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為什麼 王世杰先生竟然還沒有紀錄
我再臺大圖書館看過
王世杰撰,國立武漢大學旅台校友會編輯,王世杰先生論著選集,1980年.
知道他將胡適之先生帶到郊外告訴他做為總統後選人"失敗"的來龍去脈
胡頌平先生編過他的年譜---還沒讀過
許先生說 王世杰先生是法學家--他晚年當蔣介石秘書卻憤而與蔣不碰面. 搬離陽明山.....:
河西著《自由的思想—海外學人訪談錄‧許倬雲: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北京:三聯,2009,頁07--2 (2008. 11 28訪問)
王世杰(1891年3月10日-1981年4月21日),字雪艇,湖北省武昌府崇陽縣人。中華民國官員、憲法學家、教育家。
目錄 |
生平
民國初期的活動
清末,王世杰先後在南路高等小學、湖北優級師範、天津北洋大學學習。武昌起義爆發後,回到武昌,任革命派的都督府秘書。1913年(民國2年),赴英國留學,入倫敦政治經濟學院。1917年(民國6年)畢業並獲得政治經濟學士學位。此後赴法國巴黎大學,1920年(民國9年)獲得法學博士學位。歸國後,出任北京大學教員,創辦《現代評論》周刊。[1][2]1927年(民國16年)6月,被任命為國民政府法制局局長。同年12月,調任湖北省政府委員兼教育廳廳長。翌年10月,被任命為海牙的常設仲裁法院仲裁人。11月,任立法院立法委員。1929年(民國18年)3月,任國立武漢大學校長。1931年(民國20年)12月,當選中國國民黨第四屆候補中央監察委員。[1][2]
國民政府的活動
1933年(民國22年)4月,升任國民政府教育部部長。1935年(民國24年)6月,任國立中央研究院第1屆評議員。同年11月,當選中國國民黨第五屆候補中央監察委員。1938年(民國27年)1月,退任教育部長,轉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參事室主任,並任政治部指導委員。同年6月,任國民參政會秘書長(任至1943年9月)。1939年(民國28年)11月,任中國國民黨中央宣傳部部長,從事抗日宣傳工作,任至1942年(民國31年)12月。1941年(民國30年)至1943年],兼任中央設計局秘書長。1943年4月,任三民主義青年團第一屆中央監察會監察。1944年(民國33年)11月,再任中國國民黨中央宣傳部部長。[3][2]1945年(民國34年)5月,當選中國國民黨第六屆中央監察委員。同年7月,宋子文就任行政院長,王世杰接任外交部長。8月,隨宋子文訪問蘇聯,簽訂《中蘇友好同盟條約》。歸國後,在重慶同中國共產黨進行和平交涉。[4]1946年(民國35年)7月,王世杰作為中國代表團團長出席巴黎和會。1947年9月的第二屆聯合國大會及1948年(民國37年)9月的第三屆聯合國大會,王世杰均為中國首席代表。他還先後成為制憲國民大會及行憲國民大會代表,1948年3月成為第一屆中央研究院院士。1948年12月,離任外交部長,由吳鐵城接任。[3][5]
台灣的活動
王世杰隨蔣介石逃往台灣。1950年(民國39年)3月,任總統府秘書長。1952年(民國41年)10月,任中國國民黨第七屆中央評議委員(第8至12屆連任)。1958年(民國47年)7月,任行政院政務委員。此外,他還幾度擔任出席聯合國大會中國代表。[3][6]1962年(民國51年)4月,任中央研究院院長。其間,兼任故宮博物院、中央博物院兩院共同理事會常務理事、故宮博物院管理委員會常務委員、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常務委員。1970年(民國59年)4月,辭去中央研究院院長,改任總統府資政。1981年(民國70年)4月21日,王世杰在台北市病逝。享年91歲(滿90歳)。[3][6]
著作
- 王世杰講述,憲法,1924年
- 王世杰,比較憲法,1929年/1935年/1927年/1991年
- 王世杰、錢端升,比較憲法,1946年/1948年/1937年/1936年/1989年/1997年
- 王世杰,國際形勢概觀,1959年
- 王世杰、胡慶育編,中國不平等條約之廢除,1967年
- 王世杰,王世杰先生論著選集,1978年
- 王世杰撰,國立武漢大學旅台校友會編輯,王世杰先生論著選集,1980年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王世杰日記,1990年
- 王世杰日記(手稿本) The diary of Dr. Wang Shih-Chieh
- 王世杰、胡慶育,中蘇友好同盟條約之簽訂及廢止
- 王世杰等主編,藝苑遺珍(名畫) A garland of Chinese paintings,1967年
-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纂委員會編纂,王世杰、蔣復璁主編,元人墨跡集冊
-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纂委員會編纂,王世杰、蔣復璁主編,元鮮於樞墨跡
家庭
- 妻:蕭德華,為音樂家蕭友梅之妹。二人共育有四個子女,分別為:
注釋
參考文獻
維基共享資源中相關的多媒體資源:王世杰 (中華民國政治人物) |
- 徐友春主編. 民國人物大辭典 増訂版. 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7. ISBN 978-7-202-03014-1.
- 劉國銘主編. 中國國民黨百年人物全書. 團結出版社. 2005. ISBN 7-80214-039-0.
- 劉壽林等編. 民國職官年表. 中華書局. 1995. ISBN 7-101-01320-1.
- 東亜問題調査會. 最新支那要人伝. 朝日新聞社. 1941.
台北拜謁王世傑校長墓
作者與張忠琳女士在王世傑先生夫婦墓前合影吳歡歡攝
□ 薛 毅
2006年9月應邀赴台北,參加兩岸四地有22所大學參加的第五屆海峽兩岸知識大賽。到台北之前,我有一個強烈願望:務必抽空到國立武漢大學第一任校長王世傑先生陵墓祭拜。我身為武漢大學的領隊,又擔任大賽評審,既緊張又忙碌,萬般無奈,只好與王世傑先生兒媳張忠琳女士聯繫。已屆古稀之年的張忠琳女士十分善解人意,爽快答應了我們的要求,並按照約定準時駕車來到我們下榻的劍潭青年活動中心。同行的還有武漢大學3名參賽選手吳歡歡、阿爾察(蒙古族)和王園(女)。
11日清晨,秋雨綿綿。車行逾20分鐘,我們一行5人來到坐落於樹木繁茂、風景秀麗的台北陽明山王世傑先生陵墓。墓地在一條小路的盡頭,墓旁有一棵遠遠就可以看到的大樹。墓碑刻“先父王世傑先生母蕭德華夫人之墓”,署名為王世傑先生的兩個兒子和兩個女兒,分別是紀五、德邁、雪華、秋華。陵墓佔地20坪,約合63平方米。墓碑近旁有武漢大學在台同人1981年10月敬立、蘇雪林女士撰文、高翰先生書寫的《雪艇王公墓表》:
“公諱世傑,字雪艇,氏王,湖北崇陽縣人,生於民國前二十年三月十日。公自弱冠參與辛亥革命,即馳驅國事。後留學英法,獲法學博士學位。返國任教北京大學,著《比較憲法》,並編《現代評論》,望重士林。民國十八年,受命創建國立武漢大學於武昌郊外之珞珈山。辛苦三年,規模大備,論者謂足媲美泰西第一流現代學府。政府知其才調任教育部長……”《墓表》末文字:
東湖之濱珞珈聳立碧瓦連雲璇宮百尺
講筵宏開弦誦怡怡百年樹人勞悴不辭
菁莪千百蔚成國器靖獻邦家各竭忠智
赤舌燒城吾道遂東濟濟多士杖屐是從
泰山難頹典型宛在心喪三年長懷遺愛
草山蕘蕘東海滔滔勒銘貞石大德永昭
王世傑夫婦墓碑右側鑲嵌7位後人的石碑,黑色字體的是已經去世的長子王紀五(1927 -1991,曾擔任台灣行政院科學委員會副主任)、次子王德邁(1929-1974,曾擔任台灣稅捐處處長)、女婿艾世勳(1920-1999,曾擔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麻醉學系主任、教授);紅色字體的4位都健在,全部是女性,分別是長女王雪華(1923 -)、次女王秋華(1925-)、長媳張忠琳(1936-)、次媳林美智(1940-)。王世傑夫婦墓前左側,有王世傑夫人內侄豎立的一通石碑,上書“內侄蕭勤敬獻”的字樣。據介紹,蕭勤的父親是上海音樂學院創始人。
我們特意準備了鮮花置於墓前。祭拜雖然時間不長,卻時晴時雨,我們的照像是在雨中完成的。這里四面環山,原本是一片公墓。放眼望去,花海隨風搖曳,綠樹青翠欲滴,楓紅點綴枝頭,交織成一幅優美的風景畫。
離開墓地,我們一行到陽明山王世傑先生生前喜歡散步和遠眺台北市區的幾棵大樹下憑弔。返回的路上,張忠琳女士一邊駕車一邊講述對王世傑先生的懷念,言語中充滿了尊重。
王世傑(1891-1981),字雪艇,湖北崇陽人。先後留學英國和法國,獲倫敦大學政治學碩士和巴黎大學法學博士學位。 1918年回國後,先後擔任北京大學法律系教授和系主任、教務長,南京國民政府法制局局長、湖北教育廳廳長等職。 1928年主持武漢大學遷址珞珈山工作,並擔任國立武漢大學首任校長。 1933年後擔任國民政府教育部長、國民參政會秘書長、國民黨中央宣傳部長、外交部長等職。 1949年到台後,先後擔任台北故宮博物院院長、“總統府秘書長”、“行政院政務委員”、“中央研究院院長”等職。 1981年4月21日病逝於台北,終年90歲。著有《比較憲法》、《故宮名畫300種》、《藝苑遺珍》等。
王世傑先生擔任武漢大學校長期間,多方籌資建設武大,確立把武大建成具有文、法、理、工、農、醫等多學科的綜合性大學,制定“明誠弘毅”校訓,在武大發展史上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在國民政府和國民黨內先後擔任重要職務,但臨終前留下遺囑,效仿美國總統杰斐遜墓碑上只刻寫“維琴尼亞大學創辦者”的先例,要求在他的墓碑上只刻寫“前國立武漢大學校長王雪艇之墓”,對武漢大學的殷殷之情躍然紙上,感人至深。 王世傑先生酷愛收藏名人字畫。遺囑明確表示將他珍藏的77件名人字畫捐贈武漢大學。這些名人字畫分別出自南朝梁武帝,宋代蘇軾、黃庭堅、米芾、朱熹,元代黃公望,明代唐伯虎、文徵明、王守仁,清代劉墉等手筆,經王世傑先生夫人蕭德華女士親手縫製畫軸外之錦囊,冊頁手捲之錦袱,目前暫存台北故宮博物院。王世傑先生是20世紀中國諸多重大事件的親歷者和見證人,尤其他對武漢大學的貢獻和情感,無疑是應該肯定的。
台北拜谒王世杰校长墓
作者与张忠琳女士在王世杰先生夫妇墓前合影 吴欢欢摄
□ 薛 毅2006年9月应邀赴台北,参加两岸四地有22所大学参加的第五届海峡两岸知识大赛。到台北之前,我有一个强烈愿望:务必抽空到国立武汉大学第一任校长王 世杰先生陵墓祭拜。我身为武汉大学的领队,又担任大赛评审,既紧张又忙碌,万般无奈,只好与王世杰先生儿媳张忠琳女士联系。已届古稀之年的张忠琳女士十分 善解人意,爽快答应了我们的要求,并按照约定准时驾车来到我们下榻的剑潭青年活动中心。同行的还有武汉大学3名参赛选手吴欢欢、阿尔察(蒙古族)和王园 (女)。
11日清晨,秋雨绵绵。车行逾20分钟,我们一行5人来到坐落于树木繁茂、风景秀丽的台北阳明山王世杰先生陵墓。墓地在一条小路 的尽头,墓旁有一棵远远就可以看到的大树。墓碑刻“先父王世杰先生母萧德华夫人之墓”,署名为王世杰先生的两个儿子和两个女儿,分别是纪五、德迈、雪华、 秋华。陵墓占地20坪,约合63平方米。墓碑近旁有武汉大学在台同人1981年10月敬立、苏雪林女士撰文、高翰先生书写的《雪艇王公墓表》:“公讳世 杰,字雪艇,氏王,湖北崇阳县人,生于民国前二十年三月十日。公自弱冠参与辛亥革命,即驰驱国事。后留学英法,获法学博士学位。返国任教北京大学,著《比 较宪法》,并编《现代评论》,望重士林。民国十八年,受命创建国立武汉大学于武昌郊外之珞珈山。辛苦三年,规模大备,论者谓足媲美泰西第一流现代学府。政 府知其才调任教育部长……”《墓表》末文字:
东湖之滨珞珈耸立碧瓦连云璇宫百尺
讲筵宏开弦诵怡怡百年树人劳悴不辞
菁莪千百蔚成国器靖献邦家各竭忠智
赤舌烧城吾道遂东济济多士杖屐是从
泰山难颓典型宛在心丧三年长怀遗爱
草山荛荛东海滔滔勒铭贞石大德永昭
王世杰夫妇墓碑右侧镶嵌7位后人的石碑,黑色字体的是已经去世的长子王纪五(1927 -1991,曾担任台湾行政院科学委员会副主任)、次子王德迈(1929-1974,曾担任台湾税捐处处长)、女婿艾世勋(1920-1999,曾担任美 国哥伦比亚大学麻醉学系主任、教授);红色字体的4位都健在,全部是女性,分别是长女王雪华(1923-)、次女王秋华(1925-)、长媳张忠琳 (1936-)、次媳林美智(1940-)。王世杰夫妇墓前左侧,有王世杰夫人内侄竖立的一通石碑,上书“内侄萧勤敬献”的字样。据介绍,萧勤的父亲是上 海音乐学院创始人。
我们特意准备了鲜花置于墓前。祭拜虽然时间不长,却时晴时雨,我们的照像是在雨中完成的。这里四面环山,原本是一片公墓。放眼望去,花海随风摇曳,绿树青翠欲滴,枫红点缀枝头,交织成一幅优美的风景画。
离开墓地,我们一行到阳明山王世杰先生生前喜欢散步和远眺台北市区的几棵大树下凭吊。返回的路上,张忠琳女士一边驾车一边讲述对王世杰先生的怀念,言语中充满了尊重。
王世杰(1891-1981),字雪艇,湖北崇阳人。先后留学英国和法国,获伦敦大学政治学硕士和巴黎大学法学博士学位。1918年回国后,先后担任北京 大学法律系教授和系主任、教务长,南京国民政府法制局局长、湖北教育厅厅长等职。1928年主持武汉大学迁址珞珈山工作,并担任国立武汉大学首任校长。 1933年后担任国民政府教育部长、国民参政会秘书长、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外交部长等职。1949年到台后,先后担任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总统府秘书 长”、“行政院政务委员”、“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1981年4月21日病逝于台北,终年90岁。著有《比较宪法》、《故宫名画300种》、《艺苑遗 珍》等。
王世杰先生担任武汉大学校长期间,多方筹资建设武大,确立把武大建成具有文、法、理、工、农、医等多学科的综合性大学,制定“明 诚弘毅”校训,在武大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在国民政府和国民党内先后担任重要职务,但临终前留下遗嘱,效仿美国总统杰斐逊墓碑上只刻写“维琴尼 亚大学创办者”的先例,要求在他的墓碑上只刻写“前国立武汉大学校长王雪艇之墓”,对武汉大学的殷殷之情跃然纸上,感人至深。
王世杰先生酷爱 收藏名人字画。遗嘱明确表示将他珍藏的77件名人字画捐赠武汉大学。这些名人字画分别出自南朝梁武帝,宋代苏轼、黄庭坚、米芾、朱熹,元代黄公望,明代唐 伯虎、文征明、王守仁,清代刘墉等手笔,经王世杰先生夫人萧德华女士亲手缝制画轴外之锦囊,册页手卷之锦袱,目前暂存台北故宫博物院。
王世杰先生是20世纪中国诸多重大事件的亲历者和见证人,尤其他对武汉大学的贡献和情感,无疑是应该肯定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