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慮做幾集【漢清講堂】,探討"1926年的胡適及其友人"。
Wiki
大事記[編輯]
- 德國漢莎航空成立。
- 恩里科·費米發表他的量子統計理論。
- 保羅·狄拉克將費米統計引入量子力學。
- 埃爾溫·薛丁格發表薛丁格方程。
- 1月1日-1月19日——中國國民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
- 1月8日——阿卜杜勒·阿齊茲·伊本·沙特加冕為麥加國王。
- 2月8日——德國申請加入國際聯盟。
- 2月15日——許世英辭北洋政府國務總理職。賈德耀任代總理。
- 3月1日——香港首間官立中文中學,官立漢文中學建校。
- 3月12日——日本軍艦炮轟大沽口。
- 3月16日——羅伯特·戈達德發射世界上第一支液體燃料火箭在42°13′14.34″N 71°48′52.72″W奧本,麻薩諸塞州。
- 3月18日——三·一八慘案。
- 3月20日——中山艦事件。
- 3月23日——汪精衛辭國民政府主席職。
- 3月30日——譚延闓代任國民政府主席職。
- 4月——德國與蘇聯簽署友好條約。
- 4月20日——段祺瑞辭臨時執政職。賈德耀辭代總理職。胡惟德署總理職。
- 4月25日——巴列維加冕為伊朗國王。
- 5月——埃爾溫·薛丁格證明他的波論與量子力學中的矩陣理論是同等的。
- 5月13日——顏惠慶任北洋政府國務總理職。
- 5月15日——中國國民黨二屆二中全會在廣州召開。會議通過張靜江、吳稚暉、孫科等提出《整理黨務案》,規定國民黨各級領導機構內中共黨員不得超過三分之一。
- 5月26日——第二次里夫戰爭結束。里夫共和國總統阿卜杜勒·克里姆降於西法聯軍,後流放留尼旺島。
- 6月16日-7月10日,法國與西班牙在巴黎會議,確定恢復1912年條約雙方在摩洛哥的殖民地邊界。
- 6月22日——顏惠慶辭總理職,杜鍚珪代任。
- 7月——馬克斯·玻恩發表對量子力學的機率理解法。
- 7月4日——國民黨發表國民革命軍出師北伐宣言。
- 7月9日——國民革命軍開始北伐。
- 7月10日——國民革命軍誓師北伐。
- 9月8日——國際聯盟接收德國。
- 9月17日——馮玉祥五原誓師,加入北伐。
- 10月1日——顧維鈞代任北洋政府國務總理職。
- 10月10日——北伐軍攻克武昌。
- 11月15日——NBC及它當時的24家附屬電台開始廣播。
- 12月25日——裕仁登基為日本天皇,改年號為昭和。日本大正時代結束。
出生[編輯]
- 2月15日——李德宏,英國獸醫,前香港漁農處處長(逝世於2004年)
- 3月6日——艾倫·格林斯潘,美國經濟學家
- 4月2日——約翰·亞瑟·傑克·布拉漢姆,澳大利亞賽車手。(逝世於2014年)
- 4月21日——伊莉莎白二世,英國女王
- 5月25日——比爾·夏曼,前美國NBA籃球運動員(逝世於2013年)
- 6月1日——瑪麗蓮·夢露,美國電影演員(逝世於1962年)
- 6月3日——艾倫·金斯堡,美國詩人(逝世於1997年)
- 8月13日——菲德爾·卡斯特羅,古巴領導人(逝世於2016年)
- 8月16日——于敏,中國核物理學家
- 8月17日——江澤民,前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
- 8月25日——英格博格·巴赫曼,奧地利作家(逝世於1973年)
- 10月15日——法國哲學家米歇爾·福柯(逝世於1984年)
- 11月25日——李政道,美籍華人物理學家
- 12月20日——奧托·拉姆多夫伯爵,德國政治家
- 杜修賢——中國攝影師,記者(逝世於2014年)
逝世[編輯]
1月[編輯]
- 1月21日——卡米洛·高基,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
2月[編輯]
- 2月12日——李完用,朝鮮王朝末年政治人物
- 2月21日——海克·卡末林·昂內斯,荷蘭物理學家,超導的發現者
- 2月28日——阿方斯·路易·尼古拉斯·包瑞利,法國天文學家,發現了19顆小行星和至少16顆彗星。
3月[編輯]
- 3月17日——阿列克塞·勃魯西洛夫,俄羅斯帝國、俄羅斯共和國、蘇聯將領。
- 3月28日——菲利普 (奧爾良公爵),自1894年到1926年法國奧爾良派的王位請覬覦者。
4月[編輯]
5月[編輯]
6月[編輯]
7月[編輯]
- 7月20日——費利克斯·埃德蒙多維奇·捷爾任斯基,蘇聯領導人(出生1877年)
8月[編輯]
9月[編輯]
10月[編輯]
11月[編輯]
12月[編輯]
P.E.N.; the Early Years, 1921-1926 - Marjorie Watts - Google Books
https://books.google.com/books/about/P_E_N_the_Early_Years_1921_1926.html?id...
Title, P.E.N.; the Early Years, 1921-1926. Author, Marjorie Watts. Edition, illustrated. Publisher, Archive Press, 1971. Original from,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紅色饑荒:史達林對烏克蘭的戰爭》
(RED FAMINE: Stalin’s War on Ukraine)
作者:安妮·阿普爾鮑姆(Anne Applebaum)
461頁。雙日出版社(Doubleday),35美元。
(RED FAMINE: Stalin’s War on Ukraine)
作者:安妮·阿普爾鮑姆(Anne Applebaum)
461頁。雙日出版社(Doubleday),35美元。
一戰快結束時,各個帝國紛紛崩潰,在這種混亂之中,烏克蘭宣布獨立,但它著名的肥沃黑土和黑海港口成為各種相互對抗的獨立運動的誘人戰利品,遭到白俄羅斯人、布爾什維克以及其他鄰國爭奪。經過數年極度血腥的爭奪之後(1919年,基輔經歷了十幾次易手),烏克蘭被兩個新生國家瓜分:波蘭和蘇聯,後者搶佔了大部分領土。
阿普爾鮑姆寫道,甚至在實施災難性的集體農業生產之前,俄羅斯的新統治者就已「再次遵循沙皇設定的先例」,「他們查封了烏克蘭語報紙,禁止在學校使用烏克蘭語,關閉了烏克蘭語劇院」。1920年代中期,蘇聯政權穩固確立後,開始嘗試一項新政策,就像在蘇聯的其他非俄羅斯地區一樣,給予烏克蘭語官方語言的地位,允許出版權威的烏俄詞典。
然而,這個實施有限寬容政策的時期並沒有讓烏克蘭人成為幸福的蘇聯人,只是引發了近800萬居住在俄羅斯的烏克蘭人建立更多烏克蘭語學校的呼聲;烏克蘭人還要求進一步擴展邊界,以納入那些烏克蘭人居住的地區。克里姆林宮感到警惕,因此迅速扭轉了政策。
1920年代末期,東正教的烏克蘭教派遭到鎮壓,數以萬計的烏克蘭教師和知識分子遭到逮捕,其中45人在哈爾科夫歌劇院接受了一場作秀式的審判。在學校和圖書館中,數以千計的烏克蘭語書籍被清理出去。那個字典項目如今被判定為顛覆行動,很多項目工作人員遭到逮捕和槍殺。一些烏克蘭詞語被規定不得在報刊上使用,必須以更近似俄語的詞彙代替。官方甚至從烏克蘭語的西里爾字母表中刪掉了一個字母,讓它看上去更像俄文,彷彿字母表也犯了叛國罪,不得不受到懲罰。
這種衝突的民族主義幽靈也貫穿在阿普爾鮑姆的新書《紅色饑荒:史達林對烏克蘭的戰爭》之中,該書詳細講述了於1933年達到頂峰的大饑荒,據估計,它導致500多萬蘇聯人死亡,其中390多萬為烏克蘭人。史達林從之前幾年開始,無情地強迫數百萬獨立的小農進入新的集體農場,他確信這樣能夠提高生產力,養活蘇聯的城市。那些農民當然拒絕放棄自己的土地,紛紛屠殺和吃掉被要求跟他們一起帶走的家畜,他們被帶去集體農場後——有時是被槍逼著去的——幾乎毫無勞動積極性。
1972.6.26 卜少夫 黃昏倫敦: 已嗅不到它領導天下的氣質和氣派了。
1972.6.26 卜少夫 黃昏倫敦: 已嗅不到它領導天下的氣質和氣派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