
知道一電子檔:

臺灣日記與稟啟
(清)胡傳撰
 
書籍簡介
弁言
卷一
卷二
卷三
附錄一
附錄二
附方豪先生的後記



----


鍾耀寧 胡鐵花〈胡適老爸)任台東令,有記載言:於市見蕃肉蕃骨。可見當時生活之野蠻!亦與所謂蕃有何異哉?

林明昌

閒來讀1951年出版胡傳(鐵花)《臺灣日記》。
讀到來台前許多朋友送來筆墨,也有人送酒、火腿、皮蛋、鴨,肚子就餓了。
又讀到埔里人殺「番」,屠而賣肉,煎骨為膏,食慾頓消。


----

「胡傳之以殺止殺」

   胡傳來台考察六個月之後,提出對付「番」(原住民)的最佳方法就是「殺」。他批評以前採用的「剿、撫、墾、防」都無效:

 
「剿則無功;撫則罔效;墾則並無尺土寸地報請升科;防則徒為富紳土豪保護茶寮、田寮、腦寮,而不能禁凶番出草。每年虛糜防餉、撫墾費為數甚鉅。明明無絲毫之益,而覆轍相蹈,至再、至三、至四,不悟、不悔;豈非咄咄怪事哉!」
 
  因此提出「以殺止殺」的主張,要兵民人人皆欲殺番:
  
「且我兵民如果人人皆欲殺番,皆能殺番,番必畏殺而不敢輕出。從此民與番各分疆界,漸相安於無事,轉各得以遂其生。以殺止殺,不亦可乎?」(光緒十八年八月初五日)
 
又說要罷撫局,改絃更張:
 
「誠見今日防務,非先罷撫局無從著手;非先將歷年剿防撫墾所以無效之故徹底奏明,改絃更張,以殺止殺,無濟于事。」(光緒十八年八月〈稟臺灣臬道憲顧〉)
 
  後來他又發現官弁勇丁不能殺番,實因吸鴉片者十之八九。於是力圖振作,欲革除吸鴉片之惡習。後因清廷割台,劉永福苦留相助,胡傳時病以重,不得不離台赴廈,抵廈五日而卒。享年五十五歲。
 
  感想一,若非官弁勇丁好食鴉片,以致無能殺「番」,則台灣原住民將遭遇更恐怖的殺戮浩劫。於此似該感謝鴉片毒害而生之善也。
 
  感想二,若非滿清割台,中國官民不得續行胡知州以殺止殺政策,台灣原住民不知增添多少枉死冤魂。於此似該感謝滿清割台而得之幸也。
 
  感想三,胡傳飽讀經論,詳熟聖言,然其治「番」策略亦不過以殺止殺,可謂淺陋而殘酷,不亦怪哉!
 
  感想四,台灣族群多元,命運不同,應相互尊重,也要各自省愆。


*****
陳耀昌
2017.8.27
數次讀胡傳「台灣日記與稟啟」,愈來愈覺得最後結束得怪怪的,相當突兀。
胡傳是一位清廉盡責好官,做事一絲不苟,生活非常有規律。記帳要記到「二元二角二分二厘⋯⋯」,每月初一、十五去什麼廟上香拜拜,都記得一清二楚。可說鉅细靡遺。特別是光緒十九年六月到台東任官以後,幾乎每天都會記上幾筆。
我算了一下,自光緒十九年六月到光緒二十一年五月二十八日,他寫最後一遍「書遺囑授矩兒」,整整二年,缺日跳過的地方只有19次,各缺1至6日不等,其中有一次是生病。較例外的一次是光緒二十年八月二十九日至九月五日,只有在九月一日記下:「大雨,不能詣埤南行香」。但也顯示,沒有去廟中上香拜拜,就是他心中大事,要記下一筆了。
目前,世人對胡鐵花的了解是:他在1896年(sic 1895)光緒二十一年五月二十八日覺得局勢險峻,深感天道無常而寫了給二兒子的遺囑,然後日記就結束在這一天。我們後來由他好友張經甫與家人撰寫的「胡鐵花先生家傳」才知道他在寫完遺囑五天後的閏五月三日啟程,離開任官二年的台東,然後拖著病體到了台南。然後六月二十五日離開台南,二十八日抵廈門,七月三日病逝。
我的疑問是:
以胡傳做事之認真、負責、仔細,即令他五月二十八日因為因時局險惡而立了遺書,但既然閠五月初三他可以全身而退,攜眷啟程赴台南,而身體也不是糟到不能行,不能食,不能執筆,甚至到了台南,劉永福還要留他下來一起抗日,何以他五月二十八日之日記,完全一片空白??
連每月初一、十五的例行到廟裏拜拜都要記下的胡傳,離開二年為官的台東州,至少也應該有:
「閠五月初三日,離台東州,⋯⋯(做了什麼安排),⋯⋯(心中有何感觸,至少也賦詩一首,以抒心情),⋯⋯隨行有那些人⋯⋯,(此去瞻望如何)」吧?
這樣的日記結尾,實在完全不像胡傳的風格。

hc:"二十一年(1895年)四月——馬關條約簽定。"上文陳醫師寫成1896。

2015.12.20

有幾個有關胡傳及台東史的問題就教專家與高人。先此道謝。
光緒二十一年五月二十八日,胡傳寫了遺書,六月五日離開台東。
據陳英「台東誌」:後張振鐸接任台東州,劉德杓代統後軍。袁錫中來,德杓副之,袁錫中正統。
在下之問題如下:
1)此時台北的官員都回大陸去了。台灣最大的官應為台南劉永福。
請問這個人事安排是胡傳臨走前的任命嗎?似乎不像,否則以他的個性,應該會記下。那麼是劉永福任命的?但不是台灣己割讓日本,官員都奉令內渡?何以有新任命?
2)張振鐸其人,在之前擔任什麼職務?見何記載?
3)袁錫中之前擔任什麼職務,是由台南或浸水營或花蓮過去的嗎?何以能凌駕久在新開園的宿將,己官拜「副將」的劉德杓?
4)劉德杓是何時到台灣的?是湘軍系統嗎?
5)劉德杓1900年被與簡大獅換俘回大陸以後,下落如何?清廷把他當罪犯?當英雄?當平民?
以上請賢達指教,不勝感激。


Tan Jackson 《 臺東州采訪冊》附錄 臺東誌(頁85):於光緒十九年癸巳正月,張兆連交卸,後元福接統.六月,呂兆璜交卸,胡傳接任臺東州;是月,後元福病故,胡傳接統.臺東知州與後軍統領,胡傳一人兼之;治法頗平,軍令頗嚴.欲開新城金砂,業已稟明總督;在任一年餘,金砂未及開辦而歸.後張振鐸接任臺東州,劉德杓代統後軍.袁錫中來,德杓副之,袁錫中正統...《臺海思慟錄》附錄/東方兵事紀略/臺灣篇下:(光緒二十一年)以副將袁錫中統鎮海後軍防後山埤南諸路...,光緒21年副將袁錫中先統鎮海後軍防後山埤南諸路;後接任後軍統領。當然是由唐景崧在任時任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