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30日 星期一

譯葛德的 Harfenspieler (1952年9月10日),紀念這個最難忘的朋友

楊建民 下文:"徐志摩與歌德四句詩的六譯 "
還是有許多問題
本文 根據胡適之先生年譜長編 和 胡適的嘗試後集 比較好


嘗試後集 中的:



譯葛德的 Harfenspieler
(1952年9月10日)

誰不曾含著悲哀咽他的飯!

誰不曾中夜嘆息,睡了又重起,

淚汪汪地等候東方的復旦,

偉大的天神呵,他不曾認識你。


民國十四年八月, 徐志摩曾譯此詩如下:


誰不曾和著悲哀吞他的飯,

誰不曾在半夜裏驚心起坐,

淚滋滋的,東方的光明等待——

他不曾認識你,啊偉大的天父!


我們幾個朋友都笑他押的是硖石土音,......志摩看了我的譯稿,他又改譯一本如下:


誰不曾和著悲淚吞他的飯,

誰不曾在淒涼的深夜。愴心的,

獨自偎著他的枕衾幽嘆,——

偉大的神明啊,他不認識你。


我在二十七年後,撿得這些舊稿,都抄在這裡,紀念這個最難忘的朋友。.....


Gothe's Harfenspieler


Wer nie sein Brod mit Thränen as,
Wer nie die kummervollen Nächte
Auf seinem Bette weinend sas,
Der kennt euch nicht, ihr himmlischen Mächte.


Carlyle's Translation

Who never ate his bread in sorrow,

Who never spent the midnight hours

Weeping and waiting for the morrow,

He knows you not, ye heavenly powers.

----

朱家驊德文教授,受邀照字直譯 (他説胡適和徐志摩的譯文是從卡萊爾的英譯來的“,不能説是歌德”。這不確 胡適並非完全不懂德文)


******



徐志摩與歌德四句詩的六譯

楊建民

1925年8月,徐志摩在《晨報》副刊發表了自己的四句譯詩:

誰不曾和著悲哀吞他的飯,

誰不曾在半夜裏驚心起坐,

淚滋滋的,東方的光明等待——

他不曾認識你,啊偉大的天父!

這四句詩,是德國偉大詩人歌德在小説《威廉邁斯特學習時代》中,從一位彈豎琴的老人口中唱出的:

Wer nie sein brot mit thranen ass,

Wer nie die kummervollen Nacbte

Anf seinen Bette weinends ass,

Der kennt euch nicht, ihr himmtischen

Machte.

徐志摩的譯文是從英譯轉譯而來。為什麼恰恰挑出這四句譯出?當然是因為喜愛。可有一個故事,也是徐志摩翻譯此詩的引子:英國作家王爾德曾自 述,説他早年是個不羈的浪子,把人生當遊戲,不承認人間有悲哀。他的媽媽卻常常以歌德的這四句詩告誡他。後來他被關進監牢,受到奇恥大辱,這時才想起母 親,也深刻地體會到了這幾句詩的人生意味。他甚至還極沉痛地懺悔説:“在我看來,有時候似乎只有悲哀才是人間的唯一真理。”

徐志摩在義大利佛羅倫薩遊學時讀到了這個故事,隨即將這四句詩譯了出來,回國後不久便發表了。

這四句詩刊出的第二天,胡適找到徐志摩,笑著對他説:“志摩,你趁早做詩別押韻吧。你一沒研究過音韻,再你又用你的蠻音(徐志摩是浙江人)瞎押。你看這首詩,四行詩居然是四個韻。”老朋友的話實在不客氣,反過去一看還的確如此。作為詩人,徐志摩這次真臉紅了。

過了兩天,徐志摩收到胡適一封信。原來,從徐志摩那走後,胡適是一路琢磨。琢磨到手癢,他也將那四句詩譯了出來:

誰不曾含著悲哀咽他的飯!

誰不曾中夜嘆息,睡了又重起,

淚汪汪地等候東方的復旦,

偉大的天神呵,他不曾認識你。

胡適的翻譯,在押韻上用了功夫:一三、二四,讀起來順口了許多。胡適遵從了歌德的原文,而不是從其他語言轉譯。不過一天,胡適又給徐志摩打電話,説他請一位外國教授看了自己的譯詩。那位教授中文也很好,他將其中“天神”改作了“神明”。

經過這一番折騰,徐志摩又不甘了。他又參照原文,再譯了一次:

誰不曾和著悲淚吞他的飯,

誰不曾在淒涼的深夜。愴心的,

獨自偎著他的枕衾幽嘆,——

偉大的神明啊,他不認識你。

這次翻譯,不僅注重押韻,在情緒上也努力傳達。但是,他反復讀後,認為自己與胡適的三種譯文,仍“沒有産生具有那樣偉人的詩魂時應有一個要得的翻譯”。因此將這三種譯文附上,寫成《一個譯詩問題》,發表在《現代評論》雜誌當年的二卷38期上。

文章發表後很快産生了反應,研究德文的北大教授朱家驊立即寄來了自己的譯文:

誰從不曾含著眼淚吃過他的麵包,

誰從不曾把充滿悲愁的夜裏

在他的床上哭著坐過去了,

他不認識你們,你們蒼天的威力!

在附信裏,朱家驊還説胡適和徐志摩的譯文是從卡萊爾的英譯來的,“不能説是歌德”,所以他自己是照字直譯。

另一位學人周開慶則在給徐志摩的信裏一口氣附上了他的三種譯法(此錄一):

誰不曾和著悲哀把飯咽下,

誰不曾在幽淒的深夜裏,

獨坐啜泣,暗自咨嗟,

偉大的神明呵,他不曾認識你!

這位先生看來也是行家裏手,因此批評起來也不含糊。他説徐志摩的初譯“不甚好,第二首音韻佳而字句似不甚自然;胡(適)譯的字句似較自然,而又不及徐譯第二首的深刻——這大概是二位先生詩的作風的根本差別吧”。

這個期間,徐志摩接手主持《晨報》副刊。他曾到上海去約請作者,見到了郭沫若。郭沫若也將自己的譯稿交給徐志摩:

人不曾把麵包和眼淚同吞,

人不曾悔恨煎心,夜夜都難就枕,

獨坐在枕頭上哭到過天明,

他是不會知道你的呀,天上的威棱。

郭沫若還評論了徐志摩和胡適的譯文。一是句法:“誰不曾怎麼,他不曾怎樣”,在中文裏不清楚,意思容易混,應得斟酌;二,他認為此詩的意境 比徐、胡的譯文要深沉得多。人們有時為了不大重要的事也睡不安穩,但這類情形決不是歌德詩裏的境界。所以,郭沫若的譯文,就按自己理解,用“人……他”的 句式。徐志摩讀了以後卻認為,這樣的譯法與前面相比也沒有多大改良。

除去這一點,徐志摩在接下來寫的一篇文章裏,還對郭沫若的兩行譯文表達了看法:

人不曾悔恨煎心,夜夜都難就枕,

獨坐在枕頭上哭到過天明,

他假設,德語專家朱家驊讀到這裡就會説:枕頭!你的枕頭哪兒來的?徐志摩也懂德語,他認為“坐在枕頭上”不很妥當。

郭沫若看見了徐志摩的批評,馬上給徐寫信回應:

“志摩:在友人處看見你編纂的晨報副刊,看見你把我譯的歌德的那幾行詩也一道發表了,甚是慚愧……不過其中錯了一個字,我不能負責,倒要請 你為我改正一下。便是第三行的‘獨坐在枕頭上哭到天明’的‘枕’字,我決不會有那樣的荒唐,會連德文Bett(床)字也要譯成‘枕’字。我所以特別寫這封 信請求你,請你替我改正。”

歌德的四行小詩,一下子引來當時五位詩人學者(其中幾位無疑是文壇翹楚)競相試譯。為了一句詩,甚至一個詞,還書函往來,進行辨正,真有古人“語不驚人死不休”的追索精神。這樣的態度,叫今天人讀來,真該衷心敬佩才是。

但在徐志摩看來,這似乎還不夠。他將這幾種譯文集中在一起,以《葛德的四行詩還是沒有翻好》(葛德即歌德)為題,進行了議論。他説:

“不易,真不易!就只四行。字面要自然,簡單,隨熟;意義卻要深刻,遼遠,沉著;拆開來一個個字句得沒有毛病,合起來成一整首的詩,血脈貫通的,音節純粹的……”

因為有這樣高的要求,所以徐志摩先從自己説起:“我自己承認我譯的兩道都還要不得,別家的我也覺得不滿意,一定還有能手。等著看。”這樣看來,所有五位的精心之譯,仍然不能全然傳達原詩的情致和意味,徐志摩還在期待——“等著看”。

歌德這一首(此四句是前半首)詩,確如徐志摩的評價:“蘊蓄著永久的感動力和啟悟力……”但是,為了將它傳達過來,在當時就耗費了這麼多位 高手的如許心力。翻譯,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件發生在八十多年前的舊事,證明了這一點。記述出這節往事,除去想展示當時一代學人對藝術虔誠的風度,還希 望能傳達一些應該努力繼承的精神,給今天的學界和翻譯界一些借鑒。

《中華讀書報》 2006年11月08日

2011年5月29日 星期日

徐志摩 1925 年的歐洲旅行詳細年譜

徐志摩 1925 年的歐洲旅行詳細年譜
應設法完成 (那半年的胡適....)
徐志摩全集和一些傳記錯以為他要訪問的英國名人
只訪到小說家兼詩人哈代
其他我們從他1926年追記的羅素與幼稚教育
可知他去過羅素的海邊別墅住過
親自與羅素夫婦談許多事
寫該文時 此書已出版:1926. On Education, Especially in Early Childhood. London: George Allen & Unwin.

2011年5月27日 星期五

胡適的照相術

現在只在少數作品 如 志摩日記
看得到 胡徐兩人互相交換拍照 以及胡適拍蔡元培訪歐時送行之照片

2011年5月26日 星期四

蒯若木

《〈紅樓夢〉考證》,胡適著。1921年3月27日初稿,11月12日改定。此據改訂稿。 ..... 蔡先生引蒯若木先生的話,說劉老老即是湯潛庵: ...


1934/3/5 胡適謝若木先生的晚飯約 (不克參加)

【图片鉴赏】胡适茅盾信札(二通)-博宝艺术品拍卖网

- [ 轉為繁體網頁 ]

---
胡适“一札两本”真伪的考辨

中华收藏网 www.sc001.com.cn 时间:2006年10月25日

《胡适致若木》信札影件,笔者先见自2002年11月16日扬子晚报·收藏沙龙》所载作者成春到《意外得来<辞宴帖>》附刊的书影简称《帖》 。又见 于《中国书画报·书法沙龙》同年11月28日所载同一作者的《胡适<辞宴帖>》所附书影。两文内容基本相同,书影一致。《帖》全文如下:

若木先生:

本日承先生邀吃晚饭,不幸因须赶作一件文字,不能出门,特专函道谢,千乞先生原谅。匆匆敬颂

春安

胡适敬上廿三、三,五

作者在文中称:“胡适不仅文章写得好,字也写得很漂亮,其传世的一些书法作品颇受欢迎。由于此帖是随手书写,一挥而就,一笔一画无刻意加工,因此,比他别的书法作品更流畅、更潇洒自如。”

笔者读了以上节引的鉴说文字,鉴于《帖》字迹的明显做作、板滞,才不免对鉴说者有强作解人之嫌。接着文中又称:“该《帖》是胡适于民国廿三年公元 1934年 三月五日写给同乡好友蒯寿枢的。蒯寿枢,字若木,安徽合肥人,曾任国民党政府驻日学务总裁。因与胡适都是安徽人,相互之间有往来。”因文中既 未说明该内容的出处,又《帖》中也并无任何可反映、证明“若木”即蒯寿枢的文字内容。而《中国近现代人物名号大辞典》所载字号为若木者,共有王任叔、王若 望、王琦、陈定、陈崇光五人。故不知作者从何考得《帖》中的“若木”即为蒯寿枢的﹖鉴于以上异疑,笔者撰写了《胡适<辞宴帖>质疑》载2003年1月 13日《中国书画报》6版 ,在文中标为两题,一、《帖》字迹与胡适手迹之比较;二、有关“若木”其人。并以《民国书法》河南美术出版社1989年6月 第1版 中的胡适诗稿手迹书影一件作为附刊以资比较。

今年3月24日《中国书画报》第六版刊载了作者成春到的《对<胡适“辞宴帖”质疑>的答复》简称《答复》 。文中称:“选择参照物不应以某一件作品为 准”,“须知某人的不同作品,会因作品的年代不同、目的不同和当时心境不同等情况,往往有一些差别”。还称:“不仅如此,我还与蒯寿枢的一个儿子有交往, 据他讲,虽记不得父亲请胡适吃饭事,但知道他父亲与胡适有过多次交往。而这一《辞宴帖》,也得到了他的肯定”云云。笔者认为《答复》正是应了谢稚柳在《论 书画鉴别》中谈到:“既然鉴别的是书画,就不应抛开了书画本身为它的先决条件,而听任旁证来独立作战。不掌握书画的内部规律,反映书画的本质,这个鉴别的 方法所产生的结果,是书画不可认识论。”

笔者为了对《帖》作进一步的考辨,遂到图书馆、书店查阅相关文献图籍,并向友人以及有关专家求助请教。终于在《民国时期书法》四川美术出版社1988年 3月第1版 第176、177页见到胡适书影二种,尤其第177页“胡适行书信札”(简称《札》)的文字内容竟与《帖》完全相同。不同的是《帖》写在“中 央银行用笺”上,而《札》用的是素笺。又二者所书行格的字数也有所不同。对此“一札两本”,笔者将两者的字迹加以比较,结果《札》书写得自然流畅,遂使 《帖》的造作之态更为明显,章法也显得局促,并且还发现了摹写作伪的显著特征详后 。

又基于作札者胡适 “不幸因须赶作一件文字,不能出门”,当然无暇也无必要 写两封文字、内容完全相同的信寄给受信人若木 。鉴此,笔者虽对《札》 的真伪尚不能作断言,但根据字迹的比较已可知《帖》应是《札》的摹本却几无异疑矣。因此,笔者又撰有《胡适<辞宴帖>是真的吗》并附刊了《札》书影载 2003年3月13日《扬子晚报》B15版 。

上文刊出后,原作者在《再谈<辞宴帖>真伪》载同年3月27日《扬子晚报》B15版 文章中认为已收入书中的《札》,不是胡适真迹,而是伪作。理由一是 《札》中“敬颂”不能覆以“匆匆”,这是不敬;二是《帖》用的是而今已难找到的民国“中央银行用笺”,而《帖》用的是素笺。

笔者对此有不同意见,现列述如下:

一、《再谈》作者认为,“匆匆”与“敬颂”不能作连写,否则“是对人的大不敬”,“胡适 绝不会出现像‘匆匆敬颂’这样的低级错误。”然而,事实并非如 此。殊不知在前人的一些函札中,将“匆匆敬颂”作连写的例子多得不胜枚举,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惯例。倘若不信,只须看一下《名人手札百通》郑逸梅藏品,学 林出版社1989年5月第1版 中的一些书影,例如:清外交官薛福成札中“匆匆敬请勋祺不一”;近代画家吴谷祥札中“草此顺颂怡安”;近代诗人陈三立札中 “匆匆敬颂近佳”;史学家顾颉刚札中“匆匆上即请撰安”;诗人柳亚子札中“匆颂近佳”;学者马一浮札中“草草附此顺颂春祺,不宣”等等,即是明证。由此可 见,“理由”之一已显然不能成立。

从字迹比较上看,《札》中作“承”、“廿”,而在《帖》中作“”、“”。即《札》“承”字牵丝中有一横点,“廿”末一笔亦然。而在《帖》中被摹写者 “疏忽了”。对此有必要指出,如此“疏忽”对一般而言本无可厚非,但对书画真伪鉴别而言,则决不能忽视,因为它堪为辨伪的有力证据。这便是上文中提到的摹 写作伪的显著特征。

二、原作者又以《帖》用的是民国“中央银行用笺”为“真”的依据。此说不足为据。因为利用旧纸、笺、绢等来从事书画造假,是书画作伪惯用的伎俩。以此来说明《帖》的真实,这是一厢情愿,不足为凭。因为造假者无不用其极。

另外《再谈》作者指称《札》是伪作。那《札》作伪的时间必须是在1988年3月《民国时期书法》出版之前。众所周知,在当时书画作伪的现象相对还较少,又 如胡适等人的信札的经济价值远不如近几年。况且如果说《札》是伪作,那它摹写的底本是哪一本﹖按照《再谈》“一《帖》一《札》,必定有一真一伪”而言,底 本应该就是《帖》。那《帖》当时在何处人 ﹖又因何要将伪作拿去编入《民国时期书法》,而真迹却轻易地夹在《康熙字典》,而被人“意外得来”﹖显然这 都是解释不通的。

鉴于上述,笔者认为《帖》是摹写《札》的作伪造假产物。由于近几年来“随着名人信札收藏热的兴起,在金钱的驱动下,造假者也蜂涌而来”《香港普艺拍出的鲁迅手札是赝品》,详见《中国文物报》2003年2月12日第6版 的结果。

尚有必要对《札》的真伪考辨的情况也略作说明。笔者对《帖》质疑辨伪的主要依据为:《帖》字迹明显有着做作、板滞之态,与胡适书迹的特点用笔、结构、风 格 不同。继而在“一札两本”比较中,尽管显而易见《帖》之造作、板滞,而《札》之自然、流畅。又《札》较诸同刊在《民国时期书法》“胡适行楷 书轴” 来看,两者的书法特点颇有相合处。但笔者为了“小心求证”多予比较,故又取由友人帮助提供的胡适信札手迹书影中与《札》书写日期接近的一些手迹来比较。如 见自由耿云志主编《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黄山出版社1994年12月出版 中胡适1933年2月5日致李济之、成舍我、陈博生信一通,通过比较后认为该 两札的笔法特点和体貌均堪相合,至此才敢认定《札》当为胡适手迹。又笔者为慎重起见,就此事专门将《札》、《帖》书影等印件,以及就考辨中的一些问题投书 北京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胡适研究”专家耿云志教授,向他请教。幸得耿先生复函,其中略教谓:“接大札及附印材料,得悉先生颇注意胡适相关各种材料, 并细心作考辨,甚佩慰。《民国时期书法》不曾见过,所影胡适手迹应确实是胡适笔迹,无疑。”由此可见,笔者对《札》真伪的鉴别的结论专家是认可的。

朱子小學

請設法弄本朱子小學 來貼貼討論
1961/10/14 晚年談話錄 胡適說他小時將此書背下
1932/7/25 作"領袖人才的來源"
提到"....至今還記得做小孩子時代讀的裏面朱子小學記載的幾個可愛的人物 如汲黯* 陶淵明之流......"


*人名。字長孺,漢濮陽人,生卒年不詳。性剛直,守節死義,直言極諫,至為武帝所敬憚,世稱「汲直」。

《耆獻類徵》

胡適某年的最大成就是利用《耆獻類徵》考訂某年譜譜主的高祖等 (只剩祖父的待考)

《耆獻類徵》只是一例 即我輩沒讀過翻過的書相當多啦

前承先生鈔寄胡氏兩先生的家傳,都已收到了。春喬先生的傳,有國史本傳,現載《耆獻類徵》*內,我已有了。此次先生鈔寄的兩傳,尚不在《耆獻類徵》內,故甚可寶貴。--轉引自 胡適「佚函」三封




*國朝耆獻類徵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國朝耆獻類徵》又名《國朝耆獻類徵初編》,是清朝人物傳記,共七百二十卷。李桓輯。

李桓以江西布政使致仕,家居二十餘年,同治六年開始致力於收集清代人物史料,歷時十五年完成初稿,自天命元年(1616年)到道光三十年(1850 年)的一萬多個人物傳記,分〈宰輔〉、〈卿貳〉、〈詞臣〉、〈諫臣〉、〈郎署〉、〈疆臣〉、〈監司〉、〈守令〉、〈僚佐〉、〈將帥〉、〈材武〉、〈忠 義〉、〈孝友〉、〈儒行〉、〈經學〉、〈文藝〉、〈卓行〉、〈隱逸〉、〈方伎〉等十九類。光緒十七年(1892年)又增《國朝賢媛類徵初編》十二卷,分〈孝〉、〈敬〉、〈慈〉、〈節〉、〈列〉、〈義〉六類。

傅安明 《如沐春風二十年》

傅安明先生最密切接觸胡適的是胡適當駐美大史的那幾年

而在《胡適之先生晚年談話錄》中的 1960年3月15日條下記:高宗武的朋友傅安明來看胡適,胡適送給他每種著作一份 ;"胡先生常寫的重瓜得瓜 種豆得豆 怎麼不是散播智慧的種子呢 "( 傅安明)---
"那本施植之先生早年回憶錄 就是這位傅先生筆記的" (胡適)

傅安明先生還寫過略談胡適使美的成就一篇從未發表的遺稿 (胡適與他的朋友 第二集 紐約:天外天 1990 )

傅安明與胡先生的"交情" 可以寫 《如沐春風二十年》(《回憶胡適之先生文集 第一集》李又寧主編 1997 紐約:天外天 為pp.1-276--- 此篇可能是"遺稿" 書內附錄資料相當多 而書的版面編排差)這一篇 也可能部分發表在《傳記文學》 待查


《如沐春風二十年》內有許多很寶貴的第一手資料
譬如說它附的胡適先生的一些文稿影印
包括胡適與傅安明談施植之先生早年回憶錄 的英譯的一些翻譯問題 (書信)
文中還從外交專業的角度談蔣宋美齡去美國的一些差勁的 (胡適聽了她的演講 說日記上說不知所云.......) /不合外交慣例的"傲慢的表現
它提出要胡適下台 的真正原因
可能不是胡適在日記中記的 胡適受宋子文的無禮架空/失和
而是蔣宋美齡的計畫訪美數月
必須有聽話的大使伺候.....


....."車費"似不可譯 carfare
我想那時的梵王渡只有獨輪的"小車"(wheelbarrow) 決沒有car
我改為 transportation fare
或可逕譯為 "wheelbarrow fare"
乞請教..... (胡適致傅安明 1961/10/23)

A wheelbarrow is a small hand-propelled vehicle, usually with just one wheel, designed to be pushed and guided by a single person using two handles to the rear, or by a sail to push the ancient wheelbarrow by wind. The term "wheelbarrow" is made of two words: "wheel" and "barrow." "Barrow" is a derivation of the Old English "bearwe" which was a device used for carrying loads. Some people incorrectly substitute the word "barrel" in place of "barrow" as this seems to make more sense (possibly because the cavity in a wheelbarrow resembles a half-barrel).
n. - 獨輪手推車, 手推車


雞公車 (Szechuan dial.) a wheelbarrow;
1

2011年5月25日 星期三

竹垚生

竹垚生的女兒竹曉惠寫過"回憶胡適先生與我的父親"
(紐約:天外天 回憶胡適之先生文集 第二集 )

竹垚生是銀行家

胡適的學生胡頌平的《胡適之先生晚年談話錄》中,有這樣一段話:毛澤東說,將來給胡適恢復名譽,1959年12月26日。先生說:"……毛澤東在湖南師範畢業後到了北平,他和五個青年上書于我--這封信,我是交給竹淼生的弟弟竹垚生保管的。在抗戰期間,放在上海,竹垚生怕生事,把它燒掉了……"日記中提及的"信",沒有保存下來,胡適又沒有具體告訴胡頌平信中內容。因而,後人已經無從知曉信裏到底說些什麼。

紐西蘭首相Sir Walter Nash

1960/12/7 胡適接到紐西蘭首相的信
他是Sir Walter Nash, GCMG, CH (12 February 1882 – 4 June 1968) served as the 27th Prime Minister of the Second Labour Government of New Zealand from 1957 to 1960 and was also highly influential in his role as Minister of Finance. He is noted for his long period of service, having been associated with the Labour Party since its creation.
Read more: http://www.answers.com/topic/walter-nash#ixzz1NMivlG93

胡頌平錯寫成 N. Nash


  1. American students organize: founding the National Student ... - Google 圖書結果

    Eugene G. Schwartz - 2006 - Education - 1212 頁
    ... Mrs. Roosevelt; Walter Nash, Minister of New Zealand; Dr. Hu Shih, retiring ambassador of China; and Count Sforza, of the Free Italy Movement. ...
    books.google.com/books?isbn=0275991008...
  2. Remembering the Institute of Pacific Relations: the memoirs of ... - Google 圖書結果

    William Lancelot Holland, Paul F. Hooper - 1995 - Political Science - 662 頁
    ... later became Commissioner of Southeast Asia; Walter Nash, who attended two ... representative on the United Nations Trusteeship Committee; Hu Shih, ...

2011年5月23日 星期一

了不起的會議: 燕京-北大

本刊重視了不起的會議: 譬如說
(已談過) :胡適的台灣國家科學發展委員會章程之會

1919年3月
燕京大學 (創立於1918) 的二十多位 與北大的五位師長 開一天的會
早上談雙方思想半宗教之立場
下午談 "立場雖然不同 我們還能合作嗎"
結論是
我們還可以在許多社會事業上充分合作....

(從私立學校談到燕京大學)
---
胡適介紹周作人等去燕京開課
燕京學報等似乎不朽

「佚函」,佛典校勘 (Ken Su 自注 )

Dear HC,

在閱讀「佛典校勘」的相關資料時,到圖書館查閱歷年的《文獻》季刊(中國出版),2007 年第三期151-153頁,有胡適的信刊載於1920年的《安徽省立第二師範學校雜誌》,作者吳元康宣稱,此為胡適致校長「胡晉接」的信,另一函為1920.8.6, 胡適寄自南京市。作者宣稱,2003年出版的《胡適全集》未收此兩信,跟你借的《胡適的日記》也沒有此段的日記,作者稱此為「佚函」。


 我已經將此三頁影印下來,星期三帶給你,近日我會先將此兩封信貼出。 胡適「佚函」三封


 如我所宣稱的,胡適〈校勘學方法論〉作於 1934年十月,從那時起,如果佛教界就腳踏實地去作校勘,至少積累了七十多年的校勘成果,翻閱手上新版的佛經,有的無標點符號,有的有,但,不是「百衲本」*,就是「死校」**,可見「佛典校勘學」仍待開發深耕。

     Ken Su

----
Ken 的自注

Dear HC,

*1. 百衲本: 校勘之法在於在諸善本之間選一本為底本,
再用兩三善本去標明差異。所謂底本,就是正文全用此本的文字圖案,標明其差異,就是註明「此處某本作某某字」、「此處底本缺,依某本此處尚有『某某某』等多少字」,術語稱為「出校」(標出所校勘的差異處)。如果正文參用兩本以上的版本,這叫「百衲本」,有時「百衲本」似乎較方便讀者閱讀,不用來回對照,但是「此為校勘家所不取」,容易變亂版本,造成後世又多一版本,而導致「誤讀、誤解」。所以「百衲本」是貶稱,「百衲本」又未正確標註何處來自何本,則是劣中之劣。新版標註新式標點符號的佛經,不校勘義例,大多是「百衲本」。
對於跨多種語言的翻譯書本,原文版本已經佚失了,利用各種翻譯版本去推尋原文的風貌,用來指出那些文字的抄寫訛誤,或者誤解原文而誤譯,在聖經為 Bibliology 聖經學(對所有書籍、文字記錄為 「Philology 文獻學」),在佛經則為「鋼和泰、陳寅恪、季羨林、辛島靜志、無著比丘、蘇錦坤」等人所作的梵、藏、巴、漢佛對勘。



**2. 死校,校勘方法有「對校、他校、本校、理校」四種方法。對校是同一部書的不同版本,校其同異。他校是不同書所引用的同一字句,校其同異。本校是同一部書、同一版本,利用前後文的義例(有時甚至是同一字句)校其同異。理校是未依任何版本差異,依事理、文理、異理,校其同異。理校是胡適抨擊最強烈的一種勘誤方法,非常容易在「沒有差誤」的文字「改正歸誤」,或者錯上加錯,造成誤解書義,或者讓後世失去校正的機會。朱熹的「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在無任何異讀的情況下「出校」,認為「親」字應該作「新」字解,就是一種理校。
「死校」是指僅列出同異,而不評判那一異讀較為合理,其理由為何,這是「死校」,校勘的工作只是起了一個頭,只作了四分之一。

Ken Su

書信的改革

胡適生前說過許多美國的合理事情
譬如說寫信
譬如說 多用打字 讓人不易誤讀
必記年日月....

他其實忘記說西方人的信上多將
寄/受信人的地址寫上
外國人的書信集多將此附上
而發行的胡適書信都沒有這些資訊
譬如說 1933/11/7 給王重民的
說...張公權來訪
應是在紐約
但是他從紐約發的信可能地址不一
甚至在他的"二房東"處發的

2011年5月22日 星期日

胡適茅竹林 (董橋 竹園)

沒想到此篇網路這樣多
此篇加分段


茅竹=别名:江南竹、孟宗竹、茅竹、猫头竹、狸头竹、毛竹

小說人生:竹園(董橋) 董桥 | 2010-7-18 星期天 16:51 | 浏览 458 次 | 评论↓

小說人生:竹園

2010/07/18

四十幾年了,我實在不愛翻讀自己的舊作,出版社再版再印要我增刪要我寫序我盡量婉辭:「要印你們去印,我不沾手,」我說。「到底是潑出去的水!」舊 作殊難愜意;新作至少還在掌握之中,可以斟酌,可以修理,安心多了。難怪徐訏愛說他最滿意的作品是目下正在寫的作品。寫作的人也許都該心存這樣的志氣,不 然不會進步。這回出版社又要重印我二十四年前一本舊書,我惦念當年台北編印這本書的老朋友,寫了四百字小記追憶故人。看看書中毛筆自題的幾個卷名實在難 看,我又悄悄重寫一遍。寫記寫字的時候無意間翻到書裏記胡適的一段舊事,不禁聯想翩躚,悲欣交集,久久兀臬。


胡適留美回國,一到故鄉,母親告訴他說他種的 茅竹已經成林了,要他去菜園看看。胡適說他沒有種過竹子,菜園怎麼會有他種的茅竹?母親執意要他去看。胡適走進菜園,只見園中果然長滿茅竹,總有成千株 了。母親提醒他說,十二三歲那年一個傍晚,房族裏的春富叔用棒柱挑着一大捆竹子走過,看見胡適站在路旁,遞了一根竹子給他,說是可以做煙管。胡適拿了竹子 回家對母親說:「春富叔給我做煙管,我又不會抽煙,不如種在花壇裏罷!」漫漫十多年,那根竹子長得快,旺了一大簇,花壇容不下,母親叫人移到菜園裏去,竟 又旺滿一園,還延生到隣家後園去了,難怪胡適記不起也認不出。


我那時借用胡適這段舊事描畫一九四九年前後山河多難文人顛沛的心情,兒時故園種竹的往事反而 一筆不寫。記憶中,南洋故園是一幢又大又舊的老宅子,後院依山墾闢,雜樹蒼古,荒草叢生,幾經修繕才慢慢修出情致。山裏運賣雜花果樹的老農是吉昌叔,滿臉 皺紋的客家人,胡適故鄉的春富叔一定也是這個樣子。吉昌叔送過小小一盆辣椒樹給我,一個雨季過去,小樹長得太興旺,小盆容不下,趕緊移植到我卧房外的花圃 裏,從此又高又壯,油綠的辣椒越生越多,長年不斷,逗得吉昌叔比我還高興。果園四周的青竹我讀初一那年只想沿着籬笆種成一圈竹屏風,沒想到初二暑假已然長 成一座竹林,隣家留學回來的公子隔着矮矮的圍牆說他很願意過來跟我一起砍掉那些亂生的竹子。公子姓廖,叫雲山,餘姚人,戰前去過香港讀書,戰後留英讀法 律,衣食無憂,終日自在,難得遇上這樣有趣的砍竹差事,他整整陪我操勞了兩天才把竹林修成清幽的竹園。


廖雲山比我大八歲,很快成了我的朋友我的老師,得空敲敲園門隨時進來坐在我卧房外的花棚下跟我聊天。我們聊《三國》,聊《水滸》,聊清朝筆記,聊民 初掌故,聊他的留英趣事。我向來尊稱他廖先生,他向來叫我小弟。我上初三那年廖先生還帶着他的女朋友來竹園喝茶吃糕點,我家廚娘漸漸摸清他們的口味,隨時 做得出他們愛吃的點心,甜的鹹的中的西的都有。廖先生的女朋友姓孫,四川江安人,父親跟過傅增湘,家裏一大堆藏園老人的字,連孫小姐那手書法也是藏園體, 只是下筆顧眄,盈盈自若,跟她的姿容一樣秀媚:長髮是烏墨,明眸是硯池,一臉胭脂暈是端溪佳石的韻致,「不勞顧二娘費心雕琢了」,廖先生一時得意誇口說。 「她叫孫小胭,今後你就叫她胭姐好了!」

胭姐人美心善,總是細心體貼大朋友小朋友,我讀完高一轉到萬隆讀英校,臨走全靠她來打點行裝,綉花錦袋裏治傷風肚瀉的成藥叮嚀了三次還不放心,終於 要在每包成藥上小字寫明藥效和服法才踏實。

「都看清楚了嗎?」她問我。

「看清楚了。」

「吃了不見好要趕緊看醫生,懂嗎?」

「懂了。」

我去台灣求學那年廖先 生和胭姐結了婚住在巴城,江干話別,胭姐摟着我哭了又哭,要我記得寫信報平安。讀大三那年深秋,我忽然收到廖先生來信說胭姐初患傷寒,遽轉骨癌,匆匆仙 逝:「天妬紅顏,更妬好人,兩個月不到竟奪她而去,教我如何收拾殘生!」廖先生的信一字一淚,我在宿舍裏哭了好幾個晚上。一天半夜,我朦朦朧朧夢見胭姐來 看我,清麗一身白袍徐徐飄到我眼前,她微微一笑美得像一尊白瓷觀音。「胭姐最是疼愛你,得閑到廟裏替她上香資福也好。」廖先生信尾說。我去了,台南那間小 廟一片闃寂,我上了香燒了冥鏹坐在天井邊的石櫈上避雨,滿心是竹園花棚下胭姐慈美的笑影。


畢了業我在新加坡越南雲遊了大半年才定居香港。一九六七暴動那 年,一天晚上廖先生忽然摸到我家來,乍見我幾乎認不出他了,滿頭白髮,一臉憔悴,低沉的聲音吳腔的國語倒沒變。他說是我老家把我的地址給了他:「南洋最是 傷心地,試試遷來這裏住幾年調調身心。」多虧廖先生的幾個戰前英校老同學替他在半山巴炳頓道安頓了住所,他的心情總算平靜多了。真慶幸他家道殷實,不愁生 計,人生經歷喪偶大痛還有轉圜的空間,擇地養傷,另覓寄托。香港暴亂漸漸平息,廖先生平日靠兩件事情消磨時光:一是天天到西環一家老商號聊天吃中飯,聽說 他家是商號幾十年的大股東,年年分紅;一是跟國語電影圈幾位老朋友交往,搜集資料準備寫一部中國電影史。他是電影專家,外國片中國片都熟,五十年代還投資 拍過一部文藝片。


那幾年他常常約我喝茶吃飯逛書店,說是一想念胭姐就想見見我解解憂。

「竹園花棚下的歲月多麼靜好!」他說。

「見了你我其實更惦念胭姐。」

「她最疼你了,心疼你太早出外。」

「我何嘗不疼她?」


廖先生愛帶我跟電影圈朋友小叙,他說明星杜娟淡裝最像胭姐,都是四川人。我說頂多六分像,廖先生不服 氣,送我卷宗裏杜娟一張照片,天台上白衣窄裙嫣然淺笑真的是胭姐!「我沒敢告訴杜小姐,」他說,「陰陽相隔,忌諱。」不料杜娟不久也亡故了。七十年代我客 居英倫,先是聽說廖先生回南洋去了,不久聽說心臟病發仙逝了,葬在胭姐墓園裏。我放假回去拜祭,墓園幽篁參天,風一來盡是絮絮的耳語:他們團圓了。

2011年5月21日 星期六

黃裳自選曲解

黃裳自選集
中或有三處提到胡適
一是"傷逝" 中提到巴金說 胡適的白話文寫得好 一清如水 (頁121)

黃裳讀書等是想當然爾式 (如張充和為什麼寫'歸去來辭"給他)

而且是中共報紙的"打手" (見""憶施蟄存"篇)
所以死不承認自己的曲解 "過河卒子" 參考 '胡適的一首詩" 和"答客問"兩篇 (是同一主題)

2011年5月20日 星期五

胡適的日記--閱讀札記 1 注音符號(Ken Su)

跟 HC 借了兩本書,一本是《胡適文集 5》(hc按:北京大學版),用來校勘前日的貼文〈胡適的校勘學方法論〉,另外一本是中國的〈胡適的日記〉*,這是1910, 1921-1922, 1937, 1944 等年的日記。.....

胡適的日記--閱讀札記 1 注音符號




這本日記我在1999年暑假 請工讀的中原大學學生打字 (商務印書館部分) 當年我還不會漢字輸入
後來用自學注音符號輸入法.....

曹佩聲

書生意氣--胡適前半輩 比上周不精彩 驚訝的是曹佩聲墓旁已建屋



網路:
背景:1923年,曹佩聲在杭州一所師範學校讀書時,和已經成名的胡適發生了愛情。兩人詩文唱和,甚是相得。胡適回到北京,向髮妻江冬秀提出離婚,江冬秀抄起菜刀抹脖子,嚇得胡適再也不敢提這事。兩人初還不斷往來,後局勢動盪,擦肩而過終不得相見。 1948胡適前往台灣前,來上海看她,留下一句讓人無限噓噓的“等我”,從此天各一方。曹佩聲終身未嫁,臨終前曾要求將自己埋葬在安徽績溪一條公路旁,那是通往胡適的家鄉上莊村的必經之路。她希望有一天胡適歸來時,能在自己的墳前駐留片刻。雖陰陽相隔,但心亦有靈犀。可她哪裡知道,海峽對岸,胡適早已死去了整整十年。 (摘自《讀者》2007 2易水寒之“這庸常的幸福,我喜歡”)




"在輩分上曹佩聲是汪靜之的未婚妻之姑母"
曹佩聲將一些胡適關係的信給汪靜之看 保管 --後者沒依前者之要求"身後焚毀"


世紀旋風: 胡適 (上) (下)  



胡適 (下 播出日期:2011-05-20) 訪問了中研院近代史所長 他剛參加南京的胡適思想研討會
可知安徽版的 胡適全集 反共的言論全刪
胡適作品是中國改革開放之指標


書生意氣--胡適前半輩 比上周不精彩 驚訝的是曹佩聲墓旁已建屋


胡適 (上)
  

播出日期:2011-05-13



提起白話文,幾乎每個人都會聯想到胡適,胡適是民國初年新文化運動的旗手,也等同是「白話文」的代名詞。1917年,26歲的胡適因一篇力促推行白話文的 文章暴得大名,他一以貫之的自由主義主張更讓他成為青年學子的標竿、文化界的新寵。1924年基督將軍馮玉祥將溥儀趕出紫禁城,胡適寫信向政府抗議,他認 為堂堂民國違反條約,欺人之弱,乘人之喪,是不名譽的事。他的仗義執言也讓他深陷輿論風暴,批評聲浪甚囂塵上,胡適不以為然地公開回覆「我要請你們認清一 個民國的要素在於容忍對方的言論自由」……。


圖片說明(由上到下)

(圖三)1912年大清倒台,民國成立。在美國求學的胡適與老師同學們合影留念,照片的前方是清朝的黃龍大旗。1917年胡適應北大之聘返國,回國前他引用荷馬史詩「伊利亞特」裡的詩句說『如今我回來了,你們看便不同了』。



(圖四)「新青年」是陳獨秀為了餬口在1915年創辦的一份雜誌,原名「青年雜誌」,標榜「倫理道德革命」。胡適就是在這本雜誌發表「文學改良芻議」,點燃新文化運動的煙火,激盪出文學革命的絢爛火花。發行量從1000本擴增到16000本。


(圖五)胡適與陳獨秀因「新青年」結緣,祭起了文學革命的大旗,陳獨秀讚嘆胡適「文學改良芻議」一文是「中國文化界的雷音」。而陳獨秀倡導的「德先生」與「賽先生」,也讓新文化運動喊得震天價響。當時保守派人士謔稱他們為「陳獨禿」和「胡鬧」。


(圖六)1920年北洋政府教育部通令全國學校廢除文言教科書,但關於白話文的論戰始終不曾停歇。留學日本、英國的章士釗支持文言文,經常寫文章嘲諷胡適。曾有人起鬨兩人題詩互贈,章士釗寫了首白話詩送胡適,胡適題了「同是曾開風氣人,願長相親不相鄙」的文言詩回贈。







胡適 (下)  

播出日期:2011-05-20



胡適好交朋友是有名的,上至廟堂下至草根都有他的朋友,他曾經在「新青年」推出「易卜生號」專門介紹挪威戲劇大師易卜生的思想,提出健全的個人主義,主張 以人為本。跟他同住一個院子的安徽老鄉高一涵娶了個妓女為妻,胡適超脫一切俗見,特地寫信給妻子江冬秀,要她不要歧視這個妓女,要尊重他們夫妻倆。到了台 灣以後,他也資助過異議分子彭明敏和桀傲奇才李敖等人。胡適一生身體力行了他對自由主義和個人主義的主張,體現他的人道關懷,是公共知識分子的標竿。

圖片說明(由上到下)
(圖 二)胡適胸襟開闊、慷慨大方,提攜後進不遺餘力。文學大師林語堂(圖左)二零年代到美國留學,胡適以北大的名義自掏腰包,每個月補助他四十美元;後來林語 堂要到德國讀博士向他求助,他也二話不說寄去一千美元。學成歸國後林語堂向當時北大校長蔣夢麟致謝,才知道這完全是胡適私人的資助。林語堂直到晚年還不忘 胡適當年「無聲的義舉」。

(圖三)胡適畢生宣揚自由主義,提倡懷疑主義。他常說「做學問要在不疑處有疑,待人要在有疑處不疑」;他倡導民主與科學,並為科學下了十字箴言的定義,那就是「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

(圖四)曹佩聲,又名曹誠英,是胡適三嫂的妹妹,也是胡適和江冬秀結婚的伴娘,她喜歡新詩,崇拜表哥胡適。1923年,胡適因病到西湖療養,面臨離婚的曹佩聲去看他,兩人就在西湖共度一個浪漫的夏天,胡適在日記中生動描述了這段「神仙生活」。

(圖五)以理性著稱的胡適,內在世界相當感性,他在日記裡說他有「容易沈溺的弱點」。他最為人熟知的情詩是「山風吹亂了窗紙上的松痕,吹不散我心頭的人影」,但「滿心頭的不如意,都趕著淚珠兒跑了」更令人為這位新文化運動的旗手心痛。


(圖六)作為自由主義的代言人,胡適的婚姻卻一點也不自由。他的婚姻是母親包辦的,妻子江冬秀是個傳統的小腳女人,相夫教子,做得一手好菜,他們兩人沒有共同的語言,最終卻也白首偕老。








2011年5月19日 星期四

"還是胡先生金貴!"

"半生緣" (橄欖香:小說人生初集 (董橋) 頁61 )中的一段對話:

"買家想要張愛玲手蹟 我沒有"
"那封胡適長信提了張愛玲"
"林徽音陳衡哲不比張愛玲好嗎?"
"還是胡先生金貴!"

Thomas Hardy /徐志摩

Thomas Hardy (1840-1928 / Dorchester / England)

近90歲都還可以寫詩 徐志摩(在英國曾專程搭火車拜訪之)的年齡少他一半多的時候
翻譯他83/86歲的生日詩 陸小曼說譯得還可以.....可惜這些中英文文稿待查

有意思的是 蔣復璁先生說胡適是徐的唯一知音
胡徐兩人在這方面的文學喜號/人生觀等 似乎相差甚大


Today is Thomas Hardy's 168th birthday.  Let's take a few moments to 
share this moving tribute to him from a fellow poet.

With Good Wishes,
Betty


Birthday Poem for Thomas Hardy

Is it birthday weather for you, dear soul?
Is it fine your way,
With tall moon-daisies alight, and the mole
Busy, and elegant hares at play
By meadow paths where once you would stroll
In the flush of day?

I fancy the beasts and flowers there beguiled
By a visitation
That casts no shadow, a friend whose mild
Inquisitive glance lights with compassion,
Beyond the tomb, on all of this wild
And humbled creation.

It's hard to believe a spirit could die
Of such generous glow,
Or to doubt that somewhere a bird-sharp eye
Still broods on the capers of men below,
A stern voice asks the Immortals why
They should plague us so.

Dear poet, wherever you are, I greet you.
Much irony, wrong,
Innocence you'd find here to tease or entreat you,
And many the fate-fires have tempered strong,
But none that in ripeness of soul could meet you
Or magic of song.

Great brow, frail form—gone. Yet you abide
In the shadow and sheen,
All the mellowing traits of a countryside
That nursed your tragi-comical scene;
And in us, warmer-hearted and brisker-eyed
Since you have been.
Cecil Day-Lewis

This poem was published in Victorian Poetry, 17: 1-2 (1979) 65.

---


記胡適之先生 (孫克寬) 缺

到NTU 圖書館等難找到它


胡適噩耗,作詩哀之。

20.<記胡適之先生>,《大華晚報》,民國51年3月4日第8版。


孫克寬

花瓣兒紛紛落了,

一本沒有顏色的書1925
原版收入台北 徐志摩全集第四集 頁543-67

一本沒有顏色的書 --此書為後人擴編


  • 徐志摩 陸小曼
  • 上海遠東出版社
  • 7807060514
  • 2005-05-01
  • 189


  • 《一本沒有顏色的書》,內有24幅題字和題畫,作者包括胡適

    花瓣兒紛紛落了,
    勞伊親手收儲,
    寄予伊心愛的人,
    當一篇沒有字的
    情語



    胡適 十四,八,一六
    1925年為徐志摩與陸小曼愛情祝福的詩句,時隔五十多年後...


    、聞一多、林風眠、俞平伯、邵洵美、陳西瀅、章士釗等,還有印度詩聖泰戈爾,以及徐志摩與陸小 曼的題詩、題畫。其中最有意思的是詩人邵洵美畫的一把茶壺和一個茶杯,畫上題詩:“一個茶壺一個茶杯一個志摩一個小曼”。此畫清淡雅致,詩人卻是用著一種 戲謔的玩笑來隱喻男人和女人——志摩和小曼。



    小曼序
    一本沒有顏色的書



    西湖記
    愛眉小扎
    眉軒瑣語
    附錄:小曼日記

    2011年5月18日 星期三

    ALL IN A LIFE-TIME by HENRY MORGENTHAU

    ALL IN A LIFE-TIME

    BY
    HENRY MORGENTHAU

    IN COLLABORATION WITH
    FRENCH STROTHER

    ILLUSTRATIONS
    FROM
    PHOTOGRAPHS

    GARDEN CITY NEW YORK
    DOUBLEDAY, PAGE & COMPANY
    1922

    http://www.questia.com/PM.qst?a=o&d=6111367


    胡適在往蘇聯的車上讀了ALL IN A LIFE-TIME 很受感動 此人 ( HENRY MORGENTHAU )是一個錢鬼子 Money Maker

    中年以後 決計投身於政治社會的胡服務

    好政府奮鬥 威爾遜之被選 很靠他的幫助



    http://en.wikipedia.org/wiki/Henry_Morgenthau,_Sr.

    Henry Morgenthau (pronounced /ˈmɔrɡəntaʊ/, with a /t/; April 26, 1856 – November 25, 1946) was a lawyer, businessman and United States ambassador, most famous as the American ambassador to the Ottoman Empire during the First World War. He was father of the politician Henry Morgenthau, Jr. and the grandfather of Robert M. Morgenthau, who was the District Attorney of Manhattan (New York County) for 35 years, and of the historian Barbara Tuchman. As ambassador to the Ottoman Empire during World War I, Morgenthau has come to be identified as the most prominent American to speak out against the Armenian Genocide.[1]

    記一幅胡適先生墨寶(陳仲玉)

    陳仲玉〔Chen Chung-yu〕 (1935-)記一幅胡適先生墨寶 (他結婚時月薪800元 捨禮金400元而求得一傳家之墨寶 回憶胡適之先生文集 第一集 頁305-09

    陳仲玉 - 歷史語言研究所

    2011年5月17日 星期二

    尹永甲

    1960年3月4日条下记:送来访的韩国青年尹永甲等6人每人一本《四十自述》

    尹永甲"韓國國立中央再活院"副院長 此機構現在似乎找不到

    "再活"=(文藝)"復興" 為"再生"

    Renaissance

    n.
    1. A rebirth or revival.
    2. Renaissance
      1. The humanistic revival of classical art, architecture, literature, and learning that originated in Italy in the 14th century and later spread throughout Europe.
      2. The period of this revival, roughly the 14th through the 16th century, marking the transition from medieval to modern times.
    3. often Renaissance
      1. A revival of intellectual or artistic achievement and vigor: the Celtic Renaissance.
      2. The period of such a revival.
    adj. Renaissance
    1. Of, relating to, or characteristic of the Renaissance or its artistic and intellectual works and styles.
    2. Of or being the style of architecture and decoration, based on classical models, that originated in Italy in the 15th century and continued throughout Europe up to the end of the 16th century.

    [French, from Old French, from renaistre, to be born again, from Vulgar Latin *renāscere, from Latin renāscī : re-, re- + nāscī, to be born.]



    董橋:在春風裏/胡適還是回台灣好/Flaubert and Turgenev, a Friendship in Letters: The Complete Correspondence See larger image Flaubert and Turgenev, a Friend

    胡適還是回台灣好

    2011年03月13日

    去年年尾回台南成功大學出席陳之藩研討會,我在會上的閑談寫成〈在春風裏〉 刊於報端,還影印一封陳之藩來信做配圖。高雄岡山鎮的郭際岡那天也到成大聽研討會,他在會場門口匆匆過來打招呼,我真高興:我們通信好多年,從來沒有見過 面,曇花一會,聊勝於無。今年二月二十五日,際岡來信說他讀了拙文所附陳教授寫的那封信,看到陳教授說胡適一九四九年去美國找不到工作,當時趙元任在位, 很可以推荐這個朋友,「但只是弄個十次演講之類的嗟來之食,令人不只是難過與不平,而且覺得中國人之無情」。際岡說陳之藩這樣說實在謬誤,不符事實,寃枉 人家,火氣也大,不像是「在春風裏」的人寫出來的東西,「有損他在讀者面前的良好形象」。際岡影印了去年元月份台灣《傳記文學》裏一篇文章給我看,作者是 陳毓賢,題目是〈韋蓮司與趙元任、胡適的半世紀情誼〉,說是「裏面特別提到胡先生當年為何不願留美擔任教職的真正原因」。

    我隨便選一封舊信做配圖,郭際岡找出了信中有錯,那要怪我粗疏,不怨陳之藩。陳之藩這封信是朋友之間的閑談, 想到那裏寫到那裏,記錯了寫錯了是常事,頂多也只留些談助,比不得他發表的文章出版的書籍莊重。當然,陳之藩是文學上科學上的重要人物,他給我的一百多封 信我全都捐給成大圖書館資料庫,那是世世代代的公眾產業了。從這樣飄渺而又這樣真實的角度看,郭際岡既然提出了陳之藩給我的信上有錯,我這個收信人和捐信 人似乎應該寫些感想做個紀錄留給成大圖書館存檔,這樣,今人後人到圖書館查閱陳之藩書札也方便參考。這是胡適先生生前提倡搜集傳記資料的一個小步驟,求的 是名人檔案內容鉅細無遺。

    陳之藩給我的信上說「胡適之在一九四九年來美,也是找不到工作的」。查八年抗戰一九三七年爆發,胡適受蔣介石委託到美國爭取援助,不久還當上二戰時 期中國駐美國大使。美國參戰期間,趙元任在哈佛大學主持陸軍軍官華語課程,胡適退下大使職務一九四四年去過哈佛講課八個月,下榻旅館但天天在趙家用膳。勝 利後,胡適出任北京大學校長和中央研究院院士。一九四九年三月,胡先生安置眷屬到台北,自己先去美國,不久才接夫人江冬秀到紐約。陳毓賢那篇文章寫的已經 是一九五六年的事了,說經過趙元任奔走,加州大學那年高薪聘請胡適授課一學期。趙元任建議胡適住他們家,胡先生回信說江冬秀不願意去加州,他自己又是日夜 無常的「惡客」,還是住旅館方便。這個學期很快過完了,趙元任遊說加州大學長期聘任胡適,胡適立刻給趙元任寫信辭謝。陳毓賢說這封信凸顯了胡適和趙元任情同手足:

    元任、韻卿:

    …我盼望你們不要向 U.C 重提此問題,因為我現在的計劃是要在台中或台北郊外的南港(中央研究院所在地)尋一所房子為久居之計。不管別人歡迎不歡迎,討厭不討厭…

    我在今年初,─也許是去年尾,─曾有信給元任,說明為什麼我這幾年總不願在美國大學尋較長期的教書的事,我記得我說的是:第一,外國學者弄中國學術 的,總不免有點怕我們,我們大可以不必在他們手裏討飯吃或搶飯吃。第二,在許多大學裏主持東方學的人,他們的政治傾向往往同我有點「隔教」…(以下兩點是 今天加上的)第三,我老了,已到「退休」的年紀,我有一點小積蓄,在美國只夠坐吃兩三年,在台北或台中可以夠我坐吃十年而有餘。第四,我誠心感覺我有在台 灣居住工作的必要。其中一件事是印行我先父的年譜和日記全部;第二件事是完成我自己的兩三部大書…因為韻卿性子急,她對我的事太熱心了,往往沒有耐心聽我 「坦白」!請你們不要笑我這篇坦白書!

    適之一九五六,十一,十八夜

    陳毓賢引錄了這封信立刻補上一句說:「早十多年前歐美各大學紛至沓來的聘書胡適推卸尚來不及,為何到了五○年代反而要趙元任替他找事?」陳毓賢說其實不是沒有大學要胡適,英國牛津大學原本想聘胡先生擔任講座教授,打聽他願不願意,胡先生卻因英國當時承認了中共怕捲入政治糾紛而推掉了,「可見他是挑剔 的」。陳毓賢還說,中共統治大陸,對胡適來說,自身的進退舉措是個道德問題,而「趙元任則早就在中學已決意做世界公民了」。換句話說,胡先生的民國情懷比 趙元任濃。胡先生做過駐美大使,他和蔣介石國民政府之間的那份愛恨關係拖拖拉拉也持續了好多年了。胡先生一九五八年回台灣出任中央研究院院長,我一九六 ○、六一年在台北見到的胡先生始終是反共的胡先生。這個印象至今難忘。那時候台北有一位老報人告訴我說,胡先生回來是對的,美國學術界漢學研究粗分兩大派 系,一派是研究中國古代文明的傳教士子弟,一派是研究近代中國的費正清學派,探討中國的共產之路:「胡先生沒必要去湊這個熱鬧,他住南港多清靜!」

    胡適之和陳之藩的師友交情不同一般。胡先生私底下一定跟陳先生說過許多外頭不方便說的話。陳先生聽了這些話為胡先生難過為胡先生不平其實並不奇怪, 正如胡先生這些牢騷跟公開出來的事實有些出入也不奇怪一樣。陳毓賢筆下的趙元任、胡適之半世紀情誼是根據趙、胡二氏白紙黑字留下來的資料梳理而成的歷史; 陳之藩信上透露的消息也許只是胡先生個人一時之感和陳先生個人一時之嘆,激動是激動了些,說謬誤倒未必一謬到底:歷史的後台有笑聲,有淚影,台前觀眾看不 到。這是我的猜測。我不忍心追問陳之藩:老先生還在養病。郭際岡讓我讀到陳毓賢的文章我又高興又感謝,真是一篇細緻的好文章,句句有出處,對趙元任對胡適 之不偏不倚,連胡先生和韋蓮司的戀情也寫得月明星稀,不漫不漶!胡先生一九五六年十一月十八夜給趙元任夫婦寫了那封信,不到一個月,他十二月九日又到張充 和、傅漢思伉儷家裏給求字的人寫了許多幅小字,寫給充和的那幅輾轉藏在我家。聽說那時候傅漢思在加州大學教中國歷史。充和是胡適的晚輩,學生,胡先生借她 的書桌寫字一定很自在,很愜意,那天寫的每一幅字都漂亮。


    Tags, , ,


    ---

    上周日过得太紧张,连董桥的每周一文也忘了转载了,直到今晚才记得。现在补上。
    ——————————————————————————————————————————
    在春風裏—陳之藩研討會上的閑談

    2010/11/7

    很久很久以前,陳之藩教授到瑞士開會,是一次《機械人與自動化》國際會議,在一個叫盧加諾的地方舉行,是湖邊,從蘇利士坐風箏去。陳教授告訴我說, 依稀記得兩次大戰之間有過一次五國會議就在盧加諾召開,簽訂過《盧加諾公約》,後來當然是一張廢紙了。他說那麼明媚的湖邊,想起的不是馬克吐溫的散步論就 是湖邊詩人的句子,怎麼可以找這個地方開機械人會議,又是自動化的會議?陳教授在信上說湖邊之美他形容不出來,他說「我這個人的毛病,作文必鄭重其事,一 鄭重其事就寫不出文章了」。他說記得是馮至引過一句瑞士詩人的詩:「生於波登湖畔,死於肚子痛」,是馮先生在湖邊見到的墓誌銘,倒很像「人生只合揚州死, 禪智山光好墓田」,或者近人那句「人生只合住吳城,片石叢花俱有情」。陳教授說他坐在湖邊胡思亂想了四天,去開會只去了一個上午,因為那天他唸論文非去不 可。

    陳之藩這位電子學教授正是這樣一位滿身文學細胞的文學家。六十年代我讀書時代讀他的《在春風裏》已然如沐春風,驚嘆他可以把中文寫得那麼淺白又那麼 動人,比胡適先生的白話文漂亮一百倍!八十年代我從英國回香港主編《明報月刊》,陳教授還在美國教書,我大膽寫信向他約稿,他回信了,一看那信上的字我喜 歡得不得了,讀完再讀,前後讀了八九遍。從此,陳教授給我編的月刊寫文章,有短文,有長文,我這個總編輯臉上沾了不少光。然後我們通信不斷,彼此越寫越 長,我都可以學他編出一本《在春風裏》了。可是陳之藩是個怪人,我也是個怪人,我們通信通了上百封卻沒有見過面。他到香港中文大學當電子系主任那麼些年 了,我從來不到中大去拜訪他,他也從來不進城看我。陳教授跟童元方教授結婚我送了一個花籃,他很高興,跟新夫人站在我送的花籃前拍了一張照片寄給我,算是 謝謝我了,我很開心。

    那時候我只在報刊上登的照片見過陳教授,跟我想像的樣子出入不大。有一天,他讀了我寫的一篇屠克湼夫寫信說他剛買了一本新書,福樓拜與屠克湼夫的書信集,正看上癮了,說是前一年到巴黎還去看過福樓拜故居。信上說,有一位朋友到巴黎羅丹博物館看到巴爾札克的雕像說非常像陳之藩。那位朋友是女的,陳教授 說朋友如果知道雕像的故事一定不會這樣說。他說當年法國作家協會為了紀念巴爾札克,請羅丹雕像,羅丹雕了,作家協會一看馬上 毁約,理由是雕得太難看了,不能接受。羅丹也不反駁,自己留下雕像,錢自然也不要了。羅丹說他希望雕得出巴爾札克創作的時候那幅痛苦相,既然作家們覺得雕 像很難看,可見他雕得太成功了!陳教授說羅丹其實太捧巴爾札克了,創作會有那麼大的痛苦不是巴爾札克是福樓拜,福樓拜在一封信上說巴爾札克有些「向錢看」 的傾向。陳之藩說屠克湼夫和福樓拜都說自己是寫實主義,其實他們兩人一生追求的是完美,一點不寫實,是唯美,凡「美」得接近「真」了,你就看不出「美」 了。我慢慢發現陳教授太喜歡屠克湼夫。我了問他。他說他真是屠克湼夫專家,說屠克湼夫不能說是俄國人,他在巴黎長大,他跟福樓拜的友誼陳教授羨慕得不得 了。

    更值得羨慕的其實是陳之藩教授的博學。尋常書信隨手寫得出一個又一個的逸聞、故事,陳教授不到文學院講幾堂課是文學院的損失,是文學院學生的憾事。 不要他開一門課,要他在講堂上跟學生聊天就夠了。他是真正的 Man of letters,在古老的東方,在古老的西方,這樣的鴻儒是最受人尊敬和喜愛的人種,電子時代裏不多了。都說陳教授的文章如行雲,如流水,我也這樣稱讚 他,他好像不以為然。後來有一次他看到我的文章裏引了兩句詩:「書似青山常亂叠,燈如紅豆最相思」,來信說這十四個字可以棄掉兩個字,變成「書似青山亂 叠,燈如紅豆相思」。他說因為「最」字不能連用兩個,紅豆是「最」呢?還是燈是「最」?既然下句棄了「最」字,上句也要改為六個字,棄掉「常」字。他說給 這副對聯吃了瀉藥,果然可以消暑!

    我終於看出陳之藩原來是這樣鍛鍊文句的。他說六朝的東西都是不自然的,但卻淒美之至。《詩品》因為是最早的詩評,把陶淵明列入二三流,這就是六朝的 觀點。這種六朝思想傳去了日本,中國反而沒有了這種傳統,詞曲而後,可以說完全斷了。陳教授說人工的雕琢才是藝術,最高境界是人工中見到自然而忘了人工, 像法國女人,好像不打扮,其實她打扮得不得了,在打扮中見不出打扮的痕跡,那才是最高的藝術:「所以原野的野花云云,并不是藝術,是倫敦公園的野花才是藝 術」。他說沒有駢體文怎麼可能有唐宋八大家?韓愈最好的文字是「採於山,美可茹;釣於水,鮮可食」,好像很自然,對仗得多美,他自己想避也避不了,這是近 乎天成的藝術。又比如另一個文起八代之衰的胡適之,他的〈瓶花詩〉說「不是怕風吹雨打,不是羨燭照香薰」,那是集古今之大成的對仗,胡先生自己想避也避不 了。陳之藩接着說了一段非常沉痛的話:

    我們之一代,弄得這麼不成樣子,因為銳意不讀書,一心想自然,無奈辦不到何!一點顏色也沒有,一點聲音也沒有,不僅天塌地 裂不會名狀,就是傷春悲秋也不會形容,以死了幾百萬人的代價,仍然換不來幾篇「有病」呻吟的作品。根本不會發聲了,何況呻吟!哪有比中國人這個時代再痛苦 的?又哪有任何一個時代像我們這樣聾啞的?好像有好多人有同一誤會,覺得數理化等等什麼功課都得用功才會懂,唯獨國文,可以不學而會。會罷,就是今日之局 面。

    陳教授的信可以從胡適之談到孟子談到毛澤東談到楊萬里談到數學大師哈代。他說毛澤東的詩他覺得好,可是毛澤東愛抄古人的句子,「春風楊柳萬千條」如 果不是楊萬里的句子就是范成大的句子。他到哈佛圖書館去找,范成大的集子給人借去了,他於是查楊萬里的集子,從頭看起,一句一句的找,還沒找出來陳教授竟 然發現楊萬里詩裏句法跟唐詩完成不同,一個「不」字用了再用,幾乎每三首詩有一首裏有「不」字。「山不人烟水不橋」,受禪的影響,印度的影響,還可以上推 到老子,甚至佛家。說起印度他忽然想起劍橋數學大師 G.H.Hardy,說他專出難題,數學登峰造極,印度頒給他一個大獎,他去接受,當然要演說,開塲一句話成了名言。他說:“ Indian contribution to mankind is zero”。全塲靜了三秒鐘,然後哄堂大笑。陳教授說「零」這個數目字確實是印度人發明的,意義太大了:沒有零就沒有負數,就沒有虛數,簡直就沒有數字 了,更沒有計算機了。哈代語意雙關,故意想出這麼一句來,真是大師的幽默,是好幾十年才可能培養出來的花朵。

    我終於慢慢摸出陳教授文學上的愛惡。他尊敬胡適之先生提倡白話文,胡先生帶着舊詩詞韻味的白話詩陳教授也讚賞,可是新式白話詩不一樣,陳之藩讀了要發脾氣。他在一封信上說詩人易實甫可能熟讀楊萬里,易實甫有一些詩句很了不起:

    青天無一雲,青山無一塵。
    天上唯一月,山中唯一人。

    陳教授說,如果沒有白話詩的謬種,詩是可以發展成很成熟的詩,一有謬種,好草就不長了,所以「現代是無詩的時代,我一點沒有說錯!」他說。

    有一回,我想在雜誌上編個專題,寫信出了題目求陳教授寫文章。陳教授回信說看了題目他真的手癢,想寫。他說他的讀書方法很特別,讀論文都先看結論, 再看序言,中間不看,然後自己運思,試試照題目盤算內容該怎麼搭建,再回頭對照那篇論文是不是這樣寫。雷同固然高興;不同也很高興,當做新發現。他說這種 讀書方法叫「不讀」。苦的是碰到法國思想家蒙田的散文。陳教授說蒙田散文喜歡忽然插近一段完全不相干的私人生活,非常有趣,卻與題目無關。碰到蒙田,陳教 授的讀書方法就完全不生效了。他說蒙田散文之所以至今不朽,也許跟他這種節外生枝、忽天忽地的寫法有關:「其人在紙上恍動,有如鬼魂穿梭於字裏行間,真是 怪事」。我不懂陳之藩教授的電子學本行。陳教授的文學造詣也太深厚了,我只沾了些皮毛。要我寫他,我只能偷蒙田節外的枝枝葉葉忽天忽地拉雜紀錄,那畢竟也 是春風的消息。春風太美好,教授太嚴肅,我只會消受「陳春風」,不懂得領 畧陳教授,打從高攀陳之藩的那一天起,我寫信向來尊稱他「之藩先生」,不敢叫他陳教授:他的學問真博大,是我這個老派人常常掛念的「先生」。


    Tags,




    Flaubert and Turgenev, a Friendship in Letters: The Complete Correspondence

    See larger image






    Flaubert and Turgenev, a Friendship in Letters: The Complete Correspondence [Paperback]


    From Publishers Weekly

    A collection of the letters Gustave Flaubert and Ivan Turgenev wrote each other between their meeting in 1863 and Flaubert's death in 1880, this book shows "how much the two writers cared for and admired one another," PW stated.
    Copyright 1986 Reed Business Information, Inc.

    Language Notes

    Text: English, French (translation)

    Product Details

    • Paperback: 197 pages
    • Publisher: Fromm International; First edition. edition (January 1987)
    • Language: English

    蔣介石修憲

    近日 李光耀 (0- ): Not fade away
    想起胡適在1960年3月12日對闖入的吳先生說
    世界的政壇大老多戀大位
    此所以蔣介石修憲三連任
    胡適最擔心的是(合法)"修憲"大門一開
    如何制止國大代表等再修憲
    要求"創制複決權"等等.....

    2011年5月16日 星期一

    毛子水先生 (1893-1988)《毛子水全集》與胡適之先生

    2011年5月16日星期一 (聶華苓學術研討會) :

    談自由中國的雷震在編輯會議上多受毛子水的影響 (殷海光過份偏激)

    胡適晚年說毛子水的新時代發刊詞寫得很好

    毛子水先生被他的老師胡適譽為"學聖"--無書不讀 學問淵博
    (毛子水研究論語 尚書 都有心得....1961/10/23)


    我數年前有三部(每部約300頁)台大中文系編印的《毛子水全集》:
    雜文卷
    有多篇與胡適相關:
    他早年就在"新潮"雜誌上談整理國故的科學方法的自覺
    至少兩處提到胡適先生夜讀法國科學家巴斯德傳記而潸然淚下 發大願
    為胡適先生的父親的著作校讀 寫短序
    胡適之先生哀詞詞 是相當動人的 pp.281-84
    胡適思想對現代中國青年的影響 pp394-99)/學術著作/社論
    我知道毛子水先生有《胡適傳》--胡適回台灣前先在東京聽先生毛子水專程去報告雷震案的情況

    我沒進去中研院蔡元培館 不過我猜它的牆上有一"胡適略傳"碑是子水先生所撰

    毛子水先生主持的《新時代 》刊登過胡適重要的演講/論文
    The Right to Doubt in Ancient Chinese Thought 的譯文"中國哲學裏的科學精神與方法"
    據胡頌平說它有詳細注釋
    年譜2955-77
    比較特別的是論文中引BROWNING 的詩Grammarian
    "這人決意的不是生存 是知識"--對人本主義時代的精神之禮贊

    ----
    毛子水先生 "談"歷史"之歷史" 指出章太炎和"現代漢語詞匯的形成—19世紀漢語外來語研究" 說歷史出自日本之說法是錯的
    ----

    社論卷
    這卷是毛子水在《新時代 月刊》(1961年2月~ 1973年6月) 的社論
    這月刊每期約50頁 內容各類知識幾乎都含蓋過連我們2010年11月 的 讀書會: 帶小狗的女士 (契訶夫小說新選新譯)( 暢銷書) 都由聶女士翻譯過

    胡適先生過世 毛子水先生等也有紀念文張和"談胡先生的遺產"等相關文

    ---傳記卷 (感謝台大中文系主任辦公室的助教)
    胡適傳 1
    胡適之先生傳 17
    胡先生對學術界的影響42
    ......
    《師友記》目錄
    前言 99
    ......
    胡適傳 107
    大家所要一識的胡適之先生 149
    胡適之對我們現代思想的影響 153
    胡適之先生哀詞 159

    胡適之先生給我們的遺產 165
    我所認識的胡適之先生 173
    胡適之先生逝世三年 181
    ......

    ----
    學術著作卷
    《荀子訓解補正》《論語今註今譯》


    ***
    毛子水先生傳【宋淑萍撰述】

    毛先生,名準,字子水,後以字行。浙江省江山縣人;清光緒十九年(1893)二月二十五日(陽曆四月十一日)生於本縣清漾村。父世卿公,字德輔,廩生;從事教學工作。

    先生六歲入村塾,習《三字經》、《千字文》。父世卿公原館於本縣石門鎮,光緒二十六年,返鄉教讀;先生乃從 學,誦習《四書》、《詩經》、《書經》、《左傳》等;奠定堅實國學基礎。三十二年春,考取衢郡中學堂;秋,進校肄業。先生自謂:「在中學肄業時,校中頒發 張之洞的《輶軒語》,得知治國學的門徑。父親藏書中有江藩的《經解入門》,亦曾翻閱。」

    武昌起義,先生自衢郡中學堂畢業,旋返鄉。居家自修一年;民國二年(1913先生二十一歲)春,考取北京大學 理預科;秋,入學肄業。時傅孟真、顧頡剛二先生亦入文預科,始相交往。先生自謂:「傅、顧二位是我在北大預科時最為志同道合的學友。我們在那時,於國學同 以章太炎先生為宗師。」六年元月,蔡元培先生長北大。夏,先生自預科卒業;秋,升入本科數學門(後改稱系)。是年胡適之先生自美返國,九月,任北大教授。 八年元月,《新潮》創刊,先生為發起人之一。五月,「五四運動」發生。著述〈國故和科學的精神〉(新潮一卷五號)、〈駁新潮「國故和科學的精神」篇訂 誤〉(新潮二卷一號)。九年夏,自北大數學系畢業,留校任教,授預科國文。秋季起,亦任教北平孔德學校,授「中國語法」課程,迄次年夏。十一年冬,與姚從 吾先生同經北大史學系考選赴德留學。十二年二月,抵德國柏林。夏,傅孟真先生自英抵柏林,時相過從。先生居柏林期間,與陳寅恪、俞大維、趙元任諸先生並有 交往。十三年入柏林大學理科研究所肄業;次年因國內政局動盪,公費中斷,先生遂結束在柏林大學之研究;由俞大維先生介紹,任駐德公使館商務部職員,以薪水 維持讀書生活。十八年冬,離德;次年春返國,任教北京大學史學系,授「科學史」「文化史」等課程。二十年春,兼任北京大學圖書館館長。二十六年對日抗戰軍 興,與陳寅恪先生同離北平,赴長沙臨時大學。次年春,由長沙赴昆明;任教西南聯大史學系,講授「科學史」「左傳」等課程。三十四年,抗戰勝利,返北平;仍 任教北大史學系。三十八年,局勢危急,一月七日搭機飛抵南京,旋返家鄉。二十日,傅孟真先生就任臺灣大學校長。二月,先生離鄉轉上海赴臺灣;應傅校長之 請,任教臺灣大學中文系,講授「國文」「史漢」等課程。十一月,「自由中國」創刊,先生曾參與編輯事。三十九年十二月二十日,傅校長逝世。

    先生自民國三十八年(先生五十七歲)來臺,應傅校長之請任教臺灣大學中文系,至六十二年(先生八十一歲)八月 退休;前後任教二十四年。但先生退而未休,仍為臺大中文研究所兼任教授;並受聘輔仁大學中文研究所講座教授。七十五年(先生九十四歲)八月辭臺大中文研究 所兼任教授暨輔大中文研究所講座教授職。十一月膺臺灣大學名譽教授。先生自民國九年、二十八歲自北大數學系畢業,留校任教,授預科國文始,至七十五年、九 十四歲止,曾講授中國語法、科學史、說文解字、說文研究、國學專題討論、論孟荀新解討論等三十餘種課程,其學問之淵博可知。

    先生性行溫厚,襟懷淡泊,思想通達,觀念新穎,涉獵廣博,學貫中西。畢生治學重視科學方法,凡所論述無不謹嚴 精闢、厚積薄發。文章結集成冊者有《師友記》《毛子水文存》《子水文集》《理想與現實》《荀子訓解補正》《論語今註今譯》。一生春風化雨,作育英才無數。 七十六年四月,九十五歲華誕,門人編輯論文集祝壽,表達感激與崇敬。先生逝世,臺灣大學中文系同仁彙集先生著述成《毛子水全集》,分為:學術論文、學術著 作、社論、雜文、傳記等五部。

    先生自五四運動以來,於新文化新思想之倡導始終不懈,貢獻極大。先後受聘為:教育部學術審議委員會常務委員、 國家長期發展科學委員會諮議委員、第五屆中央研究院評議委員(迄第八屆止)、中國語文學會評議委員、胡適紀念講座(五十二年十月迄六十二年七月);七十六 年,行政院特頒贈文化獎,以表彰先生發揚中華文化之貢獻。

    先生於五十四年成《論語校注》,敘文云:「這本《論語校注》,是為大學裏讀《論語》的人而作的。…………過去 一部比較精審的解釋《論語》的書,是朱子的《論語集注》。但《集注》有一種先天的毛病,就是把孔子看得太神聖了。因為這個緣故,有許多地方便免不了傅 會。………在我這部《校注》裏邊,讀者當可發現《論語》裏不可懂的地方,比以前的人所想的要多得多。」六十四年,商務印書館出版先生《論語今註今譯》,但 《論語校注》所列資料及所提問題,遠較《今註今譯》宏富而寬廣;這樣一部重要作品,卻未能面世!現僅存至〈子罕〉第九,上下兩冊油印本!而「這本油印的本 子,乃是為徵求同事、同學的意見用的,並不是定稿。」吳大猷先生於先生去世時嘗撰〈懷念子水毛公〉,中文云:「聞早年曾重譯歐幾里氏《幾何原本》,未知其 詳。毛公博學,每多新見,但慎於執筆。如毛公能略隨世俗,稍多寫作,則後學的大幸矣。」旨哉斯言!

    先生民國四十一年全年逐日日記,除偶見「賓四來談。下午從吾、慰堂、靜農、翼鵬在寓便餐」之記事外,九成所記 為讀書雜志;除外文書,於中文書籍,先生記述最多者有《尚書》、《詩經》、《周禮》、《後漢書》、《荀子》、《孟子》、《韓非子》、《呂氏春秋》、《世說 新語》、《朱子語類》、《近思錄》等。先生每錄原文,再述疑義及個人所見,甚至隔數日又補記心得;實念茲在茲,全心學術。先生最有興趣事務,殆購書耳;且 新舊不拘,中外皆喜。日記中嘗道:「寫了一信給日本彙文堂選購書四十餘種。」「牛津Blackwell書店寄來Bury的《思想自由史》一冊收到。」而牯 嶺街舊書攤是先生最常去的處所。曾在附近為計程車撞及,頭破血流;竟步行至郵政醫院縫數針!並稱:「如果車子把我撞死,不要跟人打官司!就怕半死不活!」 先生寬宏襟懷,令人欽敬!

    先生曾罹肺癌,藥石罔效,群醫束手。幸賴夫人張菊英女士細心調護,每日飲康復力草汁三杯;飲食黃、綠蔬果,禁 油膩及加工品。而先生但稱「只要替所有藏書找個去處,就沒有什麼可擔心的了!」「依病程應該很痛苦了,可是沒有什麼感覺!」曠達如是!其肺部陰影漸漸縮 小,竟至痊癒!

    民國七十七年(1988)四月廿一日先生突感不適,送醫救治;五月十日因心肺衰竭去世,享壽九十有六。有女玲之旅美、子仲漻滯留大陸。

    先生嘗書「虛靜恬澹壽者相」條幅;此七字可為先生寫照!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毛子水1893年2月25日1988年5月1日),陽曆四月十一日生於浙江衢州江山縣清漾村。父世卿公,字德輔,江山縣稟生。著名学者,曾任北京大学教授,国立台湾大学教授。

    毛子水為知名中文與中國歷史學家,著有毛子水文存等。

    [编辑] 生平

    2011年5月15日 星期日

    考據學的責任與方法

    "這是我用氣力做的文章 應該舉一個案子作為證例" (1960/12/28)

    考據學的責任與方法 (1946),(收入遠流版 胡適之作品集 第十五冊 頁173).

    1961/1/14 胡適發現錄稿有錯字
    史事寫作史實
    考據寫作考證




    考據學的責任與方法
    (胡適說)
    我提議:
    凡做考證的人
    必須建立兩個駁問自己的標準:
    第一要問:我提出的證人證物本身可靠嗎?
    這個證人有作證的資格嗎?
    這件證物本身沒有問題嗎?
    第二要問:
    我提出這個證據的目的是要證明本題的哪一點?
    這個證據足夠證明那一點嗎?
    第一個駁問是要審查某種證據的真實性
    第二個駁問是要扣緊證據對本題的相干性



    ****

    "......胡適對考據學的論述,大致有三個要點:

    第一,胡適著重指出,考據學是一門實證科學,全靠證據說話。他說得非常清楚:“考證的方法是立一說,必有證據”;又說:“考一物,立一說,究一字,全要有 證據,就是考證,也可以說是證據,必須有證據,然後才可以相信。”(《考證學方法之來歷》)他的名言是:“有幾分證據,說幾分話。有一分證據只可說一分 話。有三分證據,然後可說三分話。治史者可以作大膽的假設,然而決不可作無證據的概論也。”(《文字不可輕作——致羅爾綱》)他認為,治學必須有科學的態 度,這“科學態度”就在於“撇開成見,擱起感情,只認得事實,只跟著證據走。……沒有證據,只可懸而不斷;證據不夠,只可假設,不可武斷,必須等到證實之 後,方可奉為定論。”(《介紹我自己的思想》)他還說,他作《紅樓夢考證》就是本著這種態度,“處處想撇開一切先入的成見;處處存一個搜求證據的目的;處 處尊重證據,讓證據做向導,引我到相當的結論上去。”(《紅樓夢考證》)當然,胡適的《紅樓夢》考證客觀上是否實現了這一目標,是否做到了“處處讓證據說 話”,是另一回事;但他主觀上卻是想盡一切辦法“尊重事實,尊重證據”。這種治學精神是相當難能可貴的,說明他很重視考據學的學術規範。

    第二,胡適明確提出,學術考據與法官斷獄具有同樣性質。這是一條非常重要的治學原理。他曾尖銳指出:“歷史的考據是用證據來考定過去的事實。史學家用證據 考定事實的有無,真偽,是非,與偵探訪案,法官斷獄,責任的嚴重相同,方法的謹嚴也應該相同。”又說:“做考證的人,至少要明白他的任務有法官斷獄同樣的 嚴重,他的方法也必須有法官斷獄同樣的謹嚴,同樣的審慎。”(《考據學的責任與方法》)我們知道,古代的考據法實際上是源自法官斷案的證據法。把學術考據 與法官斷獄聯系起來思考,等同視之,是我國古代學者的一種傳統治學思想,特別是乾嘉考據學派的一條重要治學原則。從表面上看,學術考據與法官決獄似乎是性 質不同的兩碼事:一個是“治學”,讀書人的遊戲筆墨;一個是斷案,事關人的身家性命。但實際上二者從責任到方法都是完全相通的,即都用證據說話。所以胡適 反復強調:“考證學在今日還應該充分參考法庭判案的證據法”,“把考證書傳訛謬和判斷疑難獄訟看作同一樣的本領,同樣的用證據來斷定了一件過去的事實的是 非真偽。”(同上)法官斷獄靠的是證據,即所謂人證物證俱在,方可量罪定刑;學術考證同樣靠證據,即所謂內證外證或本證旁證具備,才可做出結論,斷定事物 的有無、真偽和是非。可見證據不僅是法官斷獄的生命,也是學術考據的生命。

    第三,胡適一再強調,考據家必須嚴於律己,自覺審查證據的真實性和相幹性,做到證據的確鑿可靠。胡適非常清楚,法官斷獄,由於他明白事情的嚴重性,明白自 己的責任,弄不好就有制造冤假錯案、草菅人命的可能,所以特別註重證據的翔實、準確和可靠,對證據的調查與核實取絕對“敬慎”的態度。文人就不同了。學者 治學,自以為無關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往往容易忽略證據,出現“信口開河”的弊病。所以他批評說:“文人做歷史考據,往往沒有這種敬慎的態度,往往不肯把 是非真偽的考證看作朱子說的‘系人性命處,須吃緊思量。’因為文人看輕考據的責任,所以他們往往不能嚴格地審查證據,也往往不能敬慎地運用證據。證據不能 敬慎的使用,則結論往往和證據不相幹。這種考據,盡管堆上百十條所謂‘證據’,只是全無價值的考據。”胡適認為,“考證方法所以遠不如法官斷案的謹嚴,主 要原因正在缺乏一個自覺的駁斥自己的標準”。有鑒於此,他大聲疾呼:“凡做考證的人,必須建立兩個駁問自己的標準:第一要問,我提出的證人證物本身可靠 嗎?這個證人有作證的資格嗎?這件證物本身沒有問題嗎?第二要問,我提出這個證據的目的是要證明本題的哪一點?這個證據足夠證明那一點嗎?第一個駁問是要 審查某種證據的真實性。第二個駁問是要扣緊證據對本題的相幹性。”因此,考據學家首先必須嚴格駁問自己,自覺排除“假證據和不相幹的證據”,努力使自己提 出的證據真實、確鑿和可靠,這樣“才能擔負為千秋百世考訂史實的是非真偽的大責任”。(同上)

    從以上三個方面不難看出,胡適對考據學的“學術規範”了如指掌,相當推崇。盡管他的《紅樓夢考證》未曾嚴格按照考據學的規範辦事,但他要求人們做學問隨時 不忘“拿證據來”四個字,並把這四個字當作“小小法寶”和“防身工具”贈送給自己的學生(見《贈言北京大學哲學系畢業紀念》),足見其對證據的重要性是何 等重視的了。......"周汝昌與紅學考據(上)

    中公校友會宴會 (張承槱)

    1961/1/26
    張承
    送中公校友會宴會 (于右任等同意復校 王雲五建議先辦研究所....) 胡適實在不願意去....怎有條件.....



    第十四章血盟人頭願 - 熾天使書城---民國春秋

    敢死隊隊長張承槱是上海中國公學學生,和於右任有師生之誼,他因偶然機會,結識了一批上海的青紅幫分子劉福標、田鑫山等,號稱有3000人,原準備赴武漢參加作戰。 ...
    www.angelibrary.com/real/mgcq/014.htm - 頁庫存檔 - 類似內容

    張承槱_辛亥革命人物_辛亥革命网


    殷張蘭熙-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殷張蘭熙的母親是來自美國維吉尼亞州的金髮碧眼的美國人,1917年嫁給湖北人張承槱(來台後曾任審計部審計長)。殷張蘭熙的夫婿是大陸工程公司的創辦人殷之浩,兩人育 ...


    2011年5月10日 星期二

    假如魯迅先生的《阿Q正傳》是用紹興土話作的,那篇小說要增添多少生氣呀!

    胡適學的專家周質平教授曾撰《北京話的沙文主義》,載《明報月刊 2000年2月號》頁115-16

    引胡適在1925年的《吳歌甲集 序》,說到《阿Q正傳》:「假如魯迅先生的《阿Q正傳》是用紹興土話作的,那篇小說要增添多少生氣呀!」

    周教授說:「我認為這是胡適一時失言,有誤導白話文發展走上方言的危險。…….

    我非胡適學專家。不過我認為1925是胡適的另一嘗試期,他以後一定發現 吳歌 (胡適) 不容易懂……他晚年與胡頌平談台語和廣東話有許多古音時,建議的處理方式就是與周教授的看法類似。

    不過,我也相信有許多不同文本的「阿Q」待發掘/創造…….

    2011424日星期日

    吳歌 (胡適)

    吳歌 (胡適)
    (
    民國三十年 (1941) 1031)

    "姊姊"實在有點子"促狹"*
    伊要寫信偏偏隔子幾何日子弗肯發
    愛得人眼睛也快要望瞎哉
    故末接著伊個信阿是著實快活煞

    *○
    促狹

    ╳ 捉狹

    「促狹」為北方方言,是捉弄、戲弄的意思,「促」形近於「捉」;「捉」音

    ㄓㄨㄛ,是握、抓的意思。所以「促狹」當用「促」而非「捉」。

    臺大與北大:時空交會特展

    .記米萬鍾? 《勺園修禊圖》書末附彩圖---參考 台灣大學圖書館 臺大與北大:時空交會特展 2011/5


    此展覽內容普通 或是台大之自作多情
    展覽品中有北大圖書館的 胡適未刊信件日記 (北京:清華大學)


    真正要記的是胡適的遺囑事件: 胡適將其作品和藏書等都捐給台大
    台大校長錢思亮再轉捐給中央研究院胡適紀念館
    造成以後文星書局的李熬等與胡太太大打版權官司

    2011年5月8日 星期日

    為學要如金字塔 既能廣大又能高

    "為學要如金字塔 既能廣大又能高"
    這是胡適的話 但我們不能因人廢言
    .....主觀認為研究文學無需通曉小學.....後悔莫及

    程千帆 儉腹抄 頁374



    曾永義先生以為許常惠先生的"音樂歷程" 深合胡適之先生的"為學說" ...
    (參考 1990/5/24 聯合副刊 收入 散文集 牽手五十年 (台北:聯經 1990) 頁359-62



    這句有很多層次 譬如說 海耶克的自由憲章的全集版:
    The new edition of “The Constitution of Liberty,” which was first published in 1960, differs from the original primarily insofar as the extensive endnotes in the original edition have now been placed at the bottom of the page and heavily annotated by the editor, Ronald Hamowy. The notes, often more extensive than the text itself, make clear the extraordinary breadth and depth of Hayek’s erudition, and his ability to wander far beyond economics into history, philosophy, biology and other fields.

    2011年5月7日 星期六

    The Admirable Crichton"月團新碾瀹花瓷"等等

    2008年7月30日星期三

    胡適日記全集 The Admirable Crichton"月團新碾瀹花瓷"等等

    胡適日記全集 - Google Books Result

    by 胡適
    鈴木先生自輾綠茶,煮了請我喝。這是中國喝茶古法。秦少游詩:月囤新碌淪花瓷,飲罷呼 兒課楚詞。即是一例。 Dema 而no 新得今關天彭譯我的(支那
    ...

    掃描容易出問題 應是"月團新碾
    花瓷"

    淮海集 卷十 秋日三首之一


    瀹ㄩㄝˋ

    浸漬。說文解字:「,漬也。」儀禮˙既夕禮:「菅筲三,其實皆。」賈公彥˙疏:「筲用菅草,黍稷皆淹而漬之。」

    煮。玉篇˙水部:「,煮也,內菜湯中而出也。」
    唐˙李洞˙和曹監春晴見寄詩:「蘭臺架列排書目,顧洘香浮茗花。」
    宋˙蘇軾˙超然臺記:「擷園蔬,取池魚,釀秫酒,脫粟而食之曰:『樂哉遊乎!』」

    疏濬、疏通。孟子˙滕文公上:「禹疏九河,濟漯而注諸海。」
    明史˙卷八十五˙河渠志三:「淮、揚諸水所匯,徐、兗河流所經,疏決排,繄人力是繫,故閘、河、湖於轉漕尤急。」
    (又音)|ㄠˋ yo(10859)



    敦煌古卷子漿糊特殊藥力

    1953510胡適日記全集 - Google Books Result

    9冊第31-32頁談敦煌古卷子,紙接縫處,兩紙相粘不過一二分,而千餘年不脫落。其所用漿糊必有特殊藥力。大概即是白及糊。



    日記全集 pp. 328-29 記 The Admirable Crichton (1903) by Barrie, James M[atthew] (1860–1937), 很值得參考

    胡適 (大顧問 墓誌 學習型文明) 胡適日記全集

    2008
    Google Books 胡適日記全集 Preview this book
    By 胡適
    聯經出版

    Columbia 大學 科技史一瞥

    人多以母校貴。胡適先生在195368日的日記錄 World Telegram的新聞:Columbia Started the Atomic Age 「其中記1938年底至19391……」(胡適日記全集 - Google Books Result9 31--他說當時科學家雲集該大學實為 independent convergence一例)

    當然胡適博士忘掉當時那傲報紙已改名 如下說明

    In 1950, the World-Telegram acquired the remains of another afternoon paper, the New York Sun, to become the New York World-Telegram and Sun. The writer A.J. Liebling described the "and Sun" portion of the combined publication's masthead as resembling the tail feathers of a canary on the chin of a cat.

    2008/7/31早上在BBC看到連載的 The Long Goodbye 談失智之問題

    主要是Columbia大學為主導的找其基因之專案 TAUB
    The Taub Institute for Research on Alzheimer's Disease and the Aging Brain is the
    ... The institute brings together Columbia university researchers and ...


    英國主要報章頭版今天(7月30日)各說各話。

    《每日電訊報》和小報《每日郵報》報道,新一代的老人痴呆症(阿耳茨海默氏病)藥物可以逆轉患者的症狀。

    《每日電訊報》說,新研製的藥物"rember"能夠恢復腦部最受影響部分的功能,作進一步研究的話,這藥物還有可能防止老人痴呆症的出現。



    hc 2005年6/7
    J.M. Barrie 的介紹和電子檔,英國和日文都很豐富。

    我們可以從更寬的視野看Sir J.M. Barrie在英國/蘇格蘭/世界文化的主要業績,
    參考下書所特別介紹的這些作家(這本書hc還沒讀過):
    Jackie Wullschlager, Inventing Wonderland: The Lives and Fantasies of Lewis Carroll,
    Edward Lear, JM Barrie, Kenneth Grahame, and A A Milne, 1996. 日本翻譯:『不思議の国をつくる:キャロル、リア、バリー、グレアム、ミルンの作品と生涯』
    「…..文末始介绍J.M. Barrie一生写了38个剧本,其中以《可敬的克莱登》和《彼得潘》最有名。」


    這兩本/齣劇本的書名都成為英國(文)的常用名詞。
    《可 敬的克莱登》就是The Admirable Crichton, J. M. Barrie在 1902的作品。(日本翻譯: 「天晴れクライトン」 (1902年初演)【天晴れ(あっぱれ) 意思: Bravo!/ Well done!・~な splendid; admirable; glorious.】 http://www.answers.com/topic/the-admirable-crichton-1?hl=crichton


    要了解The Admirable Crichton作為類型人物,先要了解劇情/歷史。
    The Admirable Crichton指「無所不能、面面俱到/俱佳的人」。

    Peter Pan 為長不大的小孩。這成為商標。1960年代,美國流行一種通俗心理學TA,說法是人人的人格中都還有一CHILD要照顧……




    啜飯/茶 逢讀碰

    1961/3/23 胡適談起台灣話吃稀飯叫啜糜 啜飯 都是古音
    古時F讀 P音 逢讀碰 碰到什麼人 即逢到什麼人
    啜飯/茶 逢讀碰

    2011年5月5日 星期四

    胡適與哥大的恩恩怨怨 (此文不知所云)

    此文不知所云
    胡適與哥大的恩恩怨怨51-64
    哥大與現代中國 作者:王海龍/著編者:許純青出版社:立緒出版日期:2002


     西元1754年,英國國王喬治二世頒旨〈皇家大憲章〉,著令建立「國王學院」,目的在於「以雅範的語言、宏闊的藝術及科學去裨益和教育青年」,而 且,「無論何種宗教教義,不拘何其殊異;人不論何種等級、特權、殊遇、恩惠、豁免,皆得以入學而受教也。」這般稟持思想自由學風的環境,在當時歐洲充滿宗 教紛爭的濃烈氣氛裡,無異是一大異數。其後,國王學院雖更名為哥倫比亞大學,這種豁達、自由的色彩一直延續下來,更在百年之後,影響了現代中國文化的發 展。

      哥倫比亞大學或許不比當前某些世界名校如哈佛、劍橋、牛津、耶魯等聲名顯赫,但是,對中國近、現代文化的影響,卻比以上任何一所大學都要巨大,意義也更為深遠。哥大在中國知識界,曾經是一塊響噹噹的金字招牌,一面恆久的旗幟。

       本書著重哥大對中國文化和思想上的意義,討論一些相關的學術命題,在浩若煙海的資料中,蒐羅耙梳,並挖掘淹沒已久的史料,展現其歷史意義,賦予其歷史生 命,以及在中國歷史舞台上扮演極其重要角色的人物,包括叱吒國聯的偉大外交家顧維鈞、獨立不羈的經濟學者馬寅初、獨立創造一片傳統的教育家張伯苓,以及俠 氣任行、誤途身殉的陳公博……等。作者以散文的筆法、史學的嚴謹,娓娓道來這群哥大中國留學生的生命痕跡,以及中國時代環境的悲抑。

      至於哥大校園軼事,不論個人生活、交友、經歷事件,皆出之風趣雋永,至於「中國傳奇」一文,則出人意料,令人思之再三,低迴玩味。

    做為胡適之先生思想的信徒,我當然必須寫回憶錄

    我的品質履歷表 鍾漢清

    2011年7月22日
    台北: 品質學會

    開場白:半部自傳

    做為胡適之先生思想的信徒,我當然必須寫回憶錄他自己的《四十自述》以及數十年的《日記》,都是很重要的『史料』 (我一直認為胡適之先生是民國的第一號企業顧問,請參看他對上海商務印書館的組織診斷的日記

    );他的學生劉紹銘先生主持的《傳記文學月刊》,更是為我們立下許多典範。我知道,對於個人的『豐功偉業』的『自慢』感,會隨著歲月而逐漸謙虛,因為每一人的成就,在世界上,真如渺蒼海之一粟。然而,這種自反而虛的想法,或許也太自貶了。或許,從我們的經歷,多少可反照出時代的一些風氣。

    我原擬的題目是經理品管十年前後回顧與展望",打算談我在四家公司和組織掛名品管經理的十年。我馬上就發現,我想趁機寫一下"回憶錄"的選題,不夠簡潔。所以我仿照《日本經濟新聞》的著名的專欄《我的履歷書》,談我的品質這領域的一些經驗和反思。《日本經濟新聞》的《我的履歷書》,只有幾本翻譯成漢文,譬如說《市村自傳》(丁策譯,台北:文星,1966/臺北:傳記文學1970)

    市村 先生(いちむら・きよし)影響了台灣的一些重要的企業家(三愛電子以及其後的一些著名企業家)...... 另外一本可能更有名氣,那就是豐田英二的《決斷:日本汽車鉅子豐田英二自傳》(台北:天下叢書,1986)。約2006年台灣市面上可以買到豐田英二先生的語錄。

    由於貴會的性質,今晚要談我當上各家公司或組織的品質部門主管(經理)的十年 (1982-91)間我的受教記。其實,它是1971-95 的一長段人生的故事之最重要的一面向。

    要講這樣漫長的一段大時代的一位平凡人的故事,必須謝謝許多人的刺激和協助,讓我有機會先練習說這故事。譬如說林公孚先生及各位品質學會的QKC 同志晚安。先謝謝林先生的幫助我安排這次聚會。林先生是我的貴人,早在2000年11月27日他就邀請我去內壢的元智大學工業工程系跟約100位大四學生談我的一些經驗:《IE人的一套情境規劃:再見,IE人的童年- 巴士乎?電車乎?直昇機乎?當時 他有點驚訝我事前給他們演講稿這其實是一篇相當妙的回憶錄。陳文成基金會的胡慧玲女士讓我有機會整理一下電子所的生活《我的31歲》。同樣的,在追念宋文襄理事長的文章《活著就是基督》,我說些成長過程的受益經驗。參加王晃三老師主持的品質研究發展委員會,讓我想出從 “6 SIGMA 運動”的發展角度,來回顧美國與日本的這方面發展QCRG 的一次戶外交學聚會,讓我有機會報告從過去半世紀的Juran 品管手冊的各版本看品質運動的發展》。

    2011年5月3日 星期二

    前席/《跪坐拜说》

    胡適 1961/3/25 古人跪坐 話聽不太清楚 向對方靠近一點 叫前席/前席


    朱子大传 - Google 圖書結果

    他经过调查专门写了一篇跪坐拜说》寄给自鹿洞生员。指出古人"坐"是两膝着地, ... 礼圣殿中孔子塑像的坐法是"千古之谬" ,要求把他这篇《跪坐拜说严揭之庙门之左"。 ...




    朱子語類卷第九十一禮八


     問:「盤坐,於理有害否?」曰:「古人席地亦只是盤坐,又有跪坐者。宇錄云:「古人亦只跪坐,未有盤坐。」君前臣跪,父前子跪,兩 膝頭屈前著地,觀畫圖可見。古人密處未見得,其疏即是如此。宇錄云:「古人樽節處,自如此密。」管寧坐一木榻,積五十年未嘗箕股,其榻上當膝處皆穿。今人 有椅子,若對 賓客時,合當垂足坐;若獨居時,垂足坐難久,盤坐亦何害?」淳。寓錄少異。


    王若虛

    1961/3/19 "只有他(王若虛)一個人大膽的批評黃山谷"

    王若虛(1174年1243年),字從之,號慵夫。河北藁城人。

    早年好學,以周昂、劉中為師。金章宗承安二年(1197年)進士,調鄜州錄事,歷管城、門山縣令,有惠政,升國史院編修。曾奉命出使西夏,授同知泗 州軍州事,留為著作佐郎。參預修《宣宗實錄》,遷平涼府判官,召為左司諫,轉延州刺史,入翰林直學士。金亡後不仕,北歸鎮陽,自稱滹南遺老。晚年與渾源劉 鬱東遊泰山,坐大石上,良久瞑目而逝。推崇杜甫白居易蘇軾,反對以黃庭堅為主的江西詩派諸人。有《慵夫集》、《滹南遺老集》。