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12日 星期日

胡適之先生的母親。路過胡適120歲記念研討會

 【傳統家族中辛苦的年輕寡婦馮順弟】


  因為疼愛,雙親想將馮順弟嫁給讀書人,但是在陰錯陽差之下馮順弟相當晚婚,直到17歲才嫁給胡傳。他們只有胡適這個兒子,但是胡適卻有6個同父異母的哥哥姐姐,其中有一半的年齡比母親馮順弟大,一半則差不多大。胡傳與馮順弟結婚後6年過世,這時候的馮順弟23歲,胡適則不到5歲,一個23歲的少婦要掌理一個大家族,前妻的子女一半比她大,一半跟她差不多大,馮順弟所遇到的困境可想而知。從小在家中看到母親在家中忍辱負重、調和溝通,胡適認為這些身教與言教就是母親留給他最重要的資產。以下就是胡適在《四十自述》中對於母親所記載的部分段落:


  我母親二十三歲做了寡婦,又是當家的後母。這種生活的痛苦,我的笨筆寫不出一萬分之一二。家中財政本不寬裕,全靠二哥在上海經營調度。大哥從小就是敗子,吸鴉片煙、賭博,錢到手就光,光了就回家打主意,見了香爐就拿出去賣,撈著錫茶壺就拿出去押。我母親幾次邀了本家長輩來,給他定下每月用費的數目。但他總不夠用,到處都欠下煙債賭債。每年除夕我家中總有一大羣討債的,每人一盞燈籠,坐在大廳上不肯去。大哥早已避出去了。大廳的兩排椅子上滿滿的都是燈籠和債主。我母親走進走出,料理年夜飯、謝竈神、壓歲錢等事,只當做不曾看見這一羣人。到了近半夜,快要「封門」了,我母親才走後門出去,央一位鄰舍本家到我家來,每一家債戶開發一點錢。做好做歹的,這一羣討債的才一個一個提著燈籠走出去。一會兒,大哥敲門回來了。我母親從不罵他一句。並且因為是新年,她臉上從不露出一點怒色。這樣的過年,我過了六七次。

  大嫂是個最無能而又最不懂事的人,二嫂是個很能幹而氣量很窄小的人。她們常常鬧意見,只因為我母親的和氣榜樣,她們還不曾有公然相罵相打的事。她們鬧氣時,只是不說話,不答話,把臉放下來,叫人難看;二嫂生氣時,臉色變青,更是怕人。她們對我母親鬧氣時,也是如此。我起初全不懂得這一套,後來也漸漸懂得看人的臉色了。我漸漸明白,世間最可厭惡的事莫如一張生氣的臉;世間最下流的事莫如把生氣的臉擺給旁人看。這比打罵還難受。

  我母親的氣量大,性子好,又因為做了後母後婆,她更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大哥的女兒比我只小一歲,她的飲食衣料總是和我的一樣。我和她有小爭執,總是我吃虧,母親總是責備我,要我事事讓她。後來大嫂、二嫂都生了兒子了,她們生氣時便打罵孩子來出氣,一面打,一面用尖刻有刺的話罵給別人聽。我母親只裝做不聽見。有時候,她實在忍不住了,便悄悄走出門去,或到左鄰立大嫂家去坐一會,或走後門到後鄰度嫂家去閑談。她從不和兩個嫂子吵一句嘴。

  每個嫂子一生氣,往往十天半個月不歇,天天走進走出,板著臉,咬著嘴,打罵小孩子出氣。我母親只忍耐著,忍到實在不可再忍的一天,她也有她的法子。這一天的天明時,她就不起床,輕輕的哭一場。她不罵一個人,只哭她的丈夫,哭她自己苦命,留不住她丈夫來照管她。她先哭時,聲音很低,漸漸哭出聲來。我醒了起來勸她,她不肯住。這時候,我總聽得見前堂(二嫂住前堂東房)或後堂(大嫂住後堂西房)有一扇房門開了,一個嫂子走出房向廚房走去。不多一會,那位嫂子來敲我們的房門了。我開了房門,她走進來,捧著一碗熱茶,送到我母親床前,勸她止哭,請她喝口熱茶。我母親慢慢停住哭聲,伸手接了茶碗,那位嫂子站著勸一會,才退出去。沒有一句話提到什麼人,也沒有一個字提到這十天半個月來的氣臉,然而各人心裏明白,泡茶進來的嫂子總是那十天半個月來鬧氣的人。奇怪的很,這一哭之後,至少有一兩個月的太平清靜日子。

  我母親待人最仁慈,最溫和,從來沒有一句傷人感情的話。但她有時候也很有剛氣,不受一點人格上的侮辱。我家五叔是個無正業的浪人,有一天在煙館裏發牢騷,說我母親家中有事總請某人幫忙,大概總有什麼好處給他。這句話傳到了我母親耳朵裏,她氣的大哭,請了幾位本家來,把五叔喊來,她當面質問他她給了某人什麼好處。直到五叔當眾認錯賠罪,她才罷休。

  我在我母親的教訓之下住了九年,受了她的極大極深的影響。我十四歲(其實只有十二歲零兩三個月)就離開她了。在這廣漠的人海裏獨自混了二十多年,沒有一個人管束過我。如果我學得了一絲一毫的好脾氣,如果我學得了一點點待人接物的和氣,如果我能寬恕人、體諒人,—我都得感謝我的慈母。


照片描述:胡適在66歲時拍了一張沒戴眼鏡的照片,他還不忘在照片旁標註自己不戴眼鏡時,與母親的面容十分相似。

翻拍地點:胡適紀念館陳列室


#胡適

#馮順弟

#生活的痛苦我的笨筆寫不出一萬分之一二

#世間最可厭惡的事莫如一張生氣的臉

#世間最下流的事莫如把生氣的臉擺給旁人看

#愛要即時

#母親節快樂


如果我是胡適:關於自由和民主的思考題活動主題網站

https://www.hushihevent.com/


#胡適誕辰130週年特展隆重開展

#如果我是胡適 #關於自由和民主的思考題

#即將撤展


#開放時間為每週二至週六上午0930至1200下午1330至1630

#趕快揪團來預約導覽吧

趙元任攝影集。 照片描述:胡適〈我的兒子〉手稿 翻拍地點:胡適紀念館特展室

張華   趙元任的攝影集

《好玩兒的大師:趙元任影記之學術篇》在2022出版

趙元任和愛麗絲作者卡洛爾有許多驚人的相同點,其中包括大量的攝影。趙元任拍了4000張照片(一説10000張),卡洛爾則拍了3000張。卡洛爾的攝影集早已有人出版,趙元任的則到2年前才由商務出版。

【理性想像(父與子1/4)】
  1919年3月16日胡適長子出生於北京,原名「思祖」,後改名「祖望」乃是懷念祖母之意。
  同年7月30日胡適做了新詩〈我的兒子〉:「我實在不要兒子,兒子自己來了。『無後主義』的招牌,於今掛不起來了!譬如樹上開花,花落偶然結果。那果便是你,那樹便是我。樹本無心結子,我也無恩於你。但是你既來了,我不能不養你教你,那是我對人道的義務,並不是待你的恩誼。將來你長大時,莫忘了我怎樣教訓兒子。我要你做一個堂堂的人,不要你做我的孝順兒子。」末段強調兒子不屬於父親,當有其獨立的人格。
照片描述:〈我的兒子〉手稿
翻拍地點:胡適紀念館特展室
如果我是胡適:關於自由和民主的思考題活動主題網站
可能是文字的圖像
所有心情:
7
1
留言
分享

2024年5月3日 星期五

胡適所展開的新文學運動(胡適紀念館貼文)

 【胡適所開展的新文學運動】


  胡適是中國近代新文學運動的倡議者和領導者,他的貢獻主要有三方面:一,從理論上提出「文學革命」的主張;二,從歷史上指出白話文運動的淵源流變;三,從實踐上從事白話文學的創作。由於上面三點貢獻,一般人多推尊胡適為中國近代新文學的祖師爺。


新文學運動

  胡適是新文學運動的主要倡議者之一。他在留美後期,就有「文學革命」的理念,並以「實驗主義」的精神,開始試用白話文寫詩。1916年底,胡適將他的文學主張,歸納整理成〈文學改良芻議〉。該文1917年1月在《新青年》雜誌發表,從此掀起文學革新的滔天巨浪。1920年,胡適把他歷年來的白話詩作,輯成《嘗試集》出版。是集出版後,胡適又被人們戲稱為「白話詩的通天教主」。


白話文學史

  1920年代,由胡適等北大教授鼓吹的白話文運動,在中國各地迅速擴展。當時不少人都感到:有必要撰寫一部書,來說明白話文在文學史上的演變發展過程。因應這一時代要求,胡適乃動手撰寫一部《白話文學史》。這部白話文學史,本來計劃分上、中、下三卷出版,故上卷只寫到唐以前。然而上卷在1928年出版後,胡適始終未續成中、下兩卷。《白話文學史》的寫作宗旨,正如胡適在序言中開宗明義宣告的:「白話文學就是中國文學史的中心部分。……我們現在講白話文學史,正是要講明……中國文學史上這一大段最熱鬧,最富於創造性,最可以代表時代的文學史。」


小說考證

  1920年代起,胡適為了積極推廣白話文,為上海亞東圖書館用新式標點重印的一系列中國古典小說作序。這些小說包括:《水滸傳》、《紅樓夢》、《西遊記》、《鏡花緣》、《三國志演義》、《三俠五義》、《海上花列傳》、《兒女英雄傳》、《官場現形記》、《老殘遊記》等。胡適的序文,多半對作品的版本、作者及寫作年代進行考證。這一系列文章發表後,在國內外影響極大。傅斯年認為,胡適的小說考證,「開闢了一條新世界,引人入一些最妙的勝境。」這其中,又以胡適對《紅樓夢》的研究,最為學界矚目,被認為奠定了「新紅學」的基礎。不過,也有學者認為,「新紅學」的考證化取向,使作品的文學性遭人忽略,不能不說是一個遺憾。


傳記文學

  胡適十分重視傳記文學的價值。他在北大授課時,就曾開授「傳記文學」一課,希望提高人們對傳記文學的重視。他除了經常鼓勵有成就的朋友撰寫自傳外,自己也親手撰寫過好幾種傳記。其中,以古人為對象的,有《吳敬梓年譜》、〈科學的古史家崔述(上篇)〉、《章實齋先生年譜》等。以近人為對象的,則有《齊白石年譜》(與黎錦熙、鄧廣銘合撰)、《丁文江的傳記》等。胡適晚年在台灣,也大力支持劉紹唐主辦的《傳記文學》,該雜誌後來為近代中國留下不少珍貴歷史資料。


照片描述:胡適像

轉錄網頁:https://research.sinica.edu.tw/hu-shih-memorial-hall/


#胡適

#新文學運動

#白話文學

#小說考證

#傳記文學


如果我是胡適:關於自由和民主的思考題活動主題網站

https://www.hushihevent.com/


#胡適誕辰130週年特展隆重開展

#如果我是胡適 #關於自由和民主的思考題

#即將撤展


#開放時間為每週二至週六上午0930至1200下午1330至1630

#趕快揪團來預約導覽吧

2024年4月18日 星期四

2024年自修詩經,先看完臺靜農先生的文學史想關部分,再看胡先生的選例,有領悟。當然屈先生的釋義一書幫助很大。《中國文學史選例》《詞選》(胡適) 應誼女士《古文觀止》《上古文學史選例》

 


應誼女士與胡適的交情不錯.....她是否為(時)先生的女兒?





195952 星期六
這本《詞選》第一頁背面有先生的短記:
「此是初版,應誼女士為裝軟皮面見贈,到今天近廿年了,還是很完好的。」
                    胡適  卅六年十二月三日
-----
1960.1.14
1960114 (星期四)

前些時,先生談起從來沒有讀過《古文觀止》的。胡頌平今天帶了一部《古文觀止》來。先生翻了一翻目錄之後,說:「吳楚材選的《左傳》《國策》」,比一般選得好;但文如《五帝本紀贊》《項羽本紀贊》等就沒有道理了。」胡頌平說:「從前有些人,把這部當作中國文學史讀的。」先說:「當文學史讀是不夠的,以後的文章,他選得不好。」先生想起在北大教文學史時選的《上古文學史選例》,不照純粹的文學作品去選,也只選到荀子為止。但覺得他選的算是最好的。




胡適日記全集 7: 1934-1939

pp. 6-7 游西山 邀請應誼等兩女士午餐



《中國文學史選例》=《上古文學史選例》

很有意思,值得思考的聖嚴法師說“禪與慈悲”,說不定須比較中村元先生的說法

 慈悲是什麼意思?

-------------------------

我們都知道禪是智慧,為什麼又要說禪是慈悲呢?許多人對於禪究竟是什麼並不太清楚,認為只要是打坐,那就是禪。但是,中國禪宗所講的禪,不一定只是打坐,而是沒有自我的痛苦、執著和煩惱心時,那就是禪。


沒有煩惱、沒有負擔、沒有許多問題來困擾自己的心時,那是什麼?這就是《六祖壇經》裡所講的「不思善、不思惡」。也就是對過去的經驗以及現在所面對的狀況時,不把它當作是喜歡或不喜歡,習慣或不習慣,此時你的心,就是禪。「不思善、不思惡」並不是說在這個世界上,沒有對或錯、好或壞,而是說,對於好的,不要起貪心,對於壞的,也不要起瞋恨心。


譬如說,這裡有一盆黃色的花,有些人會覺得很喜歡,但也有人會這樣想:「嗯!這盆花的顏色為什麼是黃色的呢?我比較喜歡白色的。」在看到這盆花的時候,你們心裡的反應究竟是什麼?是喜歡還是討厭?這種心的反應,我們不能說它是煩惱,而應該說它是一種知識,一種自我判斷、自我習慣,以及自我的經驗,它不是智慧,所以也不是禪。


又譬如說,我今天離開禪中心到這兒來演講時,我的弟子告訴我說:「師父,今天滿冷的,您要多穿一點衣服啊!」可是我上當了,由於衣服穿得太多,現在感到很熱,我很想脫些衣服,如果心裡這麼想著:「嗯!現在我正在演講,在台上當眾脫衣服,那多不好意思啊!」這樣想的話,必定會感到這是一樁很煩惱的事,那就是有問題了。事實上,熱了脫衣服,這不是分別或執著,而是一個事實,該要脫的時候脫,該要穿的時候穿,這就是禪。


但是,如果有一位紳士穿著西裝,打著領帶,在一個非常重要的場合裡,即使渾身是汗,也不敢隨便將領帶鬆開,或者脫掉西裝外套,因為他是一位紳士。而大家通常也會以為,做為一個出家人,又怎麼可以當著大眾脫衣服呢?這是非常不禮貌的事。然而,真正的禪師,他的心是自由自在的,心中沒有善與不善、好與不好,而是應事實的需要而表現出來。


有一次,有位母親帶著一個五、六歲的小男孩來見我,她要孩子叫我:「師父!師父!」可是孩子在我面前哭了起來,哭了之後又解小便,那位母親覺得很難為情,就罵孩子說:「我好不容易才見到師父,你在師父面前丟我的臉!」我對那位母親說:「他並沒有丟妳的臉,小孩子很想哭的時候就哭,要解小便時就解小便,如果妳認為在我的面前,孩子就不准哭,也不准解小便,哪有這樣的事呢?我沒有這麼凶啊!倒是妳這樣地罵孩子,才應該覺得丟臉呢!」


慈悲是什麼意思?慈悲是從智慧產生的,有智慧的人,遇到任何的狀況時,自己不會產生情緒的波動,不論是好或不好、對或不對、痛苦或興奮,那都不是智慧。沒有智慧的人,經常與自己有衝突、矛盾,跟其他人也會有對立。所謂對立的意思,也不一定是壞的,而是對自己所期待的,希望去追求、去占有;對於自己不喜歡的,就排斥、拒絕,這樣的人,就是沒有智慧的人,既然沒有智慧,那就一定不會有慈悲了。


慈悲是從自己開始的。一般人所謂的慈悲可分為兩個層次:同情心與同理心。同情心,是憐憫他人、可憐他人;同理心,則是說見到某個人發生某一種狀況,便告訴他,假如發生在我的身上,我也會像你一樣的。但是從佛法、從禪的觀點來講,慈悲也可分為兩個層次:第一,沒有條件的愛,只有付出、奉獻、布施,那是有對象的;第二,沒有一定的對象要我奉獻、布施,沒有想到我有什麼愛心可以付出,也沒有想到有多少人要讓我付出,但是我會盡心全力地奉獻,永遠地普遍地奉獻,這是最高層次的慈悲。


---本文摘自《禪的理論與實踐》


#聖嚴法師開示精選

2024年4月16日 星期二

作者查詢:葛兆光 ;葛兆光講義系列 學術史講義:給碩士生的七堂課. 第五講禪宗的歷史學與文獻學研究:以神會為例 .....五、在胡適的延長線上:文獻學與歷史學

 事實上,胡適之先生在本書中的“戴震”中也是“要角”。





作者查詢:葛兆光 ;葛兆光講義系列 學術史講義:給碩士生的七堂課.  第五講禪宗的歷史學與文獻學研究:以神會為例  .....

目 錄

「葛兆光講義系列」·說明

 

開場白

一、重新給「學術」/「學術史」確定邊界

二、什麼才是學術史?九十年代學術史熱中的問題

三、如何學習中國學術史?讀基本文獻和經典論著

四、課程的內容:古代與現代的兩個線索

 

第一講經學史的研究方法

引言:經學衰,經學史興

一、什麼是經學?

二、傳統經學史三類著作的檢討

三、經學史中值得注意的大關節

四、什麼是中國經學詮釋的特色?

五、經學史研究方法例釋(一)

六、經學史研究方法釋例(二)

七、經學史研究方法釋例(三)

【參考論著】

【閱讀文獻】

 

第二講《太一生水》

引言:從何炳棣的「畫龍點睛」論說起

一、諸子年代的公案

二、所謂「諸子時代」究竟是什麼樣子?

三、考古發現與諸子時代的再認識

四、和儒家學說一樣重要的古代諸子學說

五、個案:解讀《太一生水》

【參考論著】

【閱讀文獻】

 

第三講《魏書釋老志》與佛教史研究

引言:從《魏書釋老志》的研究史說起

一、魏晉以後佛教興盛原因

二、《魏書釋老志》的背景解說

三、《魏書釋老志》佛教部分之意義

四、佛教百年:《魏書釋老志》與《隋書·經籍志》 中有關佛教史論述的比較

【參考論著】

【閱讀文獻】

 

第四講《老子想爾註》的文獻學研究

引言:我想討論的問題

一、關於《想爾註》:敦煌文書中道教文獻的意義

二、考證古書年代和真偽的原則及其問題

三、關於《想爾注》成書年代的各種說法

四、《想爾註》的內容及其成書年代的關係

【參考論著】

【閱讀文獻】

 

第五講禪宗的歷史學與文獻學研究:以神會為例

引言:禪宗史上的神會和尚

一、關於神會的傳統禪宗文獻

二、敦煌文獻的發現及其啟迪

三、對神會在禪宗史上意義的重新發掘

四、重新檢討的結果:方法與結論之間

五、在胡適的延長線上:文獻學與歷史學

【參考論著】

【閱讀文獻】

【附錄1:7—8 世紀之間禪門大事記】

【附錄2:《唐中岳沙門釋法如禪師行狀》簡註】

【附錄3:胡適有關禪宗史研究年表】

【附錄4:胡適有關禪史的兩段論述】

 

第六講《明儒學案》以及明朝思想與社會研究

引言:明代思想史的基本脈絡及其定型

一、明朝思想史的背景(一)

二、明代思想史的背景(二)

三、明朝思想史的背景(三)

四、區域研究的意義與限制

五、結語:研究方法上的問題

【參考論著】

【閱讀文獻】

 

第七講戴震研究的學術史

引言:思想史中的人物研究

一、同時代人關於戴震的記憶與理解

二、漢學還是宋學,考據學家還是哲學家,民族主義者還是啟蒙者?戴震的研究史

三、梁啟超與胡適:1920 年代對戴震的解釋

四、放回歷史背景:重新理解戴震

五、結語:取代顧炎武?戴震作為新思想的典範

【參考論著】

【閱讀文獻】

 
附錄現代學術史部分·閱讀篇目
 
後記

 

 

後 記

 

《學術史講義:給碩士生的七堂課》是我近二十年來給碩士研究生開「中國學術史專題」課程的講稿,這門課在清華大學講過,也在復旦大學講過,原意是想給剛進入研究之門的碩士生們一點兒有關學術史的常識,從學術史裡學到做學問的方法。我一直覺得,從學習常識的大學生,變成創造新知的碩士生,是一個大轉折,之所以叫“研究生”,就是說要開始自己獨特的研究,而要有自己獨特的研究,就得對自己從事的這個領域裡前人的研究狀況,多少有一點兒了解,而前人的研究狀況,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學術史」。

 

不過,「學術」的內容太廣,「學術史」的範圍太大,我知識有限,只是講了很小的一部分,也只是在我熟悉的思想史領域。所以嚴格地說,這本書的書名要叫「古代中國知識、思想與信仰研究的學術史」。但是,作為出版物,書名不宜太冗長太纏繞,所以不避疑義,乾脆就叫“學術史講義”,為了說得明白,又在下面加了一個副標題叫“給碩士生的七堂課”。

 

這回又是錢鍺書先生諷刺過的「拿講義當著作」。這份講義從2001年起,先是打草稿,後面一面講一面改,手寫的和印刷的文稿從少到多,就成了現在這個樣子。我本來也沒想出版,但聽過這門課的學生,特別是同在文史研究院任教的張佳博士卻很鼓勵我出版。為什麼?他說「這門課很有用」。 「有用」這個詞在如今大學人文學科里,多少有一些不合時宜。現在的大學人文學科,有人常常標榜「無用之為大用」。有時候說得興起,甚至把坐在虛空雲端裡講的一些不著邊際的話頭,以及類似「安慰劑」一樣的心靈雞湯,也當作人文學科祛除自卑、傲視眾生的本領。所以,他們不免對工具性的「有用」嗤之以鼻,以至於害得有些研究生也走上「遊談無根」和「放言高論」的路向。

 

曾經讀到宋人引用米芾(1051—1107)論書法的一段話,這個大書法家說,前人講書法,常常是「徵引迂遠,比況奇巧,如龍跳天門,虎臥鳳閣,是何等語?他覺得,這對學習書法的人毫無意義。他倒是要講實在的方法,「故吾所論,要在入人,不為溢辭」。這裡的「入人」二字,相當有深意,就是你講的道理和方法,要讓人能真的進入書法之門。我很贊同這個說法,當老師的,不能不多講一些「有用」的課,讓碩士研究生從一開始,就學一些基本知識和有用方法,免得將來成為徒有屠龍技卻無所施展的空頭學者。

 

那麼,什麼是有用的呢?我曾經說過,人文學科應該「給大學生常識,給碩士生方法,給博士生視野」。這門課是為碩士生開設的,我曾經強調這是為碩士一年級學生開設的,所以,格外注重入門的「途徑」和「方法」。正如我在《開場白》裡所說的,從大的來說,就是透過學術史了解你從事的這個領域或這個主題,「現代學術」是怎樣從「傳統學術」中轉型而來的,了解這一領域的「學術轉型」之背景是什麼,這一領域的當下學術研究的趨向、理論和方法如何,未來學術發展的可能方向是什麼;從小的來說,就是透過學術史,看看各領域裡前人做了什麼,他們怎麼做的,誰做得好誰做得不好,誰的研究是典範,還有什麼地方什麼課題可以做。

 

古代中國有一個人皆知的故事,就是點石成金。當老師的,是給研究生現成的金子讓他花,還是給他一個可以點石成金的指頭?我覺得後者比較重要。古人曾說“鴛鴦繡出從教看,莫把金針度與人”,可現代學術和現代教育,卻偏偏強調要“金針度人”。老話說,“授人以魚,何如授人以漁”,我想,我這門課不敢說是“金針度人”,但至少我有“授人以漁”的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