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木正兒家藏中國近代名人尺牘
胡適致青木正兒(九封)
魯迅致青木正兒(一封)
周作人致青木正兒(八封)
王古魯致青木正兒(三十六封)
附︰王古魯致弘文堂
胡適在《五十年來中國之文學》裡說:「周作人同他的哥哥也曾用古文來譯小說。 .... 胡適從上海要到美國前,曾託王古魯遊說他離開中國,他反託王古魯勸胡適不要離開 ...
胡適之先生的世界The Many Worlds of Dr. Hu Shih: 苦雨庵的茶鍾和 ...
2011年1月16日 – 後來周作人在胡適死後寫了一篇紀念文,其中一段是: ... 冬,北京解放,適之倉惶飛往南京,未幾轉往上海,那時我也在上海,便托王古魯君代為致意, ...[PDF]
王古魯對古典小說文獻的蒐訪與研究
www.ncl.edu.tw/.../98-1-6羅景文P145-170.pdf -
File Format: PDF/Adobe Acrobat -by 羅景文 -
由於王古魯(1901-1958)在抗戰時期與日人親近,使得他蒐訪與研究古典小 ... 中鈎輯相關線索,藉以說明王古魯蒐求域外小說文獻,及其歸國之後介紹與整理這 ...
王古鲁_百度百科
王古魯(1901-1958)名鍾麟,字詠仁、仲廉,江蘇常熟人。 1920年赴日留學,次年考入東京高等師範學校研究科學習,1926年學成歸國,歷任北京女子師範大學講師,金陵、北京、中央、輔仁等大學教授,以及廣西教育廳編譯處處長、河南新中華日報編輯。 1938至1941年,王氏再次赴日,任日本東京文理科大學講師,並進行小說戲曲文獻的搜訪與調查。歸國後又隨周作人任北京圖書館秘書主任,主持日常館務。 50年代任北京師範大學教授,直到去世。王古魯在擔任金陵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專任研究員時便以“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學術概觀”、“日本史學家關於中國史學之研究”作為研究課題。他不僅大量翻譯日人文史著作,介紹日人的學術成果,更與日人信札往還,交流考辨、往來切磋,增進學術研究的深度,亦為中國學者爭得一席之位。除此之外,他也勤苦搜訪留存於東瀛卻在中國亡佚的小說戲曲珍籍,將之影攝回國,並選擇部分善本影印出版。而他對於小說戲曲的研究也有不少獨到的見解。王古魯著有《語言學概論》、《王古魯日本訪書記》。王古魯翻譯過日本青木正兒的《中國近世戲曲史》。在日本,王古魯拍攝了國內久佚的明馮夢龍《古今小說》的初刻本。王古鲁(1901-1958)名钟麟,字咏仁、仲廉,江苏常熟人。1920年赴日留学,次年考入东京高
等 师范学校研究科学习,1926年学成归国,历任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讲师,金陵、北京、中央、辅仁等大学教授,以及广西教育厅编译处处长、河南新中华日报编 辑。1938至1941年,王氏再次赴日,任日本东京文理科大学讲师,并进行小说戏曲文献的搜访与调查。归国后又随周作人任北京图书馆秘书主任,主持日常 馆务。50年代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直到去世。王古鲁在担任金陵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专任研究员时便以“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学术概观”、“日本史学家关于中国 史学之研究”作为研究课题。他不仅大量翻译日人文史著作,介绍日人的学术成果,更与日人信札往还,交流考辨、往来切磋,增进学术研究的深度,亦为中国学者 争得一席之位。除此之外,他也勤苦搜访留存于东瀛却在中国亡佚的小说戏曲珍籍,将之影摄回国,并选择部分善本影印出版。而他对于小说戏曲的研究也有不少独 到的见解。王古鲁著有《语言学概论》、《王古鲁日本访书记》。王古鲁翻译过日本青木正儿的《中国近世戏曲史》。在日本,王古鲁拍摄了国内久佚的明冯梦龙 《古今小说》的初刻本。
王古魯小說戲曲論集
王古鲁小说戏曲论集
作者: 王古鲁 / 苗怀明 (整理)出版社: 中华书局
出版年: 2012-12
页数: 332
定价: 58.00元
装帧: 平装
ISBN: 9787101088168
目录 · · · · · ·
一位不该被遗忘的学人——王古鲁和他的小说戏曲研究
日本访书记
摄取日本所藏中国旧刻小说书影经过志略
日本所藏的中国旧刻小说戏曲
小说琐记
日光访书记
元曲赵氏孤儿与服尔德
《全像古今小说》后跋
稗海一勺录
南宋说话人四家的分法
读《水浒全传郑序》
《明代徽调戏曲散出辑佚》引言
《初刻拍案惊奇》的介绍
明刊四十卷本的初刻拍案惊奇
覆尚友堂本和消闲居本初刻拍案惊奇
《二刻拍案惊奇》的介绍
通俗小说的来源
话本的性质和体裁
《熊龙峰四种小说》的介绍
《读水浒全传郑序》及《谈水浒传》
关于新刊《拍案惊奇》
谈《水浒志传评林》
《古今小说》与《喻世明言》
王古鲁致万国鼎
王古鲁致胡适
王古鲁致中华书局
王古鲁生平年表
王古鲁著述目录
青木正兒( 1887- 1964)《中國近世戲曲史》王古魯譯著 商務1931 台灣商務1965
王古鲁译著,蔡毅校订. 北京中華:2009-
《中國近世戲曲史》之作,出于欲繼述王忠愨國維先生名著《宋元戲曲史》之志,故原欲題為《明清戲曲史》,以易人曰人耳目之故,乃以《中國近世戲曲史》為名
也。稱之為“近世”者,以戲曲在唐以前,殆無足論,至宋稍見發達,至元勃興,至明清益盛。而元明之間,顯然有可劃為一期之差異存在。即元代以北曲雜劇為
盛;而明以後則南曲傳奇,極形全盛。且王先生編戲曲史也,劃宋以前為古劇,以與元劇區別,余從而欲以元代當戲曲史上之中世,而以明以後當近世也。 青木正儿《中國近世戲曲史》《中华名物考》
---
《中国近世戏曲史》_互动百科
《中國近世戲曲史》為史論著作。日本青木正兒著。成書於昭和五年(1930),1933年上海北新書局出版鄭震節譯本,1936年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了王古魯的全譯本,1954年中華書局出版了王古魯的增補修訂本,1958年又由作家出版社重印,題署為“青木正兒原著,王古魯譯著”。全書有五篇十六章三十二節。其第三篇“崑曲昌盛期”評述了自明嘉靖至清乾隆間的崑曲發展歷程。編輯摘要目錄
1 簡介
2 內容
3 價值
4 作者
5 譯者 《中國近世戲曲史》 - 簡介《中國近世戲曲史》《中國近世戲曲史》
中國戲曲史專著。 〔日〕青木正兒著,成書於昭和五年(1930)。 1933年上海北新書店曾出版鄭震節譯本。 1936年上海商務印書館又出版了王古魯的譯本,1954年中華書局出版了譯者的“增補修訂本”,1958年又由作家出版社重印。 著者自序撰寫此書目的是想作為王國維《宋元戲曲史》之續編,原欲題名為《明清戲曲史》。著者認為,戲曲在唐以前殆無足論,宋代稍見發達,是戲曲史的古代期,元代為中世期,明清為近世期,遂用現名。 青木正兒在大學求學時即愛好中國古典戲曲,1912年曾拜謁當時僑寓日本的王國維,1925年遊學北京,又訪晤王國維於清華大學,始以全力致力於中國戲曲史的研究,博覽曲籍,並在北京、上海觀摩戲曲演出,撰述《南北曲流源考》、《自崑曲至皮黃調的推移》等專論,在此基礎上,編寫了《中國近世戲曲史》。
1 簡介
2 內容
3 價值
4 作者
5 譯者 《中國近世戲曲史》 - 簡介《中國近世戲曲史》《中國近世戲曲史》
中國戲曲史專著。 〔日〕青木正兒著,成書於昭和五年(1930)。 1933年上海北新書店曾出版鄭震節譯本。 1936年上海商務印書館又出版了王古魯的譯本,1954年中華書局出版了譯者的“增補修訂本”,1958年又由作家出版社重印。 著者自序撰寫此書目的是想作為王國維《宋元戲曲史》之續編,原欲題名為《明清戲曲史》。著者認為,戲曲在唐以前殆無足論,宋代稍見發達,是戲曲史的古代期,元代為中世期,明清為近世期,遂用現名。 青木正兒在大學求學時即愛好中國古典戲曲,1912年曾拜謁當時僑寓日本的王國維,1925年遊學北京,又訪晤王國維於清華大學,始以全力致力於中國戲曲史的研究,博覽曲籍,並在北京、上海觀摩戲曲演出,撰述《南北曲流源考》、《自崑曲至皮黃調的推移》等專論,在此基礎上,編寫了《中國近世戲曲史》。
《中國近世戲曲史》 - 內容《中國近世戲曲史》《中國近世戲曲史》
全書五篇十六章。第一篇“南戲北劇之由來”,敘述宋以前戲劇發展之概略,南北曲之起源,南北曲之分歧。第二篇“南戲復興期”,論述自元代中葉至明正德年間的南戲,以及固守元曲餘勢的明初雜劇。第三篇“崑曲昌盛期”,論述自明嘉靖至清乾隆期間的崑曲,又細分為崑曲的勃興時代(自嘉靖至萬曆初年)、極盛時代(前期)(萬曆年間)、極盛時代(後期)(自明天啟到清康熙初年)、餘勢時代(自康熙中葉至乾隆末葉)。這是全書著力論述的一篇,此篇五章,介紹和分析了五十幾位劇作家及其代表作。第四篇“花部勃興期”,論述自乾隆末至清末花部之勃興與崑曲之衰頹。第五篇為“餘論”,論述南北曲之比較,劇場之構造及南戲之腳色,沈璟之《南九宮十三調曲譜》與蔣孝之“九宮”、“十三調”二譜的關係。著者考訂證明,《讀曲叢刊》中《十三調南曲音節譜》及《舊編南九宮目錄》均非徐渭所撰。 《中國近世戲曲史》 - 價值此書對明清戲曲的重要作品,都寫了較詳盡的劇情梗概。分析作品,著者註重結構、取材、曲詞及聲律。重要作品的版本沿革,也略有介紹。這是一本材料豐富、編排系統、有一定影響的中國戲曲史研究專著。 譯者王古魯在中譯本中增入“參考”29處,附錄2項。 “參考”收入了許多重要的戲曲史料,彌補原著在徵引文獻方面的不足,也有的是為了糾正著者的錯誤,對原著作必要的補充與修正。並附錄《國立北平圖書館所藏之蔣孝〈舊南九宮譜〉》與《蔣孝〈舊編南九宮譜〉與沈璟〈南九宮十三調曲譜〉》考證文章兩篇。 1954年出版的“增補修訂本”,訂正了原譯的一些錯誤,並根據新的文獻資料,重編了《曲學書目舉要》,補入了《奢摩他室藏曲待價目》等,都反映了譯者嚴謹的治學態度,具有一定的學術價值。《中國近世戲曲史》 - 作者青木正兒是日本著名漢學家,文學博士,國立山口大學教授,日本學士院會員,日本中國學會會員,中國文學戲劇研究家。 青木正兒,號迷陽,生於日本山口縣下關。青木正兒自言少時就有“讀淨琉璃之癖”,在中學時代,喜讀《西廂記》等中國古典作品,“很覺中華戲曲有味”,在大學學習時代,致力於“元曲”的研究。 1908年進京都帝國大學後,師事狩野直喜(1868-1947)。狩野直喜是日本研究中國文學史的先驅之一。在狩野直喜的指導下,他廣泛涉獵《元曲選》、《嘯餘譜》等曲學書籍,並對元雜劇進行了專門研究,1911年以《元曲研究》一文從京都帝國大學中國哲學文學科畢業。畢業後任教於同誌社大學,1919年與京大同學小島佑馬、本田成之等組成“麗澤社”,創辦《支那學》雜誌。並在該雜誌上發表《以胡適為中心的中國文學革命》,是向日本介紹中國新文化運動及其中心人物胡適的第一篇文章。他還多次向胡適提供在日本搜索到的中國文學史資料。二十年代,他到中國訪學,與胡適有直接的交往。 1923年青木正兒任仙台東北帝國大學助教,後歷任京都帝國大學、山口大學教授。三十年代,青木正兒就被中國學術界譽為“日本新起的漢學家中有數的人物”,後更被譽為“舊本研究中國曲學的泰斗”。著有《中國文藝論數》(1927),《中國近世戲曲史》(1930),《中國文學概說》(1935),《元人雜劇序說》(1937),《元人雜劇》(譯註,1957)等,所著結集為《青木正兒全集》(10卷)。不過,最為學界熟知和影響深遠的,還是他的成名作《中國近世戲曲史》。他曾多次向王國維求教,並遊學北京、上海,觀摩皮黃、梆子、崑腔,寫成《自崑腔至皮黃調之推移》(1926),《南北曲源流考》(1927)兩文。在此基礎上,他用一年的時間,寫成《明清戲曲史》。為了便於日人閱讀,改題為《中國近世戲曲史》。所謂近世,是因為王國維把宋以前稱為古劇,“餘從而欲以元代當戲曲史上之中世,而以明以後當近世也”。 除中國戲曲外,青木正兒還研究中國飲食文化和風俗。他撰寫的《中華名物考》〔外一種〕一書為“日本中國學文粹”叢書中一本。 《中華名物考》〔外一種〕一書包括《中華名物考》和《華國風味》兩部書稿,均未在中國國內出版過。此兩部書稿屬於風俗、名物學方面的著作,《中華名物考》收集了青木自1943年至1958年之間發表的有關名物的論考,題材從草木之名到節物之名,非常廣泛。 [1]《中國近世戲曲史》 - 譯者就《中國近世戲曲史》的翻譯來講,王古魯先生應該說是再合適不過的人選,首先,依其個人的學術功力,他完全可以獨自撰寫一部同樣的戲曲史專著,這僅從其《蔣孝舊編南九宮譜與沈璟南九宮十三調曲譜》一文和《明代徽調戲曲散出輯佚》一書所顯示的學術水準就可看出來,只不過他選擇了這種寓著於譯的獨特著述方式。其次是其語言方面的純熟。他“遊學日本久,語言文字,盡通癥結”(吳梅《中國近世戲曲史》序),語言方面是絲毫不成問題的。此外,他曾先後兩次在日本各公私藏書機構訪書,拍攝了大量珍貴的古代小說資料,而且還同日本的漢學家們有著廣泛而密切的接觸,對日本的學界情況相當了解,並著有《最近日人研究中國學術之一斑》一書,專門對日本的漢學研究狀況進行系統、詳細的介紹。這也是我國第一部介紹國外漢學研究狀況的專著,如今對海外漢學的介紹和研究已成為一個學術熱點,但從時間上來講,已是在半個多世紀後了。僅就《中國近世戲曲史》一書來講,因為翻譯該書的關係,王古魯還和作者青木正兒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兩人不僅在該書中譯本出版前進行通信聯繫,相互討論切磋,其後還曾在日本有過愉快的面談,兩個人的來往一直持續了20多年,直到王古魯逝世前不久。新近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由李慶先生編註的《東瀛遺墨——近代中日文化交流稀見史料輯註》一書,收錄了王古魯致青木正兒的書信37封,其中披露了許多珍貴的資料,很值得一看。 無疑,王古魯先生對《中國近世戲曲史》的翻譯是成功的,在當時就受到學術界很高的讚譽,作者青木正兒本人也很滿意。該書翻譯的成功並不僅僅表現在王古魯先生忠實於原著,將作者的意見準確、妥帖地翻譯出來,更為重要的是,他沒有停留在譯的階段,而是憑著自己對戲曲史的嫻熟,“舉青木君徵引諸籍,無不一一檢校,舟車所至,曾不輟業”(吳梅序),同時還糾正了原著中的不少錯誤,補充了原著中所缺的一些材料,並在書中增加了參考和附錄兩部分內容。比如書後其附增的《曲學書目舉要補》和《奢摩他室藏曲待價目》對讀者都是極為有用的參考資料。這實際上是對原著做了一種增補修訂的工作,用譯者自己的話說,是“對於原著頗忠實,凡盡我力可以為此書助者,必設法覓得資料”(王古魯譯序)。正像吳梅先生所說的,“是正原文,闕功甚鉅”,“可為青木之諍友焉”(吳梅序)。經過王古魯的兩次翻譯增補,譯本篇幅竟比原著增加了三分之一,所以,後來在重版時,王古魯將署名也由譯者改成了譯著者。在他個人的意思,是“此次修行增補情形,更已逸出單純翻譯範圍,改用此二字,表示本人亦負一部分責任”(王古魯譯序),但從著作權的角度看,這也是對他所付出大量勞動的一種認可。無疑,這種寓著於譯的翻譯方式在古今中外也是很少見的,自然也是應該提倡的,這種做法無論是對原作者還是讀者都是有益的,但又並不是每一個譯者都能做到的。就以時下的學術著作翻譯而言,能將原著的意思用平實、通順的國語正確表達出來,不讓人曲解就已經是很高的要求了,更惶論對原著的增訂補充,至於原著尚通俗可懂,一翻譯過來就晦澀拗口的現象更是常見。
但願如今閱讀這部譯著的學人們還能留意一下或記住譯著者王古魯的名字。 [2]
****王古鲁东瀛摄书影
王古魯東瀛攝書影作者:謝其章文章來源:2012年2月24日《科學時報》 點擊數:38 更新時間:2012-2-25 10:27:12
那是上世紀90年代初的事了,那時琉璃廠書肆買賣古舊書的店鋪,生意很是清淡,至少表面上看來是如此,你在舊書店看書,店員總是比顧客多,這樣的情景很像夜班公交車快到終點除了司售,就你一個乘客。我就是在那個年代花了6塊錢買到一本王古魯的簽名本,是送給冒鶴亭的,書是精裝本《初刻拍案驚奇》。
前兩天自網上拍得《古今小說》的第一卷《珍珠衫》,還是金鑲玉的本子,一查,有可能是1947年商務印書館的本子,不然1955年的重印本值得金鑲玉嗎?說來,就是四七年的也不夠資格,那紙離拾不起個兒還遠呢。及至書到手,確認了是1947年的書,馬上與舊藏對比,倒是舊的紙白,重印的紙黃。寒舍原存《古今小說》(1955年文學古籍刊行社)是帶函套的線裝鉛印本,小本,一函六冊,另有一附冊是嚴敦易寫的《〈古今小說〉四十篇的撰述時代》和《〈古今小說〉所表現的和反映的》兩篇文章,含有導讀的意思。
我當年買後在函套裡面寫有一段話:“1991年5月26日上午去海王村尋書,仲(師傅)給找來一部分偵探類閒書,我自己尋得此《古今小說》,厭其插圖集中於前,托李師傅改裝一下,按回目插圖,還"插"字本意,工價人民幣十元。”我把關於1955年版《古今小說》的資料抄在函套的另一面:“據中華書局《古籍目錄》304頁著錄,此書僅印2000部,售價7元7角2分。本書原為明代天許齋刻本,日本內閣文庫收藏,1947年商務印書館用拍自日本內閣文庫藏本的照片為底本,並以日本尊經閣藏別本校勘,排印出版。古籍刊行社即用這份紙型校訂重印。1993年5月9日夜鈔。”
今天得金鑲玉本,有暇把這段話重查了一下,五五版的“出版說明”是這樣寫的:“原書為明代天許齋刻本,日本內閣文庫收藏,1947年常熟王氏以所攝照片並據日本尊經閣藏別本校定,交由上海涵芬樓排印出版,我們現在即用這份紙型加以校訂重印。”這與《古籍目錄》有幾處不同,“常熟王氏”即王古魯先生,很有名的版本專家,當年(上世紀30年代)若不是他去日本,歷經周折拍了那麼多流失於日本的中國珍本古書照片,很多古代小說我們看得到看不到還難說呢。
從日本回國後王古魯寫了《攝取日本所藏中國舊刻小說書影經過志略》,王古魯在日本共攝書110餘種(多為古小說),計2017頁,《古今小說》赫然在目,下註一行字“內閣文庫藏初刻”。王古魯先生在文章裡很詳細地敘說拍攝圖書遇到的種種困難,我們自己的古書,只有到異國他鄉拍了照才可以回歸,人家如果不讓拍,我們還就真的永遠沒法看到,所以說,說到《古今小說》,不提王古魯先生,很不夠意思。
王古魯說:“日本於明治維新以前,受我文化陶冶者甚久。中土歷代所刊書籍,流入東瀛者,指不勝屈。加以外患內亂較少,故今日公私藏書所在,中土已佚珍籍收藏頗多(其中尤以四部書籍,宋元舊槧,插架甚富)。此種情況,凡稍稍關心中日兩國文化交流史實者,無有不熟知者也。”
王去日本攝影的範圍“注重小說”,他擔心受人指摘,特引胡適和周作人的話來給自己找個“出師之名”。胡適說:“我們要知道這幾百年來,中國社會裡銷行最廣勢力最大的書籍,並不是四書五經,也不是程朱語錄,也不是韓柳文章,乃是些"言之不文行之最遠的白話小說"。”
周作人的話意思和胡適差不多:“在中國……影響中國社會的力量最大的,不是孔子老子,不是純粹文學,而是道教(不是老莊的道家)和通俗文字。因此,要研究中國文字,更不能置通俗文學於不顧。”
王古魯仍然“恐怕大家不知道日本所藏中國舊刻小說的真價值”,又舉了胡適的一大段論辭。王古魯的目的是爭取一筆去日本拍攝的費用,最終說動上峰,開會討論,批准了王古魯的計劃。
實際上,到日本拍攝書影絕非一件美差,其間遇到的困難和挫敗,只有王古魯自己默默承受“講到攝影的困難,真是一言難盡”。到了人家的地盤,就得遵守人家的規定,實在藉不出來的珍籍,還須找日本熟人幫忙,當天借出必須當天還書,沒拍清楚就再無返工的可能。更有甚者,到某大圖書館攝影,手續極其嚴苛,最後驚動了使館官員方才得以進入。
身心俱疲之苦,冷暖自知,王古魯說:“每天經過400支燭光忽開忽閉的長時間(至少在7小時以上)以後,走出暗室,眼睛感光時的痛苦;及每天站在書本後面,用手把書推平,以便攝影師攝取(約定不准拆散原書,且為經濟起見,如此辦法,一次可以攝取二頁。)經過長時間(至少七小時以上)以後,兩隻手臂的酸疼;而且每天夜以繼日地整理底片所消耗的精神與時間(每天拍攝以後,攝影師即回家,將當天所攝的照片現像。古魯則將上一天已經現像的照片,整次編號,每天彼此睡眠時間都極少。)攝影失敗時精神的懊喪,都不是言語所能形容的。”
我們今天輕鬆自在地閱讀這些小說,勿忘王古魯當初的一番苦心孤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