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2日 星期六

《往事不能如煙:陶英惠回憶錄》 胡適當中央研究院院長簡史


往事不能如煙:陶英惠回憶錄




























內容簡介

  「我是一個流亡學生,於民國三十八年(1949)來台時,還是一個初中二年級的小學生,至今已屆耄耋之年;說起來竟然是我家遷台的始祖!所以應該把我的過去,如怎樣離鄉背井,如何來到了台灣,怎麼樣求學?怎麼樣工作、退休的,不能不有個交代,留個紀錄。」
 
  ──歷史學者陶英惠憶述幼年在山東濟南的日子,及其抗戰後家逢巨變,淪為流亡學生,一路自澎湖來台的流離心境;後就讀於台灣大學,一生從事學術研究,任職於中央研究院足足半世紀(1964.07.~2014.07.)。本書根據作者長達六十年來的日記,細數過往點滴,為這段動盪的歷史留下見證。
 
本書特色
 
  「我的一生,經過太多波折,但都平安度過,真可謂三生有幸!因為學歷史的關係,養成了記日記的習慣,將歷經的重要事情及時留下紀錄,有空時便分類加以整理,終於完成了這本回憶錄。」──陶英惠
 
  從山東流亡學生轉而成為資深歷史學者,
  任職於中央研究院長達半世紀的陶英惠根據多年日記,
  細數一生親歷見聞,見證大時代的動盪與轉變!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陶英惠
 
  山東省德平縣(今陵縣)人,民國二十二年(1933)生。四十八年畢業於台灣大學歷史系。五十三年進入中央研究院近
代史研究所工作,以民國以來之教育、學術等問題作為研究範圍,於八十九年二月屆齡退休。




目錄
自序
第一章 幼年時期
第二章 在濟南的日子
第三章 流亡學生
第四章 台灣大學四年
第五章 預訓班第八期一年半
第六章 踏入社會就業時期
第七章 在中央研究院的歲月(1964.07.~2014.07.)
第八章 奉調總辦事處祕書組八年
第九章 我與胡適紀念館的一段淵緣―由間接協助變成直接負責館務
第十章 為桑梓文化略盡棉薄
第十一章 《傳記文學》十二年四個月
第十二章 退休後整理文稿
收回


自序

  俗語常說:往事如煙。也有人說,中年以後,逐漸領悟到忘得掉才是真幸福。我是從事歷史研究工作者,不能認同這種灑脫的人生觀。我是一個流亡學生,於民國三十八年(1949)來台時,還是一個初中二年級的小學生,至今已屆耄耋之年;說起來竟然是我家遷台的始祖!所以應該把我的過去,如怎樣離鄉背井,如何來到了台灣,怎麼樣求學?怎麼樣工作、退休的,不能不有個交代,留個紀錄。

  所幸我自民國四十五年(1956)起,便養成了記日記的習慣,所記詳略不一,且多為芝麻綠豆大的瑣事;但這六十多年的日記,幫助我記起很多事,至少時間不會有誤,經輸入電腦後,更便於查詢;這樣的恆心、毅力,自己也不免有些自豪!又如我讀中學,完全公費,吃住都在學校裡;讀了四年台大,一律免收學、雜、住宿等費,並優先分配宿舍、領取大陸救災總會的助學金,四年總共只繳了二十元新台幣,這二十元還是台大代防癆協會所收照X光的工本費。類似這些事,若不寫出來,怎麼對得起那些曾經幫助我的人!所以,我這本回憶錄,就命名《往事不能如煙》,趁還沒有老人痴呆前,寫下來留個紀錄。

  我一生只在三個機關任過職:最先在《新時代》雜誌社,雖然只有短短兩個半月的時間,卻也學到一些難得的經驗,一個雜誌的編、排、校、印的技巧,雜誌由上海印刷廠承印,我在那裡見識到了工人如何撿、排、印、裝,對於從手稿到成書的全部流程,都有了粗淺的認識。不料因此便與印刷、出版結下了緣,這一點淺薄的編校經驗,竟使我終生受益無窮。隨著時代的進步,現在再也看不到那種排印方式了。

  由《新時代》轉職國史館,在國史館三年多,實在沒有什麼貢獻可言;可是我的工作是負責蒐集抗戰史料,從草屯黨史會調來的《東方雜誌》、《國聞週報》以及自民國二十年至三十四年上海、天津、漢口、重慶各地方版的《大公報》、《中央日報》、《掃蕩報》、《新華日報》等,都從頭到尾翻閱了一遍,真是難得的機會。一般諷刺公務員上班為喝茶、看報,而我的「看報」卻是本分的工作。五十三年七月二日,自國史館轉至中研院近史所工作,直到退休。

  我是靠吳相湘教授指導的一篇學士論文,敲開了國史館和近史所的大門,一直工作到退休。在此要特別一提的,就是羅家倫(志希)館長與郭廷以(量宇)所長,都和業師吳相湘教授有些嫌隙,但都沒有將他們那一代的不愉快,延伸到我這個晚輩身上。其泱泱大度、兼容並蓄的雅量,尤令我萬分感佩!

  胡適之先生當年經常勸人寫回憶錄,老友張玉法院士著作等身,仍在不停的著述;有一出版家向他邀稿時說:「那些近代史方面的皇皇論著,你不寫或少寫一點,自然還有人寫,沒有關係;可是你的回憶錄,你若不寫,絕對沒有人替你寫。」雖說這是拉稿的說詞之一,但仔細想想,的確有些道理。我這一生,雖然庸庸碌碌,但並未虛度,也不能任其隨風而逝!

  本書之得以出版,多承秀威編輯部鄭伊庭經理鼎力玉成;復承中研院老同事閻琴南先生提供許多寶貴資料,補正闕謬;老同學齊國慶、趙元安兩先生費心校對,改正錯誤,謹在此一併致謝!


***

......院長就職,胡適直說總統「您錯了」

抗戰勝利後中研院遷回南京,一九四八年選出第一屆院士,各所本已大興土木,然而國共內戰接連失利,隔年朱家驊預見形勢轉移,已先著手遷台,但只有傅斯年領導的史語所大部分人員和文物圖書,和姜亮夫任所長的數學所圖書遷台。大多數院士除在美國外,都選擇留在中國。

一九五七年胡適擔任院長。出任前要先經評議會選舉,胡適以最高票獲選,蔣特地來參加胡適的就職典禮,但在講話時連帶批判了五四新文化運動。胡適當時直說「總統您錯了」,道德倫理本非中國文化所獨有,五四的意義在於提倡「民主」和「科學」,而科學的精神正在於「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並不是內戰失利遷台的原因。

現場目擊者呂實強形容:蔣中正聽後怫然色變

對照當天蔣的日記,蔣還是忍不住大罵胡適:「今天實為我平生所遭遇的第二次最大的橫逆之來。……我不知其人之狂妄荒謬至此,真是一狂人。今後又增我一次交友不易之經驗。而我輕交過譽,待人過厚,反為人所輕侮,應切戒之。惟仍恐其心理病態已深,不久於人世為慮也。」

胡適逝世,蔣送出輓聯:「新文化中舊道德的楷模;舊倫理中新思想的師表」。不論用什麼角度詮釋,至少說明蔣在公開場合,不得不給予胡適高度肯定。

胡適接任中央研究院院長時,整個中央研究院的預算才八百萬元台幣,他不僅沒有獨立辦公室,整個總辦事處也都安置在各個所擠出的空間。蔣中正對他雖尊崇,卻不願意挹注大量經費,胡適總是想盡辦法從別的管道為中央研究院爭取經費。

這位無可救藥的樂觀主義者,還曾把夢想投向當時台灣最有錢的兩個單位:台灣外匯主要來源的經濟部台糖公司,和省政府依為財政支柱的菸酒公賣局。

胡適籲請這兩個單位,分別包辦植物所籌備處和化學所籌備處,這兩單位當然也不可能有所回應。胡適想望的兩大金主始終也只能是夢中情人,但也證明胡適為了中研院有多想錢。....

(本文參考陶英惠和陳永發撰寫的《中央研究院史初稿》、《追求卓越:中央研究院八十年》,謹此致謝。)
SOURCE:翁啟惠讓強權難欺的中研院長因錢沾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