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適之先生稱老一輩的人如1933.6.18日記稱"菊生丈和夢旦丈":前者臨別贈: 千金之子坐不垂堂
2. 千金之子,坐不垂堂 | ||||
注音一式 ㄑ|ㄢ ㄐ|ㄣ ㄓ ㄗˇ ㄗㄨㄛˋ ㄅㄨˋ ㄔㄨㄟˊ ㄊㄤˊ | ||||
漢語拼音 qi n j n zh z zu b chu t n | 注音二式 chi n j n j t tzu b chu i t ng | |||
|
《周一良讀書題記 》北京:海豚,2012,p.43
.....解放前祝嘏之記念文集只有蔡元培、金毓黼、及此冊而已。解放初有《周叔弢生先生六十生日紀念論文集》。日本無慮有百餘種矣。
按:此書為胡適等編,商務印書館出版,一九三七年六月上海再版。
2018.2
張菊生先生七十生日紀念論文集
作者: 胡適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出版日期:2012/01/01
語言:簡體中文
定價:534元
2013.9
張菊生先生七十生日紀念論文集
書名:張菊生先生七十生日紀念論文集作者:胡適,蔡元培,王雲五,編
北京:商務印書館 版次:2012年1月第1版 頁數:547 頁 字數:410 千字 開本:16開 紙張:膠版紙 ISBN:9787100087650 定價:89.00
內容簡介1925?
該書是集結了當時最優秀的學者如胡適、蔡元培、王雲五、唐鉞、張東蓀、孟森、傅運森、馬衡、騰固、朱希祖等幾十篇有價值的論文而刊行的一本紀念冊。內容涵蓋了哲學、社會科學、語文學、自然科學、藝術、文學和歷史等領域,是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的集體展示。
目錄 總類中國學術史上漢宋兩派之長短得失 歷代藏經考略 哲學 《周易》三陳九卦釋義 《老子》這部書對於道家的關係 述陸賈的思想 胡適 多元認識論重述 社會科學 唐代經濟景況的變動 中國戰時應采的財政政策 走私之背景及對抗方策過去立憲運動的回顧及此次製憲的意義 已未詞科錄外錄 近代書院學校制度變遷考
陸賈(前240年-前170年),楚人。西漢初期的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對早期儒學的發展有重要作用。
生平
有口才、善辯論,早年隨劉邦平定天下時,常出使諸侯各國。漢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奉命出使南越(今兩廣一帶),招諭故秦南海尉趙佗臣屬漢朝,立為南越王。陸賈出使歸來,擢升為太中大夫。劉邦即位之初,重武力、輕詩書,以「居馬上得天下」自矜,他乃建議重視儒學,「行仁義,法先聖」,提出「逆取順守,文武並用」的統治方略,遂受命總結秦朝滅亡及歷史上國家成敗的經驗教訓,共著文12篇,每奏一篇,高祖無不稱善,故名其書為《新語》。
哲學上提出宇宙萬物都是「天地相承,氣感相應而成者」,反對神仙迷信思想,但也有聖人「承天誅惡」和天人感應的神秘思想。後人稱《新語》開啟賈誼、董仲舒的思想,成為漢代確立儒家思想統治地位的先聲。
高祖死後,呂后擅權。陸賈參預誅滅諸呂、迎立漢文帝劉恆,出力頗多。漢文帝即位後,陸賈再次出使勸說南越武帝趙佗重新恢復與中原的臣屬關係。
陸賈,出生於約前240~前170,西漢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其先為楚人。劉邦起事時,以陸賈有口才、善辯論,常派他出使諸侯各國。高祖十一年(西元前196),奉命出使南越(今兩廣一帶),招諭故秦南海尉趙佗臣屬漢朝,立為南越王,對於安定國內局勢,溝通南越與中原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起了良好的作用。陸賈出使歸來﹐擢為太中大夫。高祖死後,呂後擅權。陸賈參預誅滅諸呂﹑迎立文帝劉恒,出力頗多。文帝即位後,陸賈再次出使南越,勸說自稱南越武帝的趙佗廢去帝號。重新恢復與中原的臣屬關係。
中文名: 陸賈
國籍: 漢朝
出生地: 楚地
出生日期: 約前240年
逝世日期: 前170年
職業: 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
信仰: 儒學
主要成就: 參預誅滅諸呂、迎立劉恒
招撫南越,使趙佗廢去帝號
代表作品: 《新語》
目錄
人物簡介
陸賈主義
陸賈的思想
文化奇人
主要政績
與過秦論
出使南越
陸賈墓地
《史記·酈生陸賈列傳》
展開
人物簡介
陸賈
約前240~前170
人物身份
漢初思想家,政治家。楚人。早年隨劉邦平定天下,口才極佳,常出使諸侯。劉邦即帝位後,他受命出使南越,說服尉佗接受漢朝賜予的南越王印,稱臣奉漢約,被任為太中大夫。劉邦即位之初,重武力,輕詩書,以“居馬上得天下”自矜,他乃建議重視儒學,“行仁義,法先聖”,提出“逆取順守,文武並用”的統治方略,遂受命總結秦朝滅亡及歷史上國家成敗的經驗教訓,共著文12篇,每奏一篇,高祖無不稱善,故名其書為《新語》。
哲學理論
哲學上提出宇宙萬物都是“天地相承,氣感相應而成者”,反對神仙迷信思想,但也有聖人“承天誅惡”和天人感應的神秘思想。後人稱《新語》開啟賈誼、董仲舒的思想,成為漢代確立儒家思想統治地位的先聲。劉邦死後,呂氏稱制,大封諸呂為王,他乃稱病免職家居。後勸說丞相陳平結交太尉周勃,聯絡漢代大臣和宗室王侯,對誅殺諸呂、迎立文帝起了很大作用。漢文帝劉恒時,再使南越,使尉佗去帝制,歸附漢朝。著有《楚漢春秋》和《新語》等。
編輯本段陸賈主義
經歷
陸賈
陸賈
陸賈祖籍楚國,劉邦皇帝的左右近臣,曾憑一張伶牙俐齒說降南越王,有奇功。他儒生出身,常勸高祖皇帝注意《詩》、
《書》教化,聒噪煩了,皇帝斥責他:“天下是我騎在馬上打來了,《詩》、《書》這些破爛玩藝有何用?”但善於雄辯的陸賈成功地說服了他,最終使皇帝面有慚色地向他請教帝國的長治久安之策。據記載,陸賈寫了十二篇政治論文,每在宮廷中讀一篇,高祖皇帝都會高聲喝彩。從那時起,陸賈主義即成為漢初的國家哲學。陸賈主義的核心是老莊的自然無為原則。所謂自然無為,並非要求政府什麼都不管,而是要求政府不要恣意妄為,儘量對民間事務少干預。陸賈認為,政府只要順應自然法則行事,適時、適可而為,那麼什麼事情都做得很好了,可是看起來好像根本沒動手。例如,當民間太窮時不要加賦加稅,即使加得很少,群眾也負擔不起;當民間富裕了之後,即使成倍加賦加稅,群眾也感覺不到。
語錄
為對陸賈主義有個具體印象,下面摘錄他的幾則語錄:
──政府干涉的民間事務越多,天下就會越亂;法律訂得越詳瑣,執行越苛刻,違法犯罪的現象就越多。
──古代英明的虞舜治理天下時,彈五弦之琴,歌《南風》之詩,超然好似並不把自己當成君王,也從不自作聰明隨意干涉百姓的事務,但天下太平大治。
──所以明智的君王治理天下,平日悠閒的像無事可幹,寂靜的好像沒有命令要發佈,官府裏的官員像是虛設,市井間好像沒有值得政府操心的人民。
儒家色彩思想
讓人驚奇的是,陸賈老子腔調的背後,居然有一個帶儒家色彩的理想,二者在他的思想體系中毫無矛盾的跡象,他用這樣的詞句描繪自己追求的理想圖景:“郵驛無夜行之吏,鄉閭無夜名之征;犬不夜吠,鳥不夜鳴;老者息于堂,丁壯者耕耘于田;在朝者忠於君,在家者孝於親。於是賞善罰惡而潤色之,興辟雍庠序(學堂)而教誨之。然後賢愚異議,廉鄙異科,長幼異節,上下有差,強弱相扶,大小相懷,尊卑相承。”
政府不干涉理論
陸賈的政府不干涉理論,大概可以稱為東方的自由放任主義,與二千年後英國經濟學家亞當·斯密所宣導的自由放任主義有異曲同工之妙。斯密反對政府用看得見的手過多地干涉市場,他強調看不見的手──自然的市場法則──對社會經濟生活的調節作用。斯密明確指出政府的職能有三:
(1)保護國家安全,使其不受他國的侵犯;(2)維持社會內部的公正與秩序;(3)建設並維持一定的公共土木事業及公共設施。顯然,陸賈與斯密都認為政府當好“守夜人”就足夠了,所不同的是,陸賈的守夜人是個鄉村社會的守夜人。
陸賈的思想
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曾經說過,與 指約而易操 、無為而無不為的黃老之術不同,儒家力倡人主天下之儀錶也,主倡而臣和,主先而臣隨
①,強調君主在國家政治、道德生活中必須起到表率作用,並且認為一個國家的興衰取決於這個國家的君主模範帶頭作用起得如何。也就是說,在儒家看來,一個國家的命運是與這個國家君主的道德修養水準密切相關的。
如果這個國家的君主能以身作則、嚴以律己、時時以仁義 修身、勤政愛民、重義輕利,具有很高的道德境界,那麼他便會受到天下臣民的擁護與愛戴,天下也會因之而大治;反之,如果這個國家的君主暴虐無道、不施仁義、棄德任刑、橫徵暴斂、遠賢聖而用奸佞,那麼這個國家很快就會滅亡。也就是儒家創始人孔子所說的:
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②;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③;
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④;總之,
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⑤。
先秦儒家的這套 德化 理論,被 時時前說稱《詩》、《書》 的漢代第一儒——陸賈繼承了下來。而秦以
極武 而亡又是陸賈高揚儒家
德化 理論的機緣。陸賈作為劉邦的謀士,他在替劉邦總結秦亡教訓並為漢家王朝制訂長治久安之術時,就明確指出,要治理國家只靠武力與刑罰是不行的,儒家的
德化 理論必須受到高度重視。他認為秦二世而亡就是因為秦王不施仁義、專任刑罰,
驕奢靡麗 、重利輕義以及重用趙高等奸佞之臣所致,因此他認為漢家王朝要想不重蹈秦亡之覆轍,就必須以
去事之戒 作為
來事之師 ①,就必須反秦道而行之:
行仁義 而輕刑罰;
閉利門 而尚德義;
鋤佞臣而 求賢聖。
首先,陸賈認為, 極武 、 尚刑 是秦王朝驟亡的第一個原因。他說:
秦任刑法不變,卒滅趙氏 ②,又說: 秦以刑罰為巢,故有覆卵之患
③,還說: 秦始皇帝設為車裂之誅,以斂奸邪;築長城於戎境以備胡、越,……
蒙恬討亂于外,李斯治法於內。事逾煩,天下逾亂;法逾滋,而奸逾熾,……
秦非不欲為治,然失之者,乃舉措暴眾而用刑太極故也。 ④因此,陸賈認為, 夫法令者,所以誅惡,非所以勸善
⑤,用刑太極則 民畏之
,民畏之則去其域 ⑥,甚或鋌而走險起來反抗。因此, 夫欲建國、強威、辟地、服遠者,必得之於民。
⑦而要 得之於民
,就必須 握道而治,[依]德而引,席仁而坐,仗義而強 ⑧,就必須
法先聖 而
行仁義 ,因為
仁者道之紀,義者聖之學,學之者明,失之者昏,背之者亡 , 夫謀事不並仁義者後必敗,殖不固本而立高基者後必崩.所以, 聖人懷仁仗義,分明纖微,忖度天地,危而不傾、佚而不亂者,仁義之所治也。一句話,
萬世不亂,仁義之所治也.⑨這樣,作為先秦儒家之核心的 仁義
思想,便通過陸賈而成了漢朝的立國之本。
其次,陸賈認為,秦王朝二世而亡的第二個原因是橫徵暴斂,驕奢靡麗。他說:
秦始王驕奢靡麗,好作高臺榭、廣宮室,則天下豪富制屋宅者,莫不仿之,設房闥、備廄庫、繕雕琢刻畫之好,博玄黃琦瑋之色,以亂制度。
①在陸賈看來,無論是哪個君主,只要他棄仁義而不顧,一味追求靡麗的物質享受而不管人民的死活,肯定會遭到身死國破之禍。過去,
楚靈王居千里之地,享百邑之國,不先仁義而尚道德,懷奇技□□□,□陰陽,合物怪,作乾溪之台,立百仞之高,欲登浮雲窺天文,然身死於棄疾之手
②。到秦朝,秦始皇與秦二世又 驕奢靡麗 ,窮天下之奇寶異珍 以極耳目之好,以快淫邪之心 ③,結果弄得
疲百姓之力 ,而遭到天下人的反抗,最後國破家亡而成為後人的笑柄。基於這樣的歷史教訓,陸賈認為
據土子民、治國治眾者,不可以圖利;治產業,則教化不行,而政令不以。
④所以 聖人卑宮室而高道德,惡衣服而謹仁義,不損其行,以增其容,不虧其德,以飾其身。國不貴無事之功,家不藏無用之器。所以稀力役而省貢獻也。璧玉珠璣不禦於上,則玩好之物棄於下;雕刻綪畫不納於君,則淫伎曲巧絕於民
⑤。
也就是說,只有 重義輕利 —— 卑宮室而高道德 、 謹仁義 而 稀力役 ,才是 持久之道,常行之法也。 ⑥在這裏,陸賈高舉先秦儒家義利之辨的大旗而對歷史上的那些重利輕義的人進行了全面批判,這一方面具有普遍的重義輕利的意義,例如他曾經說,
君子篤于義而薄於利 ①, 君子以義相褒,小人以利相欺
②;又說 達於義者不可以動以利
③。但實際上,陸賈的義利之辨,主要是針對君主的行為而言的,如果我們聯想到漢高祖劉邦在得天下後,視天下為一己之產業,說出
某業所就,孰與仲多 ④的話來的話,那麼,就更可見陸賈的義利之辨是有的放矢的。這樣,先秦儒家重義輕利的思想也被陸賈納入了其《新語》之中,而成了陸賈為漢初統治者設計的一條基本的為政原則。
再次,陸賈認為,秦王朝覆滅的另一個原因是秦王不知選賢任能,而是重用趙高等擅權弄柄的佞臣。陸賈說秦
以趙高、李斯為杖,故有傾僕跌傷之禍。何哉?所任非也。 ⑤據此,他認為 杖聖者帝,杖賢者王,杖仁者霸,杖義者強,杖讒者滅,杖賊者亡。
⑥那麼,人主怎樣才能做到 選賢任能呢?陸賈認為,這就要求君主本人 居高處上
,要以 仁義為巢
, 行以仁義為本
⑦,這樣 仁者在位而仁義來,義士在朝而義士至。
除此之外,陸賈還提出了兩條原則:一是 慎微 ,二是 辨惑.陸賈認為,有很多德才兼備的賢能之人,如為天子佐,尅夏立商
的伊尹、 德美垂於後世
的曾子,以及孔家大賢人顏回,他們雖然在後來都 垂大名于萬世 ,但起初卻不過是做一些平凡而細微的事,如伊尹
躬執農夫之作 、曾子行孝於
糜粥之間 和
衽席之上、顏回 在陋巷
而 不改其樂.對於這些人,陸賈認為,君主必須能夠從他們的所 行之 小 ,發現其德行之 大 ,因為 夫建大功於天下者,必先修於閨門之內;垂大名于萬世者,必先行之於纖微之事
,君主只有做到 慎微
,才能選拔到 意懷帝王之道
、 志圖八極之表
的賢能之士。①除 慎微 外,陸賈認為君主還必須能夠
辨惑.所謂 辨惑 ,就是指君主要有辨別誰是賢能正直之君子、誰是佞邪奉迎之小人的能力。因為在陸賈看來,有一些忠賢之士為
了國家和君主的長遠利益,敢於 行不敢苟合,言不為苟容 ,說一些 忤逆之言 ;而一些佞邪之人則為了 阿上之意,從上之旨 ,往往 操直而乖方,懷曲而合邪 , 無悖逆之言,無不合之義.如果君主不能明辨邪佞之臣對君主的迷惑,而單以是否討好人君作為識別臣下是否忠誠的標準,結果必然是佞臣在朝而忠良被逐,
為善而不稱善,或不善而稱善 ②。長此以往,任何君主都必然象秦二世那樣因為不辨馬鹿、顛倒是非而落得個 身死人手,為天下笑 的下場。③
基於此,陸賈認為只有君主深辨其 惑 , 誅鋤奸臣賊子之黨,解釋凝滯紕繆之結,然後忠良方直之人則得容于世而施於政 ④,國家也才能長治久安。
總之,漢代第一儒陸賈在總結 秦所以失天下 的基礎上,鮮明地樹立起了尊儒的旗幟,為漢初統治者制定了
行仁義 而輕刑罰、重
義 而輕
利 、任忠賢而遠奸佞的帶有強烈儒學色彩的三大為政原則。但正如我們在前面所說,陸賈並非一個
醇儒 ,他尊儒是因為他認為儒家對
守天下 有用,雖然後人稱他為漢代第一儒,但他自己卻從沒有以起衰紹聖的儒學大師自居,他所關注的只是漢朝以什麼樣的理論,來指導政治實踐才能免于重蹈秦亡的覆轍。因此在這樣一種
因世而權行 的思想指導下,他對漢初流行的其他各家學說採取了寬容的態度,而且還有選擇地吸收了其他諸子的思想來充實儒家的思想體系。當然儒家吸收其他各家的思想以對自己的思想體系進行重構有一個漫長的過程,但是這一過程在漢代則是由陸賈首先開啟的。
所以,陸賈不僅是漢代重儒第一人,也是漢代儒家人物吸收其他各家思想以建立漢代新儒學的第一人。
首先,陸賈的 夫道莫大于無為 的思想來源於道家 黃老之學。陸賈說: 夫道莫大于無為,行莫大於謹敬,何以言之?昔虞舜治天下,彈五弦之琴,歌《南風》之詩,寂若無治國之意,漠若無憂民之心,然天下治。
周公制作禮樂,效天地,望山川,師旅不設,刑格法懸,而四海之內奉供來臻,越裳之君,重譯來朝。
①但是,陸賈的 無為
並不是由作為宇宙本根的 道 的 無為 推演出來的,而是從秦王朝驟亡教訓中總結出來的,是與秦始皇的濫用刑罰的
有為 相對立的。陸賈說:
秦始皇帝 設為車裂之誅,以斂奸邪,築長城於戎境以備胡、越,征大吞小,威震天下,將帥橫行,以服外國。蒙恬討亂于外,李斯治法於內。事逾煩天下逾亂,法逾滋而奸逾熾,兵馬益設而敵人逾多。
②因此,陸賈認為: 夫刑重者則身勞,事眾者則心煩,心煩者則刑罰縱橫而無所立,身勞者則百端回邪而無所就。是以君子之為治也,塊然若無事,寂然若無聲,官府若無,亭落若無民,閭裏不訟於巷,老幼不愁於庭……不言而信,不怒而威。
①總之, 故無為也乃有為也
②。
其次,陸賈天人學說中的陰陽災異思想來源於陰陽家。我們知道,天人關係是兩漢哲學爭論的中心問題。在這個問題上,陸賈一方面繼承與發揮了《易傳》與《荀子》的唯物主義觀點,但同時也吸收進了陰陽家的一些
天人感應 、陰陽災異的迷信思想。陸賈說:
《傳》曰:天生萬物,以地養之,聖人成之,功德參合而道術生焉。故曰張日月,列星辰,序四時,調陰陽,布氣治性,次置五行,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故在天者可見,在地者可量,在物者可紀,在人者可相。……跂引喘息、蜎飛蠕動之類,水生陸行、根著葉長之屬,為寧其心而安其性,蓋天地相承、氣感相應而成者也。③陸賈在《道基》篇中開宗明義講的這段話,實際上是通過發揮《易傳》的思想來闡述自己的宇宙萬物皆是由
氣生成的唯物主義觀點。在這裏,沒有什麼東西是神秘莫測的,一切都是可以被認識的。
在天者可見,在地者可量,在物者可紀,在人者可相.陸賈的這種宇宙觀,與荀子的 天人相分 學說也有相同之處,因為除《道基》篇之外,在《明誡》篇和《至德》篇中,陸賈還曾進一步說到:
故世衰道失,非天之所為也,乃君國者有以取之也 ,欲立功興譽,垂名流光顯榮華者,必取之身.這就是說,社會的興衰、國家的治亂、個人的貴賤榮辱皆與天無關,一切都取決於 人事。陸賈之所以大肆鼓吹這種 明於天人之分
的思想,主要是想讓君主不要受那些 論不驗之語,學不然之事,圖天地之形,說災異之變 而
不學詩書、行仁義 的世俗之人的迷惑,一心一意地 行仁義、法先聖
,把國家治理好。但是,陸賈並沒有把這種 天人相分 的思想貫徹到底,陰陽家的天人感應、禎祥災異的迷信思想也是陸賈天人學說中的重要內容。陸賈說:
惡政生於惡氣,惡氣生於災異,蝮蟲之類,隨氣而生,虹蜺之屬,因政而見。治道失於下,則天文應於上;惡政流於民,則蟲災生於地。……周公躬行仁義,郊祀後稷,越裳奉貢,重譯而臻,麟鳳草木緣化而應。殷紂無道,微子棄骨肉而亡。行善則鳥獸悅,行惡則臣子恐
①。又說: 星不晝見,日不夜照,雷不冬發,霜不夏降,臣不淩君,則陰不□□陽;盛夏不署,隆冬不霜,黑氣苞日,彗星揚□□,虹蜺冬見,蟄蟲夏藏,熒惑亂宿,眾星失行,聖人因天變而正其失,理其端而正其本
②。在這裏,陸賈便把人道的好壞與天道的禎祥、災異看作是互相感應的關係,認為政治敗壞,天便降蟲災於地;而政治清明,則麟鳳等禎祥之物便會產生。那麼,陸賈為什麼由
明於天人之分 的唯物主義思想陷入了這種
天人感應 的神學唯心主義的泥坑呢?其主要原因是,陸賈雖從天人相分的角度要求君主 握道而治,[依]德而行 ,但是在封建社會中君主是人間最高的權威,君主可以統治萬民,但卻沒有人能制約君主,因此只有借這種可與人
感應 的
天 來警戒、威嚇人君,使其
因天變而正其失,理其端而正其本 ,而起到一種規勸和限制人君胡作非為的作用。
再次,在歷史觀方面,陸賈繼承了法家韓非的觀點,把人類社會的發展分為
先聖 、
中聖 、
後聖 三個不同的歷史時期。陸賈說:
先聖乃仰觀天文,俯察地理,圖畫乾坤,以定人道。民始開悟,知有父子之親、君臣之義、夫婦之道、長幼之序,於是百官立,王道乃生。先聖
的代表是神農、黃帝、大禹和奚仲。神農 教民食五穀 ,黃帝教民 築宮室 ,大禹為民 決江疏河 ,奚仲教民 作車船. 先聖
之後,便是所謂的 中聖 時期。這時 民知輕重,好利惡難,避勞就逸。於是皋陶乃立獄制罪,懸賞設罰……。民知畏法而無禮義,於是中聖乃設辟雍庠序之教,以正上下之儀,明父子之禮,君臣之義。
再到後來, 禮義不行,綱紀不立,……
於是後聖乃定五經,明六藝,……以緒人倫,宗諸天地…… ①。在此,陸賈不僅意識到了人類物質文明的進步,而且還接觸到了國家和法律的起源。陸賈的這種把人類社會的發展分為
先聖 、
中聖 、
後聖 三個不同歷史時期的觀點,與先秦韓非在《韓非子·五蠹》中把歷史的發展分為上古、中古、近古和當今四世的觀點是一脈相承的。不僅如此,陸賈還根據韓非的
聖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和 世異則事異 、 事異則備變 ②的思想,認為 制事者因其則,……因世而權行
③,又認為因 天地之法而制其事,則世之變而設其義。故聖人不必同道
④。由此可以看到,在諸子各家中,雖然陸賈最堅決反對的是法家,但他並沒有全盤否定法家,他反對的只是法家
嚴而少恩 的極刑思想,對於法家的合理的思想因素還是積極地加以吸取的。陸賈在繼承與發揮法家理論基礎上形成的這種
權變 學說,表達了漢初地主階級在奪取政權後積極鞏固和發展封建統治的新制度的願望,具有積極的意義。
綜上所述,作為漢初傑出的思想家,陸賈的思想具有以下幾個特徵:①他是漢初在總結秦亡教訓基礎上第一個提出以
行仁義 作為立國之本的思想家,因此他是漢代的第一個著名儒家人物;②陸賈雖然在《新語》中大倡
仁義 之說,但陸賈的
仁義 已不象在先秦儒家那裏那樣具有普遍的道德倫理的意義,而是逐漸變成了封建君主用以
得天下之民 的一種
長久之術 ;③陸賈為了使儒家學說更加適應漢初政治統治的需要,他在堅持儒家基本思想傾向的同時,已經公開地從道家、陰陽家、法家等諸子各家中吸取合理的思想資料以充實儒家的思想體系,開啟了漢代儒學重構的先河。
總之,陸賈不僅為儒學在漢初的復興立下了汗馬功勞,並且為儒學在漢代的發展指出了方向,因此他是上承孟(子)、荀(子),下啟賈(誼)、董(仲舒)的漢代重要儒家人物,他的思想是由先秦儒學發展到董仲舒的今文經學的一個中間環節。
文化奇人
作者:柳向榮
陸賈,出生於前240年,前170年卒,享年七十歲,祖籍楚國,是個儒生,口才好得驚人,可以說是蘇秦、張儀再世。在陸賈看來,漢帝國雖然建立起來了,但根本就無法跟倒閉的秦帝國相比。多年的戰亂給國家和人民造成了嚴重的災難,到處都是蕭條凋零,到處都是哀鴻遍野,到處都荒無人煙,到處都鬼哭狼嚎。這是一個滿目瘡痍的帝國。這個一個建立在廢墟上的帝國,幾乎一無所有。如何恢復重建一個龐大強盛的帝國呢?陸賈思考的結果咋一聽說,似乎有些荒唐。他竟然建議這個帝國的締造者劉邦要從小小的一件事做起,那就是“讀書”,讀儒家的經典“詩”、“書”,方能從中找到長治久安的良策。
陸賈跟隨劉邦鬧革命的時候,就開始思考這個問題並基本上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方法。等到劉邦做了皇帝後,陸賈就經常在劉邦面前提出要多讀一點《詩》、《書》的重要性。劉邦以為這些書生是拿自己沒有讀過幾天書尋開心,有意賣弄他自己的學問。再加上老劉還的確也不喜歡儒生,拿人家儒生的高帽子當過尿壺。所以,他挺煩陸賈沒完沒了的重複什麼《詩》呀、《書》呀的。不就是一些無病申吟的老調和之乎者也的陳詞嗎?劉邦開始出粗話罵上了:“老子(乃公)騎在馬上打下的天子,怎麼會跟《詩》、《書》有屁事!”陸賈顯然早有準備,立即反駁道:“騎馬打天下,難道就可以在馬上治天下嗎?就拿商湯、周武來說,他們可都是通過戰爭奪取天下,通過安撫百姓守住天下的(逆取順守)。文武並用,才是長久之術嘛。”陸賈也不客氣了,搶白劉邦說“歷史上吳王夫差、智伯都是極端使用武力而亡的;秦任刑法多年不變,最後消滅趙國。如果秦統一天下,行仁義,法先聖,陛下怎麼能夠得到並擁有天下呢?”劉邦一下子驚詫得有些無地自容了,連忙對陸賈說:“試為我著秦所以失天下,我所以得之者的原因,包括自古以來的成敗之國得失的原因。”陸賈就粗述古往今來的存亡之徵,共十二篇。每奏一篇,劉邦就驚歎一次,連連誇好,大臣們也跟著高呼萬歲(喊誰萬歲呢?)。大夥把這本書起名為《新語》,足以說明陸賈的觀點在當時確是新穎獨到,富於創新。這要擱現在,大概要發單行本了。他是第一個提出了漢帝國如何長治久安問題的,他成為漢初最富有思想的先鋒人物。[1]
當年李斯也是這樣說的,可是事實呢?說歸說,關鍵在實效。不過,歷史已經給出了答案。正是這本《新語》的誕生,開創了漢帝國以來系統總結秦帝國經驗教訓的一代思想先河。歷史的奇跡顯然還在後面。儒生陸賈並沒有讓漢高祖劉邦實行儒家的政治理想,相反卻是一套黃老道家的政治主張。成為自春秋戰國五百年來法家思想獨佔鰲頭直至締造秦帝國以來,道家哲學作為第二個政治指導思想成就了漢帝國初創盛世七十年的輝煌。
他第一個把道家思想上升為一種治國的政治指導思想,並不只是道家思想的簡單翻版,而是用道家的思想原則把法家和儒家思想進行了改造和糅合,使得道家的“無為而治”思想更加貼近實際,更能解決問題。陸賈的《新語》雖然是粗略的表述,但他的這種“新觀念、新思路、新方法”無疑影響到今後的思想發展走向。自陸賈始,一切哲學思想自漢以來,都著眼於實際,注重其實用功效。事實證明,後來的思想家們幾乎都致力於思想多元一體的努力。
編輯本段主要政績
陸賈主要的政績有四件:一是為劉邦出使南越,勸說南越王趙佗去帝號,向劉邦稱臣。陸賈因此有功,被封為上大夫。二是勸說劉邦讀《詩》、《書》,使其明白“逆取順守”、“文武並用”的道理。,劉邦應該說還是“知恥而後勇”的,晚年在給太子的詔書裏提到:“我遭逢亂世,正趕上秦禁學,很高興,就認為讀書無益。自執掌天下以來,時時讀書,才讓我知道了作者的意思。回想過去的作為,有好多不是。”從這個意義上講,陸賈在漢初統治思想的形成和建樹方面有重大作用,其地位也是其他人無法代替的。三是在呂後專權、劉氏天下岌岌可危的時候,他勸說丞相陳平與太尉周勃捐棄前嫌團結一致,從而為日後平定諸呂之亂奠定了基礎。四是為漢文帝再度出使南越,勸南越王趙佗第二次去帝號,恢復與漢王朝的臣屬關係。前後17年間,陸賈兩下番禺,為維護國家統一作出貢獻。
最重要的是他在思想上的卓越貢獻,特別是他讓漢帝國接受了黃老哲學思想,為漢帝國開創了七十年的和平發展期。他奉旨著《新語》十二篇,是漢以來第一個全面總結秦帝國經驗教訓的知識份子,而且為“秦學研究”確定了基調。陸賈認為秦帝國失去天下的原因無外乎一個字“過”。他用放大鏡把秦帝國放在一個宏大的歷史背景下進行宏觀意義上的考察;他又用顯微鏡把秦帝國放在始皇帝和秦二世的身上進行解剖,進一步提出了“道莫大于無為,行莫大於謹敬”的政治主張。他的這一主張被漢帝國完全接受,並堅定不移的堅守了七十年,歷史上著名的“文景之治”就是漢在黃老政治思想指導下初創的盛世。
陸賈以“道法自然”和“無為而治”的道家思想為出發點,相容儒、法思想,開創了老莊哲學的新局面,也引領了漢一代學術界的新風尚。自漢以來,學術界不管遇到什麼樣的政治思想的影響,相容百家,自成一說已經成為了一種學術風尚。陸賈的道學思想的確不同一般。他說的“道”無疑是從老莊那裏拿來的。但是。這個“道”大可以是本,小可以是術。不消極,不遁世,而是積極入世,自然求治。他認為道近不必出於久遠,取其致要而有成。他甚至認為智者之所短,不如愚者之所長。他強調樸質者近忠,便巧者近亡的觀點,看上去是給老莊思想綴了個尾巴,實際上是把老莊思想拉回到現實。他同時是一個縱橫家,他把縱橫術也加進了道家思想中,讓道家思想更貼近現實,他說“善言古者合之於今,能述遠者考之於近。”他創新的“道”學理論可以用四個詞概括:自然順守、無為謹敬、懷柔致遠、守弱尚仁。而這些又都是道家的根本,的確能夠成為一代治國之策。
陸賈首先全面的改良儒學,使之能夠適應道家思想的基本原則。他找到了儒道兩家都關注“治”的共同點,強調儒家的“德治”與“謹敬無為”的內在聯繫,用儒家的“德治”來完善道家的“無為而治”。他說“虐行則怨積,德布則功興。”他還說:“堯以仁義為巢,舜以禹、稷、契為杖,故高而益安,動而益固。……秦以刑罰為巢,故有覆巢破卵之患;以趙高、李斯為杖,故有傾僕跌傷之禍。”話說到這裏算是點明白了。秦重刑罰是一種有害的“有為”,也就是把刑罰等同于“有為”;而堯重仁義是一種有益的“無為”,也就是把仁義等同于“無為”。以強制力和教化力區分“有無利害”,我們暫且不說陸賈在概念上有強迫性,實際上,他基本上堅持了道家的原則,採取了儒家的方法。
他緊接著改進法學,主要是批評了秦帝國的“法治”太過,方法就是該減的要減,該廢的要廢。減廢秦法成為漢帝國近七十年的主要工作,這是順應**的一項“民心工程”。這項工程完全按照陸賈設定的標準來判定是不是“無為而治”的。但凡減廢一條秦法,就標誌著漢帝國又取得了一次“無為而治”的戰果。因為從劉邦進咸陽“約法三章”起,就公開向國民承諾“余悉除去秦法”,就很得民心。因為秦法已經被李斯那傢伙搞成了人間地獄的鋼絲繩,出了皇帝,幾乎所有的人誰也保不住會被哪條法律致死。商鞅當年也深受其害而不無感慨,更何況又是幾百年的極端化,“法治絕對化”的確已經成為秦帝國的致命軟肋。可以說,秦帝國的法律至少有三害:一是嚴酷;二是繁雜;三是教條。哪一害都是要命的。以李斯的觀點,臣民都是匪寇,唯有法治能夠讓臣民不敢起匪寇之心。所以說,不是法治不好,法治到了秦帝國這等田地,的確已經很不好了。即便是這樣,陸賈也沒有因噎廢食,把孩子和水一起潑掉,仍然堅持治國必須依靠“法治”,但是,“法治”不是治國之本,而是治國之末。陸賈給出了一個長治久安的答案:“文武並用,德刑相濟”。自陸賈後,繼續關注秦失天下的還有賈山的《至言》。賈山之後還有賈誼的《過秦論》。大都從“過”出發,論及秦帝國的極端專制主義的危害。有漢一代,以秦為喻,關心治亂之道的始作俑者當屬陸賈。
陸賈還進一步提出減免賦稅徭役,讓利於民。他告誡劉邦不要圖利,不要貪功,不要爭名,也不要大興土木,不要發動戰爭。他認為這一切都是治國治民者都會很想去做的所謂“有為而治”,是不符合“清靜無為”和“大道自然”的本意的。相反,要與民休息,要不幹民,不擾民,不加賦,也就是“國不興無事之功,家不藏無用之器,稀力役而省貢獻也”。話說白了,皇帝也要勤儉節約,省著過日子,不要輕易給老百姓加負擔,找麻煩。這也是一條檢驗“無為而治”的標準。如果這樣做了,那可是財聚而民散,到頭來秦帝國的命運就會重現。
陸賈個人生活態度基本上保持了道家的風格。呂後專權時期,陸賈不得志,只好稱病(找個理由)免官在家裏閑呆著,因為好寺一帶土地肥沃,就把從出使南越所贈千金分給五個兒子,讓他們當農民。自己一天安車駟馬,帶著歌舞侍從酒食一應俱全,吃喝玩樂,十人輪流更換,頤養天年。這一點跟莊子就有點很像了。他死後就葬在好寺一帶桃花原邊。陸賈墓位於陝西省永壽縣店頭鎮桃花原邊,1981年被公佈為陝西省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
編輯本段與過秦論
據《史記·酈生陸賈列傳》,陸賈一生所做的事情主要有四件:一是為劉邦出使南越,勸說南越王趙佗去帝號,向劉邦稱臣。二是勸說劉邦讀《詩》、《書》,使其明白“逆取順守”、“文武並用”的道理。三是在呂後專權、劉氏天下岌岌可危的時候,勸說丞相陳平與太尉周勃捐棄前嫌團結一致,從而為日後平定諸呂之亂奠定了基礎。四是為漢文帝再度出使南越,勸南越王趙佗第二次去帝號,恢復與漢王朝的臣屬關係。
在這四件事中,最能展示陸賈才華與思想光輝的是第二件事情,《史記·酈生陸賈列傳》云:“陸生時時前說稱《詩》、《書》。高帝罵之曰:‘乃公居馬上而得之,安事《詩》、《書》!’陸生曰:‘居馬上得之,寧可以馬上治之乎?且湯、武逆取而以順守之,文武並用,長久之術也。昔者吳王夫差、智伯極武而亡;秦任刑法不變,卒滅趙氏。鄉(向)使秦已並天下,行仁義,法先聖,陛下安得而有之?’高帝不懌而有慚色,乃謂陸生曰:‘試為我著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之者何,及古成敗之國。’陸生乃粗述存亡之徵,凡著十二篇。每奏一篇,高帝未嘗不稱善,左右呼萬歲,號其書曰《新語》。”這是陸賈寫作《新語》的緣由,其大旨是為漢天下作長久計。《新語》在稽查古今成敗之理方面有其獨到之處,其開篇為《道基》,為什麼把“道”作為開篇?陸賈認為:“道”是萬物運行的根本,只有奉行“道”的紀綱原則,才能夠達到“國治”。從這裏出發,陸賈對歷史的興衰進行了深入的探討。
陸賈與趙佗
陸賈與趙佗
一般認為,入漢以後,總結秦亡原因並獲得重要影響的是漢文帝時的賈誼。賈誼的一篇《過秦論》,不但使他贏得了巨大的聲譽,而且還給人造成這樣的誤解:似乎認真總結秦亡天下原因的只有賈誼,是賈誼率先看到了隱藏在盛世之下的危機。其實,遠在賈誼之前,陸賈就對這一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在《新語》十二篇中,陸賈多次論及秦失天下的原因。如他在《新語·道基》中指出:“桓公尚德以霸,秦二世尚刑而亡,故虐行則怨積,德布則功興。”又在《新語·輔政》中說:“堯以仁義為巢,舜以禹、稷、契為杖,故高而益安,動而益固。……秦以刑罰為巢,故有覆巢破卵之患;以趙高、李斯為杖,故有傾僕跌傷之禍。”像這樣的例子,在《新語》中比比皆是,可以說,關注秦亡天下,從中引出經驗教訓的是陸賈《新語》的重要內容。
自陸賈首發過秦論之嚆矢後,繼續關注秦失天下的是賈山,《漢書·賈山傳》云:“孝文時,(賈山)言治亂之道,借秦為喻,名曰《至言》。”賈山的《至言》載於《漢書》本傳,從其內容來看,其基本思想是對陸賈思想的深化,賈山之後才出現賈誼對過秦的論述。我們這樣說,絕無貶低賈誼《過秦論》之意,只是想說,有漢一代,以秦為喻,關心治亂之道的始作俑者是陸賈。
漢得天下以後,舉國上下一片歡騰。這時,陸賈能率先看到隱藏在歌舞昇平背後的危機,以其思想的前瞻性向沾沾自喜的劉邦進上一言,對於維護兩漢四百年的基業無疑是有積極作用的。由於陸賈提出的問題是有漢一代急需解決的問題,因此,他對問題的提出勢必要引起有漢一代思想先鋒人物的高度重視。換言之,陸賈思想的先行性和敏銳性,使他成為漢初最富有思想的先鋒人物,正是他開啟了賈山、賈誼以秦喻治亂之理的先河。
陸賈
陸賈勸劉邦讀《詩》、《書》,從中了悟治亂之理,那麼,劉邦是否這樣做了呢?答案是肯定的。據嚴可均《全漢文》卷一引《古文苑》,劉邦晚年曾寫過《手敕太子》的詔書,詔書云:“吾遭亂世,當秦禁學,自喜,謂讀書無益。洎踐祚以來,時方省書,乃使人知作者之意。追思昔所行,多不是。”劉邦的愧悔之辭顯然是因陸賈“時時前說稱《詩》、《書》”而起的,進而言之,如果沒有陸賈向劉邦提出“逆取順守”、“文武並用”之理,使劉邦改變對《詩》、《書》的看法,劉邦又如何能在太子面前申明《詩》、《書》的重要性呢?從這一意義上講,陸賈在漢初統治思想的形成和建樹方面有重大作用,其地位也是其他人無法代替的。
編輯本段出使南越
大夫山公園,據說因山頂經常雲遮霧掩,山色朦朧而被稱為“大烏崗”,後傳說為紀念葬於該山的陸賈大夫而改名大夫山。相傳陸賈是楚國人,是能言善辯的謀士,曾幫助漢高祖劉邦平定天下。因戰亂多年,漢高祖不想用兵征伐已在番禺自立為南越武王的趙佗,於是派陸賈南下說服趙佗歸順漢朝,還代表漢朝廷授印封趙佗為南越王。陸賈因此有功,被封為上大夫。劉邦死後,太后專權,視嶺南一帶為蠻夷之地。趙佗不滿再次自立為南越武帝。後漢孝文帝再次派陸賈南下,又一次說服趙佗歸順漢朝。前後17年間,陸賈兩下番禺,為維護國家統一作出貢獻。陸賈是否死於番禺葬于大夫山,史書並無記載。改名大夫山,用於對陸賈的敬重和懷念。
編輯本段陸賈墓地
陸賈墓
陸賈墓
陸賈漢初楚人,以客從高祖定天下,名為有口辯士,常使諸侯。南越王尉他自立負漢,陸賈以辯才說服南越王稱臣奉漢約。高祖大悅,拜陸賈為太中大夫。
欲以前朝盛衰興之為鑒,陸賈著述十二篇,每奏一篇,高祖未嘗不稱其善,左右呼萬歲,號其書日“新語”。
呂後專權後,陸賈度不能爭之,乃病免家居,因好寺地善為家。有五男,以使南越所贈千金分其子,令為生產。陸賈安車駟馬,帶歌舞侍從十人輪流供給以養天年,死後葬好寺桃花原邊。
呂後專權,欲劫少主,劉氏危,時周勃與陳平將相有隙,經陸賈說和,同力誅呂,陸公名聲大振。
孝文帝即位,陸賈重新出使南越,去黃室稱制。 陸賈墓位於陝西省永壽縣店頭鎮桃花原邊。1981年被公佈為陝西省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同年豎立署名永壽縣人民政府文物保護標誌碑一塊。舊有石碑一通書“漢太中大夫陸公賈之墓”署清代陝西巡托畢沅。該墓三面環溝,一面接原,現屬店頭鎮關牛山林場,周圍松柏雜樹交翠。1980年元月永壽縣人民政府公佈並劃定了保護範圍,並設有文保小組及文保員。
《晉書·劉元海載記》:“吾每觀書傳,常鄙隨陸無武,絳灌無文。”
陸,即指陸賈。
編輯本段《史記·酈生陸賈列傳》
陸賈者,楚人也。以客從高祖定天下,名為有口辯士,居左右,常使諸侯。
及高祖時,中國初定,尉他平南越,因王之。高祖使陸賈賜尉他印為南越王。陸生至,尉他魋結箕倨見陸生。陸生因進說他曰:“足下中國人,親戚昆弟墳在真定。今足下反天性,棄冠帶,欲以區區之越與天子抗衡為敵國,禍且及身矣。且夫秦失其政,諸侯豪桀並起,唯漢王先入關,據咸陽。項羽倍約,自立為西楚霸王,諸侯皆屬,可謂至彊。然漢王起巴蜀,鞭笞天下,劫略諸侯,遂誅項羽滅之。五年之間,海內平定,此非人力,天之所建也。天子聞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誅暴逆,將相欲移兵而誅王,天子憐百姓新勞苦,故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剖符通使。君王宜郊迎,北面稱臣,乃欲以新造未集之越,屈彊於此。漢誠聞之,掘燒王先人塚,夷滅宗族,使一偏將將十萬眾臨越,則越殺王降漢,如反覆手耳。”
於是尉他乃蹶然起坐,謝陸生曰:“居蠻夷中久,殊失禮義。”因問陸生曰:“我孰與蕭何、曹參、韓信賢?”陸生曰:“王似賢。”複曰:“我孰與皇帝賢?”陸生曰:“皇帝起豐沛,討暴秦,誅彊楚,為天下興利除害,繼五帝三王之業,統理中國。中國之人以億計,地方萬里,居天下之膏腴,人眾車轝,萬物殷富,政由一家,自天地剖泮未始有也。今王眾不過數十萬,皆蠻夷,崎嶇山海間,譬若漢一郡,王何乃比於漢!”尉他大笑曰:“吾不起中國,故王此。使我居中國,何渠不若漢?”乃大說陸生,留與飲數月。曰:“越中無足與語,至生來,令我日聞所不聞。”賜陸生橐中裝直千金,他送亦千金。陸生卒拜尉他為南越王,令稱臣奉漢約。歸報,高祖大悅,拜賈為太中大夫。
陸生時時前說稱詩書。高帝罵之曰:“乃公居馬上而得之,安事詩書!”陸生曰;“居馬上得之,寧可以馬上治之乎?且湯武逆取而以順守之,文武並用,長久之術也。昔者吳王夫差、智伯極武而亡;秦任刑法不變,卒滅趙氏。鄉使秦已並天下,行仁義,法先聖,陛下安得而有之?”高帝不懌而有慚色,乃謂陸生曰:“試為我著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之者何,及古成敗之國。”陸生乃粗述存亡之徵,凡著十二篇。每奏一篇,高帝未嘗不稱善,左右呼萬歲,號其書曰“新語”。
孝惠帝時,呂太后用事,欲王諸呂,畏大臣有口者,陸生自度不能爭之,乃病免家居。以好畤田地善,可以家焉。有五男,乃出所使越得橐中裝賣千金,分其子,子二百金,令為生產。陸生常安車駟馬,從歌舞鼓琴瑟侍者十人,寶劍直百金,謂其子曰:“與汝約:過汝,汝給吾人馬酒食,極欲,十日而更。所死家,得寶劍車騎侍從者。一歲中往來過他客,率不過再三過,數見不鮮,無久慁公為也。”
呂太后時,王諸呂,諸呂擅權,欲劫少主,危劉氏。右丞相陳平患之,力不能爭,恐禍及己,常燕居深念。陸生往請,直入坐,而陳丞相方深念,不時見陸生。陸生曰:“何念之深也?”陳平曰:“生揣我何念?”陸生曰:“足下位為上相,食三萬戶侯,可謂極富貴無欲矣。然有憂念,不過患諸呂、少主耳。”陳平曰:“然。為之柰何?”陸生曰:“天下安,注意相;天下危,注意將。將相和調,則士務附;士務附,天下雖有變,即權不分。為社稷計,在兩君掌握耳。臣常欲謂太尉絳侯,絳侯與我戲,易吾言。君何不交驩太尉,深相結?”為陳平畫呂氏數事。陳平用其計,乃以五百金為絳侯壽,厚具樂飲;太尉亦報如之。此兩人深相結,則呂氏謀益衰。陳平乃以奴婢百人,車馬五十乘,錢五百萬,遺陸生為飲食費。陸生以此遊漢廷公卿間,名聲藉甚。
及誅諸呂,立孝文帝,陸生頗有力焉。孝文帝即位,欲使人之南越。陳丞相等乃言陸生為太中大夫,往使尉他,令尉他去黃屋稱制,令比諸侯,皆如意旨。語在南越語中。陸生竟以壽終。
平原君朱建者,楚人也。故嘗為淮南王黥布相,有罪去,後複事黥布。布欲反時,問平原君,平原君非之,布不聽而聽梁父侯,遂反。漢已誅布,聞平原君諫不與謀,得不誅。語在黥布語中。平原君為人辯有口,刻廉剛直,家於長安。行不苟合,義不取容。辟陽侯行不正,得幸呂太后。時辟陽侯欲知平原君,平原君不肯見。及平原君母死,陸生素與平原君善,過之。平原君家貧,未有以發喪,方假貸服具,陸生令平原君發喪。陸生往見辟陽侯,賀曰:“平原君母死。”辟陽侯曰:“平原君母死,何乃賀我乎?”陸賈曰:“前日君侯欲知平原君,平原君義不知君,以其母故。今其母死,君誠厚送喪,則彼為君死矣。”辟陽侯乃奉百金往稅。列侯貴人以辟陽侯故,往稅凡五百金。
辟陽侯幸呂太后,人或毀辟陽侯於孝惠帝,孝惠帝大怒,下吏,欲誅之。呂太后慚,不可以言。大臣多害辟陽侯行,欲遂誅之。辟陽侯急,因使人欲見平原君。平原君辭曰:“獄急,不敢見君。”乃求見孝惠幸臣閎籍孺,說之曰:“君所以得幸帝,天下莫不聞。今辟陽侯幸太后而下吏,道路皆言君讒,欲殺之。今日辟陽侯誅,旦日太后含怒,亦誅君。何不肉袒為辟陽侯言於帝?帝聽君出辟陽侯,太后大驩。兩主共幸君,君貴富益倍矣。”於是閎籍孺大恐,從其計,言帝,果出辟陽侯。辟陽侯之囚,欲見平原君,平原君不見辟陽侯,辟陽侯以為倍己,大怒。及其成功出之,乃大驚。
呂太后崩,大臣誅諸呂,辟陽侯於諸呂至深,而卒不誅。計畫所以全者,皆陸生、平原君之力也。
孝文帝時,淮南厲王殺辟陽侯,以諸呂故。文帝聞其客平原君為計策,使吏捕欲治。聞吏至門,平原君欲自殺。諸子及吏皆曰:“事未可知,何早自殺為?”平原君曰:“我死禍絕,不及而身矣。”遂自剄。孝文帝聞而惜之,曰:“吾無意殺之。”乃召其子,拜為中大夫。使匈奴,單于無禮,乃罵單于,遂死匈奴中。
初,沛公引兵過陳留,酈生踵軍門上謁曰:“高陽賤民酈食其,竊聞沛公暴露,將兵助楚討不義,敬勞從者,原得望見,口畫天下便事。”使者入通,沛公方洗,問使者曰:“何如人也?”使者對曰:“狀貌類大儒,衣儒衣,冠側注。”沛公曰:“為我謝之,言我方以天下為事,未暇見儒人也。”使者出謝曰:“沛公敬謝先生,方以天下為事,未暇見儒人也。”酈生瞋目案劍叱使者曰:“走!複入言沛公,吾高陽酒徒也,非儒人也。”使者懼而失謁,跪拾謁,還走,複入報曰:“客,天下壯士也,叱臣,臣恐,至失謁。曰‘走!複入言,而公高陽酒徒也’。”沛公遽雪足杖矛曰:“延客入!”
酈生入,揖沛公曰:“足下甚苦,暴衣露冠,將兵助楚討不義,足不何不自喜也?臣原以事見,而曰‘吾方以天下為事,未暇見儒人也’。夫足下欲興天下之大事而成天下之大功,而以目皮相,恐失天下之能士。且吾度足下之智不如吾,勇又不如吾。若欲就天下而不相見,竊為足下失之。”沛公謝曰:“鄉者聞先生之容,今見先生之意矣。”乃延而坐之,問所以取天下者。酈生曰:“夫足下欲成大功,不如止陳留。陳留者,天下之據旻也,兵之會地也,積粟數千萬石,城守甚堅。臣素善其令,原為足下說之。不聽臣,臣請為足下殺之,而下陳留。足下將陳留之眾,據陳留之城,而食其積粟,招天下之從兵;從兵已成,足下橫行天下,莫能有害足下者矣。”沛公曰:“敬聞命矣。”
於是酈生乃夜見陳留令,說之曰:“夫秦為無道而天下畔之,今足下與天下從則可以成大功。今獨為亡秦嬰城而堅守,臣竊為足下危之。”陳留令曰:“秦法至重也,不可以妄言,妄言者無類,吾不可以應。先生所以教臣者,非臣之意也,原勿複道。”酈生留宿臥,夜半時斬陳留令首,逾城而下報沛公。沛公引兵攻城,縣令首於長竿以示城上人,曰:“趣下,而令頭已斷矣!今後下者必先斬之!”於是陳留人見令已死,遂相率而下沛公。沛公舍陳留南城門上,因其庫兵,食積粟,留出入三月,從兵以萬數,遂入破秦。
太史公曰:世之傳酈生書,多曰漢王已拔三秦,東擊項籍而引軍於鞏洛之間,酈生被儒衣往說漢王。乃非也。自沛公未入關,與項羽別而至高陽,得酈生兄弟。余讀陸生新語書十二篇,固當世之辯士。至平原君子與余善,是以得具論之。
廣野大度,始冠側注。踵門長揖,深器重遇。說齊曆下,趣鼎何懼。陸賈使越,尉佗懾怖,相說國安,書成主悟。
中國文學史今別離
《》
資中筠自選集
對於黃遵憲“新派詩”的評價,學術界意見較為一致。梁啟超說:“近世詩人,能熔 鑄新理想以入舊風格者,當推黃公度。”又說:“要之,公度之詩,獨辟境界,卓然自立於二十世紀詩界中,群推為大家,公論不容誣也。”[1](P24) 陳三立說:公度“馳域外之觀,寫心上之語,才思橫軼,風格渾轉,出其餘技,乃近大家。此之謂天下健者”[2](P1127)。高旭說:“黃公度詩獨辟異 境,不愧中國詩界之哥倫布矣,近世洵無第二人。”。[3](P1282) 他如康有為、丘逢甲、狄葆賢、潘飛聲、徐世昌、林庚白、汪辟疆、吳宓、錢仲聯諸先生,于黃遵憲的“新派詩”,均極力稱讚[3](P1275—1308)。 20世紀中期和後期出版的幾部《中國文學史》,如遊國恩、季鎮淮等先生主編的《中國文學史》(四),陸侃如、馮沅君先生合著的《中國文學史簡編》,劉大傑
先生的《中國文學發展史》(下卷),復旦大學中文系1956級學生編寫的《中國近代文學史稿》,以及任訪秋先生主編的《中國近代文學史》,管林、鐘賢培先
生主編的《中國近代文學發展史》等,都對黃遵憲的“新派詩”評價較高。其原因,正如王瑤先生在《談晚清新派詩》中所分析的:“在沒有徹底打破舊詩形式以 前,要使詩能夠容納一定的民主主義的內容,而又不至破壞詩的表現力量,使詩仍能夠發生藝術的作用,這就是新派詩所可能達到的最高成就。從這種意義講。黃遵
憲可以說是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時代的代表詩人;不只在他的詩中富於反帝愛國的精神是這樣,在詩的藝術成就上也是這樣。”[4] 王先生以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分析了“新派詩”在當時歷史條件下所可能達到的最高成就,意見是十分中肯和有見地的。他的這一觀點確立了評價以黃遵憲為代表的 “新派詩”的基點,也得到了學術界的認同。
對於黃遵憲的“新派詩”,唯錢鐘書先生有不同的評價。他在《談藝錄》中說:
(黃公度)差能說西洋制度名物,掎摭聲光電化諸學,以為點綴,而於西人風雅之妙,性理之微,實少解會。故其詩有新事物,而無新理致。譬如《番客篇》,不過 胡稚威《海賈詩》。《以蓮菊桃雜供一瓶作歌》,不過《淮南子·俶真訓》所謂:“槐榆與橘柚,合而為兄弟;有苗與三危,通而為一家”;查初白《菊瓶插梅》詩 所謂:“高士累朝多合傳,佳人絕代少同時”;公度生於海通之世,不曰“有苗三危通一家”,而曰“黃白黑種同一國”耳。……蓋若輩之言詩界維新,僅指驅使西 故,亦猶參軍蠻語作詩,仍是用佛典梵語之結習而已。[5](P23—24)
對錢先生這段評論,筆者想就如下三點談些不同看法,請專家指正。
質疑之一:黃詩中是否僅“有新事物,而無新理致”。錢先生說,公度是“掎摭聲光電化諸學,以為點綴,而於西人風雅之妙,性理之微,實少解會。故其詩有新事物,而無新理致”。
黃遵憲的部分海外詩,由於創作主體對外國文化尚缺乏深入的認識與體驗,可能有此毛病。比如他早期寫的《日本雜事詩》(1890),其中有些詩是記述明治維 新後日本在“文明開化”、“富國強兵”和“殖產興業”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以及維新前後的變化。因為作者旨在記事,所謂“網羅舊聞,參考新政”[6] (P6),加之又採用短小的七絕形式,從詩的興象與韻味來衡量,都有欠缺。說黃遵憲這類的詩“有新事物,而無新理致”,似無不可。但黃遵憲大部分描寫新事 物的詩,如著名的《今別離》、《八月十五夜太平洋舟中望月作歌》、《以蓮菊桃雜供一瓶作歌》、《登巴黎鐵塔》、《海行雜感》都應屬“以舊風格含新意境”的 佳作,並不缺少“新理致”。
描寫異域的社會生活、自然風光,禮贊西方資產階級文明(科技、文學和藝術),體驗全球性境遇中的感受,這本是近代先進的中國人放眼世界之後所出現的新的人 文景觀和新的審美感受,是近代詩人視野拓展、審美範圍擴大、思想感情發生時代性變化的具體表現,黃遵憲詩歌有關這方面的內涵,首先應當充分肯定。這個問題 如果提得再高一點,也可以說是中國文學走向世界、促進中西文化融合的一個重要途徑和重要方面。
為了說明問題,讓我們從原典出發,去解讀黃遵憲的詩作。在黃遵憲的“新派詩”中,《今別離》是最為人們所熟悉和稱讚的。何藻翔在《嶺南詩存》中說:“《今 別離》四章,以舊格調運新理想,千古絕作,不可有二。”[3](P1301) 陳三立評為“質古淵茂,隱惻纏綿,蓋辟古人未曾有之境,為今人不可少之詩,作者神通至此,殆是天授。”[3](P517)。在解讀這組詩作之前必先說明, 為什麼近代詩壇對《今別離》如此讚不絕口呢?原因就是梁啟超所總結的黃遵憲“能熔鑄新理想以入舊風格”;或如範當世所分析的,該詩“意境古人所未有,而韻 味乃醇古獨絕”;也就是王瑤先生一語道破的:在近代,當舊形式還未被徹底打破之前,要想表現新內容,而又使詩不失其為詩,繼續保持其藝術魅力,黃遵憲的 《今別離》這類詩已達到了當時“新派詩”所能達到的最高成就。
《今別離》用的是《樂府詩集·雜曲歌辭》中的舊題,寫的卻是近代科學的新成就。詩人以輪船、火車、電報、照相,以及東西半球晝夜相反這一自然現象來抒寫男 女離情,真是別開生面,獨具韻味,是“以舊風格含新意境”的佳作,陳三立推之為“絕作不可再有”。這雖不免有過譽之嫌,但其驚喜、讚賞的態度亦由此而見。 請看他詠輪船、火車的第一首:
別腸轉如輪,一刻既萬周。眼見雙輪馳,益增中心憂。古亦有山川,古亦有車舟,車舟載離別,行止猶自由。今日舟與車,並力生離愁。明知須臾景,不許稍綢繆, 鐘聲一及時,頃刻不少留。雖有萬鈞柁,動如繞指柔;豈無打頭風,亦不畏石尤。送者未及返,君在天盡頭,望影倏不見,煙波杳悠悠。去矣一何速,歸定留滯不? 所願君歸時,快乘輕氣球。
這首詩的用韻與句意受到唐代詩人孟郊《車遙遙》的影響[3](P517),但詩人的感受已完全不同於古典詩歌所寫的離情別緒,而是滲入了一種現代性的體 驗。詩首二句“別腸轉如輪,一刻既萬周”,雖源于孟郊《遠遊聯句》中的“別腸車輪轉,一日一萬周”,但這裏的舟車已非古代的馬車、木船和轎子,而是現代的 輪船、火車,“一刻既萬周”,這種現代交通工具的神速既使詩人感到驚奇,又增加了抒情主人公離別的悲傷:“眼前雙輪馳,益增中心憂。”詩人說:“古亦有山 川,古亦有車舟,車舟載離別,行止猶自由。”古代的舟車可因人的感情需求而自由支配,可快可慢,可走可停;但現代化的輪船、火車卻是按時間開動的,它不理 會離別、送行雙方別離的悲苦,而稍停片刻,“明知須臾景,不許少綢繆”,只要鐘點一到,舟車馬上啟動。既不怕狂風,也不畏巨浪,無情地把對對情侶分開。現 代舟車速度之快又讓送別的一方難以接受,“送者未及返,君在天盡頭”,只好期待著:“所願君歸時,快乘輕氣球。”這首詩突出了現代交通工具火車、輪船驚人 的速度,這對19世紀末的中國人來說真是見所未見,聞所未聞,以火車、輪船的高速度來凸現情侶分別時的痛苦感受。這種由近代文明所引發的現代性的感受及生 活體驗是古典詩歌中所未曾出現過的。誠然,這首詩雖然明顯地受到孟郊《車遙遙》的影響,但同是抒寫男女離愁的苦痛,同是以舟、車作為離別的抒情載體,黃遵 憲的感受卻有別于孟郊。《今別離》中的時空全變了,因而詩人的人生體驗便具有了時代標誌,也就是一種現代性。這點應引起研究主體的特別珍視。
這種時代標誌或者說是現代性,使它的時空模式已不同於古典詩歌離別之作的時空模式。在黃遵憲的《今別離》中既有古今之別,也有中西之殊。這種古今、中西文化碰撞的火花在《今別離》另一首詩中有更突出的體現。詩云:
對於黃遵憲的“新派詩”,唯錢鐘書先生有不同的評價。他在《談藝錄》中說:
(黃公度)差能說西洋制度名物,掎摭聲光電化諸學,以為點綴,而於西人風雅之妙,性理之微,實少解會。故其詩有新事物,而無新理致。譬如《番客篇》,不過 胡稚威《海賈詩》。《以蓮菊桃雜供一瓶作歌》,不過《淮南子·俶真訓》所謂:“槐榆與橘柚,合而為兄弟;有苗與三危,通而為一家”;查初白《菊瓶插梅》詩 所謂:“高士累朝多合傳,佳人絕代少同時”;公度生於海通之世,不曰“有苗三危通一家”,而曰“黃白黑種同一國”耳。……蓋若輩之言詩界維新,僅指驅使西 故,亦猶參軍蠻語作詩,仍是用佛典梵語之結習而已。[5](P23—24)
對錢先生這段評論,筆者想就如下三點談些不同看法,請專家指正。
質疑之一:黃詩中是否僅“有新事物,而無新理致”。錢先生說,公度是“掎摭聲光電化諸學,以為點綴,而於西人風雅之妙,性理之微,實少解會。故其詩有新事物,而無新理致”。
黃遵憲的部分海外詩,由於創作主體對外國文化尚缺乏深入的認識與體驗,可能有此毛病。比如他早期寫的《日本雜事詩》(1890),其中有些詩是記述明治維 新後日本在“文明開化”、“富國強兵”和“殖產興業”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以及維新前後的變化。因為作者旨在記事,所謂“網羅舊聞,參考新政”[6] (P6),加之又採用短小的七絕形式,從詩的興象與韻味來衡量,都有欠缺。說黃遵憲這類的詩“有新事物,而無新理致”,似無不可。但黃遵憲大部分描寫新事 物的詩,如著名的《今別離》、《八月十五夜太平洋舟中望月作歌》、《以蓮菊桃雜供一瓶作歌》、《登巴黎鐵塔》、《海行雜感》都應屬“以舊風格含新意境”的 佳作,並不缺少“新理致”。
描寫異域的社會生活、自然風光,禮贊西方資產階級文明(科技、文學和藝術),體驗全球性境遇中的感受,這本是近代先進的中國人放眼世界之後所出現的新的人 文景觀和新的審美感受,是近代詩人視野拓展、審美範圍擴大、思想感情發生時代性變化的具體表現,黃遵憲詩歌有關這方面的內涵,首先應當充分肯定。這個問題 如果提得再高一點,也可以說是中國文學走向世界、促進中西文化融合的一個重要途徑和重要方面。
為了說明問題,讓我們從原典出發,去解讀黃遵憲的詩作。在黃遵憲的“新派詩”中,《今別離》是最為人們所熟悉和稱讚的。何藻翔在《嶺南詩存》中說:“《今 別離》四章,以舊格調運新理想,千古絕作,不可有二。”[3](P1301) 陳三立評為“質古淵茂,隱惻纏綿,蓋辟古人未曾有之境,為今人不可少之詩,作者神通至此,殆是天授。”[3](P517)。在解讀這組詩作之前必先說明, 為什麼近代詩壇對《今別離》如此讚不絕口呢?原因就是梁啟超所總結的黃遵憲“能熔鑄新理想以入舊風格”;或如範當世所分析的,該詩“意境古人所未有,而韻 味乃醇古獨絕”;也就是王瑤先生一語道破的:在近代,當舊形式還未被徹底打破之前,要想表現新內容,而又使詩不失其為詩,繼續保持其藝術魅力,黃遵憲的 《今別離》這類詩已達到了當時“新派詩”所能達到的最高成就。
《今別離》用的是《樂府詩集·雜曲歌辭》中的舊題,寫的卻是近代科學的新成就。詩人以輪船、火車、電報、照相,以及東西半球晝夜相反這一自然現象來抒寫男 女離情,真是別開生面,獨具韻味,是“以舊風格含新意境”的佳作,陳三立推之為“絕作不可再有”。這雖不免有過譽之嫌,但其驚喜、讚賞的態度亦由此而見。 請看他詠輪船、火車的第一首:
別腸轉如輪,一刻既萬周。眼見雙輪馳,益增中心憂。古亦有山川,古亦有車舟,車舟載離別,行止猶自由。今日舟與車,並力生離愁。明知須臾景,不許稍綢繆, 鐘聲一及時,頃刻不少留。雖有萬鈞柁,動如繞指柔;豈無打頭風,亦不畏石尤。送者未及返,君在天盡頭,望影倏不見,煙波杳悠悠。去矣一何速,歸定留滯不? 所願君歸時,快乘輕氣球。
這首詩的用韻與句意受到唐代詩人孟郊《車遙遙》的影響[3](P517),但詩人的感受已完全不同於古典詩歌所寫的離情別緒,而是滲入了一種現代性的體 驗。詩首二句“別腸轉如輪,一刻既萬周”,雖源于孟郊《遠遊聯句》中的“別腸車輪轉,一日一萬周”,但這裏的舟車已非古代的馬車、木船和轎子,而是現代的 輪船、火車,“一刻既萬周”,這種現代交通工具的神速既使詩人感到驚奇,又增加了抒情主人公離別的悲傷:“眼前雙輪馳,益增中心憂。”詩人說:“古亦有山 川,古亦有車舟,車舟載離別,行止猶自由。”古代的舟車可因人的感情需求而自由支配,可快可慢,可走可停;但現代化的輪船、火車卻是按時間開動的,它不理 會離別、送行雙方別離的悲苦,而稍停片刻,“明知須臾景,不許少綢繆”,只要鐘點一到,舟車馬上啟動。既不怕狂風,也不畏巨浪,無情地把對對情侶分開。現 代舟車速度之快又讓送別的一方難以接受,“送者未及返,君在天盡頭”,只好期待著:“所願君歸時,快乘輕氣球。”這首詩突出了現代交通工具火車、輪船驚人 的速度,這對19世紀末的中國人來說真是見所未見,聞所未聞,以火車、輪船的高速度來凸現情侶分別時的痛苦感受。這種由近代文明所引發的現代性的感受及生 活體驗是古典詩歌中所未曾出現過的。誠然,這首詩雖然明顯地受到孟郊《車遙遙》的影響,但同是抒寫男女離愁的苦痛,同是以舟、車作為離別的抒情載體,黃遵 憲的感受卻有別于孟郊。《今別離》中的時空全變了,因而詩人的人生體驗便具有了時代標誌,也就是一種現代性。這點應引起研究主體的特別珍視。
這種時代標誌或者說是現代性,使它的時空模式已不同於古典詩歌離別之作的時空模式。在黃遵憲的《今別離》中既有古今之別,也有中西之殊。這種古今、中西文化碰撞的火花在《今別離》另一首詩中有更突出的體現。詩云:
汝魂將何之?欲與君追隨,飄然渡滄海,不畏風波危。昨夕入君室,舉手搴君帷,披帷不見人,想君就枕遲。君魂倘尋我,會面亦難期。恐君魂來日,是妾不寐時。 妾睡君或醒,君睡妾豈知,彼此不相聞,安怪常參差。舉頭見明月,明月方入扉,此時想君身,侵曉剛披衣。君在海之角,妾在天之涯,相去三萬裏,晝夜相背馳, 眠起不同時,魂夢難相依。地長不能縮,翼短不能飛,只有戀君心,海枯終不移。海水深複深,難以量相思。
這首詩以東西兩半球的時差(晝夜相反)詠一對情侶相思中的錯位。在古代中國,雖也存在著不同地理位置上的時間差,但由於活動空間的相對固定和生活的慢節 奏,在人的時空意識上並不存在多大差距。黃遵憲寫此詩時因生活在英國,對西方自然科學已有相當的瞭解,他認同於地圓說,對東西兩半球晝夜相反已有實際的生 活體驗。詩人也正是以此為興奮點想像一位妻子思念她遠在海外的丈夫時夢魂的錯位。
妻子做了一個夢,夢魂漂洋過海尋丈夫而去。“昨日入君室”,掀開床帷,人卻不在,大約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