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25日 星期五

胡適日記之研究 對照Virginia Woolf 日記之研究












學位論文
The deep old desk The diary of Virginia Woolf.
Shannon, Drew Patrick.
2007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68-09A.





圖書
The diary of Virginia Woolf
Woolf, Virginia, 1882-1941.
1977-

可在 總圖書館 Main Library 總圖2F人社資料區 (PR6045.O7 Z46 1977)獲得



3



圖書
A writer's diary : being extracts from the diary of Virginia Woolf
Woolf, Virginia, 1882-1941.
c1982.
A Harvest book.




4



圖書
Politics and aesthetics in The diary of Virginia Woolf
Tidwell, Joanne Campbell, 1973-
2008.
Studies in major literary authors (Unnumbered)



5



圖書
Diaries and journals of literary women from Fanny Burney to Virginia Woolf
Simons, Judy.
1990.

可在 總圖書館 Main Library 總圖2F人社資料區 (PR908 S56 1990b)獲得

6



學位論文
(False) portrait of the artist as a woman Editorial strategy in the diaries of Virginia Woolfand Sylvia Plath.
Pioter, Jill M.
2002
Masters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40-06.




7



圖書
Virginia Woolf icon
Silver, Brenda R., 1942-
1999.

可在 總圖書館 Main Library 總圖2F人社資料區 (PR6045.O72 Z87633 1999)獲得



8



圖書
Granite and rainbow : the hidden life of Virginia Woolf
Leaska, Mitchell Alexander.
1998.

可在 法律學院圖書館 法律學院圖書室(總區萬才館) (PR6045.O72 Z7729 1998)獲得


9



圖書
A passionate apprentice : the early journals, 1897-1909
Woolf, Virginia, 1882-1941.
c1990.

可在 總圖書館 Main Library 總圖2F人社資料區 (PR6045.O72 Z473 1990)獲得


館藏已從我的最愛中刪除


10



圖書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To the lighthouse
2015.
Cambridge companions to literature.

可在 總圖書館 Main Library 總圖2F人社資料區 (PR6045.O72 T665 2015)獲得
















In her diary, Virginia Woolf, who was born a hundred and thirty seven years ago today, left behind the most truthful record of what a writer’s life is actually like.
關於這個網站

款識: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杏園先生,胡適

款識: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杏園先生,胡適

胡適送的 "杏園先生",何許人也?




拍卖信息
拍品名称:
 
胡适 行书
图录号:
 
144
年代:
 
暂无
艺术家:
 
胡适
材质:
 
镜框 水墨纸本
作品分类:
尺寸:
 
61×29.5cm
估价:
 
RMB 200,000-300,000
成交价:
 
RMB:437000 HK:0
USD:0 GBP:0 EUR:0
拍卖公司:
 
上海明轩
拍卖会名称:
 
上海明轩 2014年秋季拍卖会
专场名称:
 
中国书画一
拍卖时间:
备注:
声 明:
 
款识: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杏园先生,胡适。
钤印:「胡适之印」胡适先生一派典型“学者字”,文雅隽永,以内在气韵和整体表现力为胜。可以看出熔铸晋唐名家笔法的笔触,有着深厚的书法功底,胡适在白话文学、新诗创作等方面颇有建树,中国近代史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平日书写创作也多以白话言论为主,这幅作者引用了宋代词人柳永经典名句的《凤栖梧》,作者虽倡导文学改良,对传统文学功底颇深。








未提供相片說明。

2019年1月21日 星期一

中華教育文化基金會翻譯委員會之約,卞之琳先生翻譯了英國最著名的傳記大師斯特萊契(Lytton Strachey,1880—1932)的名作《維多利亞女王傳》



沈從文曾援手卞之琳:為其詩集寫附記、出資

楊建民
2016年05月13日10:07     來源:人民政協報 
1931年,詩人徐志摩在北京大學兼課,為卞之琳他們上“英詩”課。儘管卞之琳寫詩“總想不為人知”,可大詩人在前,這又是任何想寫詩的人都不願放棄的求教機會。在課餘,卞之琳終於把自己的詩作抄錄一些,交給徐志摩。卞之琳詩作雖主要用口語,但他已開始試著用格律體來約束,同時凝練自己的作品了。在青年詩人中,這個起步是很高的。徐志摩一讀之下,很是喜歡。他將這批作品帶到上海,和沈從文一塊讀了,沈從文也頗為欣賞。兩人便商議將它們匯聚出版。
沈從文曾援手卞之琳:為其詩集寫附記、出資
沈從文
卞之琳
從現代文學史的記述看,詩人卞之琳的第一本詩集為1933年5月出版的《三秋草》。其實,在此前還有一部《群鴉集》由他人編輯出來,可惜最後出版受阻,不然的話他的處女詩集發表時間可前推兩年。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這兩部詩集的編輯或問世,均與已廣有聲譽的小說家沈從文有直接關係。
沈從文為《群鴉集》寫“附記”
卞之琳在《〈雕蟲紀歷〉自序》中,這樣敘述他開始寫詩的動因:“我從鄉下轉學到上海……經過一年的呼吸荒涼空氣、一年的埋頭讀書,我終於又安定不下了。說得好聽,這也還是不滿現實的表現吧。我徬徨,我苦悶。有一陣我就悄悄發而為詩。”
當時的卞之琳,是頗為不自信的。這段時間寫的作品,“自行銷毀的較多”。1931年,詩人徐志摩在北京大學兼課,為卞之琳他們上“英詩”課。儘管卞之琳寫詩“總想不為人知”,可大詩人在前,這又是任何想寫詩的人都不願放棄的求教機會。在課餘,卞之琳終於把自己的詩作抄錄一些,交給徐志摩。卞之琳詩作雖主要用口語,但他已開始試著用格律體來約束,同時凝練自己的作品了。在青年詩人中,這個起步是很高的。徐志摩一讀之下,很是喜歡。他將這批作品帶到上海,和沈從文一塊讀了,沈從文也頗為欣賞。兩人便商議將它們匯聚出版。
為此,與卞之琳還不認識的沈從文給卞寫了很長一封信,說他和徐志摩都認為這批作品可以印成一本小冊子。沈從文還拿其中一首題目命名:《群鴉集》。認真讀後,沈從文還為這些詩作寫出一篇頗有見地的“附記”。
《群鴉集》“附記”從一些自以為是的詩人說起,表示自己“卻不喜歡這種詩人,也正如我不喜歡這類文人一樣。”既然表達看法,沈從文當然有喜歡的東西:“詩人同他的詩還有另外一條路可走,便是平淡樸實。他的詩,不是為了安置辭藻而有的。他寫詩,他的詩即或表現到一種最高的德性,作品有不可磨滅的光輝,他也並不以為自己不是一個人……他若是一個年輕人……他的憂鬱,假若說,他是不缺少年輕人的憂鬱的,他一定得喊出難受的苦處,吐出那悶在心上的一團……他用的手段,沒有比用誠實為再好的手段了。”
這段議論甚至牽涉到為文和為人的聯繫。當然,由此引出的自己欣賞的詩人,就應該具備了他讚賞的品質才是:“但棄絕一切新舊辭藻摒除一切新舊形式,把詩仍然安置到最先一時期文學革命的主張上,自由的而且用口語寫時,寫得居然極好,如今卻有卞之琳這本新詩。”“然而當我把詩的趣味,放在新詩最初提出的那一個方向上去時,我以為之琳有幾首詩,達到了一個另外的高點,使我覺得更喜歡了。”
1931年,詩人徐志摩在北京大學兼課,為卞之琳他們上“英詩”課。儘管卞之琳寫詩“總想不為人知”,可大詩人在前,這又是任何想寫詩的人都不願放棄的求教機會。在課餘,卞之琳終於把自己的詩作抄錄一些,交給徐志摩。卞之琳詩作雖主要用口語,但他已開始試著用格律體來約束,同時凝練自己的作品了。在青年詩人中,這個起步是很高的。徐志摩一讀之下,很是喜歡。他將這批作品帶到上海,和沈從文一塊讀了,沈從文也頗為欣賞。兩人便商議將它們匯聚出版。
沈從文出資印出《三秋草》
卞之琳的詩有哪些使人“喜歡”的地方呢?“運用平常的文字,寫出平常人的情感,因為手段的高,寫出難言的美。詩的藝術第一條件若說是文字的選擇,之琳在這方面十分的細心,他知道選擇'適當'的文字,卻刷去了那些'空虛'的文字。”
沈從文雖然看出卞之琳的優長,但“這個集子在他還是試作,據說送給人看時還很羞怯,這羞怯處也就正是他有無限希望可以向完全那個地方走去的好處。他能保留那個態度,並且獨自從那個方向做去,他的成就,決不至於到印一本書以後便完事的。”對於卞之琳的未來,沈從文給予很大期望:“樸素的詩將來的最好成就或者應當歸給之琳的。”沈從文不僅眼光獨到,表達也委婉曲折,是能傳達出豐富生活體驗的畫面感文字。
這篇高度評價卞之琳詩作的“附記”,卞之琳很快讀到了:“不久在創作月刊上意外地發現了從文的一篇群鴉集附記,看了才知道自己的小冊子名字也有了。”對於一個想從事寫作的學生,鼓勵的程度可想而知。當年11月,徐志摩也致信卞之琳。表示:書“遲至十一月總可出版”。可不久發生了一·二八事變。日本人對中國,尤其上海的文化破壞幾乎是毀滅性的。所以“從此雖然還不時得到出版的消息,卻始終只見到一次預告。”這部《群鴉集》終於胎死腹中。
《群鴉集》最終雖未印出,可徐志摩和沈從文的欣賞,尤其還不認識的沈從文寫出文字指示優長,大大鼓舞了初學寫詩的卞之琳。1933年春假,卞之琳先前翻譯法國詩人波德萊爾《惡之花》中的十首,被《新月》雜誌收下,稿酬是幾塊銀元。拿著它,卞之琳“小遊”青島,去看望在那裡任教的沈從文及也寫詩並翻譯的孫大雨。到那就住在沈從文宿舍。談詩論文間,他們一定感嘆《群鴉集》的不濟命運。這一頁揭過,卞之琳又談到自己在1932年秋天時,新寫了十多首與先前作品“風格稍異”的詩歌,想叫做《三秋草》。沈從文一聽,二話沒說,提筆就題寫了“三秋草”幾個字,並馬上從抽屜裡取出三十元錢來,交給卞之琳,讓他快快將《三秋草》印出來。
開抽屜時,卞之琳看到裡面有幾張當票,知道沈從文自己還在典當東西過活,便堅持不接錢,可沈從文堅持讓他拿上。卞之琳後來說:“我終於未能違命”。拿了錢,出版了自己的處女詩集。
這本收有十八首詩作的《三秋草》,印製過程還略有周折。北平印刷廠的人看到這本書太薄,沒多少利潤,也就不大在乎。提起來,總說:“那本小書,那本小書……”作者卞之琳卻偏偏要認真費事。他要用穿釘方式裝訂起來,要不裁邊,即“毛邊”,還要整齊……為買紙,他和羅大岡一起跑了很多家店鋪,又要經濟,還求實惠,可大都不理想。最後羅大岡想到了一種韌性較好的薄吸墨紙,一試之下,大為滿意:“這種紙真妙,鉛字印上去墨色像從裡邊長出來似的,特別平整……”“果然很合適,結果花錢不多,印出來的三百本小書卻不十分寒磣。朋友們見到了都說印得很好……”這樣,卞之琳就在自己大學畢業前夕,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詩集。為他以後的文學道路,奠下了一個極為有益的基礎。
因為是沈從文出資印出,《三秋草》的版權頁上卞之琳印上了“發行人:沈從文”的字樣;書店還是用了先前要出版《群鴉集》的新月書店,時間是1933年5月。那時印一本書的時間,還是蠻快的。此時雖然新月書店幾乎支撐不下去了,可這批三百本書,還是交給了他們代售。由於印製早而少,如今要找到這冊小書,已經很不容易了。
沈從文專意寫出《卞之琳浮雕》
1934年,已經很少作詩的沈從文,專意寫出一首新詩《卞之琳浮雕》,對卞的作為和愛好作了別異的描摹:
兩隻手撐定了尖下巴兒,
心裡頭畫著圈子:
(不是兒戲,不是兒戲,)
“我再活個十來年,
或者這時我就應當死?
說老實話生活有點兒倦,
唉,鐘,唉,風,唉,一切聲音!
(且關上這扇門,得一分靜。)
“天氣多好,我不要這好天氣。
我討厭一切,真的,只除了阿左林。
這也許是沈從文感受到的卞之琳吧?或者卞本人不這樣認為,可是閱讀卞之琳的詩歌及其他作品,這樣的狀態倒是挺傳神的。
據資料記載,卞之琳後來還受到沈從文的照拂。1936年,卞之琳的工作並不順當。沈從文知道了,便給胡適寫信,希望能通過文化基金會,給卞之琳一點可以發揮其特長的翻譯工作:“多數人都承認卞之琳譯書極認真,中文也相當好,外國文基礎也很好。人家都說他是這幾年北大出的好學生!現在做的事似乎不是他宜做的事,對自己無益,對學生也無益。教書不譯書對各方面都是損失。文化基金會每月出一百來塊錢並不是件困難事情,我希望您還能給他這個譯書機會,要他不必再教書。”(見《沈從文全集》18卷223頁)後來卞之琳確實獲得了為胡適主持的文化基金會翻譯文稿的工作*,他本人說是自己的老師餘上沅推薦的。也許是,可見沈從文給胡適寫信為他尋找這份工作的事,並沒有告訴卞之琳。這樣的不張揚作為,真正為君子之風。
沈從文初闖文壇時,艱難異常,後幸得徐志摩、鬱達夫、胡適等人扶持,才漸獲聲譽,並終於成為一代文學大家。由於這段經歷,沈從文對文壇後學,多大力幫助,毫不吝惜精力或金錢。他的弟子汪曾祺說曾見到他為學生的作文寫的批語,有時超過原文;幫助文學愛好者把稿子往外寄,光郵費就是很大一筆。這裡,通過卞之琳兩部詩集的評介或出版,我們又一次看到沈從文這樣的無私推舉。
楊建民



*30年代中期應中華教育文化基金會翻譯委員會之約,卞先生翻譯了英國最著名的傳記大師斯特萊契(Lytton Strachey,1880—1932)的名作《維多利亞女王傳》,董鼎山多年後回憶起來,還不禁驚歎其既信又達,“而在雅的方面,這書成了卞本人的文學作品,而又不失原文的準確性”。

銘傳女子商業專科學校 李應兆、包德明


胡適    1959624 星期三

李應兆、包德明來見。包德明陳述創辦銘傳女子商業專科學校的動機、現在的概況、以及請求教育部立案的情形之後,說;「先生是我們教育學術界的領導人物,又是李應兆的老師,我們只有向先生訴苦。」 先生答允:「可以私人的友誼和負責人一提,因為銘傳的各種立案條件都已具備,我可以告訴他們的。」他們回去後,先生說:包德明是個很能幹的人,他們辦學校,沒有向人捐過一個錢。這個學校給一般高中畢業的女孩子學些打字會計等職業的知識與技能,乃是有用的,也是需要的。
以後銘傳力立案了,包德明託胡颂平報告先生,並表示感激的意思。先生說:「我不過對梅(月涵)先生一提罷了。我是向不干涉人家的行政的,你叫他們不必感激我,你也不必和別人談起。」


案:「銘傳大學由包德明與李應兆共同創辦,於1956年開始籌備,1957年奉准設校……包德明民前四年出生於四川南溪,北師大社會系畢業,美國威斯里揚學院哲學(人文學)博士。她做了一般女性所不能做、不敢作、不肯做的事。她有一句豪語:「我包德明,天不怕,地不怕。不相信男人可以做的事,我們女人不能做。」」


2009

回應聯副2月21日〈銘傳母親〉
我們在紐約追念包校長,包德明博士,追念她的理想,她的事業,她的音容笑貌,風範典型。
包校長是教育家,那年代台灣辦學不容易。包校長是一個有影響力的人,那年代有影響力的人多半為自己打算,當然也有人為青年打算,為下一代打算,為國家的發展打算,包校長是其中的佼佼者。
她選擇了教育,她辦了一家專科學校,她繼續努力,把專科學校辦成學院,再把學院辦成完全的大學。她為大於微,圖難於易,她日新又新,層樓更上。她奉獻自己的一生,造就十萬青年的一生。
我們在這裡想到教育家多麼重要,如果沒有教育家,如果我們不受教育,我們今天是什麼樣子,明天又是什麼樣子,我們的家庭會是什麼樣子,社會又是什麼樣子。
如果你是水做的,教育家把你釀成酒,如果你是泥做的,教育家把你燒成瓷。上帝造我,父母生我,教育家成就我,教育家是我們精神上的父母,人間的上帝,教育家是國家的祥瑞,人類的聖賢。
所以古人說「為善莫大於興學」,幫人一點錢,救個急,那是幫一時,那是小善,勿以善小而不為,當然應該做。教育是幫她一輩子,教育是幫她全家,教育是幫整個社會,幫整個國家,甚至可以幫全體人類,這是大善,更應該做,倒不是人人能做。
包校長做得到,她的十萬桃李是直接受惠的人,天下有百萬人千萬人間接受惠,後世又有億萬人再間接受惠。
如果包校長從政,她也許會做教育部長,但是幾個教育部長能有她今天的形象。她也許會做行政院長,但是幾個行政院長退休以後能有她平安喜樂的心情。即使她做了總統,幾個總統的子弟能有她家這樣的福報。
她是上帝的使者,又回到上帝那裡去,她留下的就是上帝留下的,上帝眷顧她的事業,她的家庭,眷顧她所有的學生,由今日直到永遠。

---
包德明校長是我的母親,母親在我的生命裡扮演了多重重要角色,就此緬懷之際一一道來。
首先,她是一位最好的老師。母親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受的是正統的師資培育;當她一學成便返回四川老家,擔任師範學校教師;而且因為教學卓越,不久就被一所私立中學請去當校長。母親身形嬌小,上台講話還得拿塊厚板子墊高;但音容宏偉,師生皆為之折服。
來台灣後與父親李應兆先生共同創立銘傳商專,父親為教授,母親當校長;但是在我看來,她始終是位最好的老師,兼具經師、人師的特質與內涵。有關這點,我相信專科時代培養出來的五萬名女同學可為見證。

好校長
說到好校長,母親可謂當之無愧。校長從事教育行政工作,管理學校組織資源,目的是作育英才,並且讓教職員得以安身立命。她做了四十二年銘傳校長,對學生堅持「嚴管勤教」,對教職員則表現「以誠相待」。
同學們在校學習時也許叫苦連天,然而一旦出去發展事業卻見海闊天空,這正是訓練扎實所致。至於同仁們的感恩與回報心情,可以從老人家往生後前來致意人們的哀戚中清楚看見。
尤其是一些當年追隨母親,蓽路藍縷為學校開創打拚的老前輩;見到他們有的伏地不起,有的泣不成聲,我不但備受感動,更受到母親的精神感召而努力效法。
我在母親麾下工作了二十年,才通過遴選接棒以承擔大任。我必須承認,這二十年間,她的確是一位嚴格的好長官。
專科時代僅收女生,一切尚稱單純。我任教職十一年後,學校改制升格為大學層級的獨立學院,男女兼收;不久又開發桃園的第二校區,事務也變得複雜多樣起來。

好榜樣
母親生長於一個大時代,比起民國還年長;她一生中除了辦教育外,還包括任公職、從政、經商等各方經驗閱歷。然而無論她從事哪一行,都是一絲不苟地兢兢業業,適足以作為我待人處事的好榜樣。
話說母親年輕時回到四川任教,由於表現不凡,後來被請到省級教育機構去任職。時逢抗戰軍興,政府一路撤守至重慶;戰時母親有幸得識蔣夫人,被委以後勤工作,開始從事公職。
七年前學校有一批同仁赴四川考察訪問,在重慶市檔案館內,影印了一批珍貴文獻資料,其中包括母親當年的任職派令,以及批閱的公文;意見果斷、文字有力,可以想見她年輕時的幹勁十足。
而最值得我學習效法之處,就是她處理事務的公平、公正、公開。如今學校同仁上下齊心協力,無不是母親在校長任內所奠定的良好傳統與基礎所致。

好母親
回到家中,她老人家扮演的完全是慈母的角色。女強人係她給一般人的印象,但是在公私分明的心中,她從不會對家人和子女疾言厲色。
猶記得我很小的時候住在南京,當時母親被選為制憲國大代表;制憲就是制定憲法,由於各黨派利益衝突,可說比起行憲要來得複雜辛苦得多。我在事後才聽她講起制憲時的火爆場面,但奇妙的是,當她每天黃昏從會場步行回家時,總是和顏悅色,充滿愉快神情,完全不曾流露疲態。
這便是我兒時的慈母印象,在暮色中迎接她回家吃飯,大家嘻嘻哈哈。其實也是我們家的一貫生活型態,尤其當母親退休後,她白天仍然到校會客談心,有時也到郊外走走,晚上則在家中跟我們歡唱娛樂,就這麼無憂無慮地安度晚年。

好婆婆
在我內人的眼中,母親絕對是一位無與倫比的好婆婆。我們一家以及兩位兄長和姊姊的家人,都慶幸能夠有這麼堅強的婆婆,在最困頓的時代裡,引領著全家安度難關,日後更開創出如此宏大的教育事業。
追憶起大陸變色之際,我年方六歲,父親早一步被政府派來台灣銀行服務,母親則拖著一群孩子到香港去避難,而且一待就是三年。在那個戰亂的時節,母親不但靠著自己的學養到書院任教,還盡可能地籌錢去作貿易。
大家也許很難想像,一位四十出頭的制憲國代流落海外,竟然靠著教書和作生意養活一家,更存夠盤纏,得以帶著一家五口,順利搭乘「重慶輪」渡海來台與父親相聚。
想到這裡,我就不禁要感恩、惜福,並且樂於推己及人,將她老人家的恩澤發揚光大。

好祖母
有回在校友聚會的場合,大家你一舌我一嘴地談論著母親當年治校的嚴格,突然有人脫口而出:「我們的包奶奶啊……」接著立即打住,認為自己說錯了話。我聽了則笑著回應她:「沒關係,我的兒子女兒在家也稱她老人家為婆婆。」
母親在孫輩眼裡是和祥的祖母,在校友心目中又何嘗不是望之儼然的老校長和高齡的長輩呢?銘傳創立於民國46年,首屆三專生畢業時,大約整整小母親三十歲;到如今即使她們自己也當上祖母,包校長仍然是大家心中的好祖母!

好家長
母親是四川人,父親和孩子們則為廣東人,她對川菜情有獨鍾,也許是年紀的關係,老人家後來也不太能吃辛辣,反而強調養生食品的重要。像她常向別人推薦吃花生和黑芝麻,並勤於練甩手功。無奈她晚年手抖得厲害,不甩也停不住,看了讓我們心疼。
尤其令我感慨的是,母親去世前半個月,學校循例為同仁們辦尾牙聚餐,外燴餐廳也照樣在主桌擺上兩碟花生米,可惜它的主人當天卻破例地缺席了。那天她孤單地躺在加護病房中昏睡,但我相信全校同仁的祈福與祝願,她都能夠感同身受,並且迴向給大家。
銘傳五十多年的勤奮經營,始終像一家人同甘共苦,而母親正是這個大家庭的好家長。「銘傳母親」的典範將長此留存,歷久彌新。
當她老人家以百齡高壽大去往生時,我雖然心懷悲戚,卻也為她安詳離去而稍感欣慰。她在我的記憶中,將始終是一幅永恆的圖像;我視她為永遠的好老師、好校長、好榜樣、好母親、好婆婆、好祖母以及銘傳人永遠的好家長!
●包德明女士公祭21日上午9時30分在銘傳台北校區逸仙堂舉行。

2019年1月20日 星期日

徐賢樂,Google 一下"徐賢樂",第一頁









TingShan Tsai
一般人對於蔣夢麟的認識,是他代理北大及任北大校長達17年,是北大校史上任期最長校長,曾自嘲為「北大功狗」。再者是他在抗戰期間躲空襲的「閒暇」,在沒有燈光、沒有桌椅的防空洞裡,用隨身攜帶的鉛筆和硬面筆記本,寫成《西潮》(Tides from the West)一書。這部書既有作者對於社會和人生的透視,也反映了在中西文化碰撞下,整個社會的激烈動盪。英文版出版後,受到廣泛重視,被哈佛大學遠東研究所定為重要參考書。之後,蔣夢麟將此書譯成中文,在臺灣出版時,幾乎人手一冊,被奉為「人生教科書」。還有是他來臺灣任農復會主委時,第三度結婚,對象是名女人徐賢樂,好友胡適都反對,七十五歲的蔣夢麟娶了五十四歲的徐賢樂。在兩人結婚一年多後,他們的婚姻亮起紅燈。這場婚變在當時鬧得滿城風雲,時間長達三個月餘,雙方互相指責,各報則長篇累牘地加以報導,宛如一齣高潮迭起的連續劇,婚雖離了,但經此折騰,對於已七十九歲的老人而言,可說是不堪負荷,在五個月不到的一九六四年六月十九日,蔣夢麟就病逝了。而徐賢樂則活到將近百歲,直到二00六年一月十日,才走完人生的最後一程。
我在新書《多少往事堪重數》中的〈蔣夢麟「無大臣之風」〉是談他在一九三○年十一月二十七日,突然辭去教育部長之職的內幕,也是因為處理中央大學與勞動大學的「易長」不當,類似當今的「拔管」案而去職的。黨國元老吳稚暉還罵他:「你真是無大臣之風。」全文可見今天(1月21日)《風傳媒》:https://www.storm.mg/article/827167
(照片為:蔣夢麟剛認識徐賢樂,及蔣夢麟約徐賢樂晚餐的便條,來自徐賢樂的遺物,目前由我珍藏。)










Google 一下"徐賢樂",第一頁




About 7,750 results (0.39 seconds)



蔣夢麟的黃昏戀:為何以其75歲的高齡、不顧摯友勸阻執意續弦? - 每日 ...

https://kknews.cc › 歷史

Feb 26, 2018 - 一見傾心,兩情綢繆蔣夢麟在晚年時迎來了他的最後一次婚姻,這次的妻子是徐賢樂。徐賢樂是江蘇無錫人,系出名門,曾祖父徐壽是晚清著名的 ...

74歲的他不顧勸阻娶了52歲的她,一年半後後悔:虐待至極- 每日頭條

https://kknews.cc › 歷史

Sep 17, 2018 - 蔣夢麟是沉醉到了和徐賢樂的戀愛當中,但周圍的朋友們卻很關心他的這段戀情,他們強烈反對蔣夢麟娶徐賢樂,因為據說徐賢樂當初就是因為經濟 ...

徐贤乐_百度百科

https://baike.baidu.com/item/徐贤乐


徐贤乐(1908-2006),江苏无锡人,原北大校长蒋梦麟的夫人,出身望族。她的曾祖父徐寿是晚清著名的科学家,造船工程师,化学教育家。祖父徐建寅18岁时,就协助 ...

徐賢樂:徐賢樂(1908-2006)江蘇無錫人。原北大校長蔣夢麟的夫人,出身 ...

https://www.itsfun.com.tw/徐賢樂/wiki-52646201-0337199


徐賢樂(1908-2006)江蘇無錫人。原北大校長蔣夢麟的夫人,出身望族。她的曾祖父徐壽是晚清著名的科學家,造船工程師,化學教育家。祖父徐建寅18歲時,就協助 ...

他是宋美龄的初恋情人,因被妻子虐待而亡,胡适为他跳窗_蒋梦麟 - 搜狐

www.sohu.com/a/259618187_453087


Oct 15, 2018 - 这件事情几乎被所有人反对,因为徐贤乐的浪荡之名,几乎已经人尽皆知,每逢碰到一个男子,必定与其结为相好,然后在趁机骗去一大笔钱,随后再 ...

民國大咖為啥被拜金女坑得好慘?賠上一大筆錢,還搭上一條命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ZiBToz3H8c
- Translate this page
▶ 8:00
May 22, 2018 - Uploaded by 談古論今說歷史民國大咖為啥被拜金女坑得好慘?賠上一大筆錢,還搭上一條命!蔣老先生高仁山徐賢樂蔣夢麟非誠勿擾胡適分居理由書民國大咖為啥被拜金女坑 ...


75歲高齡的蔣夢麟當初為什麼要娶徐賢樂? - 雪花新聞

https://www.xuehua.us/.../75岁高龄的蒋梦麟当初为什么要娶徐贤...


Nov 18, 2018 - 在民國教育史上,地位能夠與蔡元培先生堪為一比的,要算北大校長蔣夢麟。這個國民政府第一任教育部長、行政院秘書長出身的學人,既是前清 ...

蒋梦麟的黄昏恋:为何以其75岁的高龄、不顾挚友劝阻执意续弦?_手机 ...

https://3g.163.com/dy/article/DBLIQNVN0517JG3L.html



Feb 27, 2018 - 徐贤乐是江苏无锡人,系出名门,曾祖父徐寿是晚清著名的科学家,父亲徐家保曾任上海格致书院董事。徐贤乐是徐家幺女,长得非常漂亮,在家中备 ...

徐賢樂女士醫學清寒獎學金設置辦法

homepage.ntu.edu.tw/~ntumsab/scholarships/shiuShianLe.htm



第一條 徐賢樂女士好善樂施,為培育品學兼優、家境清寒醫學人才,特捐款設立『徐賢樂女士醫學清寒紀念獎學 金』(以下稱本獎學金)。 第二條 本獎學金係以徐賢樂 ...

三夫人小他26岁,在一起三年,离婚获赔50万,他被气死,她活到94 - 快 ...

sh.qihoo.com/pc/9c60027ad6c58b5c1?sign=360_e39369d1


Jun 18, 2018 - 徐贤乐是一个名声在外的女人。她曾谈过很多男朋友,在谈婚嫁前,都先要对方给一大笔钱,再提出要求掌管全部财产,常常闹得男家鸡犬不宁。





Searches related to 徐賢樂


徐賢樂晚年

徐賢樂女士醫學清寒獎學金

蔣夢麟

2019年1月12日 星期六

1928年雙十國慶:南京與芝加哥



1928年雙十國慶,蔣介石就任國民政府主席。

A parade in Chicago celebrating Chinese Independence Day on October 10, 1928. Location is on Cermak and Wentworth in what was since 1912 Chicago's Chinatown ...

2019年1月10日 星期四

協和醫科大學、福建協和大學、協和大學系統(Concordia University System,縮寫:CUS)


胡適是協和醫院/ 醫科大學的董事



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北京協和醫學院(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PUMC),本部坐落在北京王府井地區,從1915年起在北京東城區開始籌建,19... 簡介 合作與界線 ...
1906年,英國倫敦會與英美其他五個教會合作開辦了協和醫學堂,為協和醫學院的前身。名為Union,即聯合之意,被雅致地譯成中文,稱作協和。1915年,洛克菲勒基金會收購協和醫學堂。1916年,負責設計協和建築的柯立芝來華考察豫王府,決定設計建造一座中西合璧的有著宮殿式外觀的校園和醫院群建築。
1917年9月由美國洛克菲勒基金會幫助建立北京協和醫學院,開辦醫預科,附屬醫院為北京協和醫院,首任校長為Franklin C.McLean。1919年10月開辦醫學本科,學制為八年制。1920年開辦護士學校,來自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的沃安娜(Anna D.Wolf)擔任護校校長。
1929年被國民政府教育部改名為私立北平協和醫學院。 1942年1月學校停辦。
1947年10月學校第一次復校。1949年9月復稱北京協和醫學院。1950年學校停止招生。1951年改名中國協和醫學院。.......



福建協和大學英語:Fukien Christian University,直譯:福建基督教大學)簡稱「福建協大」,是20世紀上半葉位於中國福州的一所教會大學,也是福州大學福建師範大學福建農林大學的前身。

歷史沿革[編輯]

  • 1922年,學校遷入福州市郊魁岐新校址,占地一千畝。
  • 1925年,文學院、理學院校舍竣工
  • 1937年,復設閩北農林試驗場於邵武,為福建作發展農林業之準備。
  • 1940年,擴充農學系為農藝學系,與原有的農業經濟學系,成立農學院,並將文史學系擴充為中國文學系及歷史學系,數理學系改為物理學系,合成三學院十學系(其餘為外文、教育、化學、生物四學系)。
  • 1942年4月,得到教育部批准,允許轉「科」立「院」,並改稱「私立福建協和大學」。
  • 1942年10月16日,福建協大「文學院」、「理學院」和「農學院」正式啟用。
  • 1944年,復將教育學系改為農業教育學系,畫歸農學院。
  • 1953年9月,學校改名為「福建師範學院」。
  • 1972年5月,學校改名為「福建師範大學」。

校訓[編輯]

博愛、犧牲、服務

校歌[編輯]

協和大學閩江東,世界潮流此匯通;
高山蒼蒼,流水泱泱,靈境產英雄;
萃文化,作明星,明星照四方。
無遠弗屆,真理是超;
樂群眾於一堂兮,作世界大同之先聲;
協和協和,大德是欽!

校園[編輯]

1919年,福建協和大學聘請美國建築師亨利·墨菲為位於東郊9千米外的魁岐村的新校園進行規劃設計。校園占地1000畝,背倚鼓山,面臨閩江,數年間在山腳和山腰陸續建造了文學院、科學館及大小30座校舍,建築面積為16萬平方米,主要建築都採用中國古典大屋頂式樣。如科學館(Edwin C. Jones Memorial Science Hall)、文學院等。
2006年,魁岐原協和大學的建築現存建築達14座,其中具有中國古典風格的建築7座,是福州現存最大的近代建築群。如今,這些建築有些閒置,有些則成了福州製藥廠的廠房和工人宿舍。福建協和大學是過去的教會大學中唯一的今天校園未作教育用途的一個。

辦學規模[編輯]

1932年,有教員42名,職員26名。抗戰前學生有124人。1947年第一學期有教員63人,職員51人,學生587人,其中女生100人。圖書135,857冊。在該校任職的傳教士和外籍人士先後不少於55人,包括11對夫婦,其中有20人服務10年以上,其中其中理學院創辦人克立鵠在校任職30年[2]
設3院10系:
  • 文學院:中國文學、歷史學、外國語文學、教育學4系;
  • 理學院:物理、化學、生物3系; 理學院的化學系和生物系均附設美國羅氏醫社資助的醫學預科課程,凡修畢醫學預科1年者,可投考國內公私立醫學院;修畢2年者,可投考湘雅醫學院聖約翰大學醫學院、齊魯大學醫學院;修畢3年者可投考北平協和醫學院;修畢醫預4年者,參加統考及格後准予畢業並授予理學士學位。
  • 農學院:農藝、園藝、農業經濟3系。

辦學35年來,共培養畢業生1300多人。有5名中國科學院院士來自該校:鄭作新(鳥類學者)、林蘭英(半導體物理學家)、黃維垣(有機化學)、唐仲璋(寄生蟲專家)、唐崇惕(寄生蟲專家)。



協和大學系統(Concordia University System,縮寫:CUS)或譯康考迪亞大學系統,是管轄著美國的十所學院和大學的一個教育機構,屬於路德會密蘇里總會。




 協和

簡體拼音:[xié hé]
反義詞:
近義詞:協調,和諧,調和
基本釋義:
詳細釋義:
  1. 和睦,融洽。
    《書·堯典》:“百姓昭明,協和萬邦。” 孔穎達 疏:“能使九族敦睦,百姓顯明,萬邦和睦。”《周書·齊煬王憲傳》:“輯睦我君臣,協和我骨肉。” 宋 歐陽修 《歸田錄》卷二:“ 太祖 聞而患之,下詔書戒勵,使與長吏協和。”《明史·西域傳四·哈烈》:“親者尚爾乖戾,疏者安得協和。” 毛澤東 《為皖南事變發表的命令和談話》:“著 陳代軍長 等悉心整飭該軍,團結內部,協和軍民。”
  2. 調和;和諧;配合得當。
    《后漢書·劉愷傳》:“協和陰陽,調訓五品。”《三國志·蜀志·后主傳》:“上下交暢,然后萬物協和,庶類獲乂。” 元 貢師泰 《送國字張教授》詩:“黃鐘大呂都協和,鐵畫銀鉤謾摹録。” 洪深 《戲劇導演的初步知識》下篇四:“有時數種音波,過于雜亂,彼此沖突,在人耳中發生跳動或觸犯的效果,永不相協和。”
百科解釋:
協和有協和萬邦的觀念,是第一次以下列的形式被表述出來:"日若稽古,帝堯日放勛,欽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讓,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萬邦,黎民于變時雍。"(《尚書·堯典》)"親九族"就是首先把自己的宗族治理好;"平章百姓"就是繼而把自己的國治理好;進而使各國團結起來,這就是"協和萬邦"。
網路解釋:
  1. 1. consonant
  2. 2. conc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