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31日 星期二

胡適紀念館因基金用罄,故停止「胡適獎學金」的頒發。Hu Shih | Chinese Philosopher, Diplomat & Educator

 

Hu Shih | Chinese Philosopher, Diplomat & Educator

【胡適紀念館的「胡適獎學金」簡史及歷年得獎名單】
  2010年5月3日中央研究院近史所胡適紀念館管理委員會決議通過與安徽大學歷史系、胡適研究中心合作之「『胡適研究』獎學金章程草案」。2011年5月12日胡適紀念館管理委員會討論「胡適紀念館紀念品管理辦法」及在台設立「胡適研究」獎學金的章程草案,並於2012年1月5日,在本館網頁公告「胡適研究獎學金」計畫。2015年9月16日,胡適紀念館管理委員會通過紀念館與武漢的華中師範大學合作的「『胡適研究』獎學金」計畫提案。
  本館「胡適獎學金」,從2012年開始施行,原先名稱是「胡適研究」獎學金,2015年改為「胡適暨自由主義研究」獎學金,2019年再改為「胡適獎學金」,2024年最後一次舉辦。從創辦至2024年歷經13年,共頒發9次獎學金,獎勵20位碩、博士,包括8位博士及12位碩士。
  胡適紀念館因基金用罄,故停止「胡適獎學金」的頒發。在此回顧「胡適獎學金」的頒發宗旨以及獲獎名單。
胡適紀念館「胡適獎學金」歷年得獎名單
2013年得獎名單及論文
1.林佑儒,〈南菁書院與晚清的學術和教育發展〉(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7月;指導教授:黃克武博士)
2.謝瑞齡,〈《獨立評論》中民主與獨裁的論戰(1933-1937)〉(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7月;指導教授:王遠義博士)
2014年得獎名單及論文
1.沈芳序,〈張我軍對胡適思想的接受與傳播:以《臺灣民報》為分析場域(1923-1932)〉(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4年7月;指導教授:應鳳凰博士)
2016年得獎名單及論文
1.陳建守,〈啟蒙如何運動:近代中國「啟蒙運動」的概念史〉(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2016年6月;指導教授:古偉瀛博士、黃克武博士)。
2.林秋芳,〈胡適新詩節奏理論的形成〉(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6年1月;指導教授:李瑞騰博士)。
2017年得獎名單及論文
1.韓承樺,〈當「社會」變為一門「知識」:近代中國社會學的形成及發展(1890-1949)〉(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歷史學系博士論文,2017年7月;指導教授:古偉瀛博士、黃克武博士)。
2020年得獎名單及論文
1.蔡旻遠,〈知識分子的人際關係與政治選擇――以胡適為中心(1917-1924)〉(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20年6月;指導教授:黃克武博士)
2021年得獎名單及論文
1.詹宜穎,〈女虛無黨人在近代中、日知識圈的再現與挪用(1870s-1910s)〉(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20年6月;指導教授:林啟屏博士)。
2.阮思瑀,〈識別金石:美國礦物學在晚清的傳播與再生〉(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20年8月;指導教授:洪廣冀博士、陳慧宏博士)。
3.倪管嬣,〈國家、知識、信仰:《佛學叢報》與清末民初佛教的近代轉型〉(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17年4月;指導教授:劉季倫博士)。
2022年得獎名單及論文
1.黃琬柔,〈第三隻眼:近代中國轉型時期的歷史小說〉(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歷史學系博士論文,2022年1月;指導教授:王汎森博士、王遠義博士)。
2.葉宇軒,〈成為教育學:論明治前期及民國初年荀學言說的近代生成〉(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21年9月;指導教授:陳志信博士)。
3.梁文昶,〈中國國民黨對政治犯之改造:以山西反省院為例〉(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21年8月;指導教授:王遠義博士)。
2023年得獎名單及論文
1.陳鴻明,〈世界貿易公司與中美物資流動,1938-1958〉(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文學院歷史學系博士論文,2022年8月;指導教授:陳惠芬博士)。
2.楊鈞量,〈太平洋戰爭時期國民黨中宣部對美宣傳網絡與活動〉(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文學院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23年2月;指導教授:吳翎君博士)。
3.張志誠,〈舒新城在中華書局的出版生涯(1920-1954)〉(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22年1月;指導教授:劉季倫博士、孫慧敏博士)。
2024年得獎名單及論文
1.陳昕劭,〈抗戰時期的美國華僑匯款網絡及其運作〉(國立政治大學文學院歷史學系博士論文,2024年1月;指導教授:林美莉博士)。
2.徐祥弼,〈打造「自由中國」:亞洲基金會與冷戰初期的臺灣(1952-1960)〉(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23年12月;指導教授:陳翠蓮博士)。
3.廖之睿,〈西北中國灌溉工程與中外技術合作:涇惠渠與民生渠(1922-1942)〉(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文學院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24年1月;指導教授:吳翎君博士)。
4.吳崧任,〈基督宗教信仰作為反共新武器:蔣中正和《荒漠甘泉》的重譯與推廣(1950-1988)〉(國立臺北大學歷史學系暨研究所碩士論文,2024年6月;指導教授:王超然博士)。
胡適紀念館與安徽大學研究生院及胡適研究中心合作「『胡適研究』獎學金」得獎名單及論文
2014年胡適紀念館與安徽大學研究生院及胡適研究中心合作「胡適研究獎學金」得獎名單及論文
得獎者一名:
1.王若穎,〈新家庭與新女性——“胡適太太”江冬秀研究〉(安徽大學碩士論文,2014年5月;指導教授:陸發春教授)
胡適紀念館與華中師範大學中國近代史研究所合辦「胡適獎學金」得獎名單及論文
2016年胡適紀念館與華中師範大學中國近代史研究所合辦「胡適獎學金」得獎名單及論文
一等獎得獎者一名:
1.席加兵,〈胡適「中國的文藝復興」思想研究〉(北京語言大學人文學院博士論文,2013年6月)
二等獎得獎者兩名:
1.張書克,〈胡適自由觀的形成與特點:從其閱讀經歷視角進行的考察(1917年以前)〉(華東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2016年5月;指導教授:熊月之教授)
2.林建剛,〈胡適生前形象考辯〉(南開大學文學院博士論文,2016年5月;指導教授:李新宇教授)
2017年胡適紀念館與華中師範大學中國近代史研究所合辦「胡適獎學金」得獎名單及論文
一等獎得獎者一名:從缺
二等獎得獎者兩名:
1.李周峰,〈「學術社會」之困:社會劇變中顧頡剛角色與命運〉(華中師範大學中國近代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15年5月;指導教授:何卓恩教授)
2.鄭澈,〈英語世界的胡適〉(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3年5月;指導教授:曹順慶教授)
2019年胡適紀念館與華中師範大學中國近代史研究所合辦「胡適獎學金」得獎名單及論文
一等獎得獎者一名:
1.王志勇,〈流亡港台傳統派知識分子「文化中國」意識探論――以《民主評論》為中心(1949-1966)〉(華中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博士論文,2017年5月;指導教授:何卓恩教授)
二等獎得獎者兩名:
1.王學進,〈胡適佛教史研究述論〉(中山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2019年5月;指導教授:敖光旭教授)
2.易龍,〈「漢宋之爭之變相」與民國史學(1937-1949)〉(中山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2019年5月;指導教授:關曉紅教授)
2020、2021年胡適紀念館與華中師範大學中國近代史研究所合辦「胡適獎學金」得獎名單及論文
一等獎得獎者二名:
1.楊金華,〈現代中國「南港學派」的興起與傳衍(1955-1985)〉(華中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博士論文,2020年5月;指導教師:何卓恩教授)
2.趙凡,〈胡適文體革命的知識譜系(1904-1917)〉(華東師範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博士論文,2021年4月;指導教師:文貴良教授)
二等獎得獎者四名:
1.梁馨蕾,〈朱家驊與國民黨組織人事(1938-1944)〉(北京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2019年6月;指導教師:王奇生教授)
2.韋巍,〈「希臘」知識在近代中國的傳播與內化〉(中山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2019年11月;指導教師:桑兵教授)
3.樓庭堅,〈禪學研究的現代理念――胡適禪史書寫述論〉(浙江大學人文學院碩士論文,2019年6月;指導教師:張家成教授)
4.周瑞瑞,〈《新月》裡的「中國問題」〉(復旦大學博士論文,2016年5月;指導教師:楊宏雨教授)
照片說明:得獎人與雷祥麟所長、林志宏主任等合影,左起:廖之睿先生、吳崧任先生、林志宏主任、在線上的徐祥弼先生、雷祥麟所長、陳昕劭博士、黃克武教授及李戡博士。
攝影地點:胡適紀念館特展室

2024年12月23日 星期一

紀念胡適的“史達林的大戰略”大文,可進一步思考“烏克蘭或台灣,美國如何選擇那國優先守衛。” 其實,美國可以同時三戰場,只要‘有心’

 台灣或烏克蘭,誰比較重要?這是個大問題!


上個月,美國耶魯大學的保守派智庫「巴克利研究院」舉辦了一場政策辯論會,辯論美國外交戰略的優先順位。


只要看一眼題目,就能明白這場辯論為何值得台灣關注。


辯論題目寫著:「美國應該優先考量台灣,而非烏克蘭」(The US should prioritize Taiwan over Ukraine)。


同樣值得一提的是,這場辯論的正反方辯士,兩者可都不是等閒之輩。


正方代表是美國前國防部副助理部長柯伯吉(Elbridge Colby,又譯柯比),是川普政府時期著名的對中鷹派。他針對美國亞太戰略的論著《拒止戰略》近年已由台灣國防部史政編譯處引進出版。


反方代表則是耶魯大學歷史學家史奈德(Timothy Snyder),著名的烏克蘭支持者。他筆下的《血色大地》、《暴政》等書大概都是本文讀者耳熟能詳的代表作。


柯伯吉代表的正方論述,對台灣人來說想必不陌生。簡單來說,就是認為「中國才是美國在全球競爭上的最大對手」,在政治、經濟與軍事層面都比俄羅斯帶來更大的威脅。中國不僅有條件,其共產專政政權更有修改國際現狀與國際秩序的意圖,其中不可或缺的一步就是「統一台灣」。


只要統一了台灣,中國就能稱霸亞洲,稱霸未來全球市場占比將近五成的地區。反觀美國,不僅會因此失去第一島鏈,美國在韓國、日本等地構築的同盟更會如骨牌般往中國倒去。最終結果顯然嚴重違反美國利益與價值。


為此,台灣值得美國國家戰略的最優先也最迫切的關注,人力、武器、資金、原物料及政治資本,都必須盡快投入進去。問題在於,在柯伯吉看來,當前的美國並沒有真正朝這個方向前進──最大的原因,當然是因為美國被俄烏戰爭給分散了注意力。


柯伯吉認為,俄國入侵固然可惡,烏克蘭人抵抗確實有理,美國也應該提供烏國援助。BUT,美國不該為此混淆優先順序,為了援烏而耽擱對台灣的關注,因為中國是遠比俄國更危險的對手。


美國不應該在烏俄戰場投入,因為美國還有北約的歐洲盟國可以依恃,而歐洲人確實也已經開始投入更多資源去協助烏克蘭。相較之下,美國在亞洲的盟邦則迫切需要美國的全心投入。


沒有美國,歐洲盟邦在經濟實力上仍遠勝俄國,俄國也沒有立刻殺到萊茵河的風險。但沒有美國,東亞盟邦是絕無可能單獨面對中國,台灣首先就會淪陷。


甚至,就算台灣有了美國馳援,許多分析報告已經開始指出當下的美國未必能在台海戰場上得勝,而美國也需要更多時間才能重建產業鏈、將有限的國防資源重新帶回東亞。因此,美國眼下必須把握所有能夠掌握的資源,投入東亞對中國的競爭與嚇阻,否則一場災難性的戰爭就有可能在台海爆發,並引發骨牌效應。


簡單來說,柯伯吉主張,美國只能在烏克蘭有限度投入,同時要全力強化台海的嚇阻與東亞同盟的構築。


相對的,史奈德身為反方代表,他的主張自然是「美國不應該優先考量台灣,而是烏克蘭」(The US should NOT prioritize Taiwan over Ukraine)。換句話說,美國眼下的當務之急,仍是必須協助烏克蘭人打贏俄羅斯侵略者。


史奈德認為,基於以下四大項理由與四小項風險,美國有必要優先協助烏克蘭。


【第一項理由】俄烏戰爭是現在進行式,台海戰爭還不是。此時此刻,俄烏戰爭「正在」威脅美國的根本利益。一旦烏克蘭戰敗,美國將立刻面臨四大風險:


(1)導致核武擴散,因為俄烏戰爭是核武大國對非核武國家的戰爭,若當年放棄核武的烏國落敗,只會有更多中小型國家擁核自重。


(2)導致種族滅絕及違背國際法。俄軍已經在布查等地證明其殘暴,其掠奪烏國幼童及實施語言、文化再教育政策,顯示若俄國得勝,烏克蘭人將會遭受到種族滅絕的命運。俄國對主權國家的侵略行徑,更是對國際法的一項蔑視。這種蔑視必須被遏止。


(3)違反北約宗旨。北約成立這四分之三世紀以來,就是要阻止歐洲爆發大規模戰爭。如今,烏克蘭正以一國之力單獨吸收來自俄羅斯的攻擊,它需要的是美國落實承諾,而非放棄援助。放棄烏克蘭,就是放棄北約精神。


(4)摧毀民主價值。烏克蘭正為了全球民主陣營而戰,倘若戰敗,只會加速民主價值破產,喪失道德正當性與國際號召力。


【第二項理由】阻止中國侵略台灣的最好方式,其實是先阻止俄羅斯在烏克蘭戰勝。倘若普丁戰敗,習近平在發動侵略前就會更加三思而後行。守住烏克蘭,就是守住台灣,替台灣爭取更多時間與機會。


【第三項理由】承上,中俄兩國早已聯手,組成緊密同盟,意欲挑戰當前國際秩序。俄國侵烏不能看成單一情勢,而得視為中俄同盟對民主陣營發動攻勢──因此根本就不存在置烏克蘭不理,「只」針對中國的情況。


【第四項理由】情境不等人,外交政策並不為抽象假設而運作。對美國來說,眼前明擺著有一個機會,能夠幫助烏克蘭打贏俄羅斯、進而挫敗中俄同盟,強化全球民主向心力。美國一旦放棄這個機會,那不僅有可能失去烏克蘭,失去台灣,也失去全球民主陣營的威信。


一句話總結,美國最優先的戰略考量,還是要先幫烏克蘭打贏俄羅斯。


雙方辯論於是進入炮火四射的深水區。


柯伯吉首先回擊,他認為自己的主張並非抽象假設,而是奠基於外交現實,反觀史奈德的主張才是罔顧現實。現實就是,美國人並不願增加國防開支,美國的時間與資源都有限,必須面對艱難的二選一抉擇,而美國應該要選擇台灣優先,烏克蘭或中東等區域都是其次。


回顧歷史,美國不是第一次面對這樣的抉擇。美國在二戰被日本偷襲珍珠港,與日本結下的樑子理論上比納粹德國還大,但羅斯福政府卻在衡量局勢後做出了「先歐後亞」的正確戰略決定。這一決定之所以正確,就在於當年美國當局正確體認到納粹德國是遠比日本強大的敵手。


時至今日,中國才是美國的頭號競爭對手,而非俄羅斯。如果美國政府沒有認清這一點,那就像是在二戰時把最多心力拿去對付義大利的墨索里尼或日本一樣,是搞錯優先順序。合理嗎?


再來說到核擴散的問題,台灣不也同樣適用嗎?美國當年也曾強迫台灣放棄研發核武,若台灣最後淪陷於核武大國中國之手,不也會造成同樣的核擴散危機嗎?類似的道理,民主價值的主張,依舊可以用在台灣身上。


至於史奈德說的「幫助烏克蘭就是幫助台灣,打贏普丁就能嚇阻中國」,柯伯吉同樣認為不切實際。他反問現場聽眾:如果中國真的相信統一台灣與否取決於烏克蘭的戰爭勝負,那它為什麼不直接干涉?


考慮到中國已經不只一萬次重申,統一台灣對它來說有多麼重要,因此柯伯吉擔心的是,中國根本不會被普丁的挫敗嚇阻,只會想著要如何比普丁更成功的征服台灣。也就是說,台海問題對中國來說「沒有和平解決的可能」。於是到頭來,美國還是得面對台海戰爭,那為什麼不現在就全力以赴?


柯伯吉最後重申,支持史奈德,就是放棄台灣,就是讓美國重返亞洲的投入化為烏有。更糟的是,這還不是災難的終結,只是災難的起點而已。


對於柯伯吉的凌厲攻勢,史奈德則以不急不徐的態度回應。他首先強調,他絕不是主張要放棄台灣。事實上,正是因為正視中國威脅,美國才必須正視俄羅斯對烏克蘭的入侵。


因為這場入侵是現在進行式,一旦不在這裡就擋下中俄陣營的野心,只會鼓吹它們更膽大妄為。


美國應該把握英勇烏克蘭人製造的機會,而不是把烏國看作戰略負債:一個GDP只有北約千分之四的國家,就暫時擋下了俄國入侵。如果美國與西方盟國能夠全力投入,協助烏國擊敗俄國,那才是妥善利用到手的機會,在對己方相對有利的情況下,挫敗中俄陣營的攻勢。


史奈德進一步指出,幫助烏克蘭,不僅有助於降低台海戰爭爆發的風險,更能增加未來戰勝中國的機率。因為許多軍事科技,都在俄烏戰場上被實驗,西方盟國因此加深了對俄系武器系統的熟悉,連帶也更能剖析深受俄系影響的中國武器系統。還有無人機,美國能將俄烏戰場上學到的寶貴無人機經驗,未來運用在援助台灣一事。


除此之外,史奈德也認為,現階段幫助烏克蘭打贏俄羅斯還有一項好處,那就是能夠在不直接挑釁中國的情況下影響中國決策。畢竟,中國沒有理由反對烏克蘭行使自衛權,也無法明擺著反對烏克蘭擊敗俄羅斯。因此,美國援助烏克蘭人打贏戰爭,既能從整體上削弱中俄陣營,也能使中國再三考慮攻台戰爭的可行性。


史奈德表示,中國共產黨承擔不起侵台失敗的政治風險,這是他們必須觀望俄烏戰爭的重要原因。也就是說,俄烏戰爭拖得越久,中國越有可能認定這類「原以為是閃電戰實際上卻變成消耗戰」的戰爭無法速戰速決,反而有可能動搖共產黨統治的正當性基礎,所以他們越會採取觀望姿態。


反過來說,如果美國現在就放棄烏克蘭、全面針對台海與中國,那一定會被中國當局視為最直接的挑釁,迫使中國在眼下這個節骨眼對美國攤牌,或是在這一相對不利於美國的時間點動手。總之,都是讓另一場戰爭爆發的可能性提升,而不是下降。


史奈德不斷強調,他並不覺得美國此刻需要做出「非此即彼」的二選一習題,這既不現實也不符合美國利益。在他看來,眼下的台灣與烏克蘭就像某種命運共同體,是彼此連動交織的。史奈德甚至援引台灣政府的官方立場,說台灣人也明白協助烏克蘭打贏暴政的重要性。


史奈德最後重申,如果我們不幫助烏克蘭贏得對俄戰爭,世界又憑甚麼相信我們可以幫助台灣贏得對中戰爭?就算你只在乎台灣,你也應該是在一邊重視台灣的同時,另一方面利用現在正在進行中的俄烏戰爭,學習與借鏡戰爭技術的演進,以及嚇阻的經驗。


「如果你在乎中國與台灣,那你現在最該關注的,就是俄羅斯與烏克蘭。」史奈德說。


這場辯論長達一個多小時,雙方還交鋒與切磋了不少問題,有興趣的朋友歡迎到留言的連結觀看。這邊我想拉回來,聊聊我們可以怎麼看待這件事。


你可能會想,前面說了這麼多,身為台灣人,這問題還有什麼好說?當然是台灣比較重要啊!


然而,我自己覺得這場辯論的看頭與玩味之處,恰好就在這裡。


首先,「台灣人支持台灣優先」雖然是情感上理所當然的第一考量,但若只是永遠停留在這一層面,不設法跳脫「本位主義」的膝反射式思考,那麼很多事情也不用討論或設想。總之美國人就支持美國優先,烏克蘭人就支持烏克蘭優先,中國人就支持中國優先,台灣人就支持台灣優先⋯⋯理所當然,卻不一定能有助於我們理解當今世界,或者協助我們做出所有重要的選擇或判斷。


其次,就算我們接受國家利益優先的邏輯,這場辯論仍是屬於美國人的討論,美國優先,所以重點自然是對美國人來說,優先支援烏克蘭,或優先支援台灣,哪一個才符合美國當下的利益,是值得美國優先執行的目標。


所以,我認為對這場辯論的真正看點,其實就在於美國人怎麼有建設性地討論「怎樣做對國家最好」的這件事。


在這一點上,柯伯吉與史奈德這兩人論述中的共同點,就跟兩人的差異之處一樣值得重視。


儘管兩人立場南轅北轍,一個是親共和黨的智庫成員,另一個則是親民主黨的大學教授,一個偏右一個偏左,一個強調東亞一個強調東歐,一個強調經濟理性與效益極大化,另一個更訴諸休戚與共的感性及共同價值;BUT,兩人都毫無疑問地代表美國,反映了美國底下的兩種重要聲音。


他們同樣關注美國利益,認同中國是美國當前最大的安全挑戰,同樣認為中俄兩國已組成聯盟,同樣強調美國盟邦與民主價值的重要性。兩人的不同在於手段,在於優先次序的考量差異。


柯伯吉強調,美國就像罹患心臟病的病人,史奈德的主張都是各種身體調養與藥物治療,雖然正確卻緩不濟急,但眼下就像心臟病發作,已經到了要趕快電擊或動手術的時刻了。


史奈德卻認為,我們得從全身著眼,治本而非治標,還要避免病人因為處斷過猛而先死在手術台上。


兩位醫生沒有絕對的對錯,全看誰的描述更符合病人的實際情況。


如果問我這個非專業人士的話,我想自己大概還是脫離不了台灣出發的主觀意識,會想支持柯伯吉的說法。但我也必須承認,史奈德的切入點給了我很大的啟發,讓我有機會從不大一樣的角度去看待世界正在發生的大變局。


我不曉得哪一種立論會在未來的美國占上風,年底美國總統大選的詭譎情勢更替此事投下不確定的變數。


但有一件事情,我已經被史奈德給說服。那就是未來這幾年,東亞和東歐,台灣與烏克蘭的命運,無論當事人是否願意,確實都是綁在一起、相互連動的。

God 的翻譯 (胡適紀念館整理)

 【GOD的中譯】


  1961年12月24日胡適在台大醫院度過了陰曆生日,因為適逢聖誕夜,所以病房裡面也布置了聖誕樹應景。也因此胡適談到了"GOD"在天主教傳入後的中譯問題,其中牽扯到山東禮祠八神的位階。另外,胡適分析世界各地對信仰核心的稱呼後,認為看似不相干的領域中似乎又顯示出某些牽連。《胡適之先生晚年談話錄》中整理如下:


  今天陰曆十一月十七日,是先生的陰曆生日,又是聖誕節。

  先生穿上前些時錢思亮等十二人合送的織錦緞晨衣,坐在床上看報。胡頌平到了病房,就向先生祝賀。先生拱起雙手回拜,慈祥而又愉快。這時房內聖誕樹上的彩色小電燈,明滅閃爍,映着各種裝飾品,特別熱鬧。先生說:「這大概因我是個heathen的緣故,曾護士長們幾個人把它裝得特別漂亮。(heathen的意義是基督教以外的人)」

    先生談起:「耶和華,本來是猶太民族的一個護神的祖宗,耶穌是猶太人,於是耶和華變成全世界基督教徒共同尊敬的神了。猶太這民族亡國了一千多年,全靠宗教的力量把這個民族維繫住,現在又自立國了。猶太的文化,差不多征服了世界的一半。當初到中國傳教的人都是有學問的,他們都是耶穌會的人,把這個最高的神翻譯作『天主』。後來本篤會的人來了,他們在《史記•封禪書》裡秦始皇在山東禮祠的八神是天主、地主、兵主、陰主、陽主、月主、日主、四時主;本篤會的人認為耶穌會把基督教最高的神的譯名「天主」降到和山東的八神之一的天主同一名稱,不是對耶和華侮蔑嗎?這個案子鬧得很久,官司打到教皇那裡去。所以以後傳教徒們改稱『主』了,祈禱時都稱『主啊』,他們最初稱『天主』,後來稱『上帝』,好像是新教的關係。待我回南港時查查看。」

  先生又說:「這個『帝』字,最初的意義是神。在殷朝,帝王的名字都以生日的天干地支取名的,但對祖先有特別功德的加一個『帝』字,如『帝乙』,表示特別尊敬的意思。到了秦始皇,才自稱始皇帝,過去是不敢用帝字的。我時常想想中國『帝』字的含義,和梵文的deva,拉丁的deus,希臘的zeus的音義相同,彷彿是同出一源的。」


檔案說明:1961年11月26日,胡適因心臟不適住進台大醫院,直至翌年1月10日始出院。圖為1961年12月,胡適攝於台大醫院特一號病房

翻拍地點:胡適紀念館陳列室


#胡適

#台大醫院

#GOD #耶和華 #天主 #上帝

#史記 #封禪書

#胡適之先生晚年談話錄

#1961年12月24日


#胡適誕辰130週年特展隆重開展

#如果我是胡適 #關於自由和民主的思考題

#即將撤展


#開放時間為每週二至週六上午0930至1200下午1330至1630

#趕快揪團來預約導覽吧

the pledge of Ezra Cornell and Andrew Dickson White to found a university where “any person can find instruction in any study.” Ithaca, NY as the #1 College Town in America! 康乃爾大學校史 Sage College :課程: The First American University






Sage Hall

Sage Hall was built in 1875 at Cornell University's Ithaca, New Yorkcampus. Originally designed as a residential building, it currently houses the Johnson Graduate School of Management.



Contents [hide]
1Conception
2Facilities
3Later years
4Cornerstone letter regarding nonsectarianism
5Notable alumnae
6External links
7References







Cornell University

The American Institute for Economic Research has ranked Ithaca, NY as the #1 College Town in America! We couldn't be more proud of our amazing location.
https://www.aier.org/cdi-top-20-college-towns-1-ithaca-ny









Top 20 College Towns - #1 Ithaca, NY | AIER

#1 Ithaca, NY

AIER.ORG

Cornell UniversityNick De Tullio其他 42 個人

Cornell Right Now: Full house for the first evening of class for AMST 2001: The First American University in Uris Hall. The course, taught by Corey Ryan Earle ’07, looks at Cornell’s founding, history and its uniqueness among U.S. universities and is filled to capacity (425+) with more than 100 students on the waitlist.
Photo by Joe Wilensky









這兒有課程和課程名稱The First American University 的說明。


[PDF]The First American University Corey Ryan Earle - MetaEzra

www.metaezra.com/docs/Earle_Syllabus.pdf







“...as you depart, it is my hope that all of you will seek and find your own way,” said Interim President Michael I. Kotlikoff, addressing 500 graduates and nearly 2,000 guests at the university’s 22nd December Recognition Ceremony at Barton Hall on Dec. 22. “A way that will be entirely your own, to be more useful to your countries and to humanity – and to do, in the words of Ezra Cornell, ‘the greatest good.’”
Congratulations once again to the newest Cornell University alumni!









Course Description: Educational historian Frederick Rudolph called Cornell University “the first American university,” referring to its unique role as a coeducational, nonsectarian, land-grant institution with a broad curriculum and diverse student body. In this course, we will explore the history of Cornell, taking as our focus the pledge of Ezra Cornell and Andrew Dickson White to found a university where “any person can find instruction in any study.” 

“...as you depart, it is my hope that all of you will seek and find your own way,” said Interim President Michael I. Kotlikoff, addressing 500 graduates and nearly 2,000 guests at the university’s 22nd December Recognition Ceremony at Barton Hall on Dec. 22. “A way that will be entirely your own, to be more useful to your countries and to humanity – and to do, in the words of Ezra Cornell, ‘the greatest good.’”
Congratulations once again to the newest Cornell University alumni!



The course will cover a wide range of topics and perspectives relating to the faculty, student body, evolution of campus, and important events and eras in Cornell history. Stories and vignettes will provide background on the current university and its administrative structure, campus traditions, and the names that adorn buildings and memorials throughout campus. Finally, the course will offer a forum for students to address questions on present-day aspects of the university. Requirements: The course grade will consist of attendance and participation (2/3) and written work (1/3). Attendance at course meetings is required of all students. For students who choose to take the course for credit, attendance is required at every course meeting. Students may have one unexcused absence during the semester. Each subsequent unexcused absence will result in a lowered attendance and participation grade (A to A-, A- to B+, etc.). All absences should be communicated to the instructors within twenty-four hours of the course meeting or as soon as possible. Readings will include short selections from important texts on the history of Cornell. Each week will include both required and supplemental readings. Students should come to class having read that week‟s required assignment. Supplemental readings are optional and designed to allow students to explore particular topics further. Whenever possible, readings will be made available online through the Blackboard site, which students should enroll in by the second meeting of the course. For those readings not on the Blackboard site, copies are available through the Cornell University Library. Important texts will also be placed on four-hour reserve in Uris Library. Most of the texts are also available at the Flora Rose House Library, West Campus. Written work in this course will consist of a required reading response during the first half of the semester and a final paper. The reading response (1 page) should address one week‟s topic based on the required and supplemental readings. There will also be a short essay or research paper (4- 5 pages, 2 paper copies) due at the last class meeting. Students taking the course for credit MUST submit the final paper to receive credit for the course. Further details on the assignment will be available later in the semester.2 S/U Option: For students who choose to take the course on an S/U basis, a total of six (6) unexcused absences will result in the automatic grade of “U” for the course. The reading response is required to receive credit for the course; however, students taking the course on an S/U basis are not required to submit the final paper, so long as they attend class regularly. Texts (optional) Although not required, students may also wish to purchase certain important texts in the history of Cornell University. The instructors recommend the following (both available at the Cornell Store): Bishop, Morris. A History of Cornell (1962). Kammen, Carol. Cornell: Glorious to View (2003). Students with Disabilities Statement: In compliance with the Cornell University policy and equal access laws, the instructors are available to discuss appropriate academic accommodations that may be required for students with disabilities. Request for academic accommodations are to be made during the first three weeks of the semester, except in unusual circumstances, so that arrangements can be made. Students are encouraged to register with Student Disability Services to verify their eligibility for appropriate accommodations. Academic Integrity Statement: Absolute integrity is expected of every Cornell student in all academic undertakings. A full statement of your responsibility as a student is available at http://cuinfo.cornell.edu/Academic/AIC.html. Note: Because this is the first semester this course is being offered, the syllabus and readings may change during the semester. Changes will be noted during lecture and the most up-to-date version of the syllabus will be available on Blackboard. Date Topic Reading Assignment Week 1: 1/27 Introduction Required: Morris Bishop ‟13, PhD ‟26, “And Perhaps Cornell,” from Our Cornell (1939) Week 2: 2/2 The Morrill Land Grant College Act & The Founders and the Founding Required: Carl Becker, “Life and Learning in the United States,” from Cornell University: Founders and the Founding (1943) Supplementary: Ezra Cornell‟s Ciphering Book; The Morrill Land Grant Act (1862); Veto Message from President James Buchanan (1859);3 “I Would Found an Institution” [RMC Exhibit online]; The Autobiography of Andrew Dickson White (1904) Week 3: 2/9 A Struggling University & The Early Faculty Required: Morris Bishop, A History of Cornell, Chapters 6 (pp. 91-98); Carl Becker, “Freedom and Responsibility” (1940) Supplementary: Carol Kammen, First Person Cornell (pp. 1-28); Morris Bishop, A History of Cornell, Chapters 7-8 (pp. 99-142); The Great Will Case [RMC Exhibit online] Week 4: 2/16 An Academic Pioneer: The Endowed & Contract Colleges Required: Malcolm Carron, The Contract Colleges of Cornell University (1958), pp. 27-47 Supplementary: Flora Rose, A Growing College (1968), pp. 10-38 Week 5: 2/23 Any Person: Gender and Ethnic Diversity at Cornell Required: Charlotte Williams Conable „51, Women at Cornell (1977), pp. 62-85. Supplementary: Morris Bishop, A History of Cornell, Chapter 9 (pp. 143-152); Carol Kammen, Part & Apart (2009); Early Black Women at Cornell [RMC Exhibit online] Week 6: 3/2 The Early Campus and its Development Required: Kermit Carlyle Parsons MRP ‟53, Cornell Campus and its Development, “Here the Great Library Will Stand,” Chapter 9 (pp. 152-175) Supplementary: Rebecca H. Cofer, The Straight Story (1990), pp 3-31 Week 7: 3/9 Wartime Cornell Required: Raymond F. Howes „24, A Cornell Notebook, “How Cornell Prepared for the Veterans,” Chapter 10 (pp.125-135) Supplementary: Morris Bishop, A History of Cornell, Chapter 27, 35, & 36 (425-442, 522-553)4 Week 8: 3/16 The Ivy League and the Big Red [Course Meeting at Athletics Hall of Fame; Reading responses due] Required: Robert Kane „34, Good Sports: A History of Cornell Athletics (1992), pp. 2-7, 24-26, 40- 42, 296-307 Supplementary: John H. Foote „74, Touchdown: The Story of the Cornell Bear (2008) SPRING BREAK Week 9: 3/30 Unrest and Activism: The 1950s and 1960s Required: Cushing Strout & David I. Grossvogel, eds, Divided We Stand (1970), p. 3-6, 15-33 Supplementary: Donald Downs ‟71, Cornell ’69 (1999), pp. 1-32; Daniel Margulis ‟72, ed., A Century at Cornell (1980), pp. 209-225. Week 10: 4/6 The Later Campus and its Development [Reading responses returned; Essay topic & supplementary reading distributed in class] Required: Carol Kammen, Cornell: Glorious to View, Chapter 11 (pp. 211-225) Supplementary: Lewis Roscoe, Planning the Campus (2000), pp. 1-8; Cornell Master Plan for the Ithaca Campus, Executive Summary (2008) Week 11: 4/13 Student Life Then & Now Required: Oscar D. Von Engeln ‟08, PhD ‟11, Concerning Cornell, “Student Life,” Chapter 4 (pp. 226-255) Supplementary: Thomas Balcerski „05, Acacia Fraternity at Cornell (2007); Alpha Phi Alpha Centennial Celebration [RMC Exhibit online] Week 12: 4/20 The Administration and “Big Red Tape” Required: Ronald G. Ehrenberg, Tuition Rising (2000), pp. 104-109, 209-217, 249-255 Supplementary: Frederick G. Marcham PhD ‟26, Cornell Notes: World War II to 1968 (2006), p. 1-7 Week 13: 4/27 The First American University [Essay due in class; 1-2 minute presentation by students] Required: No required reading; work on final essays and research papers5 Week 14: 5/4 Cornell in Fiction & Pop Culture Required: Amanda Ann Klein ‟99, “Why Does Pop Culture Like to Hate on Cornell?”(2010); Brad Herzog „90, “Stranger Than Fiction” from Cornell Alumni Magazine (March/April 2008) Supplementary: Richard Fariña „59, Been Down So Long (1966); Robert Hennemuth ‟77, The Big Kids (2004); Matt Ruff „87, Fool on the Hill (1988) 

2024年12月20日 星期五

胡適之先生活在1984年《聯合文學 創刊號》梁實秋、吳大猷文章中

 

2018年12月20日 
分享對象:所有人

胡適之先生活在1984年《聯合文學 創刊號》梁實秋、吳大猷文章中

胡適之先生活在1984年《聯合文學 創刊號》梁實秋、吳大猷文章中
HUSHIHHC.BLOGSPOT.COM
胡適之先生活在1984年《聯合文學 創刊號》梁實秋、吳大猷文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