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7日 星期二

胡適譯葛德的 Harfenspieler (1952年9月10日),紀念這個最難忘的朋友


胡適譯葛德的 Harfenspieler (1952年9月10日),紀念這個最難忘的朋友

楊建民 下文:"徐志摩與歌德四句詩的六譯 "
還是有許多問題
本文 根據胡適之先生年譜長編 和 胡適的嘗試後集 比較好


嘗試後集 中的:



譯葛德的 Harfenspieler
(1952年9月10日)

誰不曾含著悲哀咽他的飯!

誰不曾中夜嘆息,睡了又重起,

淚汪汪地等候東方的復旦,

偉大的天神呵,他不曾認識你。


民國十四年八月, 徐志摩曾譯此詩如下:


誰不曾和著悲哀吞他的飯,

誰不曾在半夜裏驚心起坐,

淚滋滋的,東方的光明等待——

他不曾認識你,啊偉大的天父!


我們幾個朋友都笑他押的是硖石土音,......志摩看了我的譯稿,他又改譯一本如下:


誰不曾和著悲淚吞他的飯,

誰不曾在淒涼的深夜。愴心的,

獨自偎著他的枕衾幽嘆,——

偉大的神明啊,他不認識你。


我在二十七年後,撿得這些舊稿,都抄在這裡,紀念這個最難忘的朋友。.....


Gothe's Harfenspieler


Wer nie sein Brod mit Thränen as,
Wer nie die kummervollen Nächte
Auf seinem Bette weinend sas,
Der kennt euch nicht, ihr himmlischen Mächte.


Carlyle's Translation

Who never ate his bread in sorrow,

Who never spent the midnight hours

Weeping and waiting for the morrow,

He knows you not, ye heavenly powers.

----

朱家驊德文教授,受邀照字直譯 (他説胡適和徐志摩的譯文是從卡萊爾的英譯來的“,不能説是歌德”。這不確 胡適並非完全不懂德文)


******



徐志摩與歌德四句詩的六譯

楊建民

1925年8月,徐志摩在《晨報》副刊發表了自己的四句譯詩:

誰不曾和著悲哀吞他的飯,

誰不曾在半夜裏驚心起坐,

淚滋滋的,東方的光明等待——

他不曾認識你,啊偉大的天父!

這四句詩,是德國偉大詩人歌德在小説《威廉邁斯特學習時代》中,從一位彈豎琴的老人口中唱出的:

Wer nie sein brot mit thranen ass,

Wer nie die kummervollen Nacbte

Anf seinen Bette weinends ass,

Der kennt euch nicht, ihr himmtischen

Machte.

徐志摩的譯文是從英譯轉譯而來。為什麼恰恰挑出這四句譯出?當然是因為喜愛。可有一個故事,也是徐志摩翻譯此詩的引子:英國作家王爾德曾自 述,説他早年是個不羈的浪子,把人生當遊戲,不承認人間有悲哀。他的媽媽卻常常以歌德的這四句詩告誡他。後來他被關進監牢,受到奇恥大辱,這時才想起母 親,也深刻地體會到了這幾句詩的人生意味。他甚至還極沉痛地懺悔説:“在我看來,有時候似乎只有悲哀才是人間的唯一真理。”

徐志摩在義大利佛羅倫薩遊學時讀到了這個故事,隨即將這四句詩譯了出來,回國後不久便發表了。

這四句詩刊出的第二天,胡適找到徐志摩,笑著對他説:“志摩,你趁早做詩別押韻吧。你一沒研究過音韻,再你又用你的蠻音(徐志摩是浙江人)瞎押。你看這首詩,四行詩居然是四個韻。”老朋友的話實在不客氣,反過去一看還的確如此。作為詩人,徐志摩這次真臉紅了。

過了兩天,徐志摩收到胡適一封信。原來,從徐志摩那走後,胡適是一路琢磨。琢磨到手癢,他也將那四句詩譯了出來:

誰不曾含著悲哀咽他的飯!

誰不曾中夜嘆息,睡了又重起,

淚汪汪地等候東方的復旦,

偉大的天神呵,他不曾認識你。

胡適的翻譯,在押韻上用了功夫:一三、二四,讀起來順口了許多。胡適遵從了歌德的原文,而不是從其他語言轉譯。不過一天,胡適又給徐志摩打電話,説他請一位外國教授看了自己的譯詩。那位教授中文也很好,他將其中“天神”改作了“神明”。

經過這一番折騰,徐志摩又不甘了。他又參照原文,再譯了一次:

誰不曾和著悲淚吞他的飯,

誰不曾在淒涼的深夜。愴心的,

獨自偎著他的枕衾幽嘆,——

偉大的神明啊,他不認識你。

這次翻譯,不僅注重押韻,在情緒上也努力傳達。但是,他反復讀後,認為自己與胡適的三種譯文,仍“沒有産生具有那樣偉人的詩魂時應有一個要得的翻譯”。因此將這三種譯文附上,寫成《一個譯詩問題》,發表在《現代評論》雜誌當年的二卷38期上。

文章發表後很快産生了反應,研究德文的北大教授朱家驊立即寄來了自己的譯文:

誰從不曾含著眼淚吃過他的麵包,

誰從不曾把充滿悲愁的夜裏

在他的床上哭著坐過去了,

他不認識你們,你們蒼天的威力!

在附信裏,朱家驊還説胡適和徐志摩的譯文是從卡萊爾的英譯來的,“不能説是歌德”,所以他自己是照字直譯。

另一位學人周開慶則在給徐志摩的信裏一口氣附上了他的三種譯法(此錄一):

誰不曾和著悲哀把飯咽下,

誰不曾在幽淒的深夜裏,

獨坐啜泣,暗自咨嗟,

偉大的神明呵,他不曾認識你!

這位先生看來也是行家裏手,因此批評起來也不含糊。他説徐志摩的初譯“不甚好,第二首音韻佳而字句似不甚自然;胡(適)譯的字句似較自然,而又不及徐譯第二首的深刻——這大概是二位先生詩的作風的根本差別吧”。

這個期間,徐志摩接手主持《晨報》副刊。他曾到上海去約請作者,見到了郭沫若。郭沫若也將自己的譯稿交給徐志摩:

人不曾把麵包和眼淚同吞,

人不曾悔恨煎心,夜夜都難就枕,

獨坐在枕頭上哭到過天明,

他是不會知道你的呀,天上的威棱。

郭沫若還評論了徐志摩和胡適的譯文。一是句法:“誰不曾怎麼,他不曾怎樣”,在中文裏不清楚,意思容易混,應得斟酌;二,他認為此詩的意境 比徐、胡的譯文要深沉得多。人們有時為了不大重要的事也睡不安穩,但這類情形決不是歌德詩裏的境界。所以,郭沫若的譯文,就按自己理解,用“人……他”的 句式。徐志摩讀了以後卻認為,這樣的譯法與前面相比也沒有多大改良。

除去這一點,徐志摩在接下來寫的一篇文章裏,還對郭沫若的兩行譯文表達了看法:

人不曾悔恨煎心,夜夜都難就枕,

獨坐在枕頭上哭到過天明,

他假設,德語專家朱家驊讀到這裡就會説:枕頭!你的枕頭哪兒來的?徐志摩也懂德語,他認為“坐在枕頭上”不很妥當。

郭沫若看見了徐志摩的批評,馬上給徐寫信回應:

“志摩:在友人處看見你編纂的晨報副刊,看見你把我譯的歌德的那幾行詩也一道發表了,甚是慚愧……不過其中錯了一個字,我不能負責,倒要請 你為我改正一下。便是第三行的‘獨坐在枕頭上哭到天明’的‘枕’字,我決不會有那樣的荒唐,會連德文Bett(床)字也要譯成‘枕’字。我所以特別寫這封 信請求你,請你替我改正。”

歌德的四行小詩,一下子引來當時五位詩人學者(其中幾位無疑是文壇翹楚)競相試譯。為了一句詩,甚至一個詞,還書函往來,進行辨正,真有古人“語不驚人死不休”的追索精神。這樣的態度,叫今天人讀來,真該衷心敬佩才是。

但在徐志摩看來,這似乎還不夠。他將這幾種譯文集中在一起,以《葛德的四行詩還是沒有翻好》(葛德即歌德)為題,進行了議論。他説:

“不易,真不易!就只四行。字面要自然,簡單,隨熟;意義卻要深刻,遼遠,沉著;拆開來一個個字句得沒有毛病,合起來成一整首的詩,血脈貫通的,音節純粹的……”

因為有這樣高的要求,所以徐志摩先從自己説起:“我自己承認我譯的兩道都還要不得,別家的我也覺得不滿意,一定還有能手。等著看。”這樣看來,所有五位的精心之譯,仍然不能全然傳達原詩的情致和意味,徐志摩還在期待——“等著看”。

歌德這一首(此四句是前半首)詩,確如徐志摩的評價:“蘊蓄著永久的感動力和啟悟力……”但是,為了將它傳達過來,在當時就耗費了這麼多位 高手的如許心力。翻譯,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件發生在八十多年前的舊事,證明了這一點。記述出這節往事,除去想展示當時一代學人對藝術虔誠的風度,還希 望能傳達一些應該努力繼承的精神,給今天的學界和翻譯界一些借鑒。

《中華讀書報》 2006年11月08日



A color painting of Goethe, the German playwright, shows him reclining on a broken wall, wearing a long white cloak.
Goethe began the work that became “Faust” in his early 20s. He wouldn’t complete it until just before his death.Credit...Städel Museum


2025年1月5日 星期日

胡適:【不要被人牽著鼻子走】;好朋友梁實秋,其一

 【不要被人牽著鼻子走】


  2025年1月6日是胡適的好朋友梁實秋誕辰122週年紀念日。早在1929年,梁實秋的〈論思想統一〉就被胡適針對訓政時期中國國民黨「以黨治國」而作的《人權論集》收入,其後更接受胡適的邀請,加入翻譯《莎士比亞全集》的團隊。其後時局動盪,翻譯《莎士比亞全集》的團隊只有梁實秋持續翻譯,直到1967年梁實秋以一人之力首次完成整部《莎士比亞全集》的中譯。

  1987年2月是胡適逝世後的第25個年頭,85歲的梁實秋提筆回憶老友,這篇文章以「不要被人牽著鼻子走」為題,刊登於1987年2月24日《中國時報》第8版:


  二十五年前的二月二十四日下午,幾位客人在舍下作方城戲。我不在局內,電話鈴響,我去接聽,是一位朋友報告胡適之先生突然逝世的消息。牌局立即停止,大家聚在客廳,凄然無語,不歡而散。

  《文星》要我寫篇文章悼念胡先生,我一時寫不出來,我初步的感想是:胡先生的逝世是我們國家無可彌補的損失。於是我寫了以「但恨不見替人」爲題的約一千字的短文。二十五年過去了,我仍然覺得沒有人能代替他。難道眞如趙甌北所說「江山代有才人出,管領風騷數百年」,要等幾百年麼?

  胡先生之不可及處在於他的品學俱隆。他與人爲善,有敎無類的精神是盡人皆知的。我在上海中國公學敎書的時候,親見他在校長辦公室不時的被學生包圍,大部分是托著墨海(硯池)拿著宣紙請求先生的墨寶。先生是來者不拒,談笑風 生,顧而樂之,但是也常累得滿頭大汗。一口氣寫二三十副對聯是常事。先生自知並不以書法見長,他就是不肯拂青年之意。在北京大學的時候,他的賓客太多,無法應付,乃訂於每星期六上午公開接見來賓。親朋故舊,以及慕名來訪的,還有青年學子來執經問難的,把米糧庫四號先生的寓所擠得爆滿。先生周旋其間,手揮五絃,目送飛鴻。樂於與青年學子和一般人士接觸的學者,以我所知,只有梁任公先生差可比擬,然尙不及胡先生之平易近人。胡先生胸襟開廓,而又愛才若渴,凡是未能親炙而寫信請敎者,只要信有內容而又親切通順,先生必定作答,因此由書信交往而蒙先生獎掖者頗不乏人。

  先生任駐美大使期間,各處奔走演講從事宣傳,收效甚宏,原有一筆特支費不需報銷,但是先生於普通出差費用之外未曾動用特支分文,掃數歸繳國庫。外交圈内,以我所知,僅從前之羅文榦部長有此高風亮節。蓋先生平素自奉甚儉,辦事認眞,而利祿不足以動其心。猶憶在上海辦「新月」時,先生常邀儕輩到家餐聚,桌上的食物是夫人親製的一個大鍋菜,一層鷄、一層肉、一層蛋餃、一層蘿蔔白菜,名爲徽州的「一品鍋」。熱氣騰騰,主客盡歡。胡先生始終不離其對鄉土的愛好。在美國旅居時,有人從台灣到美國,胡先生煩他携帶的東西是一套柳條編的大蒸籠。先生讀美西洋文明,但他自己過的是樸實簡單的生活。儉以養廉,自然不失儒家風範。

  中國公學有一年因辦事人員措置乖方,致使全體人員薪給未能按時發放,羣情憤激。胡先生時在北平,聞訊遄返,問明原委,明辨是非,絕不偏袒部屬。處事公道而不瞻顧私情的精神使得大家由衷翕服。像這一類的事蹟,一定還多,和先生較多接觸的人一定知道得比我多。

  許多偉大人物常於瑣事中顯露出其不凡。胡先生曾對我們幾個朋友說,他讓陶淵明傳,讀到他給兒子的信「汝旦夕之費,自資爲難,今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勞,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大爲感動,從此先生對於僕役人等無不禮遇,待如友朋,從無疾言厲色。有一次我在北大下課,値先生於校門口,承囑搭他的車送我回家。那一天正值雨後,一路上他頻頻注視前方,囑咐司機:「小心,慢行,前面路上有個水坑,不要濺水到行人身上……」忙著作這樣的叮嚀,竟沒得工夫 和我說幾句話。坐汽車的人居然顧到行人。據李濟先生告訴我,有一回他和先生出遊,倦歸旅舍,先生未浴即睡,李先生問其故,先生說:「今日過倦,浴罷刷洗澡盆,力有末勝。」李先生大驚,因爲他從未聽說過旅客要自刷澡盆。但是先 生處處顧到別人,已成習慣,有如此者。

  學貫中西,實非易事,而胡先生當之無愧。試看他在青年時期所寫的「留學日記」,有幾人能有他那樣的好學深思?我個人在他那年齢,縱非醉生夢死,也是孤陋寡聞。先生嘗自期許,「但開風氣不爲師」。白話文運動便數他貢獻最大, 除了極少數的若干人之外,全國早已風靡,無人不受其影響。

  在學術思想方面,先生竭力提倡自由批評的風氣。他曾說:「上帝都可以批評,還有什麼不可以批評的?」他有考證癖,凡事都要尋根問柢。他介紹西方的某些哲學思想,但是「全盤西化」卻不是他的主張。他反對某些所謂的禮敎,但是他認識「儒」的意義,「打倒孔家店」的話不是他說的。有一年他到廬山看見一座和尙的塔,歸來寫了一篇六千字的文章作考據。常燕生先生譏諷他爲玩物喪志,先生意頗不平,他說他是要敎人一個尋證求眞的方法。後來先生對「水經注」 發生了興趣,積年累月的作了深入而龐大的研究,我曾當面問他這是不是玩物喪志,先生依然正色的說:「這是提示一個研究的方法。」現在他的「水經注」的研究已發表了,我不知道有多少學人從中學習到他的一套方法,不過我相信他對 於研究學問的方法之熱心倡導是不可及的。

  先生自承沒有從政的能力,也沒有政治的野心,但對政治理論與實際民生饒有興趣。他有批評的勇氣,也有容忍的雅量。他在「新月」上發表一連串的文章,後來輯爲小册,曰「人權論集」。當時有人譏爲十八世紀思想。如今「人權」「人權」之說叫得震天價響了。

  我遍讀先生書,覺得有一句一以貫之的名言:「不要被人牽著鼻子走!」


檔案描述:1959年5月24日臺灣省立師範大學校長杜元載於寓所宴請胡適,並請梁實秋等人作陪。圖為胡適與梁實秋合影。

館藏編號:HS-02-03-05-010


#胡適

#梁實秋

#人權論集

#論思想統一

#莎士比亞全集

#1903年1月6日

#誕辰122週年紀念

#不要被人牽著鼻子走


#胡適誕辰130週年特展隆重開展

#如果我是胡適 #關於自由和民主的思考題

#即將撤展


#開放時間為每週二至週六上午0930至1200下午1330至1630

#趕快揪團來預約導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