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arly half of all Junior 24 and Senior 48 Phi Beta Kappa inductees from the past nine years attended a private high school. http://ow.ly/A4z930oxTlV
-----
上海大同學校在胡適日記 趙元任的結婚相關資料 1921.6 為
La Universitano Utopia
Phi Beta Kappa
(fī)
n.
- An honorary society, founded in 1776,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graduates whose members are chosen on the basis of high academic standing.
- A member of this society.
[From the initials of the society's motto in Greek philosophiā biou kubernētēs, philosophy the guide of life : philosophiā, philosophy + biou, genitive of bios, life + kubernētēs, guide.]
The American Scholar, the magazine of the Phi Beta Kappa Society
theamericanscholar.org/ -
19 hours ago – The American Scholar is a quarterly magazine dedicated to current events, politics, history, science, culture and the arts.胡適1910年8/16留美 船上有提到 胡明復
"胡明復、趙元任、 周仁等總是和胡敦復一起談算學問題...恭敬這小群學者"....(詳下文 :追想胡明復)
胡明復 趙元任 胡適等三人同時得1913-14 的Phi Beta Kappa 會員
胡明復(1891年5月20日-1927年6月12日),江蘇省無錫縣人,中國第一位現代數學博士,參與創建了中國最早的綜合性科學團體中國科學社和最早的綜合性科學雜誌《科學》。他與其哥哥胡敦復、弟弟胡剛復並稱「三胡」。
1901年入讀南洋公學附屬小學堂(今南洋模範中學),次年升入中學部,其後又曾就讀於上海中等商業學校、南京高等商業學堂。1910成為第二批庚子賠款留美生赴美國留學,1914年夏畢業於美國康乃爾大學。畢業前後,與任鴻雋、楊杏佛、趙元任等中國留美學生籌備創立中國科學社和《科學》雜誌,走上了科學救國的道路。1917年獲哈佛大學數學專業哲學博士學位。1917年9月離美回國後,在其兄胡敦復創建的上海大同大學創辦並主持數學系多年,還兼任國立東南大學、南洋大學等校的教授,為《科學》雜誌的編務和科學社在國內的發展做出了極大的貢獻。1927年6月12日,不幸在無錫溺水身亡,時年僅36歲。
1929年中國科學社在上海建造中國第一座採用新式設計的公共圖書館,命名為「明復圖書館」(現為盧灣區圖書館),以示紀念。
[編輯] 外部連接
- 胡適:追想胡明復*
那個胡達便是胡明復。後來我和他和憲生都到康南耳大學,中國同學見了我們的姓名,總以為胡達、胡適是兄弟,卻不知道憲生和他是堂兄弟,我和他卻全無親屬的關係。
那年我們同時放洋的共有七十一人,此外還有胡敦复先生,唐孟倫先生,嚴約衝先生。船上十多天,大家都熟了。但是那時已可看出許多人的性情嗜好。我是一個愛玩的人,也吸紙菸,也愛喝檸檬水,也愛學打"五百"及"高低,傑克"等等紙牌。在吸煙室裡,我認得了憲生,常同他打"Shuffle Board";我又常同嚴約衝、張彭春、王鴻卓打紙牌。明復從不同我們玩。他和趙元任、周仁總是同胡敦复在一塊談天;我們偶然聽見他們談話,知道他們談的是算學問題,我們或是聽不懂,或是感覺沒有趣味,只好走開,心裡都恭敬這一小群的學者。
到了綺色佳(Ithaca)之後,明復與元任所學相同,最親熱;我在農科,同他們見面時很少。到了一九一二年以後,我改入文科,方才和明復元任同在克雷登(Prot.JE Creighton)先生的哲學班上。我們三個人同坐一排,從此我們便很相熟了。明復與元任的成績相差最近,競爭最烈。他們每學期的總平均總都在九十分以上;大概總是元任多著一分或半分,有一年他們差只有幾厘。他們在康南耳四年,每年的總成績都是全校最高的。一九一三年,我們三人同時被舉為Phi Beta Kappa會員;因為我們同在克雷登先生班上,又同在一排,故同班的人都很欣羨;其實我的成績遠不女問他們兩位。一九一四年,他們二人又同時被舉為Sigma Xi會員,這是理科的名譽學會,得之很難;他們兩人當時已得Phi Beta Kappa的"會鑰",又得Sigma Xi "會鑰",更是全校稀有的榮譽。 (郭复先生也是Phi Beta Kappa的會員。)
明復是科學社的發起人,這是大家知道的。這件事的記載,我在我的《藏暉室札記》里居然留和一點材料,現在摘已在此,也許可供將來科學社修史的人參考。
科學社發起的人是趙元任、胡達(明復)、周仁、秉志、過探先、楊銓、任鴻雋、金邦正、章元善。他們有一天(1914)聚在世界會(Cosmopolitan Club)的一個房間裡,——似是過探先所住,——商量要辦一個月報,名為"科學"。後來他們公推明復與楊銓、任鴻雋等起草,擬定"科學社"的招股章程。最初的章程是楊銓手寫付印的,其全文如下:
科學社招股章程
(1)定名本社定名科學社(Science Society)。
(2)宗旨本社發起"科學"(Science)月刊,以提倡科學,鼓吹實業,審定名詞,傳播知識,為宗旨。
(3)資本本社暫時以美金四百元為資本。
(4)股份本社發行股份票四十份,每份美金十元。其二十份由發起人擔任,餘二十份發售。
(5)交股法購一股者,限三期交清,以一月為一期:第一期五元,第二期三元,第三期二元。購二股者,限五期交清:第一期六元,第二三期各四元,第四五期各三元。每股東以三股為限,購三股者其二股依上述二股例交付,餘一股照單購法辦理。凡股東入股,轉股,均須先經本社認可。
(6)權利股東有享受贏餘及選舉被選舉權。
(7)總事務所在地本社總事務所暫設美國以薩克(Ithaca)城。
(8)期限 營業期限無定。
(9)通訊處 美國過探先。 (住址從略)
當時的目的只想辦一個"科學"月刊,資本只要美金四百元。後來才放手做去,變成今日的科學社,"科學"月刊的發行只成為社中的一件附屬事業了。
當時大家決定,先須收齊三個月的稿子,然後趕送出付印。明復在編輯上的功勞最大;他不但自己撰譯了不少稿子,還擔任整理別人的稿件,統一行款,改換標點,故他最辛苦。他在社中後來的貢獻與勞績,是許多朋友都知道的,不用我說了。
明復學的是數學物理,但他頗注意於他所專習的科學以外的事情。我住在世界會,常見明復到會裡來看雜誌;別的科學學生很少來的。
有一件事可以作證。民國元年(1912)十一月裡,明復和我發起一個政治研究會。那時在革命之後,大家都注意政治問題,故有這個會的組織。第一次組織會在我的房間裡開會,會員共十人,議決:
(1)每兩星期開會一次。
(2)每會討論一個問題,由會員二人輪次預備論文宣讀。論文完後,由會員討論。
(3)每會由會員一人輪當主席。
(4)會期在星期六下午二時。
第一次論會的論題為"美國議會",由過探先與我擔任。第二次論題為,"租稅制度",由胡明復與尤懷皋擔任。我的日記有這一條:
十二月念一日,中國學生政治研究會第二次會,論"租稅"。胡明復、尤懷皋二君任講演,甚有興味。 二君所預備演稿俱極精詳,費時當不少,其熱心可佩也。
明復與元任後來都到哈佛去了。那時杏佛(楊銓)編輯"科學",常向他們催稿子。民國五年(1916)六月間,杏佛作了一首白話打油詩寄給明復:——
寄 胡 明 復
自從老胡去,這城天氣涼。
新屋有風閣,清福過帝王。
境閒心不閒,手忙腳更忙。
為我告"夫子","科學"要文章。
元任見此詩,也和了一首:——
寄 楊 杏 佛
自從老胡來,此地暖如湯。
"科學"稿已去,"夫子"不敢當。
才完就要做,忙似閻羅王。
幸有"闢克匿,那時波士頓肯里白奇的社友還可大大的樂一場!
這也可以表示當時的朋友之樂,與科學社編輯部工作的狀況。
民國三年(1914) 明復得盲腸炎,幸早去割了,才得無事。民國五年(1916),元任也得盲腸炎,也得割治。那時我在紐約,作了一首打油詩寄給元任,並寄給明復看:——
聞道先生病了,叫我嚇了一跳。
"阿彭底賽梯斯!"這事有點不妙!
依我仔細看來,這病該怪胡達。
作和他兩口兒,可算得親熱殺:
同學同住同事,今又同到哈襪,
同時"西葛瑪鰓",同時"斐貝卡拔"。
前年胡達破肚,今年"先生"該割。
莫怪胡適無禮,嘴裡夾七夾八。
要"先生"開口笑,病中快活快活。
更望病早早好,阿彌陀佛菩薩!
那時候我正開始作白話詩,常同一班朋友討論文學問題。明復有一天忽然寄了兩首打油詩來,不但是白話的,竟是土白的。第一首是:
紐約城裡,
有個胡適,
白話連篇,
成啥樣式!
第二首是一首"寶塔詩":--
痴!
適之!
勿讀書!
香煙一支!
單做白話詩!
說時快,做時遲。
一做就是三小時!
我也答他一首"寶塔詩":--
咦!
希奇!
胡格哩,
(勿要) 我做詩!
這話不須提。
我做詩快得希,
從來不用三小時。
提起筆何用費心思,
筆尖兒嗤嗤嗤嗤地飛,
也不管寶塔詩有幾層兒!
這種朋友遊戲的樂處,可憐如今都成永不回來的陳跡了!
去年五月底,我從外國回來,住在滄州旅館。有一天,吳稚暉先生在我的房里大談。門外有客來了,我開門看時,原來是明復同周子競*(仁)兩位。我告訴他們,裡面是稚暉先生。他們怕打斷吳先生的談話,不肯進來,說"過幾天再來談",都走了。我以為,大家同在上海,相見很容易的。誰知不多時明復遂死了,那一回竟是我同他的永訣了。他永永不再來談了!
一九二八,三,十七。
*胡適日記1939.3.28 說他們是康乃爾大學四年的同學 其妻聶其壁夫人是曾文正公的外孫女其母為崇德老人 (胡適日記全集 7: 1934-1939 p.640)
周仁(1892年8月5日-1973年12月3日),字子兢,江蘇省江寧縣人。冶金學家和陶瓷學家,中國第一個民間科學團體中國科學社的創始人之一,曾參與中央研究院、中國科學院的籌建。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蔡元培夫人周峻之弟。
民國期間曾致力於實業的發展,並相繼任教於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國立交通大學,曾出任國立中央大學工學院(國立中央大學1949年在大陸更名南京大學,1962年在台復校;工學院後演變為今東南大學)院長,參與中央研究院的籌組,後任中央研究院工程研究所所長兼研究員。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曾參與籌建中國科學院,後任中國科學院冶金陶瓷研究所、上海冶金研究所、上海矽酸鹽化學所所長等職,對中國冶金、陶瓷領域的工程研究以及鋼鐵工業的技術發展做出了開創性的貢獻,培養了大批科技人才。
-----
胡敦復,大同大學創始人、教育家,清光緒十二年(1886年)正月十四日生,無錫縣堰橋村前人。與弟明復、剛復,并稱“一門三博士”。幼年從叔父胡雨人讀 書,12歲入上海南洋公學,后進震旦學院學拉丁文。1904年留學美國康奈爾大學哲學系,攻天文學、數學,3年后畢業獲博士學位。回國后受聘任清政府創設 的游美肄業館(后改名清華學校)教務長,主持赴美留學生的考錄工作。后又邀清華學校同仁共創立達學社,專事研討學術、編譯書籍、興辦學校。
1912年5月5日在上海創辦大同學院,自任院長。1922年,該學院經北洋政府核準改為大同大學,是民國以來第一所私人創辦的大學。1926年,胡敦復 去北京出任北京女子大學校長,同時主持大同校務。次年應聘任北洋大學理學院院長。不久辭職返滬繼任大同大學校長,同時兼任交通大學理學院數學系主任。3年 后大同大學基地擴至100余畝,先后落成大禮堂、圖書館、體育館、科學實驗室、學生宿舍等,教育事業大有發展。“八·一三”事變后又在新閘路購基地建校 舍,增設附中一院和二院(初中部和高中部)。
上海解放前夕,胡敦復去臺灣,想恢復大同大學未能如愿。后應聘任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客座教授。1978年12月1日逝世,享年92歲。
上海大同大學始建於1912年,前身是北京清華學堂(清華大學前身)教師胡敦複、平海瀾等在上海建立的立達學院。
1911年6月,北京清華學堂(清華大學前身)教師胡敦複、平海瀾、朱香晚、吳在淵、顧珊臣、郁少華、張季源、顧養吾、華綰言、周潤初、趙師曾等11人,組織立達學社。旨在興辦教育,培養人才。社長胡敦複。同年11月,因不滿清華學堂外國主事者的辦學方式,相繼來滬籌辦學校。
1912年3月19日,立達學社同仁捐款在上海南市肇周路南陽裏租屋,創辦大同學院作為同仁講學勵志之所,以"研究學術,明體達用"為宗旨。院長胡敦複,招收學生91人,立達學社同仁一年之內,將薪金全部捐納作為辦學之用。1914年1月,大同學院遷入南車站路401號自建校舍上課,有學生126人。
1922年9月,大同學院立案,改稱大同大學,有學生563人,增設大學別科。
1928年2月12日,立達學社會議決定:立達學社社長不得並任校長;校長不得並任立達學社社長。通過校董會組織大綱。擬聘校董:馬相伯、吳稚暉、蔡孑民、胡孟喜、楊蔭杭、張澹如、楊杏佛、陸伯鴻、趙晉卿、徐新六、張菊生。票選社員為校董:葉上之、平海瀾、朱香晚、華綰言、吳在淵、胡剛複、胡憲生、曹惠群。推選曹惠群為校長。
1928年8月5日,立達學社票舉朱香晚為社長。
1932年2月6日,上海市教育局准予中學部立案,改稱附屬中學,除教室、宿舍分開外,行政和經費仍與大學統一辦理,大學預科停辦。
1935年,《三十年之上海教育》對大同大學的評價:"該校辦理,處處經濟,絕不浪費。教員刻苦耐勞,精神貫注,學生樸素好學,教師輔導學生自動研究,尤為可貴"。
1937年8月28日,日機轟炸高昌廟江邊碼頭一帶,又炸毀南火車站,大同部分校舍被炸。1937年10月,華界淪陷,從南市遷至租界,借中國無線電工程學校及位育小學繼續上課。1938年9月,租用辣斐德路(今復興中路)律師公會大廈為臨時校舍。中學部979人,大學部850人。後大學部改借公共租界光夏中學校舍。1939年9月,新閘路新校舍建成,並附設附中二院,律師公會校址稱附中一院。
1942年,胡敦複繼曹惠群任附中校長。
1945年11月,校長胡敦複辭職,校董會推胡剛複為校長。胡剛複於1945年11月3日由渝飛滬到校視事。
1949年10月 校長胡剛複北上,由平海瀾擔任代理校長。
1951年2月 中共蓬萊區委調聞人馨來校任黨支部書記、政治教師。
1952年10月 全國高校院系調整,大同大學商學院併入上海財經學院,理學院併入復旦大學,工學院相關科系分別併入同濟大學、交通大學和華東化工學院,文學院(文學系、哲學教育系、史地政治系)併入華東師範大學,取消大同大學建制。
編輯本段第一任校長
1911年1月,清政府批准成立清華學堂(清華大學前身),該學堂專門培訓在全國選拔的留美學生,胡敦複被任命為清華學堂第一任教務長。
胡敦複(1886—1978)數學家、教育家。生於江蘇省無錫縣,其父胡壹修及仲叔胡雨人都是清末民初在當地興辦新學有影響的教育家和水利事業家。1907年,胡敦複與大妹胡彬夏皆通過考試,成為我國首次公派的留美學生。9月,胡敦複入美國康奈爾大學學習數學,1909年畢業後,適逢清廷成立遊美學務處,即被招回國參加留美學生選派工作。從1909年8月至1911年6月,他在遊美學務處主持考選了僅有的三批直接留美學生,共180人。他們中後來很多人都成為中國著名科學家、教育家,如梅貽琦、竺可楨、胡剛複、胡明複、胡適、趙元任、薑立夫等,說明胡敦複選才有方。
****
胡適日記1921.7.28 pp.230-31參觀 朱香晚(楚善)的兒子的婚禮。朱香晚是南菁書院舊人 五十餘歲 思想甚新。胡適講了十幾分鐘的話.....與胡敦復、胡明復相談甚久.....
朱香晚(1871~1946),字湘帆,城內西殊巷人。光緒年間選為貢生,在京師國子監學習。長於詩文,尤精 ...
古籍名:香晚文稿
作 者:朱香晚撰
出版社:民国30年(1941)
***
敦復無悔 |
日期:2011-04-28 作者:俞可 來源:文匯報 |
清華百年,立達百年 回首百年,清華與上海藕斷絲連。維繫二者的,當為立達學社創社社長胡敦復。 1911年(辛亥年)農曆四月初一,清華學堂在清華園首度開學,年僅25歲的胡敦復出任教務長。 清 華學堂前身是清廷于1909年為庚款生設置的遊美學務處肄業館,“擇其學行優美、資性純篤者,隨時送往美國肄業”。籌建之際,遊美學務處總辦周自齊特招留 美生胡敦復回國,委以遊美學務處肄業館教務提調之重任。1909年8月至1911年6月,胡敦復在遊美學務處遴選庚款生直接赴美留學,三批共180人。其 中梅貽琦、竺可楨、胡適、趙元任、姜立夫等日後成為大師,還有他的兩個被南洋公學總理張元濟譽為“奇童”的胞弟、哈佛博士胡明復與胡剛復,前者是中國首位 數學博士,後者為我國X射線研究第一人。 在庚子賠款留學計劃展開之前,一股股官派留美浪潮已在地方興起,呈洶湧之勢。 1907年9月,復旦肄業生胡敦復赴美,在康奈爾大學專攻數學,兩年後獲學士學位。這批公派留美生共15名,男生11名女生4名,胡敦復胞妹胡彬夏與14 歲的宋慶齡亦在其列,由兩江總督端方在江南學府層層選拔,在遴委候選道溫秉忠護送下赴美。 這呈現的是“三千年未有之變局”境遇下中國教育開放的種種嘗試。胡敦復便為受益者。 1886年出生於無錫堰橋村前村一戶教育世家的胡敦復,幼年受業于仲叔雨人。胡雨人,無錫“首創變法之一人”,盡瘁公益,毀家辦學,開啟民智。 1901 年,胡雨人作出決斷,在家塾唸書的家族幼年子女共10人一併來滬求學,以形塑國際化人才。而早在1897年10月,“聰慧逾恒”的胡敦復作為家族長孫已先 行被送入南洋公學,是外院與中院首批學生,師從吳稚暉與蔡元培。其間,南洋公學特班總教習蔡元培精選該校24名學生前往土山灣,拜馬相伯為師,勤習拉丁 文。其中有黃炎培、貝壽同、邵力子,還有並非特班生卻與蔡元培過從甚密的胡敦復。而後,胡敦復一路追隨馬相伯,自然成為震旦學院與復旦公學的開山弟子。 滬 上,胡敦復親歷1902年11月5日南洋公學的“墨水瓶事件”,以及1905年3月7日的震旦分裂事件。前者是與保守勢力針鋒相對,後者是與殖民主義劍拔 弩張。這對胡敦復性格的養成、思想的構建以及行動的凝聚無疑具有潛移默化之效。由此看來,吳宓對於胡敦復的評語有失偏頗。在吳宓眼中,胡敦復“為人才學極 富,且就任以來辦事亦極有條理,但諸種舉動皆嫌過於專制,自拿主意,不與眾商量,所以同那些美國教員很不和睦,而且性氣高傲”(《吳宓日記》)。吳宓所述 事件發生於清華學堂創設伊始。 遊美學務處肄業館也好,清華學堂也罷,無非是一所留美預備學校而已,人稱“賠款學校”。既 然清華的原始資本來自庚子賠款,教員須由基督教青年會從美國聘請,中國教員勢必充當弱勢群體,待遇天壤之別。學校處處受制于美國公使館。教育教學寄人籬 下,尤其是制定課程與教材,主權竟為奢談。這種殖民式的壓制與淩辱激起中國教員的憤懣。 “因慨社會之不良,痛外力之薦 食”,胡敦復挺身而出。1911年6月,他攜手清華中國教員平海瀾、吳在淵、朱香晚、顧珊臣、張季源、鬱少華、顧養吾、華綰言、周潤初、趙師曾共11人, 發起組建立達學社,“講學勵志,鹹抱宏願。爰結契約,成斯法團,以期厚集群力,為建立事業之儲備”(《大同大學創辦記》)。 胡 敦復“力主按科分班,以許可權不專,未行其志”(《民立報》1912年9月9日),遂以“不能遵辦”憤然辭職,7月離京返滬,先受恩師馬相伯之邀出任復旦 教務長。12月,立達學社其餘社員也一併出走清華,南下與社長胡敦復會師,“欲在奮鬥中求生路,不揣綿薄,自辟蹊畦,得有所成,甘以身殉”(《大同大學創 辦記》)。 次年3月19日,上海南市區肇周路南陽裏,立達學社創辦的大同學院(北洋政府教育部1922年批准立案後改名為大同大學,吳稚暉長期擔任校董會董事長)正式掛牌,是辛亥革命後第一所私立大學。“社為幹,校為枝。”學社公推26歲的胡敦復挂帥。少年中國,少年校長。 針 對“所重專在外國語文,而科學、國文退居附庸之列”(《大同大學創辦記》)之弊端,該校“務使初學科學之人,可盡脫外國文之束縛,而多得參考之材。學者研 究既多,自能群趨於發明之一途。不如是,則吾國之學術,終為他國之附庸而已。”(《近世初等代數學》序言)立達學社開闢一條教育救國、科學強國、自主辦學 之嶄新道路。 立達人傾囊捐資,雖區區228元,但其中“裸捐”者,不乏其人。首期招收學生僅91人。至1948年,教學 設備一應俱全,並創建我國最早的物理實驗室;名師薈萃,學子云集,大學部學生人數已逾2700,中學部擁有2500余學生,穩居滬上榜首,為創辦時50 倍;教學品質蜚聲全國,尤其數理與電機兩係。史上遂有“北南開,南大同”之美譽。滬上,大同亦與復旦、光華、大夏並稱私立大學“四大金剛”。 原點何在?自立自達 “社 會中人無不知大同之敦復先生者”。1922年,中國科學社首次成立董事會,胡敦復成為九人董事會成員之一,並與蔡元培共同出任董事會基金監察員;1935 年,胡敦復當選為中國數學會首屆董事會主席;1941年,重慶國民政府教育部遴選首批部聘教授,共30位,胡敦復榜上有名。胡敦復堪稱民國學術界與教育界 大佬。 上世紀70年代,在西雅圖,一位華裔耄耋老人獨自端坐于窗前,佈滿老年斑的雙手緊緊攥著一張早已褪色的黑白照片 ——大同草創之際的教工合影,用顫巍巍的手指摩挲著,像撫摸新生嬰兒那樣,柔情似水,一遍又一遍,心中涌動的是一份思念與一片惆悵。思念的是1952年院 係調整中黯然消逝的大同大學(僅存附中,即大同中學,現藏有“立達學社購置大同學院院址”石碑一塊),惆悵的是復興“大同”之願未遂。 1978年12月1日,“中國第一流教育家”(章士釗語)胡敦復以92歲高齡辭世,長眠于西雅圖華興利長青公墓。彌留之際口中喃喃有詞:自立立人,自達達人。 此八字出自“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為立達學社之宗旨。“自”尤為凸顯。自立與自達,這何嘗不是教育國際化之圭臬? 去 年,教育國際化赫然列入國家教育方針。教育國際化既是改革開放以來國人與世界對話的內在性訴求,亦為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後國際社會對中國參與全球治理的外 在性規範。一方面,留學潮洶湧澎湃,一個“哈佛女孩”神話使多少父母亢奮癲狂,幼兒留學亦成時尚,“留學垃圾現象”更肆意蔓延;另一方面,中國的教育市場 正在遭遇教育產業全球化的蠶食與肢解,旨在打造歐洲高等教育共同空間的博洛尼亞進程業已推進至國界線。 而今年一月底的達 沃斯論壇竟上演一齣有關教育理念的好戲——薩默斯舌戰蔡美兒。克林頓內閣財政部長、哈佛大學前校長薩默斯津津樂道的是,過去25年來是比爾·蓋茨和馬克· 扎克伯格這兩位哈佛肄業生改變了世界。此言劍指虎媽蔡美兒以及中國大陸千軍萬馬的“虎媽”們。無論“虎媽”們對“中國媽媽”式教育如何執著,她們最終還會 義無反顧一如既往前赴後繼地把子女送往大洋彼岸。美國國際教育研究所去年11月15日公佈的《2010年度開放國門數據》顯示,2009-2010學年, 中國學子以三成的增長率一躍成為美國高校最大留學生群體,所佔比率為18.5%。其中還包括一大批棄高考而意在攻克SAT擒獲A-Level證書的中國高 中生。難怪輿論界斷言,中國頂尖高校與名牌高中勢必淪為美國一流大學的預科部。世紀果真是一個輪迴,中國教育果真將重返百年前的清華學堂? 《易經》曰“敦復無悔,中以自考也”,意為以自省來回歸原點。胡敦復之名即出於此。回眸百年立達,恰逢百年清華大慶,追憶敦復先生,實為呼喚中國教育自省並回歸原點。 原點何在?自立與自達。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