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9日 星期二

談"遠路不須愁日暮,老年終自望河清。"到了七十歲,常有「去日苦多」的感想。 顧亭林/ 中國獨有的寶貝/徐文珊/張繼 1958.12.20 胡適復徐文珊 274 從東海第七宿舍說起 2019-02-25 徐海偉 鍾漢清



【遠路不須愁日暮,老年終自望河淸】
  1961年1月4日中研院舉行新春團拜,胡適有簡短的致詞:「明朝遺老顧亭林到了五十歲時寫了〈五十初度〉兩首詩,一首是律詩,其中的兩句「遠路不須愁日暮,老年終自望河淸」。所謂遠路,是一條漫長的道路,不須害怕日暮的。今天走不到,可以歇一歇,明天再走。這是任重道遠的工作。《列子》上有「愚公移山」的故事,像愚公那種希望子孫世世代代的工作下去,不怕不會達到移山的目的。因爲一個人的生命有限,但是人類集體的生命無窮。一個人的工作有限,知識有限;而集體的工作無限,要硏求的學問無窮;如果有愚公的精神,那怕什麼事不成功!到了七十歲,常有「去日苦多」的感想。希望年輕的朋友負起這個無限知識的責任,一步一步的走去,有一寸的進展,就有一寸的快樂,古人說的愛惜寸陰,和法蘭克林說的「生命是由時間織成」的意義相同。希望大家特別愛惜時間,來擔任「任重道遠」的工作。」
檔案描述:1961年1月4日胡適主持中研院新春團拜致詞
館藏編號:HS-05-03-02-167



【遠路不須愁日暮】
  1960年9月4日雷震案爆發,當時人在美國的胡適得悉消息,立刻向副總統陳誠表達關切之意,接著又想方設法營救雷震及消弭此事對國家的傷害。由於《自由中國》、雷震和胡適的關係密切,各種揣測甚囂塵上。有人說胡適不回來了,但胡適仍於10月22日回到臺灣,並在南港寓所接受各大報紙媒體採訪。
  胡適回臺後想面見蔣中正總統,直到1960年11月17日晚上才獲肯隔天延見,但聲明不談雷案。據11月18日《胡適日記》記載,他向蔣總統談論國際形勢時,順勢分析了雷案在國外發生的不良反響,為雷震說情。然而11月23日宣判雷案覆審維持原判,胡適當晚得知結果,心情沉重,對於各報記者的電話詢問,只以「大失望,大失望!」回覆。翌日胡適看到判決書上的日期是11月17日,他更忍不住歎氣了。
  雷震案的發展讓胡適萌生無力與悲哀感。他在1960年12月11日,寫給張佛泉的信說道:「生日快到了,回想四五十年的工作,好像被無數管制不力的努力打銷了,毀滅了。一個老朋友本月14日八十歲生日,我寫了顧亭林五十初度詩兩句給他:遠路不須愁日暮,老年終自望河清」。胡適以顧亭林詩贈給朋友,也勉勵自己;儘管他對現狀失望,但仍堅持心志,寄託後來者實現理念。
檔案描述:亭林詩:「遠路不須愁日暮,老年終自望河清」
檔案館藏號:HS-NK05-194-046



胡適給老友陳光甫80歲生日


原自己寫一首賀詩 沒成功 所以題顧亭林的這句
他私下給胡頌平解釋黃河"河清"是不可能的 (胡適之先生晚年談話錄 )頁94-95

而在1960/12/15日中研院的演講
則將"望河清"說成"我們終有回到大陸去的日子 (胡適之先生年譜長編初稿 )頁3409


顧炎武評傳/ 日知录校注/顧亭林詩集(吳宓評注)

顧炎武評傳许苏民 南京大學 2005 p.479

這本書有人名索引
不過參考書將"柳如是別賺"作者寫錯
引用胡適之先生的說法沒註明出處
"板子夾棍子"可能不是胡適原文


PDF]

胡適的實驗主義與歷史理念

www.his.ntnu.edu.tw/download.php?filename=712...pdf&dir...

檔案類型: PDF/Adobe Acrobat - 快速檢視
Grieder)在《胡適中國的文藝復興─中國革命中的自由主義. (1917-1950)》一書中, ...... 實驗主義使胡適判定中國「所獨有的寶貝,駢文、律詩、八股、 小腳、太監姨太太、五世同堂 贞节牌坊...... 採取行動的一套思想方法,而這一套思想方法是建立在其特有的. 方法論、真理論與 ...


1958.12.20 胡適復徐文珊
謝謝他寄贈的校點的原抄本日知錄
" ....我已讀了 其中"素夷狄行乎夷狄"一條 "胡眼"一條 固是極可貴的補亡原料 就是避明帝諱諸條. 也可以使我們明了當日遺民志士的心理
你校點這部大書 功力浩大而精細 真可以對得住張溥泉先生和崔震林女士表彰亭林原稿真面目的苦心了......"
我在東海見過徐文珊教授,沒機會談,當時我也不懂事:
47:08
274 從東海第七宿舍說起 2019-02-25 徐海偉 鍾漢清






 1958.12.20 胡適復徐文珊
謝謝他寄贈的校點的原抄本日知錄
" ....我已讀了  其中"素夷狄行乎夷狄"一條 "胡眼"一條  固是極可貴的補亡原料 就是避明帝諱諸條. 也可以使我們明了當日遺民志士的心理
      你校點這部大書 功力浩大而精細 真可以對得住張溥泉先生和崔震林女士表彰亭林原稿真面目的苦心了......"







我在東海見過徐文珊教授,沒機會談,當時我也不懂事:


47:08
















張繼(1882年8月-1947年12月15日)。原名溥泉河北滄縣人,中國國民黨黨員,西山會議派的主要成員之一。


張溥泉先生全集:

續編
第 頁
... 而尤以黎元洪爲最 0 據太炎給黎元洪袁世凯之割子手才能保住永久的光榮,徒法
不足以自行,徒史不足以自傳,端賴其人。〔筆記)本黨素以犧牲,總算起來沒有對不起
國家民族的地方,然仍須先天下而憂,後天下而樂,方徒史不足以自谗記)武北巡留漢槐,
掛甲 ...
第 頁

 
胡適秘藏書信選: 2 卷﹔第 2
       
books.google.com.tw梁錫華, 胡適, 梁錫華 - 1990 - 958 - 摘要檢視
今日之「敎育部特設北平大學臨時補習班」,其範圍略當於昔日國立八校,師生猶仍僞組織之舊,名爲改弦更張,實則換湯不換藥,黨國要人來此,輒慰勉有加。如張溥泉君,宣慰使也,其言曰:「不問僞不僞,只問奸不奸」。若知堂之受職,僞則有之矣,可卽謂奸乎?



中庸釋義16 第十四章君子素其位而行

tw.myblog.yahoo.com/changdr0720/article?... - 美國 - 頁庫存檔
2010年3月27日 – 中庸釋義16 第十四章 君子素其位而行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






\
徐文珊

徐文珊 男,河北遵化县人,190085日出生于遵化城内南池子的十字大街13。其父是清末举人(孝廉),曾任黑龙江萝北县知县。徐文珊少年失去双亲,由其婶母抚养成人。
1915年考入遵化省立五中就读,1919年在省立五中当教员,后辗转于哈尔滨、北平等地任教职,后应邀到北平《民国日报》任职。1929年,徐文珊考入燕京大学文学系,受教于顾颉刚、胡适等人,毕业后在北平汇文中学做国文、历史教师。
19377月,抗战爆发后,他南撤到重庆,先在国民政府教育部编写中学国文教科书,并相继在重庆国立实验剧院任编导、江津县九中女子高中部任国文教师,国民政府文化运动委员会委员兼编译科长,主编文化运动丛书和《文化先锋》期刊等。
19459月,抗战胜利后,徐文珊随国民政府迁回南京,担任国民党中央党史委员会征集处长、国民政府国史馆和党史馆联合办事处主任;19499月,随国民党中央党史委员会机构南迁到台湾,并继续在中央党史委员会内任职。19593月以后,徐文珊历任台湾东海大学兼职教授、中国医药学院等校客座教授,退休后改兼任教授。
徐文珊的主要著述有《中华文化概论》、《中华民族之研究》、《史记评价》和《革命的人生观》等30余部;并擅长于书法及研究,早年专攻汉隶,去台湾后扩展到甲骨、金石以及大小篆各体,在大学任教时常以古文古史相配合,以宏扬中华传统文化,其书法作品曾在台湾全省展出,并远去日本参加书法展览多次,为台湾岛内著名书法大家。
                  (吉夫辑录)


2025年7月19日 星期六

賈景德(1880~1960年10月21日)。〈感事〉張慶麟說明

賈景德(1880年-1960年10月25日),字煜加,號韜園,山西沁水人。晚清末科進士,中華民國政治人物。
賈景德善詩詞,主要著作有《韜園詩集》、《韜園文集》,並撰《沁縣賈氏塋廟石刻文稿》等。賈景德-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胡適日記全集 - Google 圖書結果

但最可注意的是改粗派辨的(圃民日韩)今早静戴此奄,只有道线句葫:三十一日太原合教,内定沈鸿烈、涝饵和、贾景德、鹿锺磷、薛篙粥、胡宗锌等岛政府各部部畏。 ...
1930/9/2 交通部長人選





胡適之先生的世界The Many Worlds of Dr. Hu Shih: 散播智慧的種子(止 ...

2011年4月14日 ... 毛子水先生在為胡頌平編著的《胡適之先生晚年談話錄》所作序文中所 ... 1959年5月23日條下記:胡適賈景德及同來女青年簽名著作若干本 ...(賈景德當時81歲 胡先生70歲他只希望活到81年齡而不須人幫忙.....)


賈景德:感事
我少年時在家中有一本賈景德先生的楷書字帖,字帖早已遺失不見了,我還記得詩的內容,最近查考網站資料,謄寫一遍如附圖,並將資料整理如下:
感 事
汾水秋風事已非,山中枉說五蛇飛。
早聞析里驚鳶墜,又見青城獨鶴歸。
巾角晚沾陶令酒,戎裝還著孟嘉衣。
不堪淚灑園陵柳,搖落牆頭過十圍 !
賈景德:韜園詩集
賈景德(1880年8月28日~1960年10月21日),字煜如,號韜園,山西澤州府沁水縣(山西晉城市沁水縣端氏鎮)人。他是晚清最後一科的進士,曾任黑龍江巡撫署民政吏治幕僚長。民國元年,任山西都督府秘書監,後任銓敘部部長、行政院副院長、行政院秘書長、考試院院長、總統府資政等要職。80歲病逝於臺北市,安葬於五股西雲寺旁之五股示範公墓。
這首〈感事〉出自其《韜園詩集》一書。詩題「感事」表明此詩為政治抒情詩,反映賈景德對民國初年政局動盪(如袁世凱稱帝、軍閥混戰)的感慨。賈氏身處權力核心(曾任閻錫山秘書長),考試院長,詩中多用典故影射時事(如政壇變故),風格沉鬱,含蓄不露,符合傳統詩歌的託物言志手法。
首聯「汾水秋風事已非,山中枉說五蛇飛」
汾水秋風:典出漢武帝《秋風辭》「秋風起兮白雲飛,泛樓船兮濟汾河」,暗喻時局變遷、盛景不再。汾水流經山西,亦切賈景德故鄉(山西沁水),隱含家國之思。
五蛇飛:典出《史記·晉世家》,晉文公流亡時有五賢士輔佐(稱「五蛇」),此處反用,「枉說」直指當權者虛偽標榜人才,諷刺當代無真才實能者,庸才當道,徒有虛名。
意譯:汾水秋風中舊事已面目全非,隱居山中的賢士(五蛇)空談「五蛇飛天」賢才,實則名不副實無力回天。
頷聯「早聞析里驚鳶墜,又見青城獨鶴歸」
析里驚鳶:「析里」為漢代險隘(見《後漢書·虞詡傳》),「驚鳶墜」喻軍閥混戰中,權貴政壇人物驟然失勢(如袁世凱帝制失敗)。(「鳶」為猛禽,喻權貴;「墜」喻敗落)。
青城獨鶴歸:青城山為道教聖地,「獨鶴」象徵隱逸,或暗指清流之士(如康有為等保皇派)被迫退隱。
意譯:早已聽聞析里關隘有權貴墜落,如今又見青城山的孤鶴(志士)獨自黯然歸隱。
頸聯「巾角滿沾陶令酒,戎裝還著孟嘉衣」
陶令酒:陶淵明任彭澤令,棄官歸隱飲酒,喻詩人無奈借酒消愁,卻無法真正歸隱。
孟嘉衣:東晉孟嘉為桓溫幕府參軍,以風流瀟灑著稱,曾「落帽」而不覺,此處「戎裝著衣」乃諷刺文人勉強從政的尷尬。暗喻賈景德自己身不由己周旋軍閥(閻錫山)間的矛盾。
意譯:傍晚巾角沾滿陶淵明的苦酒,白日卻仍披著孟嘉的戎裝,強作從容瀟灑。
尾聯「不堪淚灑園陵柳,搖落牆頭過十圍」
園陵柳:特指帝王陵墓柳樹(如唐昭陵),暗喻清朝覆亡與傳統秩序崩解。唐代長安多柳,安史之亂後衰敗,喻故國衰亡(賈景德生於清末,借古傷今)。
十圍:極言柳樹粗大(《世說新語》載桓溫泣柳「木猶如此,人何以堪」),巨柳凋零暗喻時代巨變中個人的渺小與無力。
意譯:忍淚灑故國陵園柳樹,看那十圍巨柳在秋風中頹傾,如江山搖落。
整體解讀
此詩為賈景德早年對時局的感慨,作於民國初年政局動盪之際。賈景德作為傳統文人與民國政要,詩中既有對權力的冷眼批判(如「枉說五蛇」),亦有身陷其中的無奈(「戎裝孟嘉」),呈現近代士人在時代夾縫中的複雜心境。此詩以汾水秋風起興,通過「五蛇」「驚鳶」「獨鶴」等意象,層層揭露民國初年政壇的虛偽傾軋與知識分子的困境。尾聯「園陵柳」將個人悲憤昇華為對文化斷裂的哀悼,詩風沉鬱,此詩融合個人際遇與家國之思,屬典型的「遺民詩」風格。詩中多用典故,暗諷權貴虛浮、賢士隱退,並抒發個人對時代巨變的無力感。核心意象:秋風、墜鳶、獨鶴、衰柳,均指向衰敗與離散。
本詩中有幾個字,因當時政治隱晦原因與我的記憶不同,經過資料查考已改正。詳細資料可查閱:臺灣國圖古籍影像系統《韜園詩集》民國三十七年鉛印本(第2卷,頁17)。



2025年7月15日 星期二

梁實秋與胡適之先生 給梁《阿伯拉與哀綠綺思的情書 1928》參考譯本(梁實秋在台灣版的《阿伯拉與哀綠綺思的情書》1987未提) 昔日梁實秋先生請胡適先生到師大演講。 胡先生說 ,京劇 律詩 等 下流, 舉座嘩然。 參考 梁實秋著《胡適先生二三事》(《看雲集》 台北:志文, 1974, 頁24 (梁實秋1984皇冠30年特選文集 *初版)

 



梁實秋《文學因緣 》(1964)《看雲集》、 《雅舍憶舊》《浪漫的與古典的》、《文學的紀律》、《罵人的藝術》、《偏見集》、《文藝批評論》、《雅舍小品》、《阿伯拉與哀綠綺思的情書》

Wonderful news fresh out from New York Review Books! Paul Celan's "Letters to Gisèle", an intimate insight into the lives of two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thinkers of the 20th century - Romanian-born Jewish poet Paul Celan and French artist Gisèle Lestrange - is set to be published this month. The two met in 1951 and married a year later, remaining close until Celan's tragic end in 1970.
Please go to the link in comments for more info about the book and stay tuned for news regarding RCI London's event dedicated to Paul Celan in 2025!


《讀徐志摩》...

譯作

[編輯]

字典主編



找不到
梁實秋題張充和 1944
風采三秋明月 文章萬里長江   7
出處

百獸圖

.

.

回憶朋友的文集,以梁實秋先生的《看雲集》(台北:志文,1974)最好。《憶冰心》,收入
《看雲集》頁31-72,最有情感。 (孤陋寡聞,看了陳子善先生的文章,才知道
梁實秋先生1984年另有同名的書,內容不同。又,知堂老人早有雜文《看雲集》。)

《看雲集》目次

憶豈明老人
胡適先生二三事 (HC:應稱"胡適之"先生)
憶冰心
憶老舍
憶沈從文
憶楊金甫
悼念道藩先生
悼念夏濟安先生
悼念左舜生先生
悼念陳伯通先生
*****



梁實秋的《文學因緣 》(1964)

梁實秋的《文學因緣 (台北:文星,1964,定價12元)可能是第3手。後有20元、150元標價 -文星叢刊31,307+2頁。
文學因緣. Author, 梁實秋. Publisher, 愛眉文藝出版社, 1970.
出版者傳記文學出版社,1988, 頁數149 頁。
此書共26篇,內容豐富,可惜各篇多無發表日期等資料。

書名取自白居易與元九書》中一句:"自敘為文因緣,與年月之遠近也。" (可惜此書類似章學誠力主: 立言者文章應附年月,自己的文章卻多缺年月。)

 末3篇篇名
 《胡適之先生論詩  283
這篇多根據嘗試集相關的論作。其實, 胡適之先生談詩的文很多,應該全錄一番,豈只是贊揚"具體".......: 包括提倡"達"之外,更重要的"真" (他有特定的意思)....
文末,提出"美未易賞" 說法。也講到西方學術中關鍵語:
  de gustibus non est disputandum There is no disputing about tastes.
  講到品味,那是無法爭辯的。De Gustibus: Loving Coffee Without Being a Drip



《憶新月291

重印《西瀅閒話

據作者1963年末《後記》, 有關文學的,出過 《浪漫的與古典的 、文學的紀律》、見集》。


**** 簡體中文
梁實秋《雅舍憶舊》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年;武漢出版社,2013;江蘇人民出版社,2014

  • 本書是梁實秋先生晚年最為重要的作品。其中有對過往人生最重要最快樂經歷的回憶,也有對故友的深切緬懷,最後一輯《槐園夢憶》更是充滿了梁先生對夫人程季淑的無限深情。經歷越多,對往昔的懷念越為強烈,也許正因如此,才有了這充滿溫情的文字。歷經歲月的沉澱,《雅舍憶舊》是梁先生心中最深的美好。而他對童年的回憶,對校園生活的追憶,以及對親朋師友和至愛之人的緬懷,這愉悅而溫暖的情愫卻是你我都有的,即使再過多少年,這種情感依舊不會變,這些文字也依然會激起我們心中這份共有的情感。 



  • 梁實秋(1903-1987)著名散文家、學者、文學批評家、翻譯家,國內第一個研究莎士比亞的權威。尤以散文創作最為突出,其散文集創造了中國現代散文出版的最高紀錄。代表作有譯作《莎士比亞全集》,文藝批評專著《浪漫的與古典的》,以及散文《雅舍小品》《雅舍談吃》《雅舍隨筆》《雅舍雜文》《雅舍憶舊》《雅舍遺珠》等。其散文似乎都是信手拈來,時而流連于衣食住行,時而沉醉于琴棋書畫,有時天文地理,有時人情世故。沒有生之無聊死之激烈的大悲大喜,而是在簡潔的文字中透出高雅、平和,以及一種積極溫暖的情味。及至晚年,他的文章更添溫婉、平實之感。冰心曾這樣評價梁實秋︰“一個人應當像一朵花,花有色香味,人有才情趣,我的朋友,男人中只有梁實秋最像一朵花。”

目錄

第一輯 雅舍憶事
 “疲馬戀舊秣,羈禽思故棲”
 記得當時年紀小
 童年生活
 我在小學
 我的暑假是怎樣過的
 清華八年
 點名
 《琵琶記》的演出
 講演
 演戲記
 相聲記
 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
 回憶抗戰時期
 紐約的舊書鋪
 憶.《新月》
第二輯 雅舍懷人
 想我的母親
 我的一位國文老師
 酒中八仙
 辜鴻銘先生逸事
 談徐志摩
 陸小曼的山水長卷
 懷念陳慧
 關於老舍
 胡適先生二三事
 聞一多在珂泉
 憶冰心
 憶沈從文
 憶周作人先生
 悼齊如山先生
 悼朱湘先生
 悼念道藩先生
 悼念陳通伯先生
 悼念夏濟安先生
 記盧冀野
第三輯 槐園夢憶
 槐園夢憶

*****

下流

胡適之先生:「武俠小說是下流的......」


昔日梁實秋先生請胡適之先生到師大演講。
胡先生說 ,京劇 律詩 等 下流, 舉座嘩然。 參考 梁實秋著《胡適先生二三事》(《看雲集》 台北:志文, 1974, 頁24 (梁實秋1984皇冠30年特選文集 *初版)

這本書第一篇是"周作人" 。有趣的是,梁實秋在清華時請他去演講,他們都聽不懂豈明先生講的。後來出版講稿時,才知道是"巴蕉的俳句"。

----

聞一多集外情詩


作者:陳子善

二十三年前,也即一九八四年八月,台北皇冠出版社出版了梁實秋的《看雲集》。在此之前十年,也即一九七四年四月,台北志文出版社已先出版了梁實秋的 《看雲集》(此書又有香港文藝書屋1974 年7 月翻印本)。兩書內容不同而書名完全相同,這在梁實秋眾多著作中可是一個特例,在現代文學版本學上也值得一提。

皇冠版《看雲集》無序。志文版《看雲集》有序,開宗明義,就說
“人到老年,輒喜回憶。因為峯迴路轉柳岸花明的階段已過, 路的盡頭業已在望,
過去種種不免要重溫一番。”
而書之所以“題名為《看雲集》,無非是借陶詩‘靄靄停雲’之句聊以寄意”。
這篇序如果置於皇冠版《看雲集》 卷首,也完全合適。因為兩書都是“回憶舊遊”的
寄情文字。

以梁實秋在中國現代文壇上的成就和交遊,這兩本《看雲集》自然頗多珍貴史料,
大有看頭。且說皇冠版《看雲集》裏《舊箋拾零》的一節“徐志摩的一封 信”。
梁實秋告訴我們,這是徐志摩寫給他的最後一封信,“是民國二十年夏寫的,由上海寄往青島”。這信已經收入最新的《徐志摩全集》第六卷(2005 年5 月天津人民出版社初版),卻既缺了抬頭,又錯了寫信日期,還有好幾處誤植。信的內容如此重要,有必要據手跡重錄一次:

實秋:
前天禹九來,知道你又過上海,並且帶來青島的艷聞,我在喪中聽到也不禁展顏。下半年又可重敘,好的狠,一多務必同來。《詩刊》二期單等青方貢獻,足下,一多,令孺,乞于一星期內趕寫,遲者受罰。
太侔,今甫,一多諸公均侯。 志摩 二十八日

(原信無標點,由筆者酌加)
凡是喜歡“新月派”詩文的讀者,一定會對徐志摩此信中所說的令他“在喪中聽到也不禁展顏”的“青島的艷聞”感到興趣(“喪中”指徐志摩在“母喪” 中,1931 年陰曆三月初六,也即公曆4 月23 日,徐母在浙江硤石病逝。由此也可推斷此信當寫于同年5月28 日),這“艷聞”是否涉及當時在青島大學文學院執教的幾位“新月派”名家?梁實秋對此作了解釋:
信裏所說的艷聞,一是有情人終於成了眷屬,雖然結果不太圓滿,一是古井生波而能及時罷手,沒有演成悲劇。
好傢伙,果然有“艷聞”,不但有,竟然還有二件!“艷聞”不是“緋聞”,雖然都是關涉男女情,“緋聞”往往是無中生有,“艷聞”一般是以事實為依據 的。所謂“有情人終於成了眷屬”,係指青島大學文學院教授趙太侔與話劇演員俞珊的結合,可惜後來兩人勞燕分飛。所謂“古井生波而能及時罷手”,梁實秋有點 吞吞吐吐,閃爍其詞,其中必定大有文章。
“古井生波”何所指,不必大費周章,煩瑣考證,在皇冠版《看雲集》裏就能找到線索。書中另一篇長文《再說聞一多》的末尾,梁實秋公佈了聞一多從未發表的佚詩《憑籍》,正是一首“古井生波”的情詩:

聞一多佚詩《憑藉》手跡
“你憑著什麼來和我相愛?”
假使一旦你這樣提出質問來,
我將答得很從容——我是不慌張的,
“憑著妒忌,至大無倫的妒忌!”
真的,你喝茶時,我會仇視那杯子,
每次你說那片雲彩多美,每次,
你不知道我的心便在那裏惡罵:
“怎麼?難道我還不如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