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30日 星期四

John Llewellyn Lewis,羅斯福總統任內的『新法』: 德政 哀譜輓詩。

胡適多次談小羅斯福總統的德政
譬如說,他當政時才允許工會談判其福利等的權利,這讓許多產業的工人的錢賺得比以往多很多(1960127日告訴胡頌平《胡適之先生晚年談話錄》(台北:聯經,1984,頁95-6)--- 這一天談話的主角其實是John Llewellyn Lewis ,只有胡適之先生這種美國通 ,  才能正確地講出Lewis的豐功偉業,"偉大"之處.
 從管理學的角度說,
"為外來危機所困的團體,其團體意識和對領袖的信任,都會大增。John Llewellyn Lewis和羅斯福總統都是身處危疑震撼下的"神明"般領袖。"---
[賽蒙](Herbert A. Simon),[史密斯柏格](Donald W. Smithburg),[湯普遜](Victor A. Thompson)合著 《行政學》 (Public Administration 1959),雷飛龍譯, 台北:正中書局,1964,頁215

From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https://en.wikipedia.org/wiki/John_L._Lewis
John Llewellyn Lewis
Jlewis-cph3c20320-cropped.jpg
Born February 12, 1880
Cleveland, Iowa, U.S.
Died June 11, 1969 (aged 89)
Alexandria, Virginia, U.S.
Nationality American
Occupation Miner; Labor leader
Known for President, United Mine Workers of America
John Llewellyn Lewis (February 12, 1880 – June 11, 1969) was an American leader of organized labor who served as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Mine Workers of America (UMW) from 1920 to 1960. A major player in the history of coal mining, he was the driving force behind the founding of the Congress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s (CIO), which established the United Steel Workers of America and helped organize millions of other industrial workers in the 1930s. After resigning as head of the CIO in 1941, he took the Mine Workers out of the CIO in 1942 and in 1944 took the union into the American Federation of Labor (AFL).
A leading liberal, he played a major role in helping Franklin D. Roosevelt win a landslide in 1936, but as an isolationist broke with Roosevelt in 1940 on FDR's anti-Nazi foreign policy. Lewis was a brutally effective and aggressive fighter and strike leader who gained high wages for his membership while steamrolling over his opponents, including the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Lewis was one of the most controversial and innovative leaders in the history of labor, gaining credit for building the industrial unions of the CIO into a political and economic powerhouse to rival the AFL, yet was widely hated as he called nationwide coal strikes damaging the American economy in the middle of World War II. His massive leonine head, forest-like eyebrows, firmly set jaw, powerful voice and ever-present scowl thrilled his supporters, angered his enemies, and delighted cartoonists. Coal miners for 40 years hailed him as the benevolent dictator who brought high wages, pensions and medical benefits, and damn the critics.[1
另一次是在19601118日向蔣介石解釋:四十年來民主黨何以變成絕大多數黨的歷史原因,這是羅斯福總統任內的『新法』確曾有大恩德於廣大民眾,使許多人至今不忘(《胡適日記)


 On April 12, 1945, Franklin D. Roosevelt, the 32nd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died of a cerebral hemorrhage in Warm Springs, Ga., at age 63. Vice President Harry S Truman became president.
這一天周一良宴請趙元任和胡適  趙在訪客簿上 留下一哀譜
楊聯陞日記有輓詩



2013年5月29日 星期三

胡適《老殘遊記》序 (1925)


 夏志清文學的前途老殘遊記新論台北:純文學1974頁69

 評  胡適《老殘遊記》序 (1925) 開此類批評方法之先河

徵引數節原書把其中要義和辭采孤立起來略評一下便心滿意足了
《老殘遊記》序


一作者劉鶚的小傳《老殘遊記》的作者自己署名為“洪都百煉生”;他的真姓名是劉鶚,字鐵雲。羅振玉先生的《五十日夢痕錄》裡有一篇《劉鐵雲傳》,記敘他的事實和人品都很詳細;我們沒有更好的材料,所以把這篇轉錄在這裡。羅振玉的《劉鐵雲傳》:

予之知有殷虛文字,實因丹徒劉君鐵雲。鐵雲,振奇人也,後流新疆以死。鐵雲交予久;其平生事實,不忍沒之,附記其略於此。

君名鶚,生而敏異。年未逾冠,已能傳其先德子恕觀察(成忠)之學,精疇人術,尤長於治河。顧放曠不守繩墨,而不廢讀書。予與君同寓淮安;君長予數歲。予少時固已識君,然每於衢路聞君足音,輒逡巡避去,不欲與君接也。是時君所交皆井裡少年;君亦薄世所謂規行矩步者,不與近。已乃大悔,閉戶斂蹟者歲餘。以岐黃術游上海,而門可羅雀。則又棄而習賈,盡傾其資,乃復歸也。


光緒戊子(1888),河決鄭州。君慨然欲有以自試,以同知往投效於吳恆軒中丞。中丞與語,奇之,頗用其說。君則短衣匹馬,與徒役雜作;凡同僚所畏憚不能為之事,悉任之。聲譽乃大起。河決既塞,中丞欲表其功績,則讓與其兄渭清觀察(夢熊)而請歸讀書。中丞益異之。


時方測繪三省黃河圖,命君充提調官。河圖成,時河患移山東,吾鄉張勤果公(曜)方撫岱方。


吳公為揚譽,勤果乃檄君往東河。


勤果故好客,幕中多文士,實無一能知河事者。群議方主賈讓不與河爭地之說,欲盡購濱河民地,以益河身。上海善士施少卿(善昌)和之,將移海內賑災之款助官力購民地。君至則力爭其不可,而主束水刷沙之說。草《治河七說》,上之。幕中文士力謀所以阻之,苦無以難其說。


時予方家居,與君不相聞也;憂當世之所以策治河者如是,乃著論五千餘言,以明其利害,欲投諸施君,揭之報紙,以警當世。君之兄見而大韙之,錄副寄君。君見予文,則大喜,乃以所為《治河七說》者郵君之兄以治予,且附書曰:“君之說與予合者十八九。群盲方競,不意當世尚有明目如公者也!但尊論文章淵雅,非肉食者所能解。吾文直率如老嫗與小兒語,中用王景名,幕僚且不知為何代人,烏能讀揚馬之文哉?”時君之玩世不恭尚如此。


歲甲午(1894),中東之役起,君方丁內艱歸淮安,予與君相見,與君預測兵事。時諸軍皆扼守山海關,以拱京師。予謂東人知我國事至熟,恐陽趨關門而陰搗旅大以覆我海軍,則我全局敗矣。儕輩聞之,皆相非難。君之兄且引法越之役法將語,謂旅大難拔,以為之證。獨君意與予合,憂旅大且旦夕陷也。乃未久竟驗。於是同儕皆舉予與君齒,謂二人者智相等,狂亦相埒也。


君既服闋,勤果卒官,代之者福公(潤),以奇才薦。乃徵試於京師,以知府用。君於是慨然欲有所樹立。留都門者二年,謂扶衰振敝當從興造鐵路始,路成則實業可興,實業興而國富,國富然後庶政可得而理也。上書請築津鎮鐵路,當道頗為所動。事垂成,適張文襄公請修京鄂線,乃罷京鎮之議。而君之志不少衰,投予書曰:“蒿目時艱,當世之事百無一可為。近欲以開晉鐵謀於晉撫,俾請於朝。晉鐵開則民得養,而國可富也。國無素蓄,不如任歐人開之,我嚴定其製,令三十年而全礦路歸我。如是,則彼之利在一時,而我之利在百世矣。”予答書曰:“君請開晉鐵,所以謀國者則是矣,而自謀則疏。萬一幸成,而萋斐日集,利在國,害在君也。”君不之審。於是事成而君“漢奸”之名大噪於世。


庚子(1900)之亂,剛毅奏君通洋,請明正典刑。以在滬上,倖免。時君方受廩於歐人,服用豪侈。予亟以危行遠害規君。君雖韙之,不能改也。聯軍入都城,兩宮西幸。都人苦飢,道殣相望。君乃挾資入國門,議振卹。適太倉為俄軍所據,歐人不食米,君請於俄軍,以賤價盡得之,糶諸民,民賴以安。君平生之所以惠於人者實在此事,而數年後柄臣某乃以私售倉粟罪君,致流新疆死矣。


當君說晉撫胡中丞奏開晉鐵時,君名佐歐人,而與訂條約,凡有損我權利者,悉托政府之名以拒之,故久乃定約。及晉撫入奏,言官乃交劾,廷旨罷晉撫,由總署改約。歐人乘機重賄當道,凡求之晉撫不能得者,至是悉得之,而晉礦之開乃真為國病矣。


……至於君既受廩於歐人,雖顧惜國權,卒不能剖心自明於人,在君烏得無罪?而其所以致此者,則以豪侈不能自潔之故,亦才為之累也。噫!以天生才之難,有才而不能用,執政之過也。懷才而不善自養,致殺身而喪名,吾又焉能不為君疚哉?書畢,為之長嘆。

我們讀了這篇傳,可以想像劉鶚先生的為人了。他是一個很有見識的學者,同時又是一個很有識力和膽力的政客。當河南初發現甲骨文字的時候,許多學者都不信龜甲獸骨能在地中保存幾千年之久。劉先生是最早賞識甲骨文字的一位學者。他的一部《鐵雲藏龜》要算是近年研究甲骨文字的許多著作的開路先鋒。羅振玉先生是甲骨文字之學的大師,他也是因為劉先生的介紹方才去研究這些古物的。只可惜近二十年來研究甲骨文字的大進步是劉先生不及見的了。


劉鶚先生最自信的是他對於治河的主張。羅先生說他在鄭州河工上“短衣匹馬,與徒役雜作”,我們讀《老殘遊記》中描寫黃河與河工的許多地方,也可以知道他的治河主張是從實地觀察得來的。羅《傳》中記劉先生在張曜幕府中辯論治河的兩段也可以和《老殘遊記》相參證。張曜即是《遊記》中的莊宮保。第三回中老殘駁賈讓“不與河爭地”的主張說:賈讓只是文章做得好,他也沒有辦過河工。


劉先生自己是曾在河工上“與徒役雜作”的,所以有駁賈讓的資格了。當時張曜卻已行過賈讓的主張了。羅《傳》中的施善昌大概即是《遊記》第十四回的史觀察。他的主旨載在第十四回裡。這回試行“不與河爭地”,“廢了民埝,退守大堤”的結果是很可慘的。 《遊記》第十三回和第十四回在妓女翠環的口裡極力描寫那回的慘劫很能教人感動。老殘的結論是:然則此議之人卻也不是壞心,並無一毫為己私見在內;只因但會讀書,不諳世故,舉手動足便錯。 ……豈但河工為然?天下大事壞於奸臣者十之三四,壞於不通世故之君子者倒有十分之六七也! (十四回)


劉先生自己主張王景的法子。老殘說:他(王景)治河的法子乃是從大禹一脈下來的,專主“禹抑洪水”的“抑”字。 ……他是從“播為九河,同為逆河”“同”“播”兩個字上悟出來的。 (三回)


這就是羅《傳》說的“束水刷沙”的法子。劉鶚先生自信此法是有大功效的,所以他在《遊記》第一回楔子裡說一段黃瑞和渾身潰爛的寓言。黃瑞和即是黃河,“每年總要潰幾個窟窿;今年治好這個,明年別處又漬幾個窟窿”。


老殘“略施小技”:“說也奇怪,這年雖然小有潰爛,卻是一個窟窿也沒有出過。”他說:別的病是神農黃帝傳下來的方法,只有此病是大禹傳下來的方法;後來唐朝有個王景得了這個傳授,以後就沒有人知道此方法了。


這段話很可以看出他對於此法的信仰了。


我們拿羅振玉先生做的那篇傳來和《老殘遊記》對照著看,可以知道這部小說裡的老殘即是劉鶚先生自己的影子。他號鐵雲,故老殘姓鐵。他是丹徒人,寄居淮安;老殘是江南人,他的老家在江南徐州。 (三回)羅《傳》中說劉先生曾“以岐黃術游上海,而門可羅雀”;老殘也曾“搖個串鈴,替人治病,奔走江湖近二十年”。最明顯的是治河的主張;在這一方面老殘完全是劉鶚,毫沒有什麼諱飾。


劉鶚先生一生有四件大事:一是河工,二是甲骨文字的承認,三是請開山西的礦,四是購買太倉的米來賑濟北京難民。為了後面的兩件事,他得了許多毀謗。太倉米的案子竟叫他受充軍到新疆的刑罰,然而知道此事的人都能原諒他,說他無罪。只有山西開礦造路的一案,當時的人很少能了解他的。


他的計劃是要“嚴定其製,令三十年而全礦路歸我。如是,則彼之利在一時,而我之利在百世矣。”這種辦法本是很有遠識的但在那個昏憒的時代,遠見的人都逃不了惑世誤國的罪名,於是劉先生遂被人叫做“漢奸”了。他的老朋友羅振玉先生也不能不說:“君既受廩於歐人,雖顧惜國權,卒不能剖心自明於人,在君烏得無罪?”一個知己的朋友尚且說他烏得無罪,何況一般不相知的眾人呢?


《老殘遊記》的第一回“楔子”便是劉先生“剖心自明於人”的供狀。這一回可算得他的自敘或自傳。老殘同了他的兩個至友德慧生與文章伯——他自己的智慧,道德,文章,——在蓬萊閣上眺望天風海水,忽然看見一隻帆船“在那洪波巨浪之中,好不危險”。那隻帆船便是中國。


船主坐在舵樓之上,樓下四人專管轉舵的事。前後六枝桅杆,掛著六扇舊帆;又有兩枝新桅,掛著一扇簇新的帆,一扇半新不舊的帆。


四個轉舵的是軍機大臣,六枝舊桅是舊有的六部,兩枝新桅是新設的兩部。這船雖有二十三四丈長,卻是破壞的地方不少:東邊有一塊,約有三丈長短,已經破壞,浪花直灌進去;那旁,仍在東邊,又有一塊,約長一丈,水波亦漸漸浸入;其餘的地方,無一處沒有傷痕。


二十三四丈便是二十三四個行省與藩屬。東邊那三丈便是東三省;還有那東邊一丈便是山東。


那八個管帆的卻是認真的在那裡管,只是各人管各人的帆,彷彿在八隻船上似的,彼此不相關照。那[些]水手只管在那坐船的男男女女隊裡亂竄,不知所做何事。用遠鏡仔細看去,方知道他[們]在那裡搜他們男男女女所帶的干糧,並剝那些人身上穿的衣服。


老殘和他的朋友看見這種怪現狀,氣的不得了。德慧生和文章伯問老殘怎樣去救他們,老殘說:依我看來,駕駛的人並未曾錯,只因兩個緣故,所以把這船就弄得狼狽不堪了。怎麼兩個緣故呢?一則他們是走“太平洋”的,只會過太平日子,若遇風平浪靜的時候,他駕駛的情狀亦有操縱自如之妙,不意今日遇見這大的風浪,所以都毛了手腳;二則他們未曾預備方針,平常晴天的時候,照著老法子去走,又有日月星辰可看,所以南北東西尚還不大很錯。這就叫做“靠天吃飯”。那知遇了這陰天,日月星辰都被雲氣遮了,所以他們就沒了依傍。心裡不是不想望好處去做,只是不知東南西北,所以越走越錯。為今之計,依章兄法子駕只漁艇追將上去,他的船重,我們的船輕,一定追得上的。到了之後,送他一個羅盤,他有了方向,便會走了。


再將這有風浪與無風浪時駕駛不同之處告知船主,他們依了我們的話,豈不立刻就登彼岸了嗎?


這就是說,習慣的法子到了這種危險的時候就不中用了,須有個方針,認清了方向,作個計劃,方才可行。老殘提議要送給他們“一個最準的向盤,一個紀限儀,並幾件行船要用的物件”。


但是他們趕到的時候,就听見船上有人在那裡演說,要革那個掌舵的人的命。老殘是不贊成革命的,尤其不贊成那些“英雄只管自己斂錢,叫別人流血的”。他們跳上船,把向盤、紀限儀等項送給大船上的人。


正在議論,那知那下等水手裡面,忽然起了咆哮,說道:“船主!船主!千萬不可為這人所惑!他們用的是外國向盤,一定是洋鬼子差遣來的漢奸!他們是天主教!他們將這隻大船已經賣與洋鬼子了,所以才有這個向盤!請船主趕緊將這三人綁去殺了,以除後患;倘與他們多說幾句話,再用了他的向盤,就算收了洋鬼子的定錢,他就要來拿我們的船了!”誰知這一陣嘈嚷,滿船的人俱為之震動。就是那演說的英雄豪傑也在那裡喊道:“這是賣船的漢奸!快殺!


快殺! ”船主、舵工聽了,俱猶疑不定。內中有一個舵工,是船主的叔叔,說道:“你們來意甚善,只是眾怒難犯,趕快去罷。 ”三人垂淚,趕快回了小船。那知大船上人,餘怒未息,看三人上了小船,忙用被浪打碎了的斷樁破板打下船去。你想,一隻小小漁船怎禁得幾百個人用力亂砸?頃刻之間,將那漁船打得粉碎,看著沉下海中去了。


劉先生最傷心的是“漢奸”的喊聲不但起於那些“下等水手”裡面,並且出於那些“演說的英雄豪傑”之口!一班“英雄豪傑”只知道鼓吹革命是救國,而不知道獻向盤與紀限儀也是救國,冒天下之大不韙來借債開礦造鐵路也是救國!所以劉鶚“漢奸”的罪是決定不可改的了,他該充軍了,該死在新疆了。



二《老殘遊記》裡的思想《老殘遊記》有光緒丙午(1906)的自敘,作者自述這部書是一種哭泣,是一種“其力甚勁,其行彌遠,不以哭泣為哭泣”的哭泣。他說:吾人生今之時,有身世之感情,有家國之感情,有社會之感情,有種教之感情。其感情愈深者,其哭泣愈痛:此洪都百煉生所以有《老殘遊記》之作也。棋局已殘,吾人將老,慾不哭泣也得乎?


這是很明顯地說,這部小說是作者發表他對於身世、家國、種教的見解的書。


一個倜儻不羈的才士,一個很勇於事功的政客,到頭來卻只好做一部小說來寄託他的感情見解,來代替他的哭泣:這是一種很可悲的境遇,我們對此自然都有無限的同情。所以我們讀《老殘遊記》應該先註意這書裡發揮的感情見解,然後去討論這書的文學技術。


《老殘遊記》二十回只寫了兩個酷吏:前半寫一個玉賢;後半寫一個剛弼。此書與《官場現形記》不同:《現形記》只能摭拾官場的零星罪狀,沒有什麼高明或慈祥的見解;《遊記》寫官吏的罪惡,始終認定一個中心的主張,就是要指出所謂“清官”之可怕。作者曾自己說:贓官可恨,人人知之;清官尤可恨,人多不知。蓋贓官自知有病,不敢公然為非;清官則自以為不要錢,何所不可,剛愎自用,小則殺人,大則誤國。吾人親目所見,不知凡幾矣。試觀徐桐、李秉衡,其顯然者也。廿四史中,指不勝屈。作者苦心願天下清官勿以不要錢便可任性妄為也。歷來小說皆揭贓官之惡;有揭清官之惡者,自《老殘遊記》始。 (十六回原評)


這段話是《老殘遊記》的中心思想。清儒戴東原曾指出,宋明理學的影響養成一班愚陋無用的理學先生,高談天理人欲之辨,自以為體認得天理,其實只是意見;自以為意見不出於自私自利便是天理,其實只是剛愎自用的我見。理是客觀的事物的條理,須用虛心的態度和精密的方法,方才尋得出。


不但科學家如此,偵探訪案,老吏折獄,都是一樣的。古來的“清官”,如包拯之流,所以能永久傳誦人口,並不是因為他們清廉不要錢,乃是因為他們的頭腦子清楚明白,能細心考查事實,能判斷獄訟,替百姓伸冤理枉。如果“清官”只靠清廉,國家何不塑幾個泥像,雕幾個木偶,豈不更能絕對不要錢嗎?一班迂腐的官吏自信不要錢便可以對上帝、質鬼神了,完全不講求那些搜求證據,研究事實,判斷是非的法子與手段,完全信任他們自己的意見,武斷事情,固執成見,所以“小則殺人,大則誤國”。劉鶚先生眼見毓賢、徐桐、李秉衡一班人,由清廉得名,後來都用他們的陋見來殺人誤國,怪不得他要感慨發憤,著作這部書,大聲指斥“清官”的可恨可怕了。


《老殘遊記》最稱讚張曜(莊宮保),但作者對於治河一案,也很有​​不滿意於張曜的話。張曜起初不肯犧牲夾堤裡面幾萬家的生產,十幾萬的百姓,但他後來終於聽信了幕府中人的話,實行他們的治河法子。 《遊記》第十四回裡老殘評論此事道:

創此議之人卻也不是壞心,並無一毫為己私見在內;只因但會讀書,不諳世故,舉手動足便錯。 ……豈但河工為然?天下大事壞於奸臣者十之三四,壞於不通世故之君子者倒有十分之六七也!

這不是很嚴厲的批評嗎?


他寫毓賢(玉賢),更是毫無恕詞了。毓賢是庚子拳匪案裡的一個罪魁;但他做山東曹州知府時,名譽很好,有“清官”、“能吏”之稱。劉先生偏要描寫他在曹州的種種虐政,預備留作史料。他寫於家被強盜移贓的一案,上堂時,玉大人拿了失單交下來,說:“你們還有得說的嗎?”於家父子方說得一聲“冤枉”,只聽堂上驚堂一拍,大嚷道:“人贓現獲,還喊冤枉?把他站起來!去!”左右差人連拖帶拽拉下去了。 (四回)


“站”就是受“站籠”的死刑。


這邊值日頭兒就走到公案面前,跪了一條腿,回道:“禀大人的話:今日站籠沒有空子,請大人示下。”那玉大人一聽,怒道:“胡說!我這兩天記得沒有站甚麼人,怎會沒有空子呢?”


值日差回道:“只有十二架站籠,三天已滿。請大人查簿子看。”玉大人一查簿子,用手在簿子上點著說:“一,二,三,昨兒是三個。一,二,三,四,五,前兒是五個。一,二,三,四,大前兒是四個。沒有空,到也不錯的。”差人又回道: “今兒可否將他們先行收監?明天定有幾個死的,等站籠出了缺,將他們補上,好不好?請大人示下。”


玉大人凝了一凝神,說道:“我最恨這些東西!若要將他們收監,豈不是又被他多活一天去了嗎?斷乎不行。你們去把大前天站的四個放下,拉來我看。”差人去將那四人放下,拉上堂去。大人親自下案,用手摸著四人鼻子,說道:“是還有點遊氣。”復行坐上堂去,說:“每人打二千板子,看他死不死!”那知每人不消幾十板子,那四個人就都死了。這是一個“清官”的行為!


後來於家老頭子先站死了,於學禮的妻子吳氏跪倒在府衙門口,對著於學禮大哭一場,拔刀自刎了。這件事感動了三班差役,他們請稿案師爺去求玉大人把她的丈夫放了,“以慰烈婦幽魂”。玉大人笑道:你們倒好!忽然的慈悲起來了!你會慈悲於學禮,你就不會慈悲你主人嗎? ……況這吳氏尤其可恨:他一肚子覺得我冤枉了他一家子!若不是個女人,他雖死了,我還要打他二千板子出出氣呢!


於是於家父子三人就都死在站籠裡了。


剛弼似是一個假名,只借“剛愎”的字音,卻不影射什麼人。賈家的十三條命案也是臆造出來的。故出事的地方名叫齊東鎮,“就是周朝齊東野人的老家”。而苦主兩家,一賈,一魏,即是假偽的意思。這件命案太離奇了,有點“超自然”的色彩,可算是這部書的一個缺點。但其中描寫那個“清廉得格登登的”剛弼,卻有點深刻的觀察。魏家不合請一位糊塗的胡舉人去行賄,剛弼以為行賄便是有罪的證據,就嚴刑拷問賈魏氏。她熬刑不過,遂承認謀害了十三命。


白耆複審的一回(十八回)只是教人如何撇開成見,研究事實,考察證據。他對剛弼說:老哥所見甚是。但是兄弟……此刻不敢先有成見。像老哥聰明正直,凡事先有成竹在胸,自然投無不利。兄弟資質甚魯,只好就事論事,細意推求,不敢說無過,但能寡過已經是萬幸了。


“凡事先有成竹在胸”,這是自命理學先生剛愎自用的態度。 “就事論事,細意推求”,這是折獄老吏的態度,是偵探家的態度,也就是科學家尋求真理的態度。


複審的詳情,我們不用說了。定案之後,剛弼還不明白魏家既無罪何以肯花錢。他說:“卑職一生就沒有送過人一個錢。”白公呵呵大笑道:老哥沒有送過人的錢,何以上台也會契重你?可見天下人不全是見錢眼開的喲。清廉人原是最令人佩服的,只有一個脾氣不好,他總覺得天下人都是小人,只他一個人是君子。這個念頭最害事的。把天下大事不知害了多少!老兄也犯這個毛病,莫怪兄弟直言。至於魏家花錢,是他鄉下人沒見識處,不足為怪也。


有人說:李伯元做的是《官場現形記》,劉鐵雲做的是做官教科書。其實“就事論事,細意推求”,這八個字何止做官教科書?簡直是做學問做人的教科書了。


我的朋友錢玄同先生曾批評《老殘遊記》中間桃花山夜遇璵姑黃龍子的一大段(八回至十二回),神秘裡夾雜著不少舊迷信,他說劉鶚先生究竟是“老新黨頭腦不清楚”。錢先生的批評固然是很不錯的,但這一大段之中卻也有一部分有價值的見解,未可完全抹煞。就是那最荒謬的部分也可以考見一個老新黨的頭腦,也未嘗沒有史料的價值。我們研究思想史的人,一面要知道古人的思想高明到什麼地步,一面也不可不知道古人的思想昏謬到什麼地步。


《老殘遊記》裡最可笑的是“北拳南革”的預言。一班昏亂糊塗的妄人推崇此書,說他“關心治亂,推算興亡,秉史筆而參易象之長”(坊間偽造四十回本《老殘遊記》錢啟猷序);說他“於筆記敘事之中,具有推測步算之妙,較《推背圖》《燒餅歌》諸數書尤見明晰”(同書膠州傅幼圃序)。


這班妄人的妄言,本不值一笑。但這種“買櫝還珠”的謬見未免太誣衊這部書了,我們不能不說幾句辨正的話。


此書作於庚子亂後,成於丙午年,上距拳匪之亂凡五年,下距辛亥革命也只五年。他說拳禍,只是追記,不是預言。他說革命,也只是根據當時的趨勢,作一種推測,也算不得預言。不過劉鶚先生把這話放在黃龍子的口裡,加上一點神秘的空氣,不說是事理上的推測,卻用乾支來推算,所以裝出預言的口氣來了。若作預言看,黃龍子的推測,完全是錯的。第一,他只看見甲辰(1904)的變法,以為科舉的廢止和五大臣出洋等事可以做到一種立憲的君主政治,所以他預定甲寅(1914)還有一次大變法,就是憲政的實行。


“甲寅之後,文明大著,中外之猜嫌,滿漢之疑忌,盡皆消滅。”這一點他猜錯了。第二,他猜想革命至庚戌(1910)而爆發,庚戌在辛亥革命前一年,這一點他幾乎猜中。然而他推算庚戌以後革命的運動便“潛消”了,這又大錯了。第三,他猜測“甲寅以後為文明華敷之世,……直至甲子(1924)為文明結實之世,可以自立矣”。這一點又大錯了。


總之,《老殘遊記》的預言無一不錯。這都是因為劉先生根本不贊成革命,“北拳南革都是阿修羅部下的妖魔鬼怪”,運動革命的人“不有人災,必有鬼禍”,——他存了這種成見,故推算全錯了。然而還有許多妄人把這書當作一部最靈的預言書!妄人之妄,真是無藥可醫的!


然而桃花山中的一夕話也有可取之處。璵姑解說《論語》“攻乎異端”一句話,說“端”字當“起頭”講,執其兩端是說執其兩頭;她批評“後世學儒的人,覺得孔孟的道理太費事,不如弄兩句闢佛、老的口頭禪,就算是聖人之徒。……孔孟的儒教被宋儒弄的小而又小,以至於絕了”。 (九回)


這話雖然表示作者缺乏歷史眼光,卻也可以表示作者懷疑的態度。後來子平聞了,連連讚嘆。說:“今日幸見姑娘,如對明師!但是宋儒錯會聖人意旨的地方,也是有的,然其發明正教的功德,亦不可及。即如'理'、'欲'二字、 '主敬'、'存誠'等字,雖皆有古聖之言,一經宋儒提出,後世實受惠不少。人心由此而正,風俗由此而醇。”


那女子嫣然一笑,秋波流媚,向子平睇了一眼。子平覺得翠眉含嬌,丹唇啟秀,又似有一陣幽香沁入肌骨,不禁神魂飄蕩。那女子伸出一雙白如玉軟如棉的手來,隔著炕桌子,握著子平的手。握住了之後,說道:“請問先生:這個時候比你少年在書房裡貴業師握住你手'撲作教刑'的時候何如?”子平默無以對。女子又道:“憑良心說,你此刻愛我的心,比愛貴業師何如?聖人說的:“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 '孔子說:“好德如好色。'孟子說:“食色,性也。 '子夏說:“賢賢易色。'這好色乃人之本性。宋儒要說好德不好色,非自欺而何?自欺欺人,不誠極矣!他偏要說'存誠',豈不可恨!聖人言情言禮,不言理欲,刪詩以《關雎》為首。試問'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求之不得',至於'輾轉反側',難道可以說這是天理,不是人欲嗎?舉此可見聖人決不欺人處。《關睢》序上說道:'發乎情,止乎禮義。'發乎情,是不期然而然的境界。即如今夕嘉賓惠臨,我不能不喜,發乎情也。先生來時,甚為困憊,又歷多時,宜更憊矣,乃精神煥發,可見是很喜歡,如此亦發乎情也。以少女中男,深夜對坐,不及亂言,止乎禮義矣。此正合聖人之道。若宋儒之種種欺人,口難罄述。然宋儒固多不是,然尚有是處;若今之學宋儒者,直鄉愿而已,孔孟所深惡而痛絕者也!”(九回)


這是很大膽的批評。宋儒的理學是從中古的宗教裡滾出來的。中古的宗教——尤其是佛教——排斥肉體,禁遏情慾,最反乎人情,不合人道。宋儒用人倫的儒教來代替出世的佛教,固然是一大進步。然而宋儒在不知不覺之中受了中古禁慾的宗教的影響,究竟脫不了那排斥情慾的根本態度,所以嚴辨“天理”“人欲”的分別,所以有許多不人道的主張。戴東原說宋儒的流弊遂使後世儒者“以理殺人”;近人也有“吃人的禮教”的名言,這都不算過當的判斷。劉鶚先生作這部書,寫兩個“清官”自信意見不出於私慾,遂固執自己的私見,自以為得理之正,不惜殺人破家以執行他們心目中的天理:這就是“以理殺人”的具體描寫。璵姑的一段話也只是從根本上否認宋儒的理欲之辨。她不惜現身說法,指出宋儒的自欺欺人,指出“宋儒之種種欺人,口難罄述”。這雖是一個“頭腦不清楚”的老新黨的話,然而在這一方面,這位老新黨卻確然遠勝於今世恭維宋明理學為“內心生活”、“精神修養”的許多名流學者了 


三《老殘遊記》的文學技術但是《老殘遊記》在中國文學史上的最大貢獻卻不在於作者的思想,而在於作者描寫風景人物的能力。古來作小說的人在描寫人物的方面還有很肯用氣力的;但描寫風景的能力在舊小說裡簡直沒有。 《水滸傳》寫宋江在潯陽樓題詩一段要算很能寫人物的了;然而寫江上風景卻只有“江景非常,觀之不足”八個字。 《儒林外史》寫西湖只說“真乃五步一樓,十步一閣;一處是金粉樓台,一處是竹籬茅舍;一處是桃柳爭妍,一處是桑麻遍野”。 《西遊記》與《紅樓夢》描寫風景也都只是用幾句濫調的四字句,全無深刻的描寫。只有《儒林外史》的第一回裡有這麼一段:王冕放牛倦了,在綠草地上坐著。須臾,濃云密布,一陣大雨過了,那黑雲邊上鑲著白雲,漸漸散去,透出一派日光來,照耀得滿湖通紅。湖邊山上,青一塊,紫一塊,綠一塊。樹枝上都像水洗過一番的,尤其綠得可愛。湖里有十來枝荷花,苞子上清水滴滴,荷葉上水珠滾來滾去。

在舊小說裡,這樣的風景畫可算是絕無而僅有的了。舊小說何以這樣缺乏描寫風景的技術呢?依我的愚見看來,有兩個主要的原因。第一是由於舊日的文人多是不出遠門的書生,缺乏實物實景的觀察,所以寫不出來,只好藉現成的詞藻充充數。這一層容易明白,不用詳細說明了。第二,我以為這還是因為語言文字上的障礙。寫一個人物,如魯智深,如王鳳姐,如成老爹,古文裡的種種濫調套語都不適用,所以不能不用活的語言,新的詞句,實地作描寫的功夫。但一到了寫景的地方,駢文詩詞裡的許多成語便自然湧上來,擠上來,擺脫也擺脫不開,趕也趕不去。人類的性情本來多是趨易避難,朝著那最沒有抵抗的方向走的;既有這許多現成的語句,現成的字面,何必不用呢?何苦另去鑄造新字面和新詞句呢?我們試讀《紅樓夢》第十七回賈政父子們遊大觀園的一大段裡,處處都是用這種現成的詞藻,便可以明白這種心理了。


《老殘遊記》最擅長的是描寫的技術,無論寫人寫景,作者都不肯用套語濫調,總想熔鑄新詞,作實地的描畫。在這一點上,這部書可算是前無古人了。


劉鶚先生是個很有文學天才的人;他的文學見解也很超脫。 《遊記》第十三回裡他借一個妓女的嘴罵那些濫調套語的詩人。翠環道:我在二十里舖的時候,過往的客人見的很多,也常有題詩在牆上的。我最喜歡請他們講給我聽。聽來聽去,大約不過這個意思。 ……因此我想做詩這件事是很沒有意思的,不過造些謠言罷了。


奉勸世間許多愛做詩的人們,千萬不要為二十里舖的窯姐所笑!


劉鶚先生的詩文集,不幸我們沒有見過。 《遊記》有他的三首詩。第八回裡的一首絕句,嘲諷聊城楊氏海源閣(書中改稱東昌府柳家)的藏書,雖不是好詩,卻也不是造謠言的。第六回裡的一首五言律詩,專詠玉賢的虐政,有“殺民如殺賊,太守是元戎”的話,可見他做舊律詩也還能發議論。第十二回裡的一首五古,寫凍河的情景,前六句云:地裂北風號,長冰蔽河下。後冰逐前冰,相陵復相亞。河曲易為塞,嵯峨銀橋架。 ……


這總算是有意寫實了。但古詩體的拘束太嚴了,用來寫這種不常見的景物是不會滿人意的。試把這六句比較這一段散文的描寫:老殘洗完了臉,把行李鋪好,把房門鎖上,也出來步到河堤上看,見那黃河從西南上下來,到此卻正是[河]的灣子,過此便向正東去了。河面不甚寬,兩岸相距不到二里。若以此刻河水而論,也不過百把丈寬的光景。只是面前的冰插的重重疊疊的,高出水面有七八寸厚。再望上游走了一二百步,只見那上流的冰還一塊一塊的漫漫價來,到此地被前頭的攔住,走不動,就站住了。那後來的冰趕上他,只擠得嗤嗤價響。後冰被這溜水逼的緊了,就竄到前冰上頭去。


前冰被壓就漸漸低下去了。看那河身不過百十丈寬。當中大溜約莫不過二三十丈。兩邊俱是平水。這平水之上早已有冰結滿。冰面卻是平的,被吹來的塵土蓋住,卻像沙灘一般。中間的一道大溜卻仍然奔騰澎湃,有聲有勢,將那走不過去的冰擠的兩邊亂竄。那兩邊平水上的冰被當中亂冰擠破了,往岸上跑。那冰能擠到岸上有五六尺遠。許多碎冰被擠的站起來,像個小插屏似的。看了有點把鐘工夫,這一截子的冰又擠死不動了。


這樣的描寫全靠有實地的觀察作根據。劉鶚先生自己評這一段道:止水結冰是何情狀?流水結冰是何情狀?小河結冰是何情狀?大河結冰是何情狀?河南黃河結冰是何情狀?山東黃河結冰是何情狀?須知前一卷所寫是山東黃河結冰。 (十三回原評)


這就是說,不但人有個性的差別,景物也有個性的差別。我們若不能實地觀察這種種個性的分別,只能有籠統浮泛的描寫,決不能有深刻的描寫。不但如此,知道了景物各有個性的差別,我們就應該明白:因襲的詞章套語決不夠用來描寫景物,因為套語總是浮泛的,籠統的,不能表現某地某景的個別性質。我們能了解這段散文的描寫何以遠勝那六句五言詩,便可以明白白話文學的真正重要了。


《老殘遊記》裡寫景的部分也有偶然錯誤的。蔡孑民先生曾對我說,他的女兒在濟南時,帶了《老殘遊記》去遊大明湖,看到第二回寫鐵公祠前千佛山的倒影映在大明湖里,她不禁失笑。千佛山的倒影如何能映在大明湖里呢?即使三十年前大明湖沒有被蘆田佔滿,這也是不可能的事。大概作者有點誤記了罷?


第二回寫王小玉唱書的一大段是《遊記》中最用氣力的描寫:

王小玉便啟朱唇,發皓齒,唱了幾句書兒。聲音初不甚大,只覺入耳有說不出來的妙境:五臟六腑裡像熨斗熨過,無一處不伏貼;三萬六千個毛孔,像吃了人參果,無一個毛孔不暢快。

唱了十數句之後,漸漸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個尖兒,像一線鋼絲拋入天際,不禁暗暗叫絕。


那知他於那極高的地方,尚能回環轉折。幾轉之後,又高一層,接連有三四疊,節節高起,恍如由傲來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做來峰削壁千仞,以為上與天通,及至翻到傲來峰頂,才見扇子崖更在傲來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見南天門更在扇子崖上。 ——愈翻愈險,愈險愈奇!那王小玉唱到極高的三四疊後,陡然一落,又極力騁其千迴百折的精神,如一條飛蛇在黃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盤旋穿插,頃刻之間,周匝數遍。從此以後,愈唱愈低,愈低愈細,那聲音漸漸的就听不見了。滿園子的人都屏氣凝神,不敢稍動。約有兩三分鐘之久,彷彿有一點聲音從地底下發出。這一出之後,忽又揚起,像放那東洋菸火,一個彈子上天,隨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縱橫散亂。這一聲飛起,即有無限聲音俱來並發。那彈弦子的亦全用輪指,忽大忽小,同他那聲音相和相合,有如花塢春曉,好鳥亂鳴。耳朵忙不過來,不曉得聽那一聲的為是。


正在撩亂之際,忽聽霍然一聲,人弦俱寂。這時台下叫好之聲轟然雷動。這一段寫唱書的音韻,是很大膽的嘗試。音樂只能聽,不容易用文字寫出,所以不能不用許多具體的物事來作譬喻。白居易、歐陽修、蘇軾都用過這個法子。劉鶚先生在這一段裡連用七八種不同的譬喻,用新鮮的文字,明了的印象,使讀者從這些逼人的印象裡感覺那無形象的音樂的妙處。這一次的嘗試總算是很成功的了。

《老殘遊記》裡寫景的好文字很多,我最喜歡的是第十二回打冰之後的一段:
抬起頭來看那南面的山,一條雪白,映著月光分外好看。一層一層的山嶺卻不大分辨得出。

又有幾片白雲夾在裡面,所以看不出是雲是山,及至定神看去,方才看出那是雲那是山來。雖然雲也是白的,山也是白的;雲也有亮光,山也有亮光,只因為月在雲上,雲在月下,所以雲的亮光是從背面透過來的。那山卻不然,山上的亮光是由月光照到山上,被那山上的雪反射過來,所以光是兩樣子的。然只就稍近的地方如此,那山往東去,越望越遠,漸漸的天也是白的,山也是白的,雲也是白的,就分辨不出甚麼來了。

這種白描的功夫真不容易學。只有精細的觀察能供給這種描寫的底子;只有樸素新鮮的活文字能供給這種描寫的工具。


民國八年(1919)上海有一家書店忽然印出一部號稱“全本”的《老殘遊記》,凡上下兩卷,上卷即是原本二十回;下卷也是二十回,說是“照原稿本加批增註”的。書尾有“著述於清光緒丙申年山東旅次”一行小字。這便是作​​偽的證據。丙申(1896)在庚子前五年,而著者原序的年月是丙午之秋,豈不是有意提早十年,要使“北拳南革”都成預言嗎?


四十回本之為偽作,絕對無可疑。別的證據且不用談,單看後二十回寫老殘遊歷的許多地方,可有一處有像前二十回中的寫景文章嗎?看他寫泰安道上——

一路上柳綠桃紅,春光旖旎;村居野婦聯袂踏青;紅杏村中,風飄酒幟;綠楊煙裡,人戲鞦韆;或有供麥飯於墳前,焚紙錢於陌上。 ……

列位看官在《老殘遊記》前二十回裡可曾看見這樣醜陋的寫景文字嗎?這樣大膽妄為的作偽小人真未免太侮辱劉鶚先生了!真未免太侮辱社會上讀小說的人們了! 
四尾聲今年我作《三俠五義》序的時候,前半篇已付排了,後半篇還未脫稿。

上海有一位女士,從她的未婚夫那邊看見前半篇的排樣,寫信來和我討論《三俠五義》的標點。她提出許多關於標點及考證的問題;她的熱誠和細心都使我十分敬仰。她的未婚夫——一位有志氣的少年,——投身在印刷局裡做校對,所以她有機會先讀亞東標點本的各種小說的校樣。她給我作了許多校勘表。我們通了好幾次的信。六月以後,她忽然沒有信來了。我這回到了上海,就寫信給她,問她什麼時候我可以去看她和她的未婚夫。過了幾天,她的未婚夫來看我,我才知道她已於七月八日病死了。這個消息使我好幾天不愉快。


我現在寫這篇《老殘遊記》序,心裡常常想到這篇序作成時那一位最熱誠的讀者早已不在人間了!所以我很誠敬地把這篇序貢獻給這位不曾見過的死友,——貢獻給龔羨章女士! 一九二五年十一月七日作於上海《胡適文存三集》卷六

2013年5月27日 星期一

吳經熊,胡宣明、胡周淑安


此外,我也在書展看到民國20年12月初版、21年12月再版的一套《衛生習慣畫片》,含十張明信片大小 的宣傳卡片,每張正面是彩色圖片,反面為歌詞與歌譜,附了一個信封套,封套背面印有「南京鐧銀巷衛生署總發行」的字樣,每套售價三角。同時也說明當時還販 賣比這些卡片大三十二倍的大掛圖出售,每套為洋壹元八角。這套畫片背後的歌譜簡短可愛,其中之一為:「我用我的筷、我用我的碗、自己手巾隨手帶、一切疾病 不傳染。」作曲者是胡周淑安(1894-1974),我查了一下,發現此人是清華學校(後改名清華大學)遴選公費赴美留學第一批十位女留學生之一,曾在哈 佛大學等校攻讀音樂理論、鋼琴與聲樂等,據稱是民國以來第一位專業聲樂教育家、第一位合唱女指揮家、第一位女作曲家,眾人耳熟能詳的閩南語童謠「呵呵睏, 一暝大一寸;呵呵惜,一暝大一尺」,居然就是由她創作的搖籃曲。胡周淑安的先生胡宣明則是民國以來第一位公共衛生專家,1921年創立了中華衛生學會,這 套《衛生習慣畫片》想必是擁有許多「第一」頭銜的胡氏夫婦聯手合作之成果。----2013年加州國際古書展 ◎鍾芳玲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3/new/may/27/today-article1.htm





胡適日記全集, 第 6卷 1930-33
p.235 1930.8.24  見著吳經熊剛從哈佛回來  吳說美國只知道蔣介石 宋子文胡適 三人胡笑說還有梅蘭芳
1930.8.25 胡宣明邀到他家小坐他的夫人胡周淑安女士將胡的樂觀 老鴉  關不住了 等譜曲 胡適姪兒思永也有一曲


自 費重印《德詩漢譯》,現在外間還能看到的就是這個版本。這個再版本除了增加了一些詩人照片外,最大的不同是有顏惠慶、張元濟、褚民誼、楊永清、蕭友梅等名 人作序,他們在一些循例的應酬場面話之外,也貢獻了很好的意見。如蕭友梅拿應時的譯文和王光祈、胡宣明的譯文作了比較,他寫道:“譬如《鬼王》一詩,王君 所譯乃用淺近文言;胡君所譯完全用





吳經熊胡適 謝幼偉 唐君毅 陳榮捷參加 1959年7月 夏威夷大學的中西哲人會議---論文集 1962 Philosophy and Culture: East and West
胡適發表中國哲學裏的科學精神與方法 有徐高阮譯文
吳經熊發表 中國法律與政治哲學 有黎登鑫譯文
都強行收入 中國人的心靈 台北:聯經 1981

The Golden Age of Zen: Zen Masters of the T'ang Dynasty
禪學的黃金時代 台北:商務 1969
這本書根據五宗說法介紹許多故事 插入吳先生對其他中西哲人的會通

2013年5月18日 星期六

耿云志《蓼草集》等等



耿雲志《》北京: 中國社科2000 (隨筆扎記) "胡適研究餘稿" "序與跋"多是胡適相關作品.....
 (,苦草。越王嘗指越王句踐為吳王夫差所敗,後臥薪嘗,刻苦自勵,終於雪恥復國。幼學瓊林˙卷四˙花木類:「越王嘗,必欲復吳之仇。」)



 *****
發行的《胡適研究通訊》的" 胡適研究會"會長耿云志....
我以前只知道 耿雲志編過 胡適年譜
查一下網路 .....



耿云志简介
耿云志,1938年12月生于辽宁海城县。1964年于辽宁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即进入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前身)近代史研究所工。现 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兼任中国现代文化学会会长、胡适研究会会长、中国近代思想研究中心理事长、孙中山基金会理事等职。长期从 事中国近代政治史、思想史和文化史的研究,尤以思想史研究为主。著述二十余种,主要著作有:《胡适研究论稿》、《胡适年谱》、《胡适新论》、《蓼草集》、 《蓼草续集》、《耿云志文集》、《近代中国文化转型研究导论》等;合著有:《中华民国史》第一卷(上、下,)、《梁启超》、《西方民主在近代中国》等;编 有大型学术资料书和工具书《中华文化辞典》(第一副主编),《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42卷,主编)、《近代中国文化转型研究》(9卷,主编)等。另外, 发表论文和文章二百余篇,其中影响较大的有:《胡适与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论清末立宪派的国会请愿运动》、《孙中山与梁启超——中国现代化的选 择》、《五四新文化运动再认识》、《中国新文化的源流及其趋向》》等数十篇,其中有多篇被翻译成英文。于90年代初,亲手创立了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室,该 室被评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一批重点学科。相继主持并完成院重点课题“近代中国人对民主的认识与实践”、院重大课题“近代中国文化转型研究”;另又主持上级 委托课题“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中的民主性因素”等。刻下正在主持多卷本的《中国近代思想通史》的编写。
本人在学术上的工作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对清末的立宪运动展开研究,除完成《中华民国史》相关章节的撰述外,相继发表多篇论文,实事求是地、深入地论述和评析清末立宪运 动的发生、发展及其历史作用。在国内,第一次对清末立宪运动给予客观的,肯定的历史评价。从那时以来,清末立宪运动的积极历史作用,已渐成为学者们的共 识。
二、从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开始,在认真查阅胡适相关档案,研读胡适著作,及相关人物的著述与报刊资料之后,对胡适这个在民国时期影响最大而又争议最多的思 想家和学者之一做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遂成为本人所关注的主要课题之一。相继出版有关著述达十种,从而将一个与从前大批判所塑造出来的胡适完全不同, 更接近于历史真实的胡适,展现在人们的面前。这就必然连带地改变以往有关民国思想、学术与文化历史的不实叙述,使渐渐回复历史的原貌。
三、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在全国一片“文化研究热”中,本人开始思考近代中国的文化转型问题。到九十年代,始形成对中国近代文化转型的趋向的独立见解, 即认为中国近代新文化的基本发展趋向是世界化与个性主义。到本世纪初,在完成中国社科院重大课题“近代中国文化转型研究”的过程中,将这一见解作了更加全 面、系统、深入的论述,使之更加具有科学性,和更加具有说服力。
以上三个方面,即是本人在学术上的主要贡献。
此外,自1993年担任博士导师以来,相继培养出十几位优秀的博士及博士后研究人员。他们都已成为本单位研究骨干或本学科的学术带头人。
论著要目
一 、著作
1.《中华民国史》第一卷(上、下,合著),中华书局1981、82年版。
2.《胡适研究论稿》,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出版。
3.《胡适年谱》,香港中华书局,1987年。
4.《胡适年谱》(增订本),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出版。
5.《中华文化辞典》(第一副主编),广东人民出版社1989年出版。
6.《现代学术史上的胡适》(主编),三联书店1993年版。
7.《胡适语萃》,华夏出版社1993年出版。
8.《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主编),黄山书社1994年出版。
9.《梁启超》(合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出版。
10.《胡适研究丛刊》第一辑(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出版。
11.《胡适研究丛刊》第二辑(主编),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年出版。
12.《胡适研究丛刊》第三辑(主编),中国青年出版社1998年出版。
13.《胡适书信集》(合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出版。
14.《胡适新论》,湖南出版社1996年出版。
15.《近代名家著作选萃·胡适卷》,香港商务印书馆1997年10月。
16.《胡适论争集》(上、中、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
17.《胡适传记作品集》,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9年1月。
18.《胡适及其友人》,香港商务印书馆1999年5月。
19.《胡适评传》,(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7月。
20.《五四风云人物文萃·胡适卷》,人民日报出版社1999年5月。
21.《蓼草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1月。
22.《西方民主在近代中国》(主编),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年。
23.《胡适全集》(第一副主编)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9月。
24.《耿云志文集》,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5月。
25.《蓼草续集》,台北秀威资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出版,2008年3月。
26.《近代中国文化转型研究导论》,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年5月。
27.《胡适与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历史研究》1979年5期。
28.《胡适与五四文学革命运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划》第1辑(1979年)。
29.《五四运动史研究的新进展》,《中国历史学年鉴》(1979年)。
30.《蔡元培——新文化运动的赞助者和保护者》,《纪念五四运动六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出版。
31.《论清末立宪派的国会请愿运动》,《中国社会科学》1980年5期。
32.《论谘议局的性质与作用》,《近代史研究》1982年2期。
33.《〈扬子江〉并非立宪派刊物》,《南开大学学报》1982年6期。
34.《评胡适历史学成就及其理论和方法》,《历史研究》1983年4期。
35.《竞业旬报》(评介),《辛亥革命时期期刊介绍》3辑,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36. 《梁启超——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宣传鼓动家》《辛亥革命时期历史人物》,中国青年出版社1983年。 37.《论清末立宪派与谘议局》,《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华书局1983年出版。 38.《论梁启超在清末的政治宣传》,《近代中国人物》第一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重庆出版社1983年出版。
39.《1905年反美爱国运动中的资产阶级》,《近代史研究》1985年1期。
40.《胡适与陈独秀》,《安徽史学》1985年2 期。
41.《论〈新民丛报〉前期梁启超对思想启蒙运动的贡献》,《戊戌变法与康有为梁启超》,广东人民出版社1985年出版。
42.《也谈邵飘萍是否共产党员的问题》,《近代史研究》1985年6期。
43.《孙中山的民权主义与辛亥革命的结局》,《历史研究》1986年6期。
44.《胡适传略》,《中国社会科学家传略》第十辑
45.《关于史学理论与方法问题》,《福建论坛》1987年1期。
46.《今日的中西文化问题》,《中国传统文化的再估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出版,香港商务印书馆转印。
47.《胡适与抗战》,《民国档案与民国史研究论文集》,档案出版社1987年出版,《安徽史学》1988年2期转载。
48.《抗日战争时期的胡适》,《胡适研究丛录》,三联书店1988年出版。
49.《蔡元培与胡适》,《论蔡元培》,旅游出版社1989年出版。
50.《胡适与中西文化》,《中国近代文化问题》,中华书局1989年出版。
51.《近代文化与儒学》,《人民日报》1988年3月21日。
52.《论胡适的文化观及其现代意义》,《论传统与反传统》,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年出版,台北联经出版公司转印。
53.《教育是现代化的基础工程》,《改革》1989年1期。
54.《孙中山早期思想和活动的几个问题》,《历史研究》1989年5期。
55.《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再认识》,《中国社会科学》1989年3期。
56.《孙中山与梁启超——中国现代化的选择》,《历史研究》1990年5期。
57.《胡适与国语运动》,台北《国文天地》1990年12期。
58.《论清末的反满革命思潮》,《辛亥风云与近代中国》,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出版。
59.《胡适整理国故平议》,《历史研究》1992年2期。
60.《收回利权运动、立宪运动与辛亥革命》,《近代史研究》1992年2期。
61.《胡适与梅光迪——从他们的争论看文学革命的时代意义》,《中华文化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中华书局1992年出版。
62.《梁启超先生学术思想述评》,《北京图书馆馆刊》1992年2期。
63.《七七事变后胡适对日态度的改变》,《抗日战争研究》1992年2期。
64.《孙中山宪法思想刍议》,《历史研究》1993年4期。
65.《中国现代新文化的几个问题》,《东西文化交融的道路与选择》,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 年出版。 66.《胡适文化心态形成的历史背景及其特点》,《胡适与现代中国文化的转型》,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3年出版。
67.《胡适私人档案介绍》,《近代史研究》1993年6期。
68.《中国新文化的源流及其趋向》,《历史研究》1994年2期。
69.《读邵作舟与胡传论台湾海防书》,《甲午战争与近代中国和世界》,人民出版社1995年出版。
70.《历史能给我们什么》,《史学理论研究》1996年2期。
71.《胡适与《新青年》》,《胡适研究丛刊》第2辑,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年。
72.《“天人合一”别识》,《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6年4期。
73.《孙中山的主要遗产与我们的未来》,《北京社会科学》1996年5期。
74.《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广东社会科学》1996年5期。
75.《〈中国哲学史大纲〉导读》(合著),载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12月出版的胡适著《中国哲学史大纲》。
76.《略论胡适的传记理论与实践》,《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学报》1998年 期。
77.《胡适与近代中国的思想学术论争》,《〈胡适论争集〉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
78.《古代民本思想与近代民主制度》《炎黄春秋》1998年增刊,《炎黄文化研究》第5辑。
79.《胡适与五四后中国学术的几个新趋向》,《浙江学刊》1999年第2期。
80.《略论梁启超戊戌政变后谋救光绪皇帝的活动(1898.9—1900.8)》,《历史研究》1999年4期。
81.《应当如何评估五四新文化运动》,《东岳论丛》1999年第2期。
82.《再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地位问题》,《中国文化研究》1999年4期。
83.《再论五四时期的反传统问题——以家族制度为中心》,《中华文史论丛》(上海)第61辑2003年3月。 84.《张謇与江苏谘议局》,《近代史研究》2001年1期。
85.《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中的民主性因素》,《论民主》之《附录一》,人民出版社、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86.《中国近代创建西方式民主制度的尝试》,《论民主》之《附录二》,人民出版社、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87.《从革命党与立宪派的论争看他们的民主思想准备》,《近代史研究》2001年6期。
88.《恋情与理性——读徐芳给胡适的信》《近代中国》(台北)2002年3月。
89.《辛亥革命前夕的各省谘议局联合会》,《福建论坛》2002年2期。
90.《孙中山的民权主义与国民党的政治实践》,《辛亥革命研究丛刊》11期,2002年出版。
91.《胡适》,《中华文化网页》,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2002年。
92.《黎昔非先生与〈独立评论〉》,《安徽史学》2003年1期。
93.《近代思想史研究对象与方法的思考》,《广东社会科学》2003年2期。
94.《西方民主在近代中国的命运》,《炎黄春秋》2003年7月。
95.《胡适全集序》,《胡适全集》卷首,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
96.《五四后梁启超关于中国文化建设的思考》,《广东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
97.《梁启超的世界主义与个性主义》,《文史哲》2004年3期。
98.《傅斯年对五四运动的反思》,《历史研究》2004年5期。
99.《孙中山的思想遗产及其意义》,《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4年6期。
100.《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个性主义》,《社会观察》(上海)2004年11期。
101.《论康有为的“圣人”情结及其以孔教为国教说》,《现代中国》(北京大学)第4辑,2004年12月。 102.《社会转型与现代化的内在机制与外在条件》,《史学月刊》2005年2期。
103.《世界化与个性主义—现代化的两个重要趋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集刊》第1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3月。
104. 《中国近代思想史集刊前言》,《中国近代思想史集刊》第1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5月。 105.《关于近代思想史上的几个问题》,《中国近代思想史集刊》第1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5月。 106.《抗战后期国民党政府的对韩工作》,《近代中国与世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5月。
107.《吴佩孚与苏俄及北京知识界》,《1920年代的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5月。
108.《胡适思想的现代意义》,《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咨询委员会集刊》第2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2月。又见《文津讲演录之七》,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8年1月。
109.《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历史演变》,《广东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新华文摘》2007年第7期全文转载。
110.《清末思想文化变迁的几个大趋势》,《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集刊》第3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6月。
111.《胡适关于中国近代文化转型的几个重要观念》,《史学》2007年第5期。
112.《从民族文化复兴的大视角看鲁迅与胡适》,《鲁迅研究月刊》2007年第10期。
113.《民国初年的政治失序与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咨询委员会集刊》第3辑,2007年10月。
114.〈中国近代文化转型中政治与文化的互动〉,《四川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115.《新文化运动:建立中国与世界文化密接关系的努力》,《学术研究》2008年第2期。
116.《近代中国的文化转型:问题与趋向》,《广东社会科学》2008年第3期。
117.《蔡元培的领袖风范与君子人格》,《北京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二、文章
1.《以新闻报国的邵飘萍》,《百科知识》1980年12期。
2.《西安事变与第二次国共合作》,《人民日报》1983年4月20日。
3.《〈胡适研究论稿〉后记》,《胡适研究论稿》,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
4.《文化及文化史研究刍议》,《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专辑》,北京史学会1983年9月。
5.《胡适》,《中国史学家评传》(下)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出版。
6.《确立健全的文化心态》《文汇报》1986年1月10日。
7.《现代化与文化更新》《北京日报》1986年4月4日。
8.《文化的冲突、融汇与拓新》,《瞭望》(国际版)1986年10月第40期。
9.《高梦旦和他所提倡的周历》,《历史人物》1、2期合刊,1986年12月。
10.《邵飘萍传略》,《中国现代社会科学家传略》第6辑,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
11.《五四后所谓北大南迁问题》,《团结报》,1988年1月5日。
12.《胡适与补选中央研究院院长引起的风波》,《团结报》1988年3月22日。
13.《民初社会变迁之一证》,《民俗研究》,1988年1期。
14.《学者大使胡适》,《民国春秋》,1988年2期。
15.《个人的发现与民主的建设》,《科技日报》,1989年4月27日。
16.《胡适年谱自序》,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
17.《胡适与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选择》中译本序,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
18.《社会的不朽论》台北《中央日报》1990年12月16日。
19.《大陆版〈胡适晚年谈话录〉序》,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年。
20.《历史的启示》与胡绳武、彭明同〈光明日报〉记者谈辛亥革命,《光明日报》1991年9月20日。
21.《胡适的两首情诗》,《团结报》1992年7月31日。
22.《〈梁漱溟评传〉序》,安徽人民出版社,1992年。
23.《〈历代过琼公传〉序》,海南出版社1993年。
24.《〈胡适说禅〉序》,东方出版社,1993年。
25.《〈胡适语粹〉编序》,《胡适语粹》,华夏出版社,1993年。
26.《百年教训,百年生聚——纪念甲午战争100周年》,《北京日报》1994年6月22日。
27.《〈闻一多年谱长编〉序》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
28.《〈胡适思想研究〉序》,安徽人民出版社,1994年。
29.《〈胡适著译系年目录〉序》,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
30.《重新发现胡适——〈胡适研究丛刊〉代发刊词》,《胡适研究丛刊》第1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31.《〈胡适研究丛刊〉第1辑后记》,见同上。
32.《改革、革命与激进主义》,《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学报》,1995年5期。
33.《传统与未来》,《炎黄文化》1995年增刊。
34.《走向现代的中国》,《鲁迅研究月刊》1995年11期。
35.《对历史人物研究的一点看法》,《北京日报》1996年1月15日。
36.《历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学报》1996年1期。
37.《发扬五四传统,弘扬五四精神》与王桧林、彭明同《光明日报》记者谈话《光明日报》1996年4月30日。
38.《〈张君劢传〉序》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
39.《〈客家与香港崇正总会〉序》1997年。
40.《〈胡适文化思想论析〉序》,东方出版社1997年。
41. 《因反蒋而被杀的《申报》主人史量才》,《民国著名人物传》第3卷,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年出版。 42.《影响最大争议最多的知识领袖——胡适》,《民国著名人物传》第4卷,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年出版。 43.《两代间的政治活动家和文化巨人——梁启超》,同上。
44.《有志干政的科学家丁文江》,同上。
45.《学术大师王国维》,同上。
46.《〈中国的文艺复兴〉中译本序》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
47.《论传统》,《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8年5期。
48.《〈张东荪传〉序》中华书局1998年。
49.《胡适在香港演说引起的风波》,《百年潮》1998年期。
50.《胡适重勘〈水经注案〉》,原载天津《今晚报》,收入《博导晚谈录》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
51.《关于传统与现代化的几个问题》《华夏文化》(陕西)1999年1期。
52.《五四·青年·爱国主义》,《文汇报》1999年5月1日。
53.《差距不在技术,而在管理》,《世纪》1999年第6期。
54.《胡适论文学变迁》,《胡适说文学变迁》一书的《导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8月。
55.《大陆版〈西潮〉序》,收入《蓼草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
56.《纪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1年10月9日。
57.《革命的“老田鼠”精神》,《光明日报》2001年10曰日。
58,《纪念辛亥革命,继承孙中山的思想遗产》,《民主》,2001年12期。
59.《寓居天津的饮冰室主人》,天津《今晚报》2001年8月31日。
60.《伟人与历史》,《世纪》2001年10期。
61.《鲁迅是个崇尚自由的人—关于周策纵先生的两首小诗》,《文汇报》2001年12月1日。
62.《追念胡绳同志》,《百年潮》2001年第12期。
63.《二十多年来的胡适研究》,《纪念胡适诞辰110周年特刊》,2001年12月。
64.《〈湖南维新运动研究〉序》,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
65.《〈章士钊社会政治思想研究〉序》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
66.《〈蒋梦麟学术文化随笔〉序》,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年。
67.《新世纪从头说胡适》《社会科学报》(上海)2002年12月19日。
68.《〈梁启超启蒙思想的东学背景〉序》,上海书店2003年。
69.《胡适红学年谱序》,《书品》2003年第5辑。
70.《略论康有为的国教说》,《韶关学院学报》2003年10月。
71.《梁启超的科学观》,《中华读书报》2003年11月12日。
72.《王照研究》序,2003年。
73.《两代间的文化巨人梁启超》,《天津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
74.《梁启超的世界主义与个性主义》,《文史哲》,2004年第3期。
75.《鱼川耿氏宗谱续修序》,2004年8月
76.《中国近代思想史的研究对象及其发展条件》,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10月21日。
77.《朱执信社会政治思想研究序》,2004年12月。
78.《注重事实和逻辑》,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3月3日。
79.《一位犹太女子写给胡适的情书》,《南方周末》2005年4月7日。
80.《学术史研究重在积累》,《光明日报》2005年4月12日。
81.《胡适书信究竟有多少》,《文汇读书周报》2005年4月15日。
82.《文化转型研究的意义与研究框架》,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4月21日。
83.《〈耿云志文集〉前言》,《耿云志文集》,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
84.《胡适红学研究资料全编序》,《胡适红学研究资料全编》,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年10月出版。
85.《翁文灏文集序》,2005年12月。
86.《戊戌维新时期康有为政治改革思想研究序》,2006年4月。
87.《少年中国学会研究序》,2006年8月。
88.《胡适研究论稿重印后记》,2007年1月。
89.《中国近代思想史学科建设的回顾与展望》,《院报》2006年12月14日。
90.《晚清大变局中的杨度序》,《晚清大变局中的杨度》,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年10月。
91.《在近代思想史上的自由主义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国文化》2007年第 期。
92.《吴佩孚研究不断取得进步》(在第三届吴佩孚生平与思想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讲话),《吴佩孚研究——第三届吴佩孚生平与思想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年12月。
93.《思想如何变成物质的力量》,《河南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
94.《胡适研究论丛》发刊前言,《胡适研究通讯》第1期,2008年2月。
95.《七十生日会上的讲话》,见同上。
96.《胡适的恋人及友人》序,〈人民政协报〉〈学术家园〉,2008年5月5日。
97.《耿云志谈五四与青年》,《记者观察》2008年5月(总第238期)。
98.《跋〈胡思杜给其父母亲的信〉》,《胡适研究通讯》第2辑,2008年5月。
99.《胡适“战犯”头衔的由来》,《胡适研究通讯》第3辑,2008年8月。
100.《跋〈胡适写给单不庵的一封佚信〉》,见同上。

附记:凡为《民国人物传》所写的短篇传记,当年替黎澍先生所写的文章,以及发表在报纸上而未曾留下剪报材料者,均未录入。2008,10,14修订

2013年5月14日 星期二

沈怡(君怡1901-80 ), 陶孟和(1887-1960)沈性仁 夫婦《林肯》

1921.5.8 胡適校讀沈性仁翻譯 Drinkwater 之《林肯》第一幕/第六幕加一長注
此書台灣商務印書館有重印. 趙元任先生似也曾校讀. 找出此書再細看.
John Drinkwater (1 June 1882 – 25 March 1937) was an English poet and dramatist.


林崇墉著《林則徐傳》台灣商務普及版,1976。此書有「林文忠公大事索引」頁703-15人名索引」頁716-28。圖片有沈怡所繪坎井圖等等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陶孟和(1887年11月5日-1960年4月17日)[1][2],原名履恭,字以行,社會學家直隸天津縣人,祖籍浙江紹興。幼時就讀於近代教育家嚴修所創辦,採中西學並重的「嚴氏家塾」(1904年改稱為敬業中學堂,1906年遷址改稱南開學校) [3]
  • 1906年畢業於南開學校第一屆師範班,以官費生被派赴日本東京高等師範學校研習教育學,後因故回國[4]
  • 1910年改赴英國倫敦大學倫敦經濟政治學院研習社會學經濟學
  • 1913年獲得經濟學博士學位。同年歸國後擔任北京高等師範學校教授。
  • 1914年至1927年擔任北京大學教授、系主任、文學院院長、教務長等職。
  • 1926年至1934年擔任中華教育文化基金董事會(美國退還庚子賠款管理機構) 社會調查部 (1929年獨立為社會調查所) 負責人,致力於社會調查事業。
  • 國民參政會第一屆、第二屆、第三屆、第四屆參政員,立法院立法委員。中央研究院社會研究所所長。
  • 1934年社會調查所併入中央研究院社會科學研究所 (1945年改稱社會研究所),陶孟和擔任所長。
  • 日本抗戰期間,負責將研究所遷至四川南溪李莊,勝利後始遷回南京
  • 1949年中國政權更迭之際,在其主導下將社會研究所全部人員及圖書、研究資料留在南京。
  • 1949年10月起擔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負責社會、歷史、考古和語言4個研究所,並兼任社會研究所 (1953年改名經濟研究所) 所長。
  • 1952年將社會研究所遷往北京,隨後辭去所長職務。
  • 1960年4月,赴上海參加中國科學院第三次學部會議前,因病於17日去世,享年73歲[3]
他開創了中國早期最重要的社會學研究機構之一,並積極將所作為社會調查成果推介到國際上。負責社會調查所期間,主導創立《社會科學雜誌》、《中國近代經濟史研究集刊》等重要學術刊物[3],對中國社會學奠基與發展貢獻卓著。1948年獲選為第一屆中央研究院院士
陶孟和也是中國科學院圖書館的創始人與領導人,先後成立了「中國科學院圖書委員會」、「中國科學院圖書館選書委員會」、「中國科學院科學圖書分類委員會」[3],對科學院圖書館事業發展貢獻良多。
陶孟和早年專治社會學,但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由於社會學一度被當作偽科學而遭到否定,因此嚴重影響其學術地位的公正評價[3]

著作

  • 《中外地理大全》(與楊文洵合編)
  • 《中國鄉村與城鎮生活》(與梁宇皋合著,英文)
  • 《北京人力車夫之生活情形》
  • 《北平生活費之分析》
  • 《中國社會之研究》
  • 《歐洲和議後之經濟》
  • 《中國勞工生活程度》
  • 《社會與教育》
  • 《公民教育》
  • 《社會問題》
  • 《中國之縣地方財政》
  • 《孟和文存》

論文

  • 《中國之工業與勞工》(1931年荷蘭海牙世界社會經濟會議,與林頌河合著,英文)
  • 《中國勞工生活程度》(1931年上海太平洋國際學會第四次會議,英文)



****

1949.2.17 胡適日記 中惟一一行: 7:00 : 君怡 (中國版原文為"恬")
1949.8.16 胡適致趙元任夫婦的信中提到沈君怡從曼谷給他信說  (陶)孟和在北京和上海"很活躍" 可惜他是道地好人一個自己太無主意並且容易衝動........


沈怡 胡適之先生的幾封信  台北:傳記文學1976.5  :

1950/4/3致沈怡 (1901-80 )胡先生自稱是個有傲性的人 在美國發表白皮書之後 他就不去華盛頓 去辦事也不訪問政府官員等 當時美國如果承認中共 他就會離開
1954.12.7
1954.12.21
1955.1.3
胡適寄泰國的聯合國ECAFE
內容都是討論沈怡給胡適的關於中共利用清算俞平伯來鬥"胡適幽靈"
胡適建議沈怡設法紅樓夢新考證書
最特別的是胡適在除夕夜失眠讀新譯的Chaucer's Canterbury Tales



一代名媛沈性仁 
http://book.sina.com.cn 2007年08月22日 00:10作為民國時期一代名媛的沈性仁,早年留學歐美,在“五四”時期,就有翻譯戲劇作品《遺扇記》於《新青年》發表(第五卷第6期,第六卷第1、3期,1918年12月和1919年1、3月)。此劇後來被譯為《少奶奶的扇子》和《溫德梅爾夫人的扇子》,曾搬上舞台演出。這是外國話劇最早的白話語體翻譯劇本之一在中國發表,也是中國白話文運動的源頭。正是在這一探索性成果的基礎上,才產生了波瀾壯闊、影響深遠的白話文運動和新文學運動。此後,他與徐志摩共同翻譯了《瑪麗瑪麗》等文學作品,並引起文化界廣泛的注意,特別受到林徽因的讚賞。除文學戲劇外,沈性仁對社會經濟問題亦有較大的興趣,1920年,他與丈夫陶孟和合譯的《歐洲和議後的經濟》(凱恩斯著)被納入《新青年叢書》第六種出版荷裔美國科普作家房龍的成名作《人類的故事》於1921年出版後僅四年,就由沈性仁翻譯成中文由商務印書館出版(1925年),並在中國掀起了一股經久不衰的“房龍熱”。後來成為歷史學家、作家的曹聚仁曾回憶道:“20年代在候車時偶然買到《人類的故事》中譯本,於是那天下午,我發痴似的,把這部史話讀下去。車來了,我在車上讀。到了家中,把晚飯吞下去,就靠在床上讀,一直讀到天明,走馬觀花地總算看完了。這50年中,總是看了又看,除了《儒林外史》、《紅樓夢》,沒有其他的書這麼吸引我了。我還立志要寫一部《東方的人類故事》。歲月迫人,看來是寫不成了。但房龍對我的影響,真的比王船山、章實齋還深遠呢!”儘管曹氏沒有談及沈性仁的翻譯之功,但若沒有沈氏的努力就不會如此快捷地看到《人類的故事》並大受影響,這一事實想來曹氏是不會否認的。當年徐志摩自海外歸國,在北平發起了一個文學沙龍——新月社,常來石虎胡同七號參加聚餐會和新月俱樂部活動的人物有胡適、徐志摩、陳西瀅、凌叔華、沈性仁、蹇季常、林徽因、林語堂、張歆海、饒夢侃、餘上沅、丁西林等大學教授和作家文人,也有黃子美、徐申如等企業界、金融界人士。還有梁啟超、林長民、丁文江、張君勱等社會、政界名流,可謂一時俊彥,大有“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之聲勢。據當時參與者回憶,這些出身背景興趣和職業不盡相同的人物,所談話題從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到文學,駁雜多樣,所關心的問題也不盡一致,雖然來俱樂部“社交”的目的是一樣的。就在這一時期,沈性仁與梁思成、林徽因、徐志摩、金岳霖、胡適,甚至生性靦腆的朱自清等文人學者,相識相交並成為要好的朋友。後來,隨著梁思成、林徽因由東北返平,住進北總布胡同三號以及“太太客廳”的形成,陶孟和與沈性仁便成為“客廳”中的主要賓客。冰心的小說《我們太太的客廳》裡的“科學家陶先生”,指的就是陶孟和,假如一一對號入座的話。對於沈氏高雅的儀態與沈魚落雁的容貌,作為女性的林徽因既羨且佩,而金岳霖與沈初次相見即驚為天人,大為傾心動情。深深愛著林徽因但並不常作詩的老金,與沈性仁相識後,也一反常態地作起愛情詩來,他在題贈沈性仁的一首藏頭詩中寫道:“性如竹影疏中日,仁是蘭香靜處風”,以婆娑的竹影與蘭花之香來比喻“性仁”之風采麗姿,其傾慕艷羨之情溢於表裡。被譽為“民主先生和自由男神”(唐德剛語)的胡適,曾主張作為一個具有現代知識的人,就需要有幾個女友,因為男女之間在觀察處理事物、性情陶冶方面常有互相彌補的益處云云。他在1918年4月5日由北平寫給家鄉母親的信中,說到當日應邀在丁(文江)先生夫婦家吃飯,同席有陶孟和及其未婚妻沈性仁,還有另外一位沈女士,大家在一起聚談。然後說:“我在外國慣了,回國後沒有女朋友可談,覺得好像社會上缺了一種重要的分子。在北平幾個月,只認得章行嚴先生的夫人吳弱男女士。吳夫人是安徽大詩人吳君遂(北山樓主人)先生的女兒,曾在英國住了六年,很有學問。故我常去和她談談。近來才認得上面所說的幾個女朋友。”無論是此前還是之後,胡適都需要有女朋友助談,特別是受過良好教育的女性朋友,而沈性仁正是他心中所謀求渴望做異性朋友的絕佳人選。

或許生性過於靦腆,或許心中過於憂傷,在清華任教的文學家朱自清,每見到漂亮或心儀的女人,都有精細的觀察,且在日記中有簡約記載。如:
1924年9月5日,由溫州乘船赴寧波任教。 “船中見一婦人。臉甚美,著肉絲襪,肉色瑩然可見。腰肢亦細,有弱柳臨風之態。”

1932年8月16日,蜜月中游完普陀,“到上海,赴六妹處,遇鄧明芳女士,頗有標格。”

1933年1月22日,入城,在楊今甫處午飯,飯後論《啼笑姻緣》及《人海微瀾》。 “旋陶孟和夫婦來,陶夫人餘已不見數載,而少年似昔,境遇與人生關係真巨哉”。朱氏記載的陶夫人即沈性仁,“少年似昔”,當是指已近中年的沈氏美貌風采均不減當年,仍是妙齡春色,甜怡透人。而不是徐娘半老、風韻猶存的俗世比喻。從這句​​頗為含蓄的隱語中可窺知沈性仁當年奪人心魄的高雅氣質和朱自清內心艷羨動情的波光流影。

一切都如朱自清筆下的荷塘月色般悄然流逝。抗戰爆發後,沈性仁隨陶孟和開始了流亡生活。幾年的戰亂與生活困苦,使她的身體受到巨大耗損,生命在磨難中一點點走向消亡。自從社會科學研究所由昆明遷到李莊後,由於環境和氣候的變化,特別是如德國人王安娜博士曾說過的重慶一帶的環境一樣,由於川南一帶含硫量很高的煤塊燒出來的煤煙混在一起成了煙霧,而這些瀰漫著硫黃味的濃煙整日徘徊於李莊及周邊地區上空不散,與林徽因的遭遇幾乎相同,沈性仁也患了嚴重的肺結核,且日甚一日,幾度臥床不起。陶孟和想方設法為其醫治,但鑑於李莊缺醫少藥的現狀,陶孟和本人甚至同濟大學道業高深的醫學教授都深感無能為力,只有看著俏麗文靜的夫人一天天消瘦下去。到了1942年秋,國民政府資源委員會組織一個考察團去西北各地旅行,陶孟和聞訊,找到連襟錢昌照,讓沈性仁順便搭車去蘭州治病。在陶、沈夫婦看來,或許西北清爽的空氣和蘭州城的醫療條件能使肺病有所控制。意想不到的是,這一去竟成永訣,1943年1月21日,沈性仁在蘭州撒手歸天。沈性仁病逝的消息傳出後,除了她的家人悲痛欲絕,許多相識的朋友也為之灑下了悲傷的熱淚。費正清曾哀婉地慨嘆道:“她是我們朋友中最早去世的一個。”1月23日晚上,在昆明西南聯大的金岳霖接到沈性仁去世的電報後,“當時就像坐很快的電梯下很高的樓般一下子昏天黑地”。等穩下來時,“又看見性仁站在面前”。沈性仁在去世的八天前,還親筆給遠在昆明的老金寫過一封信,“那封條理分明,字句之間充滿著一種淡味,一種中國人和英國人所最欣賞的不過火的幽默”的信,讓老金無法相信“八天的工夫就人天闊別”的殘酷現實。於是,金岳霖懷著悲天憫人的情感,寫下了一篇含血沾淚的悼文,以紀念這位在中國白話文運動史上做出過傑出貢獻的光彩照人的女性。老金認為,沈性仁是“非常單純之人,不過她也許在人叢中住,卻不必在人叢中活而已”。 “佛家的居心遇儒家的生活……單就事說,性仁能做的事非常之多;就她的性格說,她能做的事體也許就不那麼多了。”她是一個入山惟恐不深、離市惟恐不遠的真正高雅、淡泊、風韻無邊的人間女神。文中又說:認識性仁的人免不了要感覺到她確雅,可是她絕對不求雅,不但不會求雅,而且還似乎反對雅。 ……我猜想她雖然站在人群的旁邊,然而對於人的苦痛她仍是非常之關心的。在大多數人十多年來生活那麼艱苦的情形之下,雅對於她也許充滿著一種與時代毫不相干的紳士味……性仁雖然站在人群的旁邊,然而對於朋友她又推赤心於人、肝膽相照、利害相關,以朋友的問題為自己的問題。她是想像力非常之大而思想又百分的用到的人,可是想像所及的困難有時比實際上的困難還要大。她在李莊聽見昆明的物價高漲的時候,她深為奚若太太發愁,恨不能幫點小忙。然而她無法可想,而在那束手無策的狀態之下,她只有自己想像而已。想得愈多,困難也就愈大。這不過是一例子而已,這一類的景況非常之多。朋友們的處境困難常常反比不上性仁為她們著想而發生的心緒上的憂愁。她的生活差不多以自己為中心,有的時候我簡直感覺到她的生活是為人的生活,不是為自己生活。也許她這樣的心靈是中國文化最優秀的作品。


金岳霖這篇《悼沈性仁》的敘事散文,堪稱民國史上所有散文作品中寫女人寫得最細膩、最優美的文字之一,文中蘊涵了英國紳士式的從容、清純、灑脫、飄逸,伴著中國古典的深厚綿長和淡淡的哀傷,讀之感人肺腑,韻味綿長不絕。金岳霖不僅有一顆哲學家的頭腦,還應當算是世上最為難得的一位好男兒、好情人。假如把老金與風流成性的情種徐志摩相比,金氏對女人的了解和洞見要比徐更透徹、更遼遠、更有深度,也更能切近女人的心扉。據沈性仁的小妹、錢昌照夫人沈性元說:“回憶到金老(岳霖)對我二姐性仁的尊重理解。金老認為,性仁二姐的性格是內向型的。她文靜、深思、內涵比較充實……金老稱之為'雅'。性仁二姐待人誠摯,處事有方,這些我們父母所留給她的品格,也許由於她愛好文藝所獲取的哲理而更深化了些。”又說:“二姐處在多難的舊中國,身居在知識分子經濟不寬裕的家庭,家務之外,有不少朋友的社交活動,還能抽出時間勤於譯著,她翻譯了房龍的名著《人類的故事》,此外也譯有英文中篇小說。這些也是金老所欽佩的一方面吧。”金岳霖對沈性仁傾心已久,沈對老金也極為敬佩。沈性元說:“我從二姐偶然的話語裡,得知金老搞邏輯學,寫作有個少有的特點:常常費了不少功夫寫成厚厚的一疊稿了,當發現其中有不滿意處,他會把全部稿子毀棄,決不'敝帚自珍',更不會以為'文章是自己的好'。他會重新開始,有疑義就再作廢而不惜,決不把自己所不滿意的東西問世饗人。金老,當年的'老金'就是這般著作治學的,他得到二姐的衷心欽佩。”(沈性元《不失其“赤子之心”的學者——對金岳霖先生的點滴回憶》載《金岳霖的回憶與回憶金岳霖》)作為與沈性仁相濡以沫,共同經歷了世間滄桑、生死離亂的陶孟和,沒有專門寫下懷念愛妻的文字,但其內心的苦楚與孤寂自是非文字所能表述於萬一。據當時在社會科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巫寶三回憶:“李莊雖是一個文化區,但與西南聯大所在地的昆明大有不同。同濟是一理工醫大學,無文法科,因此陶先生同輩友好在此不多,經常來晤談者,僅梁思成、思永兄弟,李濟、董作賓等數人而已。同時陶老的夫人當時健康欠佳,後去蘭州休養,在抗戰後期病故。陶先生大半時間住在李莊,生活孤寂可知。但處境雖然如此,他對扶植研究事業的熱忱,一仍往昔。在夏季,他頭戴大草帽,身著灰短褲,徒步往返於鎮上與門官田的情景,猶歷歷在目。”

/////

1926年(於德國明星) 的歌德之克拉維歌 Clavigo 序言末 湯元吉感謝沈怡幫他校過一遍



 
 




 沈氏三姐妹是沈性真、沈性仁、沈性元,浙江嘉興人,都受過新式教育,大姐以字“亦雲”為人所知,嫁給當年頗有爭議的風雲人物黃郛,留下一部很有史料價值的《亦雲回憶》,受到胡適等人的肯定;二姐性仁嫁給社會學家陶孟和;小妹性元嫁給長期主持國民政府資源委員會的錢昌照。   沈家並無顯赫的家世,父親沈秉鈞在上海商務印書館做過7年編輯,參與編輯過《辭源》等書。....她們唯一的兄弟沈怡在抗戰勝利後做過南京市長、聯合國遠東防洪局長,去台灣之後,曾出任“交通部長”、“駐巴西大使”等職。.....



1976年5月傳記文學 有沈怡(君怡)" 胡適之先生的幾封信" 散見"年譜長編初稿"
 北大的胡適書信集收6封信 可惜沒有沈怡給胡適的信  有的話應很精彩.
1949.4.3.下注"時受聘聯盟亞洲暨遠東經濟委員會防洪局局長"




 尹仲容先生1949.7.17致沈怡:" .......在檢討之中  知人私其所私之風氣瀰漫中國  蓋知對人無  Cooperation對事無 Coordination   非虛言也.......最近閱Vogt 的The Road to Survival 雖屬於悲觀 然係確有見地之書......" (《尹仲容先生年譜初稿》頁100 已更正作者及書名)



 尹仲容先生1949.7.17致沈怡:" .......在檢討之中  知人私其所私之風氣瀰漫中國  蓋知對人無  ooperation對事無 Coordination   非虛言也.......最近閱Vogt 的The Road to Survival 雖屬於悲觀 然係確有見地之書......" (《尹仲容先生年譜初稿》頁100 已更正作者及書名)

尹仲容先生1958.7.17致沈怡:詳告王崇植(受培)病試情形

1959.8.4 致書潭伯羽"  君怡又來台闔家大團聚夫婦而外五女一子一婿一外孫汽車須開雙程今晨往日月潭...."

沈怡是尹仲容的摯友沈雲龍編著《尹仲容先生年譜初稿》收他的"跋" 
文末引蕭伯納的:"
他忙碌得不想到死  他為生活的目的而欣賞
      生活不是殘燭 而是光亮的火炬
把握著這一煞那
       要使它盡量發光傳遞給後一代!"*



* 翻譯有點改動原文可能是
I want to be thoroughly used up when I die, for the harder I work, the more I live. I rejoice in life for its own sake.
Life is no ‘brief candle’ to me. It is sort of a splendid torch which I have a hold of for the moment, and I want to make it burn as brightly as possible before handing it over to future generations”.

Words of Knowledge: Life is no brief candle to me – G.B. Shaw ...

全文:

Life is no “brief candle” ...

www.thecoachingcenter.net/Newsletter/.../BriefCandle.... - 翻譯這個網頁
檔案類型: PDF/Adobe Acrobat - 快速檢視
George Bernard Shaw –. In an address at the Municipal Technical College and School of Art, at Brighton in 1907. Life is no “brief candle” ... (1) Macbeth (V, v, ...
www.thecoachingcenter.net/Newsletter/.../BriefCandle.... - 翻譯這個網頁
檔案類型: PDF/Adobe Acrobat - 快速檢視
George Bernard Shaw –. In an address at the Municipal Technical College and School of Art, at Brighton in 1907. Life is no “brief candle” ... (1) Macbeth (V, v, ...




--
2 月24 日,中央研究院在蔡元培館舉行第五次院士會議,由院長胡適先生主持; ..... 同意設立「胡適手稿印行小組」,並聘請李榦、沈怡、王志維等三人為該小組委員。 ...

---
沈怡(1901年10月3日-1980年9月1日),原名沈景清,字君怡浙江嘉興人。

[编辑] 生平

沈怡從同濟大學土木科畢業後留學德國,獲蘭斯頓大學工學博士。回國後,曾任上海市工務局局長,全國經濟委員會委員,黃河水利委員會委員,導淮委員會委員、秘書長,經濟部資源委員會委員、主任秘書、工業處處長、技術室主任,國防部設計委員等職。1941年出任甘肅省建設廳廳長,後又任全國水利委員會委員。1945年出任交通部政務次長、大連市市長(未到任)。翌年,又任南京市市長,期間還同時兼任最高國家經濟會議公務委員會主委、公共工程委員會主委。赴台後??,曾任聯合國亞游暨遠東經濟委員會防洪及水利資源開發局局長。1960年召回台,出任交通部部長。1967年任總統府國策顧問。[1]翌年,因受到少壯派排擠,被派遣出國,任中華民國駐巴西大使[2]回台後,任中國文化學院教授。後赴美居住,1980年在美病逝。[1]

[编辑] 家庭

沈怡有姐妹三人,大姐沈亦云 ?為國民黨元老黃郛夫人,二姐沈性仁為著名社會學家陶孟和夫人,妹沈性元民革中央副主席錢昌照夫人。[2]

[编辑] 參考資料

  1. ^ 1.0 1.1 《中國國民黨百年人物全書》. 團結出版社. 2005.
  2. ^ 2.0 2.1 一代名媛沈性仁. 《從蔡元培到胡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