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路不須愁日暮】
1960年9月4日雷震案爆發,當時人在美國的胡適得悉消息,立刻向副總統陳誠表達關切之意,接著又想方設法營救雷震及消弭此事對國家的傷害。由於《自由中國》、雷震和胡適的關係密切,各種揣測甚囂塵上。有人說胡適不回來了,但胡適仍於10月22日回到臺灣,並在南港寓所接受各大報紙媒體採訪。
胡適回臺後想面見蔣中正總統,直到1960年11月17日晚上才獲肯隔天延見,但聲明不談雷案。據11月18日《胡適日記》記載,他向蔣總統談論國際形勢時,順勢分析了雷案在國外發生的不良反響,為雷震說情。然而11月23日宣判雷案覆審維持原判,胡適當晚得知結果,心情沉重,對於各報記者的電話詢問,只以「大失望,大失望!」回覆。翌日胡適看到判決書上的日期是11月17日,他更忍不住歎氣了。
檔案描述:亭林詩:「遠路不須愁日暮,老年終自望河清」
檔案館藏號:HS-NK05-194-046
原自己寫一首賀詩 沒成功 所以題顧亭林的這句
他私下給胡頌平解釋黃河"河清"是不可能的 (胡適之先生晚年談話錄 )頁94-95
而在1960/12/15日中研院的演講
則將"望河清"說成"我們終有回到大陸去的日子 (胡適之先生年譜長編初稿 )頁3409
顧炎武評傳/ 日知录校注/顧亭林詩集(吳宓評注)
顧炎武評傳许苏民 南京大學 2005 p.479
這本書有人名索引
不過參考書將"柳如是別賺"作者寫錯
引用胡適之先生的說法沒註明出處
"板子夾棍子"可能不是胡適原文
PDF]
胡適的實驗主義與歷史理念
www.his.ntnu.edu.tw/download.php?filename=712...pdf&dir...
檔案類型: PDF/Adobe Acrobat - 快速檢視
Grieder)在《胡適與中國的文藝復興─中國革命中的自由主義. (1917-1950)》一書中, ...... 實驗主義使胡適判定中國「所獨有的寶貝,駢文、律詩、八股、 小腳、太監、姨太太、五世同堂 、贞节牌坊...... 採取行動的一套思想方法,而這一套思想方法是建立在其特有的. 方法論、真理論與 ...
1958.12.20 胡適復徐文珊
謝謝他寄贈的校點的原抄本日知錄
張繼(1882年8月-1947年12月15日)。原名溥,字溥泉。河北滄縣人,中國國民黨黨員,西山會議派的主要成員之一。
Grieder)在《胡適與中國的文藝復興─中國革命中的自由主義. (1917-1950)》一書中, ...... 實驗主義使胡適判定中國「所獨有的寶貝,駢文、律詩、八股、 小腳、太監、姨太太、五世同堂 、贞节牌坊...... 採取行動的一套思想方法,而這一套思想方法是建立在其特有的. 方法論、真理論與 ...
1958.12.20 胡適復徐文珊
謝謝他寄贈的校點的原抄本日知錄
" ....我已讀了 其中"素夷狄行乎夷狄"一條 "胡眼"一條 固是極可貴的補亡原料 就是避明帝諱諸條. 也可以使我們明了當日遺民志士的心理
你校點這部大書 功力浩大而精細 真可以對得住張溥泉先生和崔震林女士表彰亭林原稿真面目的苦心了......"
我在東海見過徐文珊教授,沒機會談,當時我也不懂事:
張繼(1882年8月-1947年12月15日)。原名溥,字溥泉。河北滄縣人,中國國民黨黨員,西山會議派的主要成員之一。
張溥泉先生全集:
續編
第 頁
... 而尤以黎元洪爲最 0 據太炎給黎元洪袁世凯之割子手才能保住永久的光榮,徒法
不足以自行,徒史不足以自傳,端賴其人。〔筆記)本黨素以犧牲,總算起來沒有對不起
國家民族的地方,然仍須先天下而憂,後天下而樂,方徒史不足以自谗記)武北巡留漢槐,
掛甲 ...
... 而尤以黎元洪爲最 0 據太炎給黎元洪袁世凯之割子手才能保住永久的光榮,徒法
不足以自行,徒史不足以自傳,端賴其人。〔筆記)本黨素以犧牲,總算起來沒有對不起
國家民族的地方,然仍須先天下而憂,後天下而樂,方徒史不足以自谗記)武北巡留漢槐,
掛甲 ...
第 頁
胡適秘藏書信選: 第 2 卷﹔第 2 卷
books.google.com.tw梁錫華, 胡適, 梁錫華 - 1990 - 958 頁 - 摘要檢視
今日之「敎育部特設北平大學臨時補習班」,其範圍略當於昔日國立八校,師生猶仍僞組織之舊,名爲改弦更張,實則換湯不換藥,黨國要人來此,輒慰勉有加。如張溥泉君,宣慰使也,其言曰:「不問僞不僞,只問奸不奸」。若知堂之受職,僞則有之矣,可卽謂奸乎?
中庸釋義16 第十四章君子素其位而行
tw.myblog.yahoo.com/changdr0720/article?... - 美國 - 頁庫存檔
2010年3月27日 – 中庸釋義16 第十四章 君子素其位而行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
徐文珊
徐文珊 男,河北遵化县人,1900年8月5日出生于遵化城内南池子的十字大街13号。其父是清末举人(孝廉),曾任黑龙江萝北县知县。徐文珊少年失去双亲,由其婶母抚养成人。
1915年考入遵化省立五中就读,1919年在省立五中当教员,后辗转于哈尔滨、北平等地任教职,后应邀到北平《民国日报》任职。1929年,徐文珊考入燕京大学文学系,受教于顾颉刚、胡适等人,毕业后在北平汇文中学做国文、历史教师。
1937年7月,抗战爆发后,他南撤到重庆,先在国民政府教育部编写中学国文教科书,并相继在重庆国立实验剧院任编导、江津县九中女子高中部任国文教师,国民政府文化运动委员会委员兼编译科长,主编文化运动丛书和《文化先锋》期刊等。
1945年9月,抗战胜利后,徐文珊随国民政府迁回南京,担任国民党中央党史委员会征集处长、国民政府国史馆和党史馆联合办事处主任;1949年9月,随国民党中央党史委员会机构南迁到台湾,并继续在中央党史委员会内任职。1959年3月以后,徐文珊历任台湾东海大学兼职教授、中国医药学院等校客座教授,退休后改兼任教授。
徐文珊的主要著述有《中华文化概论》、《中华民族之研究》、《史记评价》和《革命的人生观》等30余部;并擅长于书法及研究,早年专攻汉隶,去台湾后扩展到甲骨、金石以及大小篆各体,在大学任教时常以古文古史相配合,以宏扬中华传统文化,其书法作品曾在台湾全省展出,并远去日本参加书法展览多次,为台湾岛内著名书法大家。
(吉夫辑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